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成+李光恩
摘要:人類的生活世界由自然事物和人造事物構成,其中自然事物必然無真假,人造事物可以有真假。社會實在由無情性物理實在、功能賦予、集體意向性、構成性規(guī)則(或受調整性規(guī)則調控)等要素構成。一般來說,同時具備上述構成要件的就是“真”的人造事物,上述任一要素的缺乏(或存在瑕疵)或規(guī)則被濫用,就是“假冒偽劣”的人造事物;構成要件的缺乏(存在瑕疵)或規(guī)則被濫用是產(chǎn)生假冒偽劣現(xiàn)象的客觀原因,追求(不法)利益是產(chǎn)生假冒偽劣商品或現(xiàn)象的主觀原因和內在動力,這就是假冒偽劣的形成機制。根據(jù)前述形成機制,可以總結出6組15個對準確鑒別各種假冒偽劣商品或現(xiàn)象具有本體論指導意義的基本原理。
關鍵詞:真假 自然事物 人造事物 “假冒偽劣”
本文所說的“假冒偽劣”不僅包括各種各樣的假冒偽劣商品,而且包括諸如假貨幣、假證件、假票據(jù)、假賬本、假婚姻、假官員、假軍人、假警察、假專家等在內的各種假冒偽劣現(xiàn)象?!凹倜皞瘟印痹诋斚轮袊芍^是無處不在的社會公害,它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以及相關主體的各種正當權益,破壞了正常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管理秩序,阻礙了社會的健康發(fā)展。為了打擊這種現(xiàn)象,國家與各級地方政府不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guī),而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成效甚微,有些時候或有些地方甚至還有越演越烈之勢。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表面看來是由于法律法規(guī)存在漏洞、地方保護主義、職能部門監(jiān)管不力、執(zhí)法不嚴等原因引起的。但在筆者看來,之所以會存在上述現(xiàn)象,又與我們對假冒偽劣現(xiàn)象的本質特征和形成機制不了解密切相關。筆者認為,了解各種假冒偽劣的形成機制,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對假冒偽劣形成一個整體性認識,而且可以為我們準確鑒別、全面治理各種假冒偽劣現(xiàn)象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和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但因篇幅所限,本文僅就假冒偽劣現(xiàn)象的形成機制和鑒別原理等前置性問題做一初步探討。
一、自然事物必然無真假、人造事物可以有真假
在系統(tǒng)探討假冒偽劣現(xiàn)象的形成機制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對“真假”這種邏輯詞能否同時作為評價事物的形容詞這一頗有爭議的問題作一必要討論。
(一)真假只能作為命題的評價詞的觀點是錯誤的
在日常語言中,“真假”是我們評價兩類事物時常用的形容詞:一類是事物本身的真假(例如真假貨幣、真假藥品、真假文憑、真假朋友等),另一類是人類認識的真假(真假命題)。對于第一種意義上的真假,哲學界、邏輯學界有不少學者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真假是命題底值不是東西的性質”,“真假不能直接引用到所謂‘東西上去”,①“在事物層面只有有無可言,而無真假可言;只有到了語言層次,才發(fā)生真假問題”,②就連第一作者自己也長期堅持認為“真假”只能是事實命題的邏輯值,“第一種意義上的真假是人們的一種借用”,“任何東西、事件或事實都是它自身,都是一種客觀的實在”,“既不存在假東西和假事件,也不存在假事實”。③
但在隨處可見的假冒偽劣商品和假冒偽劣現(xiàn)象面前,“真假是命題底值不是東西的性質”等理論說教顯得蒼白無力:面對一張面值100元的人民幣,收銀員只關心它是真鈔票還是假鈔票而不會關心“這是一張面值100元的人民幣”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在他(她)那里,真假是他(她)對鈔票的一種最為自然的分類評價,不需要“借用”哲學、邏輯學上關于真假的用法來表示對鈔票的評價(他們極有可能根本就不知道“真假”還可以用來作為評價命題的形容詞)。許多詞語的用法是約定俗成的,不能因為哲學家、邏輯學家的看法,就可以改變真假不僅能夠作為命題的評價詞同時也能夠作為事物的評價詞的基本現(xiàn)實。
面對權威觀點與現(xiàn)實用法的嚴重沖突,經(jīng)過長期的理論研究與深刻反思,筆者認為:客觀事物無真假、真假僅僅是命題的真值(評價詞)的觀點是錯誤的。
(二)事物分為自然事物和人造事物
我們的生活世界由自然事物和人造事物構成。自然事物就是由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著的由不同物理化學元素組成的(諸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飛禽走獸)客觀事物,是一種無情性物理實在,④它具有“像物理學、化學或其他自然科學所描述的那些特征”,⑤它們即使在人類消失以后,仍然依其形態(tài)和規(guī)律存在和發(fā)展。
人造事物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而制造出來的,“是相對于天然物質形態(tài)而言的人造物質形態(tài)。它是物質世界本來沒有的、純屬經(jīng)人為變革某些天然物質形態(tài)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既依賴于人類而存在,又依賴于人類而發(fā)展”。⑥例如:為了滿足人類吃、穿、住、行的需要,人們制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糧食作物、衣服、交通工具、房屋;為了滿足交流意識、傳遞信息的交際需要,人類創(chuàng)造出了成千上萬種語言;為了滿足生存發(fā)展的需要,人類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社會實在:“一個由貨幣、財產(chǎn)、婚姻、政府、選舉、足球賽、雞尾酒會和法庭等構成的客觀世界”。⑦
雖然人類的生活世界是自然事物和人造事物的統(tǒng)一體,但任何人造事物都是由特定的自然事物構成的,比如桌椅板凳等人造物就是由某種特定的樹木等自然事物構成的。在邏輯上和時間上,自然事物總是先于人造事物,不依賴于自然事物的人造事物是不存在的。
(三)事物的屬性分為獨立于觀察者的屬性和依賴于觀察者的屬性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某些屬性(性質或關系)的事物,沒有屬性(特征)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一事物之所以能夠與其他事物相區(qū)分就在于它們在屬性上有所不同。我們之所以能夠將事物區(qū)分為自然事物與人造事物也正是基于它們各自具有不同屬性。
