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路
陜西黃陵縣橋山,沒有華山的險峻,黃山的巍峨,嵩山的秀麗。但是,四海之內(nèi)萬眾仰望,因為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埋葬于此,所以這座并不起眼的山名震四海。印證了那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p>
每次路過黃陵,遙望橋山,就會有一種莫名的悸動,十分的留戀,無限的虔敬縈繞心頭。因為我們偉大的祖宗在這里。是他點亮了中華民族文明之燈,是他開辟了中華民族文化先河。
前段時間由黃陵縣文聯(lián)美女副主席白東梅陪同,去了橋山拜謁華夏始祖黃帝陵。
這座從荒蠻時代走來的山,莊嚴(yán)肅穆地佇立于歲月之河中,它的莊重,它的睿智,它的親和,讓人的靈魂被深深地觸動而感喟良多。這里沒有百花斗艷,這里沒有楊柳妖嬈,這里只有剛毅挺拔的蒼松翠柏,像忠臣的士兵一樣漫山遍野不舍晝夜地守護著祖先的陵冢。這里遠古的歷史文明和文化在每一棵樹上葳蕤蔥蘢著,在每一寸土地上繁榮厚重著。隨便摘一片樹葉都能濾出原始文明的汁液來,隨便抓一把黃土都能攥出原始文化的幽香來。傳說黃帝戰(zhàn)敗蚩尤,建立了部落聯(lián)盟,定居在橋山。黃帝發(fā)現(xiàn)橋山一帶群民,有的棲居于樹,有的與獸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便和眾大臣商議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他們教化橋山群民在臨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樹造屋,橋山群民住進房屋后,既安全又溫暖,于是他們就經(jīng)常亂砍亂伐樹木,沒有幾年,橋山周圍的樹林全被砍光了。就在這時候,一場暴雨襲來,山洪突然暴發(fā),洪水像猛獸一般從山上沖下來,把幾十人和黃帝的幾個得力大臣都卷走了。黃帝悲痛萬分。
雨過天晴,黃帝親自帶領(lǐng)大臣們上山查看,發(fā)現(xiàn)凡是樹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僅擋不住水,連地上的草也沖得一干二凈了。黃帝看見滿山遍野都是洪水過后留下的溝溝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對群民說:“今后再也不能亂砍樹木了。如果再亂砍下去,橋國就連野獸也沒處藏身了。我們吃什么?穿什么?”當(dāng)時有位大臣建議搬到另一個地方居住。黃帝說:“不可!如果那里樹木也叫我們砍完,那時候我們還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們又哪里跑?”眾臣覺得黃帝說得有理,都問他該怎么辦?
黃帝說:“我愿和大家一齊上山栽樹種草,用不了幾年,滿山就會長滿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來野獸,那時橋國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說罷,黃帝就自己帶頭栽了一棵小柏樹。臣民們都學(xué)黃帝的樣子,也紛紛栽樹種草。
不幾年,橋國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蔥綠。
我們虔誠地撫摸著帶有先祖體溫的樹木,緊貼著它的心跳,聆聽它講述先祖真實的故事和傳說。似乎聽到了遠古涿鹿血戰(zhàn)的廝殺聲,大敗蚩尤,功成一統(tǒng)后,簫鐃齊鳴的歡呼聲;仿佛看到了黃帝與臣民一起栽植樹木的熱鬧場景;看到了黃帝率眾臣嘔心瀝血嘗百草造舟車一心為民,與民同樂的忙碌身影。
造福人類的人,人們總喜歡以神化的形成表達對他的感恩和崇拜。
相傳,黃帝活了110歲,就在他還夢想著要為人類做更多貢獻的時候,一天夜里夢見,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來對他說:“你戰(zhàn)蚩尤,降神農(nóng),一統(tǒng)三大部落,建立了部落聯(lián)盟,創(chuàng)立了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你做衣冠,造舟車,教蠶桑,定音律、作甲子、創(chuàng)醫(yī)術(shù)、造歷法、分四季,婚嫁娶、創(chuàng)禮儀,發(fā)明指南車,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因你功大無比,決定召你乘龍回天宮?!秉S帝剛想說什么,九天玄女長袖一揮轉(zhuǎn)身飄去,一個激靈醒了。他覺得不能把這些功勞都記在他的頭上,于是決定在回天宮前,把凡是對國家有貢獻的人的名字全部刻到鼎上,對貢獻特別大的幾個大臣連肖像也一并刻畫下來,讓后人記住,這是大家的功勞。