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志林
摘 要: “半A不B”是常見的現(xiàn)代漢語類固定短語格式,本文以傳統(tǒng)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為背景,從結構、語義、句法功能、語用四個方面對“半A不B”格式進行考察分析。從結構特點來看,A、B為單音節(jié)詞或語素,構成典型的四字格;A、B大多為形容詞或動詞。從語義特征來看,“半A不B”表示中心的狀態(tài)或性質,當A、B語義相反時,“半A不B”大多為中性義,有時帶有弱貶義傾向;當A、B語義相對或語義相近時,其語義帶有明顯的貶義傾向。從句法功能上看,“半A不B”可以充當多種句法成分,主要充當定語。從語用價值來看,“半A不B”凸顯了語義焦點A,一般不帶有感情色彩或帶有貶義色彩,口語色彩濃厚,音節(jié)對稱和諧。
關鍵詞: 半A不B 結構特點 語義特征 句法功能 語用價值
引言
1.研究價值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大量“半A不B”格式,如“半新不舊”、“半信不疑”等?!鞍階不B”是現(xiàn)代漢語中常見的類固定短語格式,在其發(fā)展過程當中形成了獨有的特征和價值,因此有必要對這種格式進行全面細致的多維度分析,深入探究這一格式的結構特點、語義特征、句法功能和語用價值。
2.研究現(xiàn)狀
“半A不B”作為一種常見的類固定短語格式,盡管有前人對其進行簡單的分析,但還沒有專門的文獻全面研究。
李衛(wèi)忠在《與“半”字相關的格式的考察》中,對“半A不B”進行了簡單的語義和語用方面的探討;在《與“不”相關的格式的考察》中,對“半A不B”的結構進行了簡要的分析。邵敬敏,黃燕旋在《“半A半B”框式結構研究》中,涉及了“半A不B”的語義,主要是將“半A不B”與“半A半B”的語義進行了簡單的比較。危艷麗在《虛詞“半”的模糊語義特征》中談到了“半”的語義功能,對于“半A半B”格式僅僅是提及,并沒有進行分析。
前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對“半A不B”基本特征的描述上,或僅從某一方面來研究“半A不B”格式,研究得都不夠系統(tǒng)、全面,有必要對“半A不B”格式進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分析。
3.研究內容
本文從結構、語義、句法功能、語用上對“半A不B”格式進行分析。結構特點包括音節(jié)構成、語法性質,語義特征包括基本構式義和語義傾向,語用價值包括凸顯功能、感情色彩、語體色彩和韻律特征。
一、半A不B的結構特點
1.A和B的音節(jié)構成
從A、B的音節(jié)構成上看,A、B為單音節(jié)詞或語素,形成典型的四字格,整體呈現(xiàn)對稱性分布的特點。如:(1)A和B同為單音節(jié)詞,如:半新不舊、半長不短。(2)A為單音節(jié)語素,B為單音節(jié)詞,如:半明不滅、半饑不飽。(3)A和B同為單音節(jié)語素,如:半明不白、半昧不明。(4)A為單音節(jié)詞,B為單音節(jié)語素,如:半土不洋。
A和B的音節(jié)對稱,符合漢語的對稱性表達習慣,體現(xiàn)了民族性特點。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形成了這樣一種審美觀點:對稱美。這種尋求對稱美的文化心理特點體現(xiàn)在語言上,就形成了傾向于使用成雙成對的語言形式的特點。
2.A和B的語法性質
在“半A不B”格式中,“半”和“不”是副詞性的,大多修飾形容詞或動詞。A和B一般是形容詞或形素、動詞或動素,也有少量由名素、區(qū)別詞充當。A和B一般詞類相同,偶有詞性不同。如:(1)A和B為形容詞或形素,如:半低不高,半俗不雅。其中A和B為形容詞的情況占多數(shù)。(2)A和B為動詞或動素,如:半醉不醒、半落不合。其中A和B為動詞的情況占多數(shù)。(3)A和B為名素、區(qū)別詞,這類情況很少。如:半文不白、半男不女。其中“文”和“白”為名素,“男”和“女”為區(qū)別詞。(4)A和B偶爾詞性不同,如:半饑不飽。其中“饑”為動素,“飽”為形容詞。
