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駿
不知何故,我喜歡閱讀女性作家所寫的散文。讀她們的作品,你或許未必能感受到男性作家所寫的散文里的那種尖銳、豐實、蒼厚和思辨色彩,但你一定會感受到男性作家筆下少有的包容、柔美、豐韻和悲懷。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男性作家的文字里暗藏著太陽的芒刺,江河的奔騰,大山的峭拔……那么,女性作家的文字里則暗藏著星月的光輝,曠野的遼闊,湖水的寧謐……這是兩種不同形態(tài)的美學。性別的不同帶來思維方式的不同,在此基礎上凸顯出來的文本特質,藝術審美和話語方式,乃至對漢語修辭的建立和運用也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
我有時在想,是否女性更適合寫作散文。因為,相比男性作家而言,大多數女性作家有著天生的純凈和詩性,敏感和柔情,靈動和悲憫,她們比男性作家更少雜質,生命意識和審美意識也比男性作家更為強烈。這大概也是為何我們一想到女性,或讀到女性作家的文字時,就總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大地、母性、花朵、流水等詞匯的原因之一。優(yōu)秀的女性,不管她愛不愛好寫作,她的生活和精神品質,至少都是“散文式”的。淡而有味,濃而不稠,真誠質樸,浪漫繾綣。即使因了美的誘惑,她們偶爾也會化化妝,描眉涂唇,掛珠佩玉,但其氣質都是本真的,明澈的,如清水芙蓉,天然無飾。這樣的女子若去伏案寫作,文字自然也會本潔無垢,她們無法容忍在文字里去敗壞自我的節(jié)操。換言之,她們是在以文字的方式替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淬火,而那四濺的火花,就是一種“漢語修辭”。這修辭是迷人的,是獨屬于她們的,正如月亮和星辰獨屬于夜空。也正因為此,才使得她們的寫作與男性作家區(qū)別開來。
單就本期刊發(fā)的三篇女性作家的散文來說,無論視覺、語感,還是思維方式、修辭技法等都有相通之處。我讀它們,宛如看到一個多棱鏡的幾面。每一面上,都有魔法,都有個人的悲辛和群體的悲涼。也惟有女性的細膩和善感,才能對世象體察得如此之深刻,表達得如此之哀婉。
沙爽是一名優(yōu)秀的散文作家,多年來,她始終堅持自已的寫作理想,長期致力于探索散文的新形式,新寫法,并因此而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修辭風格”。其用詞的考究,文本的實驗使她的作品呈現出較大的創(chuàng)造性和開放意識?!镀┤顼w翔,譬如塵?!吠ㄟ^對“蛾”“麻雀”“鷹”三種動物的敘寫,折射出某種象喻性——個體生命存在的狀態(tài)。對弱小者的關懷,也即對生命本身的同情和敬畏。
朱朝敏的《行無嗔》以散文的形式,小說的筆法,講述了“祖父”和“三婆子”兩個老人孤寂而坎坷的一生。文中的“催生子”更是一種象喻。雖然整篇文章所彌散出來的氣息是頹喪的、悵惘的,但仔細讀,又可讀出一種對生命和存在的形而上層面的思索。
指尖的《密會》更是充滿了強大的象喻性。在文中,無論是祖母、我,還是二保老漢等人,似乎時常都在進行“密會”之事——與天、地、人、神,草木、石頭等密會。之所以如此,是人的內心有了大孤獨,大哀怨,大悲憤,大絕望而無處訴說,才將心靈托付與大千世界,其目的無非是希望無使自己在悲傷中度過一生。
綜上所述,這三位女性作家的思維方式都是獨特的,也都有著各自的修辭策略。她們?yōu)楫斚律⑽奶峁┝丝少Y借鑒的新的寫作經驗和維度,方法和門徑。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們都并非是唯修辭而修辭,將文本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上的作家。她們十分清楚這一點,所以才能最終穿透修辭的外衣,去書寫那些跟個人生命經驗有關的人事,這無疑是真正的好散文最為堅實和可靠的基石,正如美國學者房龍說的那樣:“所有的藝術都是個人體驗的結果?!鄙岽耍季S也罷,修辭也罷,都只不過是為一種文字游戲而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