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密
摘 要 我國素有“衣冠古國”的美譽。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服飾文化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發(fā)展狀況和人們的精神價值追求及思想文化底蘊。郭沫若說:“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蔽覈鴤鹘y(tǒng)服飾經過歷代的積累和交融,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融合不同時期人們的美學思想和審美情趣,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服飾文化系統(tǒng)。
關鍵詞 服飾藝術 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523 文獻標識碼:A
服飾藝術在本質上看是一種綜合性極強的文化事項,沒有多元的視角,就不可能全面地把握服飾藝術。換句話說,服飾藝術的文化性質,決定了它勢必是由以下三個層面的內容組成:其一是物質的、器具的、操作的層面;其二是精神的、觀念的、交流的層面;其三是制度的、秩序的、傳統(tǒng)的層面。這三個層面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互為因果。
1中華文化的“活化石”
中國素有“衣冠禮儀之邦”之譽,這顯然有溢美之意。其實,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所具有的地域上的、人口上的、民族上的、歷史上的尤其是文化上的特殊性,在很大意義上成了人類文明的一個最富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組成部分。如今,人們只要用心考察人類的歷史文化,就斷然少不了要對中國的歷史文化作深入的考察,否則,任何有關人類文明的描述都有可能是不全面的。而要考察中國的歷史文化,有兩個方面的日常生活是不應忽略的,其一是中國飲食文化,飲食文化在中國的發(fā)達程度,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無法望其項背;其二就是中國服飾藝術,這是中國最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人文性及審美性的日常文明。
中國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傳統(tǒng),服飾藝術構成了這個人文傳統(tǒng)的一個極 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的歷史文化有相當豐富的內容凝聚和濃縮到了服飾一書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服飾藝術是記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許多重要信息的“活化石”,要了解和把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絕對不能不對這一組“活化石”作綜合細密的考察。也正因此,我們考察中國服飾藝術,沒有理由只停留在物質技術操作的層面上,而應當嘗試用一種全方位的、綜合的、審美的眼光來考察,而且必須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則,其中包括靜態(tài)性與動態(tài)性相結合的原則、歷史性與現(xiàn)實性相結合的原則、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原則、物質性與精神性相結合的原則、空間性與時間性相結合的原則,等等。
2歷史演變
人類的服飾藝術是在時間中存在的,它是有歷史的,中國的服飾藝術也不能例外。因此,這里是對服飾藝術的發(fā)展歷程所作的時間性的觀照,它以客觀反映中國服飾藝術不同時期的形質狀態(tài)為目的,揭示出代與代之間的服飾藝術差異,勾畫出一條貫通古今的服飾藝術的發(fā)展線索,力求以客觀描述的方式來恢復中國服飾藝術在歷史上的外在本相??傊?,突出時間性或說歷史性是這一考察視角可以展開和完成的主要任務。從對服飾藝術的歷史觀照中,人們很容易看到,盡管服飾藝術在起源上或許是“服”在前“飾”在后,或許是“飾”在前“服”在后,或許是“服”與“飾”同步,但及至服飾藝術發(fā)展到比較成熟的時期,受人們審美追求的影響,“飾”實際上成為一個具有一定的自我獨立性的純審美系統(tǒng)。
3經濟表現(xiàn)
服飾藝術首先是物質存在,它有質量、有色澤、有形式,它是人類社會生產創(chuàng)造的結果,因此服飾藝術實際上和人類社會經濟有著最直接、最密切的關系。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決定著人們的日常服飾行為。不同階段不同民族的經濟活動,大多要以一種具象概括的方式反映在具體服飾的質料、色彩、形制及紋飾中。中國服飾藝術,歷經人類社會的各個不同的積極發(fā)展階段,標識出不同的物質材料、工藝技術、消費水平。對個人來說,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基本奮斗目標,是落實在經濟地位的不斷改善和提高上,而經濟地位的不斷改善和提高的最明顯標志,就是吃和穿的由差變好。同樣,由于受經濟的制約,在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中,服飾穿著的審美境界就是所謂的穿著貴重的、嶄新的服飾。
4政倫規(guī)約