二、“半A不B”格式的語義特征
1.“半A不B”格式的基本構式義
GoldBerg認為當且僅當C是一個形式——意義結合體(Fi,Si),且形式Fi或意義Si的某些方面不能從C的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構式中準確推導出來時,C可視為一個構式?!鞍階不B”顯然不是“半A”與“不B”語義的簡單加合,因此“半A不B”格式是一個構式。在分析“半A不B”的構式義時,我們不僅要分析其組成成分的意義,還要分析它的整體意義。
“半”是表示中性意義的副詞,“不”是帶有強烈否定意義的副詞。A和B通常意義相反,如“半低不高”、“半陰不晴”。有時也意義相近,如“半涼不冷”,“半明不白”。
當A和B意義相反時,A、B處于同一個語義場的兩端,“半A不B”表示A、B中間的狀態(tài)和性質。由于“半A”是對“A”的部分肯定,“不B”是對B的完全否定,因此“半A不B”是以A、B的中間語域為界,偏向A方的一段語域,由此“半A不B”的語義重心落在A上。如:那時的天氣,也是這樣的天氣,半冷不熱的?!袄洹碧幱贏的位置,“熱”處于B的位置,天氣“半冷半熱”的語義就是指天氣在“冷”與“熱”之間,但語義重心偏向“冷”。
當A和B意義相近時,“半A不B”是對“A”的部分肯定,對B的完全否定。由于A和B語義相近,因此“半A不B”整體表現(xiàn)為對A和B的否定。如:天黑了,大遠一盞街燈,半明不亮,昏暗地照著?!鞍朊鞑涣痢笔菍Α懊鳌钡牟糠挚隙ǎ瑢Α傲痢钡耐耆穸?,由于“明”和“亮”都有“明亮”的意思,所以整體表現(xiàn)為“不明亮”即昏暗。
2.“半A不B”的語義傾向
在“半A不B”格式中,A和B的關系通常意義相反。有時是相對相反,即語義相反;有時是絕對相反,即語義相對。
(1)A和B語義相反
語義相反就是指在一個概念域內,由一段到另一段是漸變的、連續(xù)的程度之差,兩端之間有中間地帶①。在“半A不B”格式中,A和B是語義相反的情況有很多。由于A和B語義相反,兩端之間有中間地帶,因此兩者的反義關系沒有那么強烈,“半A不B”處于兩者之間,所以其語義一般表現(xiàn)為中性義,有時帶有弱貶義。如:endprint
a.外膜層由軟骨環(huán)和周圍的肌肉組成,使氣管半軟不硬。
b.雯青已餓極,拿起飯來就吃,卻是半冷不熱的,也只好胡亂填飽了。
“半軟不硬”表示中性義,沒有褒貶色彩?!鞍肜洳粺帷睅в腥踬H義,這是因為人們主觀上期待飯是熱的,但事實上飯?zhí)幵凇盁帷迸c“冷”之間,并且偏冷,與主觀期待不一致,因此帶有貶義傾向,但這種貶義傾向并不明顯。
(2)A和B語義相對
語義相對就是指在一個概念域內,非A即B,非B即A,只有兩頭,沒有中間,概念域因此不是一個連續(xù)體②。在“半A不B”格式中,A和B有時也語義相對。如:類似這樣的企業(yè),與其維持其半生不死的現(xiàn)狀,不如讓它死掉?!吧焙汀八馈闭Z義相對,概念域不是一個連續(xù)體,沒有中間狀態(tài)。“半生不死”卻是在“生”和“死”的中間狀態(tài),打破了正常的邏輯規(guī)則,引起了人們心理上不適應,因此帶有明顯的貶義傾向。
(3)A和B語義相近
語義相近是指A、B所表達的概念域有相交的部分。在“半A不B”格式中,A和B也可以是語義相近,概念域有相交的部分。“半A不B”是對A的部分肯定,對B的完全否定。由于A和B語義相近,因此“半A不B”整體表現(xiàn)為否定意義。如:天黑了,大遠一盞街燈,半明不亮,昏暗地照著?!鞍朊鞑涣痢笔菍Α懊鳌钡牟糠挚隙?,對“亮”的完全否定,由于“明”和“亮”都有“明亮”的意思,因此“半明不亮”表達的意義是“不明亮、昏暗”,整體上看是帶有否定意義的,帶有明顯的貶義傾向。
三、半A不B的句法功能
“半A不B”可以充當定語、謂語、狀語、補語等多種句法成分,但“半A不B”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充當定語。
1.“半A不B”充當定語
“半A不B”主要的句法功能是充當定語,用來修飾其后的中心語。充當定語時,“半A不B”格式和中心語之間一般要用結構助詞“的”來聯(lián)系。如:對于半精不傻的人,你們中國有句話怎么說的?
