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高校視角下我國文化軟實力與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關系研究
王 強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傳統(tǒng)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誠信資源,對于當前我國還處于探索階段的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工作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fā)揮誠信資源的作用有利于和諧社會、和諧高校建設的順利進行,本文從高校角度為研究文化軟實力和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之間的關系做粗淺探索,力求有所發(fā)現(xiàn)。
文化軟實力 誠信 誠信體系 和諧高校
近年來,文化軟實力成為學術界、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它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和國民人文素養(yǎng)的反映,是涵養(yǎng)社會和諧的柔性潤滑劑。一方面,高校是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另一方面,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對于“增強社會成員誠信意識,營造優(yōu)良信用環(huán)境,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促進社會發(fā)展與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①從高校視角下研究我國文化軟實力和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關系,揭示兩者內在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凝聚力、影響力和塑造力,為建設社會誠信體系提供文化資源,反過來有利于當前我國在和諧社會、和諧高校建設中面臨問題的解決。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是當前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主體,“孔子”當仁不讓地成為中華文化的“代名詞”,在中國的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孔子及儒家學派所主張的“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誠意”就是對個人品質修養(yǎng)的提出了“誠”要求。而“仁、義、禮、智、信”的“信”也是誠信思想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此外,儒家還有很多關于誠信的成語典故、格言警句,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誠信,乃立身處世之本也”、“車無輪不行,人無信不立”、“言必行,信必果”,其理念學說對中華民族性格形成影響深遠,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所蘊涵的有關“誠信”的礦藏資源也十分豐富,在歷史長河中經過淘沙洗禮的揚棄過程,逐漸融入民族血脈,誠信也隨之成為華夏禮儀之邦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
誠信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中的寶貴財富,小到個人,大到社會、國家都需要具備誠信的品質,如不給予足夠的重視,那么爾虞我詐、道德滑坡、風氣敗壞將大行其道,“禮樂崩壞”已為期不遠。因此,“堅守道德底線,傳播誠信力量”,營造誠信氛圍,建設誠信社會是我們每一位社會公民應盡的義務,也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傳播華夏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應有之意。對于高校來說,深入研究揭示誠信文化和社會誠信體系之間的關聯(lián),引導大學生積極響應總書記“五四”號召投身誠信高校、和諧高校建設,責無旁貸。
本文選取的高校研究視角是微觀個人誠信修養(yǎng)和宏觀國家信用之間的眾多中觀角度之一,是誠信理念傳播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精神文明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對大學生如何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對社會誠信體系的研究探索,經歷了一個從膚淺到深入、從局部到整體的演進過程。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部署“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工作,隨后黨和政府共同簽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意見》提出要“建立健全社會誠信制度”的意見。在“十二五”規(guī)劃提出“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目標,形成社會誠信體系的輪廓。2014年6月,國務院發(fā)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2014—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細化了“十二五”規(guī)劃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總要求,號召全民參與、投身建設社會誠信體系。2015年“十三五”規(guī)劃又提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進一步提高了對“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至此,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思想形成完備體系?!毒V要》提出了社會信用體系的概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規(guī)、標準和契約為依據(jù),以健全覆蓋社會成員的信用記錄和信用基礎設施網(wǎng)絡為基礎,以信用信息合規(guī)應用和信用服務體系為支撐,以樹立誠信文化理念、弘揚誠信傳統(tǒng)美德為內在要求,以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為獎懲機制,目的是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雹诙吧鐣\信體系”是指在誠信的指導下,各種文化習俗、體制機制、信用機構等綜合在一起構成的相互協(xié)調配合的統(tǒng)一整體。兩者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具有本質上的同一性,可以說后者就是對前者的高度概括。
由“社會誠信體系”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社會誠信體系的成熟程度和各種文化習俗、體制機制、信用機構的發(fā)育密切相關,進而決定了誠信建設工作的長期性、系統(tǒng)性和復雜性。高校應引導大學生充分發(fā)揮知識分子優(yōu)勢,學習領會黨和國家關于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精神,明確協(xié)同發(fā)力方向,為建設健康完備的社會誠信體系貢獻青年大學生的力量。