他去首山采了銅,然后搬到荊山鑄鼎,500天后,高一丈三的巨鼎終于鑄造成,黃帝命人把它搬到山腳下,同時召開寶鼎鑄成的慶功大典。這一天臣民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有抱著孩子來的,有扶著老人來的,男女老少,漫山遍野,猶如潮涌。就在人們交手稱贊,儀式就要結(jié)束時,一條巨龍從天而降,龍頭一直觸到寶鼎上,在場的臣民個個目瞪口呆,張皇失措,不知發(fā)生了什么,這時黃帝緩步跨上龍背,鎮(zhèn)定自若地向臣民揮手告別,巨龍騰飛而起,向西飛奔。等飛到橋山上空時,黃帝對巨龍說:我在荊山鑄鼎已經(jīng)一年多了,沒有再回橋國,這里的臣民還在等我回來呢,你停一下,我要與他們告別。再看看我親手栽植的那棵柏樹,巨龍立刻盤旋在橋山上空,看到黃帝戀戀不舍的樣子時,便在橋山山頂降落下來。橋國臣民聽說黃帝乘龍升天,便奔走相告,霎時,大家一起涌至橋山之巔,將巨龍團團圍住,黃帝騎在龍背上與臣民們作別。人們不舍黃帝離去,上前拽住黃帝衣袖,頓足落淚;黃帝也不忍離開臣民,淚落紛紛,這時,連巨龍也感動的掉下眼淚。黃帝、巨龍和臣民的眼淚滴到地上,轉(zhuǎn)眼間地上涌起了一股水流,嘩嘩從橋山之巔順著山勢流淌而下。不一會兒,山下順道便形成了一條形似巨龍咆哮奔騰的河流,由西而東向黃河流去。待黃帝乘龍離開橋國后,這條河流也慢慢停止了咆哮,平息下來。這條河就是現(xiàn)在的沮河。黃帝乘龍離開橋山之巔,后來臣民埋其衣靴,叫衣冠冢,即黃帝陵。
傳說畢竟是傳說,只是為了表達人們的一種愿望。據(jù)仰韶文化考古資料證明,黃帝陵并非衣冠冢,而是軒轅黃帝的真正陵墓。《史記》中也說:“皇帝崩,葬橋山?!?/p>
傳說雖有它的不可靠性,但是從這個傳說,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軒轅黃帝有著無限的懷念和崇敬。人們希望他是乘龍升天,說不定哪天還會乘龍歸來。人們?yōu)樯稌庌@黃帝這么熱愛呢?
這當(dāng)然跟他崇高的精神內(nèi)涵分不開。從上面的傳說,可以看出黃帝的驍勇善戰(zhàn),勤勞聰慧,虛懷若谷。他平定蚩尤,降服炎帝,一統(tǒng)天下。本該坐著龍椅,翹起二郎腿,享受臣民服伺的待遇,享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可他沒有。而是率領(lǐng)遠古先民們創(chuàng)文字、制衣裳、建宮室、定歷數(shù)、植五谷、養(yǎng)家畜、造舟車、務(wù)農(nóng)桑以及在制陶、醫(yī)藥、天文、地理、陰陽、五行、音律、圖畫等方面進行前所未有的實踐,這么多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要經(jīng)受何等的辛勞啊。更為可貴的精神是他沒居功自傲,而是謙遜地把所有功臣的名字都刻在了銅鼎上。這就是他自強不息的魅力所在,這就是他與民休戚的精神所在,人們能不衷心地景仰他,愛戴他,追隨他嗎?
怪不得歷經(jīng)五千年,中華兒女無論走到哪里,官居何位都不會忘記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并承繼和發(fā)揚著黃帝精神,使我們的國家在幾近瀕危之時,都能全民踔厲風(fēng)發(fā),向著民族偉大復(fù)興的理想奔騰。最典型的例子,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寇的鐵蹄肆意踐我華胄,中華民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在始祖開拓、奮進、自強、包容精神的感召下,國共兩黨聯(lián)合抗日,億萬黃帝子孫結(jié)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同仇敵愾,血薦軒轅。因每個人的血液里都流淌著始祖強悍明義的文化遺傳基因,終以英勇無畏的精神捍衛(wèi)了民族權(quán)益和尊嚴(yán),以神州光復(fù)告慰了始祖的在天威靈。
清風(fēng)徐來,一股清爽溫暖的氣流拂過我的臉龐,我迷茫的心找到了精神皈依,心情完全被漂白。
邁進軒轅廟大門,迎面便是民諺說的七摟八拃半,圪里圪垯不上算的古柏,也即傳說中黃帝親手栽種的柏樹。抬頭仰望,虬枝盤曲,蒼翠遮空,好不威嚴(yán)。它目睹了華夏五千年的興衰榮辱,可閱盡滄桑春色依舊。肅立樹下,仿佛被這位精神矍鑠的千歲老人親切護佑著,讓人想在此長久地留下來,感受著它豁達與頑強。我雙手合十默念中將一柱心香敬獻與始祖軒轅。
橋山啊,它到處氤氳著歷史的滄桑和文明的芳香,伙伴們拿手機啪啪地拍著照片,想把我們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寶貴財富全都帶走。
準(zhǔn)備踏上車的瞬間,我回首仰望橋山,恍惚中一位慈眉善目的巨人,乘龍降落于光芒萬丈的橋山之巔,向我們頻頻揮手。
——選自2017年第3期《寶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