塞爾根據(jù)“如果從來沒有任何人類或者其他各種有感覺能力的生物存在過,這種特征是否能夠存在”⑧這一標準將事物的屬性分為依賴于觀察者(一事物——例如一座房屋、一輛汽車——的“觀察者”包括該房屋、汽車的設計者、制造者、所有者、購買者、出賣者、使用者、以及其意向性指向這個對象使他或她把這個對象看作一座房屋、一輛汽車的所有人的統(tǒng)稱)⑨的特征和獨立于觀察者的特征(這種特征就是事物的固有屬性)兩類:與觀察者相關的特征只有與觀察者的態(tài)度相關才會存在,而固有的特征與觀察者毫無關系并且不依賴于觀察者一切心理狀態(tài)而獨立存在。⑩endprint
根據(jù)上述標準可知,自然事物就是其屬性(特征)獨立于觀察者的事物,例如水就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組成的化合物,金銀銅鐵錫等是具有導電性的金屬,水或金屬所具有的這些屬性(特征)就是與人的存在與否毫不相干的,人存在它是如此,人不存在它還是如此,在地球上它們具有這些屬性,在其他星球它們同樣具有這些屬性;總之,一切由各種物理化學元素組成的自然事物,其屬性(特征)都是不依賴于任何感知者及其心理狀態(tài)的,具有客觀性而不具有主觀性。
人造事物就是其屬性(特征)依賴于觀察者心理狀態(tài)的事物。在生產(chǎn)生活活動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自然事物的原有功能不能滿足其日益增長的欲望、目的和需要,于是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運用相關知識,通過改變自然事物的原有(化學或物理)結構,使之產(chǎn)生出一種或多種能夠滿足人們欲望、目的、需要的新功能,這種具有新結構和新功能的事物就是人造事物。例如樹木的自身結構難以滿足人們坐或睡的需要,人們通過改變樹木的物理結構使之成為能夠坐或睡的凳子或床。凳子和床雖然都是由樹木加工而來的,但凳子和床的結構和功能卻是原來樹木所不具有的,是設計者、制造者賦予給樹木的新屬性;人民幣是由紙張、油墨、金屬線等初級人造物構成的,經(jīng)由權威機構的發(fā)行與人們的普遍承認和接受,使它具有了交換媒介、價值尺度、支付手段等貨幣職能,等等。因此,人造事物所具有的屬性(特征)就是依賴于觀察者的(知識、興趣、態(tài)度、目的、需要)的屬性?!敖Y構一功能一意向”是人造事物的內在本質,人造事物是“結構一功能一意向”的三位一體(自然事物與人造事物都具有結構和功能,但自然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是自身固有的先天屬性,而人造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是由人賦予給自然事物的后天屬性)。正因為如此,人造事物的屬性兼具客觀性和主觀性。
(四)自然事物必然無真假,人造事物可以有真假
“真假”是主體對客體及其屬性的評價詞。由于自然事物及其屬性是獨立于人類及其心理狀態(tài)的,因而自然事物及其屬性也就必然獨立于人的評價之外,無論人如何評價都不會影響它及其屬性的存在,因此,自然事物就是其自身,是無“真假”可言的。
筆者之所以說人造事物(下文將“人造事物”等同于“社會實在”)可以有真假而不是說人造事物必然有真假,其原因在于,如果人造事物必然有真假之分,那么,人們對假冒偽劣商品和現(xiàn)象的治理就是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了,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活動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治理假冒偽劣也就成了天方夜譚。事實上,只要人們不制假販假,一切假冒偽劣商品和現(xiàn)象都不會產(chǎn)生;而且也只有當人造事物不是必然有真假的(這說明假的人造事物的產(chǎn)生并不是必然的),我們探討如何遏制或根除假冒偽劣商品和現(xiàn)象才是可能的,才具有實踐意義。
社會實在都是由人造的。社會實在分為語言類的社會實在和非語言類的社會實在(語言是所有社會實在尤其是制度性實在的根本構成要素)。對于非語言現(xiàn)象的社會實在之所以有真假區(qū)別的詳細論述將在文章第二部分充分展開,這里首先簡要說明語言現(xiàn)象中的事實命題的真假問題。
語言是人類在社會勞動過程中,適應交流意識、傳遞信息的需要而制定出來的具有統(tǒng)一編碼解碼標準的聲音(圖像)訊號,是由字、詞、語句等元素構成的符號系統(tǒng),是人造物,是人類最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在真假是“經(jīng)驗的語句之真假”與“‘真和‘假的最初……所適用的僅僅是命題”這兩句話中的語句和命題都是語言現(xiàn)象,但并不是所有的語言現(xiàn)象都有真假,也不是所有的命題(或陳述)都有真假,有真假的僅僅是命題中的事實命題(經(jīng)驗命題、綜合命題)有真假。
事實命題之所以有真假,這是因為人們創(chuàng)造和使用事實命題的目的在于用它描述客觀世界的真實情況,揭示事物是否具有某種特定性質或關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種特定性質或關系就是事實。命題是事實的唯一表達形式,真假是命題在表達事實過程中成功或失敗的一般名稱。⑩因此,“真”的認識論定義就是:
“真”的定義1:真就是命題對事實的符合。
“符合是真假底定義”,即當命題與事實符合時該命題為真,不符合時該命題為假。由于關于命題真假的論述可謂是汗牛充棟(況且也不是本文的主題),故而不再贅述。
二、社會實在的構成要件與“假冒偽劣"的基本含義
假冒偽劣商品和假冒偽劣現(xiàn)象都是相對于真的人造事物而言的,因此只有在知道什么是真的人造事物的情況下才能知道什么是假冒偽劣的人造事物,這是界定“假冒偽劣”的基本前提。
(一)社會實在的基本構成要件
筆者認為,真的人造事物就是具備以下四個基本構成要件的社會實在:
1.無情性物理實在是社會實在的物質基礎
“不存在離開無情性事實的制度性事實。例如差不多任何一種實物材料都可以是貨幣,但是它必須以這樣或那樣的物質形式存在。錢可以是金屬塊、紙條、貝殼串珠或者支票本……如今,大量的貨幣是以電腦磁盤中磁痕的形式存在?!薄吧鐣亟嬈饋淼膶嵲谝圆灰蕾囉谝磺猩鐣嫵鰜淼膶嵲跒榍疤幔驗楸仨氂心撤N東西使社會建構的實在得以從中建構出來。例如,要構成貨幣、財產(chǎn)和語言就必須有金屬片、紙張、土地、聲音、記號之類的原材料。反之,這些原材料不可能離開某種更本源的原材料而被社會地建構出來。直到最后,我們達到不依賴于一切表征的無情性物理現(xiàn)象的巖基。社會地建構出來的實在其在本體論上的主觀性需要本體論上的客觀的實在并從中建構出來。”⑩總之,不以無情性物理實在為其基礎的人造物是不存在的:就連像“國家主席”這種制度性實在也必須以由碳水化合物組成的生物體——人——為其物質基礎。
2.社會實在是通過功能賦予的方式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
創(chuàng)造人造事物的目的就在于它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例如人們之所以要制造商品這種人造物,就是因為商品是“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商品的這種用處或效用就是人造物的功能,具有功能的事物“往往是有意設計出來,從而具有賦予它們的效果或結果的”?!肮δ懿皇莾仍谟谖矬w,而是必須由某個外在的行為者或行為者們歸予物體”。塞爾認為,“無論是對于自然發(fā)生的對象還是為執(zhí)行這種歸于它的功能而特別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對象,人類和其他某些物種具有一種明顯的賦予對象某些功能的能力”。這種功能并不是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而是由有意識的觀察者從外部賦予的,即人造事物的功能都是人為賦予的結果。一般來說,人們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來進行功能歸屬或賦予的。endprint