馬克思曾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xiàn)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③雖然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已有幾十年的時間,各項制度正逐步完善成熟,但從整體來看“三個沒有變”的歷史、國情和時代定位仍然客觀地描述著目前我們的狀態(tài)。誠信是社會道德良俗、經濟有序運行和社會和諧的基礎和條件,我國的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雖已初成體系,但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正在消解,適應新形勢、新階段、新國情的新價值觀,特別是誠信道德觀還沒有真正的形成。但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集中表現(xiàn)在:
(一)社會及高校大學生失信事件頻發(fā)拷問道德良知
近年來,社會失信、道德失陷、人文精神失落事件的層出不窮在一次次挑戰(zhàn)著人們的道德底線,各種道德扭曲丑惡事件刷新著人們的眼界將道德標準和是非準則不斷壓低?!靶倫偂笔录?、南京“彭宇案”、“挾尸要價”、“藥家鑫案”、郭美美炫富、高校大學生各級別考試作弊、槍手替考事件頻發(fā)及引發(fā)的一系列對于道德、誠信和人性的思考,已然成為當下我們的經常性“作業(yè)”,而在事情過去一段時間之后,相應的反思和教育似乎并未產生太大效果,類似事件依然在我們眼前、耳邊產生。
(二)高校在內的社會失信呈現(xiàn)“城池”全面陷落態(tài)勢
以前,失信似乎更多地出現(xiàn)在經濟物質利益氛圍濃重的商業(yè)經濟領域,而如今弄虛作假、爾虞我詐的觸角深入到高校、政府、社會組織等方方面面,可以說無一幸免,各行各業(yè)都或多或少地出現(xiàn)了誠信“陣地”失守的現(xiàn)象。這促使我們反思這樣一個原本不該是問題的問題,社會發(fā)展程度和水平與人們道德誠信水平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大學生失信更是引發(fā)我們教育成效的深思。
(三)失信形式五花八門、無所不有,大學生亦未能幸免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成為形容社會失信事件多樣化最貼切的話語。當前社會失信形式多樣,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各種各樣的移花接木、巧立名目、內幕交易、電話短信詐騙、碰瓷假摔、抄襲模仿,借題炒作等都是誠信缺失的投機分子在試探道德和法律的界限,為的就是損人利己、謀取不當利益,大學生也受此熏染,出現(xiàn)了跟風、甚至助紂為虐的現(xiàn)象。
綜合以上種種社會失信的行為,其原因概括地如下:受發(fā)展階段所限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還不高;對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還沒有完全適應,很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和文化逐漸被漠視;史無前例的快速城市化進程沒有相應的法制及其他配套體制機制護航。
(一)弘揚主旋律,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社會誠信體系建設
十七屆六中全會確定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文化發(fā)展方針。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實現(xiàn)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自強,在世界上更多地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高校應充分發(fā)掘和開發(fā)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資源,引導大學生率先垂范,進而在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進程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二)傳播傳統(tǒng)文化,以誠信資源夯實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文化基礎
傳統(tǒng)文化中的誠信資源一方面能夠提升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另一方面能夠教育大眾,引導社會風尚,有利于促進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高校要系統(tǒng)梳理總結傳統(tǒng)文化中的誠信資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有利用價值的誠信因素加工創(chuàng)造成為社會誠信體系的磚石,形成社會成功新體系建設的理論和文化基礎。
(三)樹立科學誠信觀,以中外文化精華相融合促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同樣,對于誠信觀也應具有馬克思主義的視角。馬克思指出:“信用作為本質的、發(fā)達的生產關系,也只有在以資本或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流通中才會歷史的出現(xiàn)”④列寧指出誠信的本質就是遵守社會主義道德和紀律,“為鞏固和完成共產主義事業(yè)而斗爭,這是共產主義道德的基礎”⑤。馬克思主義的誠信觀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誠信意識、誠信理念、誠信觀點本質上是相通的,高校在具體實踐中要努力將兩者相結合,實現(xiàn)中西合璧,能夠進一步推動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為當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注釋:
①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2014—2020年)[Z].2014-6-14.
②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2014—2020年)[Z].2014-6-14.
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706.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2011-10-18)[2011-11-25].http://www.gov.cn/ jrzg/2011-10/8/content_1972749.htm.
[5]〈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2014—2020年)[Z].國務院,2014-6-14.
[7]習近平.機關黨組織要在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中走在前作表率[N].人民日報,2010-09-21.
[8]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
本文系2016年河北省講師團系統(tǒng)科研課題《中國文化軟實力與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研究》(課題號為:2016094)的最終成果。
王強(1984-),男,山東濟寧人,天津大學法學碩士,燕山大學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學生黨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