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主持/沐九九
Vae埋在歌里的詩詞梗
本欄主持/沐九九
很多V迷都是句子控,為了不辜負肉嵩美如畫的歌詞,在摘抄過程中順便完成了書法升級,簡直是追星界的一股清流!作為清流引領者,我要帶大家深扒Vae埋在歌里的詩詞梗,被種草的你要快快重溫舊時書哦,就像他在《書香年華》中唱的:“對偶平仄押韻,難道都在故紙……書到用時才恨少,還真那么回事?!?/p>
有些情入苦難回綿
窗間月夕夕成玦
……
轉世燕還故榻
為你銜來二月的花 —《半城煙沙》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huán),昔昔都成玦。】
—清·納蘭性德《蝶戀花》
環(huán)和玦都是環(huán)形的玉佩,然而同根不同命,玦是有缺口的,又因為與“絕”諧音,故常被古人推到槍口上代言決絕之意。至高如天上月也只能守住一夜圓滿,更何況身似飄萍的你我呢。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p>
—唐·杜牧《山行》
此處用典不是很明顯,但在十二個月份中偏偏挑中二月不是沒有道理的。在詩詞意象中,“二月花”就是紅到極致的象征,是生機所在,鄭板橋也寫過“刪繁就簡千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兒時鑿壁偷了誰家的光
宿昔不梳 一苦十年寒窗
……
三月一路煙霞 鶯飛草長
柳絮紛飛里看見了故鄉(xiāng)
—《廬州月光》
【宿昔不梳頭,絲發(fā)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p>
過程中順便完成了書法升級,簡直是追星界
入鏡
—漢樂府《子夜歌》
同樣是不梳頭,《子夜歌》中表現(xiàn)的是小女子的嬌媚,而在肉嵩筆下卻是為了課業(yè)拋棄顏值的高大學霸形象,想來那頭發(fā)不僅沒梳,恐怕也沒洗吧~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p>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這句話出自丘遲寫給梁國叛臣陳伯之的勸降信,意在用故國風景擊垮其愧意沉重的感情防線。所以,“柳絮紛飛里看見了故鄉(xiāng)”的痛感可見一斑。
六月三 槐柳岸
南風入弦 枝頭搖擺訴新蟬
微雨過 小荷翻
他們的愛 在那個初夏點燃
……
月色如淺唱 江火似流螢
—《塵世美》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微雨過,小荷翻?!?/p>
—宋·蘇軾《阮郎歸》
想寫出漂亮古風歌詞的小伙伴們,參透玄機了嗎?多讀些詩詞吧,化用也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正經(jīng)書生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
—唐·李白《夜下征虜亭》
此處肉嵩直接復制粘貼了李白大大的佳句,但與其歌詞意境水乳交融,“月色+江火”“淺唱+流螢”沒發(fā)生任何排異反應,這便是功力所在。
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金盆洗手止風雨
……
曉風掠走光陰 殘月沉霜鬢里
有了你 恩怨都似飛鴻踏雪泥
—《驚鴻一面》
【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shù)。】
—唐·杜甫《貧交行》
老杜用“翻云覆雨手”諷刺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肉嵩便趕快洗凈了這雙手,從官場風雨中全身而退,陪心愛的姑娘彈琴跳舞去了。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p>
—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說人這一輩子就像飛鴻踏雪泥,而在肉嵩筆下,如飛鴻踏雪泥的是恩怨——恩怨如飛鴻掠過,而后渺無蹤跡,就算偶爾留下爪痕,也很快就被風雪掩埋。
我在人間彷徨 尋不到你的天堂
東瓶西鏡放 恨不能遺忘
又是清明雨上 折菊寄到你身旁
把你最愛的歌來輕輕唱
—《清明雨上》
入鏡
入鏡
此處其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入鏡詩詞”,只是經(jīng)常有人對“東瓶西鏡”和“折菊”表示困惑,我就義不容辭地化身為困惑終結者了。
東瓶西鏡—這是徽州家居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在廳堂前的長案上“東放花瓶,西放鏡子,中放鳴鐘”,喻終(鐘)生(聲)平(瓶)靜(鏡)之意,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高調亮相。
折菊—有些較真的孩子說:“清明節(jié)哪還有菊花呀!”好吧,咱拋開地域差異不談,人家用五色紙折菊花不行嗎?這樣的紙花你在清明節(jié)見得還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