(1)結構一功能,即憑借事物的物理、化學結構所執(zhí)行的功能。這種功能的實現(xiàn)是通過改變自然事物的物理結構或化學結構來實現(xiàn)的。例如人們通過改變樹木的原始結構,將其制成椅子、床、房屋、獨輪車等等,椅子、床、房屋、獨輪車就能夠發(fā)揮樹木的原始結構所不能發(fā)揮的功能。社會生活中以物質實體為載體的人造物都是通過改變原有對象的物理或化學結構來賦予對象以新的功能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欲望、需要、目的的。
(2)地位一功能,即不能僅憑其物理、化學結構而必須憑借人類賦予給它一種特殊地位才能執(zhí)行的功能。地位一功能是“結構一意向一功能”的延伸,是人為賦予的后天屬性。在涉及人類制度情形中,對象被賦予的功能是依附于它所擁有的特殊地位。“功能的集體賦予被施加于一個人或物,在此這一功能并非是憑借此人或此物的物理特征而被執(zhí)行的,相反,乃是憑借那一地位使得此人或此物執(zhí)行一個功能成為可能”。例如校長、國家主席的職能就不是能夠憑借人的生物特征所能實現(xiàn)的,它必須由被賦予其“校長”、“國家主席”這種特殊職位(地位)的人來實施;人民幣是具有某些特征的紙券,但一張紙并不是僅僅憑借其物理屬性就足以成為人民幣,只有當它被賦予以“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的法定貨幣”的時候才能夠執(zhí)行諸如交換媒介、價值尺度、支付手段的貨幣職能。
在功能賦予情形中,一般都具有與該功能相應的“地位指示物”。任何社會實在(=人造物)都是以無情性物理實在為物質基礎的,但無情性物理實在本身并不足以使其具有這種結構一功能或地位一功能,這些功能都是由人從外部賦予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種社會實在與另一種社會實在的物質載體(作為美國總統(tǒng)的克林頓與作為美國公民的克林頓是同一個人)相同的情況,所以人們不得不借助于某種手段來識別特定對象是否具有某種地位一功能。這種用來表明特定功能被賦予給特定對象(人或物)的標示手段,就是地位指示物。正因為“我們有了諸如以結婚證書、訂婚戒指、地契之類的形式存在的地位指示物,即使我與我的房子或我的妻子相距遙遠,但這種制度性結構使我能夠仍然是房子的所有者或者仍然是丈夫,而且如有必要,也使我能夠通過使用地位指示物向其他人證明這種地位”??傊?,現(xiàn)實生活中的軍警制服、學生證、工作證、結婚證、離婚證、商標、發(fā)票等等都是特定社會實在的地位指示物,是社會實在得以識別、確認的標志性符號和可信證據(jù)。
3.社會實在是根據(jù)人類的意向性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
社會實在“是滲透了意向性的實在”,設計、制造、建構人造物總是包含了人們的愿望、意圖、知識等主觀要素。在社會實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無情性物理實在之所以能夠成為具有一種新的結構一功能或地位一功能的社會實在,其原因就在于設計者、建構者根據(jù)他們掌握的各種科學知識或經(jīng)驗知識對無情性物理實在的物理化學結構的改造而賦予的。沒有設計者、建構者的意向性,就沒有諸如藥品、建筑物等人造物的產(chǎn)生(藥品配方、設計圖就是這些社會實在具有意向性的可靠證據(jù))。“在人類通過集體的意向性賦予某些現(xiàn)象以功能時,在這些現(xiàn)象中,功能的實現(xiàn)不可能僅僅以物理學和化學為依據(jù),同時還需要持續(xù)的人類合作,這種合作的特殊形式即是對被賦予功能的新地位的認可、接受和承認,這就是人類文化的一切制度形式的起點,我們在后面將會看到,它必須總是具有x在c中算作Y這樣的結構”。例如,當一個部落原有的城墻因逐漸剝蝕毀損以致只留下一條石頭線時,人們仍然承認這條石頭線作為邊界的功能,但石頭線執(zhí)行邊界的功能并不是由于它的物理性結構,而是它被集體意向性(人們普遍承認、接受它是邊界線)所規(guī)定的新的地位一功能。貨幣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同樣展示了集體意向性在建構制度性實在過程中的作用,因為貨幣的功能不是單憑其物理化學特征就能發(fā)揮作用的,假如其物理化學特征不變,但人們不再集體地認為它是貨幣,那么,它就不再是貨幣。事實上,任何一種事物都可能成為貨幣,貝殼、鐵、銅、象牙這些東西沒有紙幣的物理化學特征,但它們之所以能夠成為貨幣是因為“如果每個人總是認為這種東西是貨幣,并且把它作為貨幣來使用和對待,那么它就是貨幣”。
在社會實在的建構過程中,集體意向性并沒有給原有事物增添任何物理的、化學的特征,但它給它們賦予了新的地位一功能:通過“功能賦予”,一個人成了國家主席、校長、法官、罪犯、律師等等;通過“功能賦予”,一張紙片就成了貨幣、股票、產(chǎn)權證、畢業(yè)證、車票等等;通過“功能賦予”,一個言語行為就成了命令、承諾、遺囑、命名、審判、作證、自首、立功、宣判等等??傊?,社會實在的建構既離不開意向性也離不開功能賦予。
4.社會實在是根據(jù)構成性規(guī)則構建而成的或是受調整性規(guī)則調控的
本文所說的社會實在又可以分為一般性社會實在和制度性社會實在。前面三個構成要件是兩種社會實在共同具有的,它們的差異表現(xiàn)在第四個構成要件上。
制度性社會實在(包括語言的、經(jīng)濟的、政治的、宗教的等)就是根據(jù)構成性規(guī)則創(chuàng)造出來的社會實在。所謂構成性規(guī)則,就是創(chuàng)造了某種活動本身可能性的規(guī)則,例如,“下棋的規(guī)則并不是調控一種先在的活動。并不是先有許多人在木板上來回移動小木塊,為了時時防止這些小木塊相互碰撞并避免造成交通堵塞,我們才需要調控這種活動的。相反,是下棋規(guī)則創(chuàng)造了下棋活動的可能性。下棋活動部分地是通過按照規(guī)則的活動構成,在這種意義上說,這種規(guī)則就是構成性規(guī)則。如果你不遵守至少一大子類的這種規(guī)則,你就不是在下棋”。構成性規(guī)則的邏輯結構就是“x在c情境中算作Y”。在邏輯上,先有構成性規(guī)則,后有制度性社會實在,沒有構成性規(guī)則就沒有制度性實在。例如,沒有象棋規(guī)則、足球規(guī)則等游戲規(guī)則,就沒有象棋比賽和足球比賽等體育運動。在制度性社會實在中,x項包括無情性物理實在、功能賦予、集體意向性和構成性規(guī)則等內容;Y項表示的是新的社會實在,是超出x本身的東西,是一種新的地位一功能,這種地位一功能并不是僅僅憑借這個對象的物理化學結構就可以實現(xiàn)的,而是必須對x賦予某種特定地位才能實現(xiàn)這種新的功能;c表示功能賦予的具體情境。在制度性情境中,通過賦予x以特殊的Y地位來建構制度性實在,例如對紙、金屬線、圖案等組成的物體賦予“貨幣”的地位來實現(xiàn)其功能,對符合一定條件的人(x)賦予“校長”、“法官”、“國家主席”的地位來實現(xiàn)校長、法官和國家主席的職能(Y)。endprint
