陳剛
[摘 要]閱讀教學中的精讀就是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針對該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教學價值,有針對性地引領學生去精讀文本,從而有效解決文本中的疑難點、混淆點以及核心點。閱讀教學中的精讀不同于細讀,它是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上科學地引領學生獲得知識,習得本領。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怎樣引領學生精讀文本呢?從文本語言、文本結構、文本主旨這三個方面,采用具體的案例來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精讀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文本精讀;語言;結構;主旨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1-0074-02
精讀就是通過對語言材料的“反復咀嚼”、深入涵泳,從字里行間咂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和用心,體會文章語言的分寸感、和諧感、情味感,品出文章高妙的手法、豐美的意蘊,感受語言的精神境界,從而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擁有高雅的閱讀品味,形成豐厚的文化底蘊。精讀有助于學生對于重點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和體會,特別是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漢語言的語境語感能力。通過精讀,亦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于整篇文章的語言、構思和內容及氣勢的整體感觸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探索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文課文學習的興趣以及對博大精神的漢語言文化的熱愛。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文本精讀?本文試從文本語言、文本結構、文本主旨三個方面來談。
一、讀文本語言,品情味與理趣
葉圣陶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毖Ψǜ蠋熞舱f,教師需要“浸入”文本,涵詠體悟,用一雙敏銳的眼睛,發(fā)現文本字詞句段、標點修辭上的亮點,品出字里行間所包孕的豐富的情味與理趣。選入語文教材的課文,大多是名人名篇,在語言文字表達上都是學生學習的典范。品讀課文時,教師應不斷地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組句中表情達意的匠心所在,吸納文本語言的表達藝術,銖積寸累,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如:教學中教師就應努力捕捉課文的閃光點,抓住課文精妙之處,引領學生悉心品味,從一個個標點,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中去玩味語言,通過細嚼慢品,激發(fā)與作者的情感共鳴,使學生不僅能感受到人文關懷,更能得到語言智慧的啟迪。這是學生與文本語言對話的最高境地,也是學生潛心與文本對話的核心內容。只有讓學生充分品讀精彩的語言篇章或片段,品味別具一格的漢語言表達藝術的“精”“氣”“神”,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得到扎實提高。
以《青海高原一株柳》為例,談談我們如何精讀語言?!肚嗪8咴恢炅肥且黄牢模还軓哪膫€角度去看,不管哪句話,哪個詞,都可圈可點。如:“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這句話主要寫葉的綠。一個綠,還加上“如此之綠”,已表達出綠的程度;“蒼郁”“深沉”再次說明綠得濃郁、堅強(用“深沉”形容綠色,第一次聽見,仔細咀嚼,不難發(fā)現這種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堅韌的綠色);“獨特鍛鑄”這種生命的綠色是經過千錘萬擊才磨練出來的,再聯系上文的青海高原惡劣的環(huán)境,就會明白這綠色是與眾不同的,是絕無僅有的,是惡劣環(huán)境獨特鑄就的。在那廣袤無垠的青海高原,這一片綠是那么奪人眼球,那么令人望而生畏。
觸摸文本,咀嚼語言,悉心體悟,會發(fā)現語言的精準與生動,并把這份體驗和感受帶給學生,學生就能在不斷的體悟中積淀語感經驗。王崧舟老師曾幽默地說,教師對于文本的語言要有林黛玉進賈府的那種高度敏感。
二、品文本結構,感謀篇與布局
葉圣陶說:“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老師?!蔽恼碌慕Y構方式和表達順序,是作者思路的外在顯現,教師引領學生從宏觀角度去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味布局謀篇的高超手法,對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小學課本中的很多文章,大都閃爍著作者精心雕琢的智慧。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品出文本高妙的手法,讓學生讀懂文章的篇章結構,從而對文本有一個“高度”的認識。
圍繞“神奇”寫了環(huán)境、外形,想象了生長和生存,又進行了對比,主線分明,板塊清晰。作者開篇點題,欲揚先抑。先寫這是一株平常的柳樹,轉瞬間發(fā)生變化,由“平?!鞭D為“神奇”,“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青海高原”點出它的生長地點,與“平原、水邊”截然相反。這是它的特殊性,也是引作者關注的原因所在。既照應了課題,點明主題,又引出下文。接著作者并沒有急于去描寫這株“唯一”的柳樹長什么樣,而是沉下心來,把它再一次放在“高原”這個大背景上,隨著視線變換,勾勒出一幅簡潔開闊的畫面,透著蒼茫的高原形象。第3、4兩個自然段中,從“寸草不生、青石嶙峋、鐵鑄一樣的青山,呈現著赭紅色的原地”感受到青海高原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為一株柳的“神奇”起到了鋪墊和渲染的作用。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呢?在第五自然段,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這株柳樹的形態(tài),勾勒出這株柳樹在作者眼中的生命之美,是全文最美的華章,也是全文中濃墨重彩直接描寫這株柳的唯一段落。在這樣的條件下,竟能有如此一株柳,不由讓人生出許多感想。因此,6、7自然段作者很自然地關注到這株柳樹生長、壯大的過程。作者通過猜測和想象進一步演繹了這株柳樹如何在高原嚴寒和雷轟電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的堅貞力量和不屈的生命力。作者的情感也在進一步推進,由贊嘆到敬畏。高原之柳精神也強烈地震撼著每一個讀者的心。
作者的思緒一發(fā)不可收拾,又由高原之柳想到了家鄉(xiāng)的“灞河之柳”,從灞河之柳的極易生長與生活道路的極其平坦,與高原之柳的生存環(huán)境和命運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一側面襯托,突出青海高原這株柳讓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高度贊揚了這株柳樹不報怨、不畏怯,堅持抗爭,頑強生存下來的品格,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這樣的精讀,讓學生對于文本有了深層次的感悟,不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三、悟文本主旨,體靈魂與價值
文本主旨是一篇文章的靈魂,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靈魂,它在有效落實語文三維目標中始終起著價值引領的作用。如果把上面所讀的語言、結構、作者等比作珍珠的話,那么文本主旨就是串起這些散落的珍珠的線,將精讀的內容拎起來。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庇捎陂喿x經驗、審美情趣、閱讀情境等方面的差異,不同教師對于同一文本的解讀必然是有差異的,甚至可能“誤讀”。但,作為精讀的老師,應從精讀后的“感覺”出發(fā),從自己最親切、最深刻、最新鮮的“感受”出發(fā),挖掘文本主旨,精準把握。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主旨,教參這樣解讀:課文以優(yōu)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活了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贊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落腳點在贊揚這株柳樹偉大的生命力。我一開始時這樣解讀:這是一篇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畏的、有著頑強精神的、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huán)境抗爭。重點在給予人的啟示,面對磨難的啟示。但是在不斷深入的精讀后,發(fā)現作者借高原柳樹,贊揚了生命的偉大,贊揚了一切面對磨難,依然頑強的生命,是對生命的禮贊和敬畏??梢允俏铮部梢允侨?。我認為這樣的文本主旨更到位,更精準。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尤其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改變過去“獨白”式的教學模式,以現代對話理論為基礎,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師應運用各種手段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積極的對話,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進而起到豐富學生情感體驗與構建學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責編 韋淑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