在中國歷史上,由于人們的階級地位存在著差別,因而,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這些不同的社會角色既體現(xiàn)為人和人的社會分工不同,又體現(xiàn)為每個人都具有不同于其他角色的社會表征。其中表征之一就是社會其用不同的服飾將人和人區(qū)分了開來。比如在中國古代的官僚制度中,服飾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品到九品的官僚所穿著的服飾是彼此有一定區(qū)別的,人們辨識官僚等級地位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就是這個官僚的服飾。對國家而言,服飾不僅能夠使社會人員的行業(yè)、等級、職責等實現(xiàn)明晰化、秩序化,而且還有助于統(tǒng)治機器的系統(tǒng)化、分類化管理。在許多特殊的重要時間、場合中,服飾承擔著表演性、目的性的任務。除了政治對服飾的制約之外,倫理對服飾也有一定的制約。穿衣戴帽在古代中國并不像今天這樣隨意自由,服飾的倫理影響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由于古代中國封建倫理道德格外發(fā)達,儒家綱要禮教思想對人的束縛和限制特別嚴格,在許多情況下,服飾的倫理制約完全同服飾的政治影響糾纏到了一起,從而讓人很難分辨。中國古代政治及倫理的同步發(fā)達性及二者的相融性,決定了中國人穿什么衣服既是政治的設定,也是倫理的選擇。中國服飾藝術的鄭倫規(guī)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服飾藝術在審美方面的進步,這實際上導致了服飾藝術過多地沿用舊制、重復自己。
5觀念統(tǒng)攝
對世界而言,服飾藝術是只為人類而存在的一種實用藝術,它是一個品類紛繁、尺碼齊全的生活資料系統(tǒng),也是一個寓意豐富、境界有別的生活審美系統(tǒng)。每個人都有選擇穿著何種服飾的權利,只不過這種權利的使用被眾多的因素制約著。
首先,經濟地位可以決定一個人到底是穿乞丐服,還是穿帝王裝。朱元璋起先是個不名一文的貧苦農民,但后來卻終成為帝王大業(yè),黃袍加身,完成了服飾消費水準的重大轉變。
其次,和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聯(lián)系密切的各種信念,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人們的服飾行為。在中國歷史上,儒家、道家、佛教及伊斯蘭教等是影響人們服飾行為的多種觀念統(tǒng)攝。“天人合一”、“依禮而動”、奢華鋪張、中庸節(jié)儉等特定的服飾追求,都和反映不同世界觀、價值觀及人生觀的儒、道、釋等有密切的關系。道教、佛教及伊斯蘭教作為宗教,它們都有屬于自己的服飾規(guī)制體系,一旦某個人皈依其中的任何一種宗教,他就必須依照教義教規(guī)的訓誡和要求,或穿道袍,或者僧衣,或戴回帽。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宗教服飾即成一種辨識信徒身份的外在標志,也成了一種不斷給信徒以宗教信念暗示的宗教象征物。服飾審美在此時具有了明顯的宗教意味。對大多數(shù)普通人來說,主流文化是一種始終不可超脫的服飾氛圍,人們所有服飾行為必定是按照主流文化設定的信念來進行的,這種信念無疑是同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追求相一致的。然而,在社會中必然還存在著一些屬于非主流文化的東西,它給少數(shù)的不同凡響者帶來了一些別出心裁、不同流俗的服飾信念引導。這些處于非主流中的人們,一般要么在服飾上充當最超前的先鋒,要么返回傳統(tǒng),戲弄流行。
6現(xiàn)實表達
本來,服飾藝術是一種現(xiàn)實化、感性化、日常化的存在,它必須以活生生的人為載體,必須訴諸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然而在現(xiàn)實中,服飾藝術實際上往往也會超出日常生活的限制,以一種文化、娛樂化、鑒賞化及演示化的方式反映和表達出來。像服飾藝術在小說、散文、詩歌中的出現(xiàn),在戲劇、舞蹈、雕塑、壁畫、國畫中的出現(xiàn)等,就完全屬于這種情況。與此同時,服飾藝術作為傳統(tǒng)的一部分,它也會以指導現(xiàn)實服飾生活的實用理念方式表達出來,這種實用化的表達,可以體現(xiàn)為對服飾生活實際有借鑒指導作用的思想,從而見之于衣規(guī)服制或文獻典籍,也可以直接表達為在時下服飾生活中應用。首先,由于傳統(tǒng)服飾是伴隨著這些文藝及娛樂中的主角而出現(xiàn)的,所以其中所展示的服飾既出于現(xiàn)實生活又超于現(xiàn)實生活,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虛構化、浪漫化色彩,它們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中的人對理想服飾的想象、對反面服飾的厭惡。其次,由于某些傳統(tǒng)服飾又是以現(xiàn)實指導和現(xiàn)實應用的方式出現(xiàn)的,所以它們既可能表現(xiàn)為同現(xiàn)實的有機結合,也可能表現(xiàn)為同現(xiàn)實時尚的格格不入。我們從過去的小說及戲劇等文藝作品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主人公的服飾并不是無足輕重的,它們對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往往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作者一般總是先在人物服飾扮相上要動些腦筋,而讀者或觀眾也總是先從服飾扮相上去認識主人公??傊?,文藝中的服飾是服務于審美,是體現(xiàn)了人的服飾藝術觀念的。同樣,傳統(tǒng)服飾的現(xiàn)實實用表達由于受時代因素的作用,它既要承擔對服飾藝術發(fā)展氣脈的延續(xù)和傳播,又要經歷與服飾藝術新潮的相互磨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