一般性社會實在就是受調整性規(guī)則調控的社會實在。所謂調整性規(guī)則,就是調控著先在活動的規(guī)則,在邏輯上,先有一般性社會實在,后有調整性規(guī)則。沒有調整性規(guī)則,照樣有一般性社會實在?!袄纭囕v靠馬路右邊行駛就是調控著車輛行駛的規(guī)則,但是駕駛車輛的活動可能在這種規(guī)則存在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闭{整性規(guī)則的邏輯結構是“如果Y,那么做x”。一般性社會實在的邏輯結構是“x在c情境中就是Y”。而一般性社會實在中,x項包括無情性物理實在、功能賦予、集體意向性和調整性規(guī)則等內容;Y項表示的是新的社會實在,賦予x以Y功能來建構一般性社會實在,例如對具有某種結構的物體賦予起子(浴缸、汽車)的功能,其之所以是起子(浴缸、汽車),是因為人們把它作為起子(浴缸、汽車)來使用或看待?!熬褪恰眲t表示通過集體意向性賦予對象一種功能或地位。與制度性社會實在不同的是,一般性社會實在的功能主要是通過其物理化學結構來實現(xiàn)的。
上述兩種社會實在還可以被疊代使用,即對一個無情性物理實在的物理結構或化學結構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的加工改造,或者將一種地位和功能疊加在另一種地位和功能之上,這樣更高層次上的x項則是較低層次的Y項,這種結構的疊代使用創(chuàng)造了更為復雜的社會實在,例如“某層次的Y項可以是下一個層次上的甚至更高層次上的x項或c項。因此,作為x1的如此這般的話語算作在情境c1中的一個許諾Y1;但是在某種情境C2中,正是那個許諾Y1=x2算作具有法定約束力的契約Y2。如果把這個契約作為一種情境,Y2=C3,那么作為x,的一個特殊行為可以算作是對這個契約的違背Y3。在這種違背契約的情境下,Y3=c4,作為X4的一系列法律行為可以算作成功的訴訟Y4,它具有糾正這種違背契約的行為或者是對它的一種補償給你。這樣的疊代產(chǎn)生了最高層次的制度性事實?!?/p>
上述四個構成要件是所有社會實在都必須具備的:像“文憑”這種制度性社會實在就必須(1)具有物質載體(無情性物理實在)——紙(作為初級人造物的紙又是經(jīng)過對樹、竹子等自然事物進行多次加工而成的);(2)被賦予多種地位一功能(證明學歷、獲得工作機會等等);(3)是集體意向性的產(chǎn)物,是社會和教育主管部門承認的;(4)是教育主管部門根據(jù)構成性規(guī)則(通過入學資格考試、學習了規(guī)定的課程、通過畢業(yè)論文答辯等)頒發(fā)的。符合上述各項條件的才“算作”是“真實的文憑”。
(二)“假冒偽劣”的具體含義與分類
1.“假冒偽劣”的具體含義
根據(jù)以上對社會實在構成要件的簡要描述,本文進而提出“真”的本體論定義:
“真”的定義2:“真”是人造事物對社會實在構成要件(規(guī)則)的符合。
(1)同時符合上述所有構成要件(規(guī)則)的事物就是“真的人造事物”;缺失(或存在瑕疵)或濫用構成性規(guī)則或調整性規(guī)則的就是“假冒偽劣的人造事物”。
(2)“假”=“偽”,都表示“不真”。就煙酒、食品、藥品等商品而言,它們的“假”是因為這種產(chǎn)品不是由規(guī)定的原材料或者不是按照特定生產(chǎn)工藝、方法技術(不是按照該商品設計者的意向性)生產(chǎn)而成的,是“商品本身之假”;就貨幣、婚姻、軍人、警察、文憑、發(fā)票等制度實在而言,它們的“假”是因為這些事物不是按照法定的構成性規(guī)則或調整性規(guī)則而形成的,是“社會實在之假”。需要說明的是,日常生活中還存在著像“假山”、“假牙”、“假發(fā)”、“假肢”這樣一類事物,它們與上述定義中的“假”是不同的:假山、假牙、假發(fā)、假肢等實際上是人們?yōu)榱藵M足各種現(xiàn)實需要(如觀賞、美觀、方便等需要)而有意仿造的事物。這里的“假”實質上是與“自然事物”相比較而言的——即指它們不是自然形成的山,不是人體自然生長的牙齒、頭發(fā)、肢體等等,它們不同于“假冒偽劣”之“假”。當然,假山、假牙、假發(fā)、假肢等人造物本身也可以有假冒偽劣。
(3)“劣”說的是產(chǎn)品的質量、品質不合格或存在缺陷,功效達不到規(guī)定的要求。人造事物的功能與該事物的原材料有關,不按規(guī)定的原材料生產(chǎn)或者所用原材料含量不足,無法實現(xiàn)其應有結構一功能;功能的實現(xiàn)也與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工藝或制造方法有關,技術不過硬、方法不正確也能使產(chǎn)品無法實現(xiàn)其應有功能。當然,如果將某種地位一功能賦予給那些不具備特定實質要件的人(如道德敗壞、“占著茅坑不拉屎”、不作為、亂作為等)就必然會產(chǎn)生所謂的“劣質官員”等現(xiàn)象。
(4)“冒”表示用假的冒充真的、用劣質冒充優(yōu)質、用次品冒充正品等。在“假冒偽劣”這一組概念中,假、偽、劣都離不開“冒”,因為它們的存在目的就是為了冒充“真”或“優(yōu)”。無論是一般社會實在還是制度性實在,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冒”,例如《藥品管理法》第48條規(guī)定“以非藥品冒充藥品或者以他種藥品冒充此種藥品的”為假藥;對地位指示物進行冒充,例如冒用他人商標;“冒”還表現(xiàn)在通過制造假的地位標志物以達到冒充的目的等等。社會實在的假、冒、偽、劣之間既互相聯(lián)系又存在交叉重疊。
2.“假冒偽劣”的分類
如果我們將無情性物理實在、集體意向性和構成性規(guī)則(或調整性規(guī)則)作為判斷社會實在是否真假的形式標準,將結構一功能或地位一功能作為判斷社會實在是否真假的實質標準,那么社會實在就會有以下四種類型:(1)形式真實質也真(純粹真的東西);(2)形式真實質假(真的假東西),例如“真”的假文憑、“真”的假發(fā)票,“真”的假婚姻;(3)形式假實質真(“假”的真東西),如有些藥品因為沒有獲得權威機構的認可、批準而被當作是假的,但這種藥品具有與真藥品完全相同或相近的功能(即仿制藥);(4)形式假實質也假(純粹假的東西)。
三、“假冒偽劣"商品和現(xiàn)象的形成機制
社會實在都是根據(jù)上述構成要件(規(guī)則)建構而成的,但為什么人們把有些事物叫作真的人造事物,而把有些事物叫作假冒偽劣的人造事物呢?“假冒偽劣”的形成機制究竟是什么?筆者認為,假冒偽劣商品和現(xiàn)象是由以下兩種主客觀原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endprint
(一)構成要件的缺失(或存在瑕疵)或濫用是“假冒偽劣”產(chǎn)生的客觀原因
社會實在是由上述構成要件(規(guī)則)建構而成的,社會實在的建構性使其具有了被人為缺失或濫用的可能。社會實在構成要件(規(guī)則)一旦被缺失或濫用,假冒偽劣的產(chǎn)生就是不可避免的??梢姡凹倜皞瘟印蹦耸侨嗽焓挛锏奶赜鞋F(xiàn)象,社會實在的建構性為假冒偽劣的形成提供了物理可能性和邏輯可能性。
1.構成要件(規(guī)則)的缺失(或存在瑕疵)是假冒偽劣商品形成的客觀原因
任何商品都是在無情性物理實在的基礎上,經(jīng)過一次或多次加工改造而來的,是典型的人造事物。在加工改造的制作過程中,如果生產(chǎn)者不按規(guī)定的原材料或技術工藝進行生產(chǎn),偷工減料、以劣充優(yōu)、減少工藝流程等,通過這種方式生產(chǎn)出來的商品必然是假冒偽劣產(chǎn)品。例如被朱镕基總理斥之為“王八蛋”的“豆腐渣工程”就是那種通過偷工減料,降低標準,用泥土代替砂漿,用竹條、蘆葦桿代替鋼筋等建造而成的。