2.“半A不B”充當謂語、補語、狀語或賓語
(1)“半A不B”作謂語時,用來陳述主語,所以前面一般都會有一個主語,而且“半A不B”后面不及物,一般不帶賓語、補語,也不受否定副詞修飾。如:斜月殘燈,半明不滅。暢道是舊恨連綿,新愁郁結。(2)“半A不B”作補語時,一般是在“V得”后作情態(tài)補語。如:倘若一個人出名正出得半紅不紫,那他是斷不會淡泊的。(3)“半A不B”做狀語時,修飾動詞或動詞性短語,一般有結構助詞“地”作標志。如:遠處的一盞路燈半明不亮地照著。(4)“半A不B”充當賓語時主要是由關系動詞“是”連接的。如:羅天誠解剖人性:“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人。
四、“半A不B”的語用價值
“半A不B”是現(xiàn)代漢語中常見的類固定短語格式,結構簡單、音節(jié)對稱,形成了典型的四字格,具有特殊的語用價值。
1.凸顯了語義焦點A
“半A不B”格式中,A和B的關系一般是反義關系或近義關系。“半A”是對“A”的部分肯定,“不B”是對“B”的完全否定,從意義上來看,“半B”從反面重復了“半A”的意義,是“半A”的羨余成分。因此,“半A不B”凸顯了語義焦點A。
2.感情色彩
通過對語料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半A不B”格式較多的是中性色彩,也有一部分帶有貶義色彩,幾乎沒有褒義色彩。而且其感情色彩很多時候是進入語境后由語境賦予的。如:
a.那時的天氣,也是這樣的天氣,半冷不熱的。
b.雯青已餓極,拿起飯來就吃,卻是半冷不熱的,也只好胡亂填飽了。
這兩例雖然都是“半冷不熱”,但表達的感情色彩卻不一樣,這是由于“半冷不熱”所處的語境不同。(a)例的“半冷不熱”是對天氣的客觀事實描述,不包含褒貶感情色彩,而(b)例中的“半冷不熱”不僅是對飯的客觀陳述,而且是說話人主觀上不希望發(fā)生的,因此帶有貶義色彩。
3.語體色彩
“半A不B”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半A不B”格式最早出現(xiàn)于元雜劇中,常用于話本、小說。在現(xiàn)代漢語中常出現(xiàn)在口語、口語化的文學作品等對話中,結構簡單,表義豐富,具備口語表達的經濟性。如:做身呢子衣服,上身是四個兜的中山裝,下身來個大寬褲腿,半土不洋,頗難看,原因就是不協(xié)調。
4.韻律特征
“半A不B”結構由“半A”和“不B”前后音節(jié)相等的兩部分構成,形成了典型的四字格格式,如:半生不熟、半醉不醒、半干不濕等,使得結構整齊、節(jié)奏感強、音調和諧,實現(xiàn)了音節(jié)上的前后對稱,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給人以整齊、勻稱、簡潔、和諧的美。
結語
本文從結構特點、語義特征、句法功能、語用價值等方面深入、全面地研究“半A不B”的獨特特征和價值。(1)從結構特點上看,A和B同為單音節(jié),大都同為單音節(jié)詞,也有單音節(jié)語素的情況,構成典型的四字格,形成了對稱、和諧美;A、B大都是形容詞性的或動詞性的,也可以是名素或區(qū)別詞,偶爾有詞性不同的情況。(2)從語義特征上來看,“半A不B”表示中心的狀態(tài)和性質,當A、B語義相反時,大都為中性義,有時根據(jù)說話人的主觀感情,帶有弱貶義傾向;當A、B語義相對或語義相近時,其語義帶有明顯的貶義傾向。(3)從句法功能上來看,“半A不B”可以充當定語、謂語、狀語、補語等多種句法成分,主要充當定語。(4)從語用價值上來看,“半A不B”凸顯了語義焦點A;“半A不B”表達中性色彩或帶有貶義色彩,幾乎沒有褒義色彩,而且其感情色彩很多時候是進入語境后由語境賦予的;“半A不B”常用于口語中,口語色彩濃厚;“半A不B”音節(jié)對稱的對稱性,使得結構整齊、音韻和諧。
注釋:
①②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48,149.
參考文獻:
[1]陳昌來,李傳軍,等.現(xiàn)代漢語類固定短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2.
[2]李衛(wèi)忠.與“半”字相關的格式的考察[J].殷都學刊,2000.
[3]李衛(wèi)忠.與“不”相關的格式的考察[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6.
[4][美]Adele E.GoldBerg,著.吳海波,譯.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邵敬敏,黃燕旋.“半A半B”框式結構研究[J].語言文字學研究,2011.
[6]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與“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1.
[7]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8]危艷麗.虛詞“半”的模糊語義特征[J].語言研究,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