構成要件的缺失還包括功能的缺失。例如假朋友就是在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有能力幫助而不提供幫助的人,或者僅僅因為對方對自己有用而對這個人好的人也不是真朋友,而只有“那些因朋友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2.構成性規(guī)則或調整性規(guī)則被濫用是假冒偽劣現(xiàn)象形成的客觀原因
制度性實在是根據(jù)構成性規(guī)則建構而成的,一般性社會實在也要接受調整性規(guī)則的調控,沒有規(guī)則就沒有社會實在,但規(guī)則的存在也“造成了濫用規(guī)則的可能性”。這是因為規(guī)則是由實施者來操控的,規(guī)則本身并不能保證建構者或使用者嚴格按照規(guī)則來建構或調控社會實在,而且有的規(guī)則本身就設計得不合理,以至于變相地促使人們造假,這樣就形成了諸如“假貨幣”、“假軍人”、“假婚姻”、“假發(fā)票”等假冒偽劣現(xiàn)象。例如根據(jù)《發(fā)票管理辦法》《發(fā)票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及其相關財務規(guī)定,發(fā)票必須符合以下條件:稅務主管部門確定的企業(yè)印制、印制發(fā)票的企業(yè)應取得印刷經(jīng)營許可證和營業(yè)執(zhí)照等條件、應使用稅務主管部門確定的發(fā)票防偽專用品、應當套印全國統(tǒng)一發(fā)票監(jiān)制章、按照稅務機關批準的式樣印制等多項要求,再經(jīng)由稅務主管部門統(tǒng)一負責管理等等條件,滿足這些條件的x就在稅收制度C中算作發(fā)票Y。假發(fā)票制造者雖然可以將“發(fā)票”印制得看起來符合發(fā)票的外觀式樣,但是實際上諸如發(fā)票涂層、代碼、紙張、字跡油墨以及特殊防偽標記等特征卻并不符合上述基本要求,或即便是所有式樣特征都符合要求,但由于不是經(jīng)由法定主管部門發(fā)布,因而其仍然為假(這些都是“真”的假發(fā)票);或雖滿足了上述所有要件,但發(fā)票所記載的內容與實際經(jīng)營業(yè)務情況不相符合,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假”的真發(fā)票。
(二)追求(不法)利益是形成“假冒偽劣”商品和現(xiàn)象的主觀原因和根本動力
社會實在的建構性使得“假冒偽劣”成為可能,但可能性并不等于現(xiàn)實性?!疤煜挛跷?,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益作為一種內在必然性驅使著人們從事各種活動,從而造成了人們活動的發(fā)生,成為導致人們活動的內在根據(jù)、源泉和動因”。筆者認為,追求正當利益是創(chuàng)造真的人造事物的根本動力,肆意追求(不法)利益是“假冒偽劣”形成和泛濫成災的主觀原因和內在動力。
1.追求高于制假成本的經(jīng)濟利益是假冒偽劣商品泛濫成災的根本原因
假冒偽劣商品形成的最根本驅動力是通過制造假冒偽劣商品來攫取高額的不法經(jīng)濟利益?!白非罄麧欁畲蠡慕?jīng)營行為,是市場經(jīng)濟基本原則的體現(xiàn),也反映出市場經(jīng)濟的天然缺陷”。在市場經(jīng)濟結構中,某產(chǎn)品一旦占有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擁有了一定的品牌效應,就能獲得市場運作所帶來的高額收益。
但是任何產(chǎn)品的制造、銷售都是需要諸如技術專利、設計方案、配方、原材料、機械設備等生產(chǎn)成本和運營成本的。如果制假售假的收益小于造假販假的成本,人們就不會造假販假。正是為了攫取高于造假販假成本的巨額利潤,缺乏職業(yè)道德的個人或廠家就不惜以盜取專利、偷工減料,假冒名優(yōu)產(chǎn)品的品牌等違法方式進行制假售假。在利潤、假冒偽劣形成幾率與社會危害性之間存在一種正相關關系:獲取利潤越高,假冒偽劣的形成幾率也就越高,社會危害越大;獲取利潤越少,假冒偽劣的形成幾率也就越低,社會危害也就越小。
2.追求依附于“地位一功能”之上的制度性利益是假冒偽劣現(xiàn)象泛濫成災的根本原因
假冒偽劣現(xiàn)象形成的最根本驅動力是通過造假來攫取由(權力)地位一功能帶來的制度性利益。制度性社會實在的建構過程就是給特定存在物賦予地位一功能的過程?!坝捎趧?chuàng)造制度性事實就是把一種地位以及與之相聯(lián)系的功能賦予某個并未具有這種地位一功能的存在物,所以,創(chuàng)造一種地位一功能就是一個授予某種新的權力的問題。如果沒有使x項具有某種新的權力,那么賦予Y項所表示的地位一功能就沒有多大意義,創(chuàng)造制度性事實的大多數(shù)就是對x項授予權力,……在最簡單的實例中,Y項表示一種僅僅由于x項的結構而不可能具有的權力?!痹趚項是一個人(例如校長、主席、妻子、教授)的實例中,這個人就獲得了他(或她)僅憑其自然人身份所不具有的權力;在x項是一個事件(結婚、離婚、選舉、籃球比賽)的實例中,從事這個行為的人就可以用它來做沒有這個事件所不可能做的事情;在x項是一個對象(貨幣、護照、駕駛執(zhí)照)的實例中,使用這個對象的人就可以用它來做他(或她)僅靠該對象的x結構不可能做的事情:貨幣、護照、駕駛執(zhí)照都使擁有者能夠做他(或她)本不可能做的事情,例如購物、在各國旅游、合法地駕駛汽車,等等。
擁有特定地位一功能的存在物可以享有依附于這種地位一功能的制度性利益,制造假冒偽劣現(xiàn)象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依附于“特殊地位”之上的制度性利益。地位一功能所附有的權力包含符號性權力、道義性權力、榮譽性權力和程序性權力四種類型。其中,道義性權力包括權利、義務、稱號、特權等等,例如因婚姻關系的成立而獲得的各項權利與義務;榮譽性權力則是為了在制度上得到認可的各種形式的公共榮譽,例如軍人不僅在社會上具有較高的聲譽和威望,而且還享有某些特殊的待遇(但并非所有的榮譽性權力都獲得與其地位相應的權力功能:例如榮譽會長就不享有會長的職權,榮譽市民并不具有與真正市民相同的選舉權等等);程序性權力則是通向實質性權力和榮譽的步驟,例如投票的權利。凡此種種的“權力”都賦予了擁有某種地位的人做一定事情的能力。由于擁有某種特定地位就擁有了原本不具有的權力,可以做原本不可能做的事情,因此,獲得了特定權力地位也就可以獲得依附于它的制度性利益?,F(xiàn)實生活中假結婚、假離婚等現(xiàn)象之所以如此頻繁出現(xiàn),其直接誘因就是他們?yōu)榱双@取依附于特定地位一功能(婚姻關系、身份關系)之上所形成的制度性利益:逃避債務、轉移財產(chǎn)、多分征地拆遷補償款、規(guī)避計劃生育、享受購房政策等。endprint
依附于地位一功能之上的符號性權力、道義性權力、榮譽性權力和程序性權力需要正式的證明,如果沒有正式文件,他們便缺少完全的道義權力。警官證、學生證、結婚證、畢業(yè)證等都是特定主體具有某種地位一功能的證明性文件。由于每個獲得這種地位(學士、碩士或者博士學位)的主體就擁有了做與這種地位相適應的事情的能力(許多用人單位都明確要求應聘者必須具有相應的學歷)。這樣,那些沒有相應證明性文件的人為了獲取這種機會,就編造假學歷、制造假文憑,這就是假學歷、假文憑產(chǎn)生和泛濫的根源。
總之,惡意縮減或濫用構成要件(規(guī)則)是形成假冒偽劣的客觀原因,攫取非法利益是形成假冒偽劣的主觀原因和根本動力。主客觀原因(二者缺一不可)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假冒偽劣的產(chǎn)生,這就是“假冒偽劣”的形成機制。
四、“假冒偽劣"的鑒別原理
不認識假冒偽劣,就不可能治理假冒偽劣,治理假冒偽劣的邏輯前提就是假冒偽劣被識別出來。但現(xiàn)有各種識假辨假技術與方法僅僅只能識別假冒偽劣商品而不能識別各種假冒偽劣現(xiàn)象,而且它們也僅僅只是生活經(jīng)驗的簡單累積和總結,具有“滯后性”、“非靈活性”,缺乏科學的理論支撐。筆者認為,塞爾的社會實在建構理論不僅是我們揭開各種假冒偽劣神秘面紗的鑰匙,而且也是我們制定鑒別各種假冒偽劣商品和現(xiàn)象的技術方法的本體論依據(jù)和分類標準。
(一)依據(jù)無情性物理特征的鑒別原理
社會實在的建造離不開無情性物理實在,而所有無情性物理實在都是具有特定物理化學屬性的,因此,分析“假冒偽劣”中的無情性物理化學特征就是鑒別假冒偽劣的基礎環(huán)節(jié)。由于物質實體的物理特征、化學特征通常表現(xiàn)在事物的外部特征、內部結構等多方面,因此,鑒別“假冒偽劣”首先應該從其外觀、性狀等感官特征以及原材料的成分、含量等方面著手。
1.分析外部感官特征
外部感官特征是諸如事物的色澤、形狀、圖紋等等外表物理特征。通常來說,分析外部感官特征是鑒別假冒偽劣商品的首要步驟。要想獲得暢銷商品帶來的高額利潤,造假者必須精心仿冒真商品的外部特征,這樣才可能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但由于假冒偽劣商品的制造者為了獲取高額利潤,一般采取的都是偷工減料、用廉價、低質或其他不符合要求的材料等方法制成,因而其外部特征必然會與真商品有細微的區(qū)別。因此,鑒別假冒偽劣商品需要仔細查驗外部可觀感的物理特征。例如辨別皮鞋的真假就可通過分析其鞋面紋路、彈性、氣味、縫合線(或粘合縫)等外部細節(jié)的方法來進行。據(jù)此,我們得出鑒別“假冒偽劣”的第一條具體原理,即:
原理1.1:產(chǎn)品外觀特征符合相關標準的為真,否則為假冒偽劣。
2.分析原材料的成分、含量
外觀感官特征是鑒別商品(人造物)之真假的外部、直觀依據(jù),除此之外,還可進一步根據(jù)其內部構成進行鑒別,即分析商品原材料的成分、含量等。許多假冒偽劣商品就是在原材料的成分、含量等方面不符合生產(chǎn)要求。例如,我國的白酒分為糧食發(fā)酵和食用酒精勾兌兩種,如果不是以糧食和食用酒精為原料,那么所生產(chǎn)出來的白酒就是假酒。因此,分析白酒的原材料便是鑒別假白酒的重要方法。市場上假酒泛濫成災,有的是用工業(yè)酒精勾兌食用白酒,即用非規(guī)定的“原材料”來制作白酒;有的則是在高檔酒瓶中灌入普通散裝白酒,以次充好。同樣在“原材料”上“造假”的還有:用面粉、淀粉、豆粉等制作的假奶粉;用滑石粉、山芋粉等非藥品原料制作的假藥;用工業(yè)明膠冒充藥用明膠生產(chǎn)的“毒膠囊”;將用餐廚廢棄油(即“地溝油”)進行加工生產(chǎn)的劣質油,等等。我國《藥品管理法》第48條規(guī)定“藥品所含成分與國家藥品標準規(guī)定的成分不符的”為假藥;第49條規(guī)定“藥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國家藥品標準的,為劣藥”;《食品安全法》第51條第2款規(guī)定“產(chǎn)品的……成分必須與標簽、說明書相一致”。因此,鑒別“假冒偽劣”要依據(jù)事物原材料的成分、含量,看其是否符合關于原材料的相關規(guī)定或標準。
原理1.2:原材料的成分、含量符合行業(yè)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或與標簽、說明書相一致)的為真,否則為假冒偽劣。
(二)依據(jù)結構一功能或地位一功能的鑒別原理
當我們談論某件東西是“假的”、“質量好”、“質量差”、“劣質”等等,都是從功能的角度上對其作出的判斷。事物之優(yōu)劣好壞取決于建構者是否賦予某種功能以及該事物能否很好發(fā)揮該功能。由于功能有結構一功能(即憑借事物的物理化學結構來實現(xiàn)其功能)和地位一功能(即不能僅憑借事物物理化學結構,而必須依賴被賦予的地位才能實現(xiàn)的功能)的區(qū)分,因此在鑒別“假冒偽劣”的過程中有兩種判別方法。
1.分析產(chǎn)品能否實現(xiàn)其結構一功能
結構一功能是產(chǎn)品或事物通過其物理(化學)性結構來執(zhí)行的功能。人造事物都應具有與其結構相對應的功能,人們設計、制造某個事物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其實現(xiàn)相應的功能,具有特定功能是人造事物的核心要素。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老鼠藥毒不死老鼠,農藥殺不死害蟲,不合格疫苗導致眾多兒童死亡病殘等等,這些都是屬于產(chǎn)品不能實現(xiàn)其結構一功能的情況,因而都是假冒偽劣產(chǎn)品。因此,判斷那些憑借其(物理的、化學的)結構來執(zhí)行被賦予的功能的事物,就是要判別該事物是否能夠實現(xiàn)設計方案要求的功能、以及功能被實現(xiàn)的程度。
原理2.1:能夠實現(xiàn)產(chǎn)品物理化學結構的功能的為真,否則為假冒偽劣。
2.分析制度性實在能否實現(xiàn)其地位一功能
在假官員、假軍人、假警察、假文憑、假貨幣等現(xiàn)象中,被假冒的“官員”、“軍人”、“文憑”、“貨幣”等對象有著共同的特點,它們都屬于制度性實在,具有相應的地位一功能。由于地位一功能不是僅憑對象的固有屬性而是憑借對象所被賦予的制度性地位來實現(xiàn)功能的,因此,我們無法用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特征對政府官員、軍人、文憑、貨幣等對象進行解釋和鑒別。例如,在“趙某某假冒國務院研究室司長案”、“山東蒼山縣假軍人劫獄案”中,“假司長”、“假軍人”的“假”是對“司長”、“軍人”這一制度性地位的假冒,是對相應的地位一功能的冒充。所以,制度性實在的假冒實質上是對地位一功能的假冒。故而考察相應的地位一功能就是鑒別真假的有效手段。endprint
原理2.2:合法獲得特定權力地位或能夠履行與特定地位相適應職能的制度性實在為真,否則為假。
3.分析地位一功能是否被作為獲取其他非法利益的手段
特定對象在被賦予特定權力地位之后,它不僅能夠獲得與其地位相應的基本功能,而且還能夠獲得一些由這種權利地位帶來的附加功能。但決定該制度性實在本質特征的是它的基本功能,而不是它的附加功能。如果僅僅為了獲得因制度性實在帶來的附加利益而使這種制度性實在成立,這種制度性實在就由于不具有它本身應具有的本質特征,因而是假的。例如,天津市薊縣五百戶鎮(zhèn)由于拆遷,對該鎮(zhèn)居民按人口給予拆遷補償。馬某為了獲取這一利益,將自己的戶口從薊縣羅莊子鎮(zhèn)遷入到五百戶鎮(zhèn),并與自己的親弟弟領取了結婚證。這里,他們的結婚證雖然是婚姻登記機關頒發(fā)的,是真的,但他們的結婚行為僅僅只是為了獲得由婚姻關系存在而帶來的附加利益,因此,這種婚姻關系就是假結婚?,F(xiàn)實生活中的假結婚、假離婚雖然都經(jīng)過了婚姻登記機關,取得了相應的地位標志物——結婚證、離婚證,但我們仍然認定它們是假結婚、假離婚,就是因為他們領取結婚證或離婚證的真實目的不是為了締結或解除婚姻關系,而是將結婚或離婚作為他們獲取非法利益(逃避債務、轉移財產(chǎn)、多分征地拆遷補償款、規(guī)避計劃生育、享受購房政策等)的手段、工具。因此,是否將制度性實在的成立作為獲取其他非法利益的手段就成為鑒別制度性實在是真是假的標準。
原理2.3:與社會實在應有基本功能相符合的為真,將制度性社會實在的成立作為獲取其他非法利益手段的為假。
在所有標準中,功能標準是鑒別假冒偽劣商品和現(xiàn)象的最核心和最重要的標準。
(三)依據(jù)地位標志物的鑒別原理
地位標志物是以某種公眾可理解的方式意指、表征在它們之外的東西,是“真”的人造物存在的有力憑證。因此,通過對地位標志物進行分析成為鑒別人造物真假的有效途徑。
1.分析地位標志物的有無
地位標志物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表示相應的事物及其所具有的特殊品性,例如,在鑒別假冒偽劣商品時,通常都需要看其是否具有該商品應具有的標志或商標。因此,是否具有相應的地位標志物便可作為鑒別事物真假的原理之一。
原理3.1:擁有相應地位標志物的為真,否則為假冒偽劣。
2.分析地位標志物是否被冒用
“假”、“劣”冒充“真”、“優(yōu)”,其得以實現(xiàn)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地位標志物。因此,在“假冒偽劣”現(xiàn)象中,除了前述較為簡單的情形外,還包括對地位標志物的冒用。由于對制度性對象的識別需要地位標志物,所以地位標志物就成了制度性實在的外在標志,其所具有的地位一功能也需要相應的地位標志物來保證其得到識別。只要某一事物或某人具有了特定地位標志物,就足以獲得相應的地位一功能。在這種情形下,具有某種地位標志物就被認為具有某種地位一功能,而此時的地位標志物也就相當于該地位一功能。一些“假冒偽劣”現(xiàn)象正是通過對表征地位一功能的地位標志物進行非法占有或冒用以實現(xiàn)對地位一功能的假冒。例如,“真的假文憑”便是對文憑、學歷地位標志物的冒用,利用各種渠道獲得相應的學位,但獲得這些地位標志物的人并無真才實學,形成了當今中國“最大的假冒偽劣”。再例如,有的商標本身為真,但產(chǎn)品卻是假冒、偽造的(例如有些商人將普通酒裝入從消費者手中收購來的茅臺酒瓶里冒充茅臺酒);有的廠家雖然具有生產(chǎn)某種產(chǎn)品的資質,但是產(chǎn)品并不符合質量要求,有造假的成分或者質量低劣,將本應用于優(yōu)質產(chǎn)品的地位標志物用于這些劣質產(chǎn)品之上,達到以次充好的目的。這些都屬于“真的假(劣)商品”。對于上述冒用地位標志物情形的“假冒偽劣”,應將鑒別重點放在該產(chǎn)品或事物本身,不能僅僅根據(jù)地位標志物進行鑒定,即需要對產(chǎn)品或事物本身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屬性特征進行檢測。
原理3.2:地位標志示物與其內容相一致(表里如一)產(chǎn)品的為真,否則為假冒偽劣。
3.分析地位標志物是否被偽造
地位標志物的偽造,包括偽造商標、偽造證件等等。由于地位標志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物理結構、外觀特征,因此地位標志物在物理結構、外觀特征上仍然有明顯區(qū)別。例如,真商標、證件為正規(guī)廠家印制,商標紙質好,印刷美觀,精細考究,文字圖案清晰,色澤鮮艷、純正、光亮,燙金精細,這些都是商標在設計、制作時的要求。而假冒的商標、證件則是對真商標、證件加以仿印,由于機器設備、印刷技術差,與真商標、證件相比,往往紙質較差,印刷粗糙,線條、花紋、筆劃模糊,套色不正,光澤差,色調不分明,圖案、造型不協(xié)調,版面不潔,無防偽標記。真的地位標志物及其特征一般要在權威機構備案,因此,鑒別這一類地位標志物時要與備案的地位標志物的特征對照。
原理3.3:與備案的地位標志物特征相符合的為真,否則為假冒偽劣。
(四)依據(jù)意向性的鑒別原理
社會實在是滲透了觀察者的意向性的實在(事物),而“觀察者”又包括了設計者、制造者、使用者等具有意向性的行為主體。因此,社會實在便與設計者、制造者、使用者的意向性有關。更進一步說,由于社會實在經(jīng)由建構而來,因而社會實在的特征更多地是由設計者、制造者決定的。對于制度性實在而言,“意向性擁有者”還包括制度結構中的行為者(也即制度的使用者)、制度實在的建構者。這些不同主體的意向性在“假冒偽劣”的鑒別中又分別具有不同的作用。
1.分析產(chǎn)品是否實現(xiàn)了設計者、制造者的個體意向
人造物是建構者在對無情性物理實在的物理結構或化學結構的一次或多次改造基礎之上建構而成的,其中必然凝聚建構者的個體意向性:體現(xiàn)設計者、發(fā)明人的意圖,因此,設計者、制造者的意向性也物化在物質產(chǎn)品中。@既然人造物包含了建構者的意向性,因此這些意向性成分也就成了鑒別這些事物真假優(yōu)劣好壞的依據(jù):凡是能夠滿足、實現(xiàn)設計者的意圖、發(fā)明人的目的就是真的、優(yōu)質產(chǎn)品;相反,如果不能滿足或體現(xiàn)相應意向,不能實現(xiàn)設計意圖的產(chǎn)品就是沒有價值的殘次品、劣質品。endprint
原理4.1:符合設計者(或制造者)設計意圖(或制作目的)的為真,否則為假冒偽劣。
2.分析是否得到權威機構的批準、認可(是否實現(xiàn)權威機構的集體意向性)
在鑒別制度性社會實在時,集體意向性表現(xiàn)為制度性社會實在的建構是否得到權威部門的認可、批準等等。仍以貨幣為例,各種實物都可以成為貨幣,只要滿足某些最基本的條件以便能發(fā)揮貨幣的功能。但并不是所有那些具有成為貨幣可能性的實物都能夠在事實上成為貨幣。原因在于,“在流通幣的發(fā)行中,貨幣當局,或者中央銀行,或者政府機構決定或者指定某一材料‘x作為具有某一面值的貨幣,本來一文不值的一張紙經(jīng)這樣一種制度點金術變成了有價值的貨幣”。在這里,貨幣當局、中央銀行,或者政府機構的命令便是貨幣為真的標準。再例如,根據(jù)我國《藥品管理法》第48條第3款的相關規(guī)定,“必須批準而未經(jīng)批準生產(chǎn)、進口”,或者依照該法“必須檢驗而未經(jīng)檢驗即銷售的”,或者使用依照該法“必須取得批準文號而未取得批準文號的原料藥生產(chǎn)的”,都按“假藥”論處,在此,法律也將那些未獲批準的藥品視為“假藥”。如印度“格列衛(wèi)”和瑞士“格列衛(wèi)”(甲磺酸伊馬替尼)藥性相似度可達99.9%,但由于印度“格列衛(wèi)”未得到國家藥監(jiān)部門的審核批準,從法律上來說,印度“格列衛(wèi)”就是“假藥”。再例如,凡是沒有經(jīng)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審核批準而出版的刊物都是“假期刊”。因此,是否獲得權威機構認可或審批就成為鑒別是否假冒偽劣的標準。
原理4.2:獲得權威機構認可、批準的(即為符合集體意向性接受或承認)的為真,否則為假冒偽劣。
(五)依據(jù)構成性規(guī)則(或調整性規(guī)則)的鑒別原理
制度性社會實在是由構成性規(guī)則體系建構而成的,沒有構成性規(guī)則(足球規(guī)則、圍棋規(guī)則、象棋規(guī)則、軍銜規(guī)則),就沒有制度性社會實在(足球比賽、圍棋比賽、象棋比賽、軍官制度等等)。正因為制度性社會實在無一不是由一系列“X在C情境中算作Y”這樣一種構成性規(guī)則建構而成,人們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一套能夠對規(guī)則結構具有敏感性的傾向”,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根據(jù)構成性規(guī)則來看待、理解、檢驗制度性社會實在。由于“X在C情境中算作Y”這一構成性規(guī)則中的x項是由一系列要素(即X=X,+X2:+X3……X)構成的有機整體,如果缺少任一要素或沒有嚴格按照某一構成性規(guī)則活動,這里的x項已經(jīng)變成x了,這樣就不是“X在C情境中算作Y”,而是“X在C情境中算作Y”了,就形成了制度性社會實在中的假冒偽劣現(xiàn)象,例如:踢假球(在足球比賽活動中,某些人為了自身利益,通過收買對手、收買本隊、收買裁判等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是不真實的比賽)、吹黑哨(一般是指裁判員收受賄賂或受人指使違背公平、公正執(zhí)法的裁判原則,在比賽中通過有意的誤判、錯判、漏判等個人行為來主導比賽結果的裁判行為)、假發(fā)票(發(fā)票記載內容與實際經(jīng)營活動不一致)等。因此,鑒別制度性社會實在時看其是否完全符合構成性規(guī)則。
原理5.1:嚴格按照構成性規(guī)則建構的制度性社會實在為真,濫用構成性規(guī)則的制度性社會實在為假冒偽劣。
一般性社會實在雖然包括著調整性規(guī)則,但沒有調整性規(guī)則并不影響一般性社會實在的存在,就像即使沒有交通規(guī)則依然有車輛運輸活動,沒有婚姻法依然有事實婚姻,沒有刑法依然有殺人放火盜竊活動一樣。但是為了更好地調控人類生活秩序,人類制定了大量的調整性規(guī)則,如果這些調整性規(guī)則被濫用,也會產(chǎn)生假的一般性社會實在,例如假結婚、假離婚、假盜竊(監(jiān)獄里罪犯有吃有穿,生病有醫(yī)生看病,有些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為了享受監(jiān)獄里的那些待遇,故意盜竊他人財物以求人獄)等現(xiàn)象,就是濫用調整性規(guī)則的社會現(xiàn)象。因此,在鑒別一般性社會實在時看其是否存在濫用調整性規(guī)則的情況。
原理5.2:嚴格遵守調整性規(guī)則的一般性社會實在為真,濫用調整性規(guī)則的一般性社會實在為假。
(六)依據(jù)特定時間空間或主體的鑒別原理
上述五個鑒別原理都是依據(jù)社會實在構成要件制定出來的。但任何人造物的產(chǎn)生都是在特定時間空間由特定主體制造而成的,因此有些人造物的真假與這些特定的時間空間和主體密切相關:例如有些農副產(chǎn)品(如武夷山大紅袍、天山雪蓮、西湖龍井等)只有在特定地方的特定土壤中才能具有特定功效,才是真的,其他地方生產(chǎn)的就是假冒偽劣的(正像諺語所說的“生于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文物都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秦磚漢瓦),經(jīng)過物理化學檢驗,如果能夠確定它們形成于這個特定時間段,這個東西就為真,否則就是假冒偽劣的;有些人造物是由特定人或具有特定技能的人制作的,其他人制作的就是假冒偽劣的。因此,特定時間空間和主體也能成為鑒別假冒偽劣的標準。
原理6.1:產(chǎn)于特定地域或特定土質的產(chǎn)品為真,否則為假冒偽劣;
原理6.2:形成于特定時間段的東西為真,否則為假冒偽劣;
原理6.3:由特定主體或由特定技能的主體制作的為真,否則為假冒偽劣。
在運用上述鑒別原理進行鑒別活動時,還需注意如下兩個問題:
第一,鑒別原理不是“全有或全無”的關系,為達到準確鑒別的效果,在運用鑒別原理時,不能單純從某一個角度進行,而需綜合考慮;同時,上述鑒別原理也非必須全部適用,在具體鑒別過程中,有的“假冒偽劣”只需其中一條原理即可判明,有的則需同時運用其他鑒別原理。因此,為了避免不公平的情況出現(xiàn),在適用鑒別原理和具體標準對具體對象進行鑒別時應當始終堅持多角度、多層次,綜合考慮的原則。
第二,鑒別原理僅僅是抽象的標準體系,是鑒別方法技術的本體論分類指南,在鑒別紛繁復雜、千變萬化的假冒偽劣商品和現(xiàn)象時,應與具體的鑒別方法、技術相結合。
五、結語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
(一)兩種“真假”具有本質差異
(語言現(xiàn)象中的人造物)命題的真假是人類認識活動的邏輯值,是命題與事實的關系屬性:真就是命題對事實的符合,假就是命題與事實的不符合。這種“真”是認識論意義上的“真”,這種“符合”是主觀對客觀的符合。endprint
(非語言現(xiàn)象中的人造物)商品或現(xiàn)象的真假是人類實踐活動的邏輯值,是人造物與其構成要件的關系屬性:真就是人造物對其構成要件的完全符合,假冒偽劣就是人造物對任一構成要件的缺乏或存在瑕疵或濫用。這種“真”是本體論意義上的“真”,這種“符合”是客觀對主觀的符合。
自然事物必然無真假,人造物可以有真假,真假并非只是命題的專有評價詞。
(二)了解假冒偽劣形成機制和鑒別原理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1.以往研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只能解釋假冒偽劣商品的形成機制,對假冒偽劣現(xiàn)象的形成機制沒有系統(tǒng)研究。根據(jù)塞爾的社會建構理論,我們發(fā)現(xiàn),與語言等社會實在一樣,假冒偽劣商品和假冒偽劣現(xiàn)象也是人造事物,都是由無情性物理實在、功能賦予、集體意向性以及構成性規(guī)則(調整性規(guī)則)等要素組成的,但它只是對上述任一構成要件(規(guī)則)的缺乏(存在瑕疵)或濫用,都是為了獲取高額的非法利益而制造出來的,這樣我們就從本體論和價值論的高度揭示出了假冒偽劣商品和假冒偽劣現(xiàn)象發(fā)生的共同規(guī)律,加深了人們對假冒偽劣現(xiàn)象的本質認識。因此,我們的研究比以往的研究具有更強的理論解釋力。
2.目前的識假辨假技術與方法大都只是生活經(jīng)驗的簡單累積和總結,具有“滯后性”、“非靈活性”,缺乏科學理論的支撐。我們根據(jù)假冒偽劣商品和假冒偽劣現(xiàn)象的形成機制,從中總結出了對準確鑒別假冒偽劣商品和假冒偽劣現(xiàn)象具有理論指導意義的6組15個鑒別原理,為制定出更為科學的識假辨假技術與方法提供了本體論依據(jù)。有了這些鑒別原理,就使我們對這些技術與方法不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3.在人造物的四種類型中,絕大多數(shù)純粹真的人造物(毒品等個別人造物除外)是為了促進人類的進步發(fā)展而制造生產(chǎn)的,因而是我們應當予以保護的社會實在,絕大多數(shù)純粹假的人造物嚴重危害了人類的進步發(fā)展,因而是我們應當予以堅決打擊徹底根除的社會實在。在真的假東西和假的真東西中,雖然都有假的成分,但并非都有社會危害性:有些是由于制度設計不合理造成的,當事人并沒有從中獲取非法利益,有些則是當事人純粹為了獲取非法利益而造成的。對于沒有社會危害性的假現(xiàn)象,我們只要社會實在的構成要件就可以從根本上消除,但這種方法對具有社會危害性的假現(xiàn)象就沒有作用。為了追求高額非法利益是假冒偽劣商品和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內在動力,因此,要徹底根除這種現(xiàn)象,就必須鏟除非法利益產(chǎn)生的根源,使那些制假販假者不敢企圖、無力企圖、無利可圖??傊?,了解假冒偽劣的形成機制和基本類型對于我們對它們進行分類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假冒偽劣現(xiàn)象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本文僅僅只是這種研究的開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