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 李士金
基金項目:本文為李士金教授指導的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2014屆畢業(yè)生石濤同學學士學位論文,受到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金資助(2015ZSJD010),江蘇高校品牌專業(yè)建設工程項目資助(PPZY2015C205)。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2-0-02
一、學術生態(tài)細節(jié)考察緣起:從封建社會到現(xiàn)代中國學術生態(tài)一瞥
中國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歷來復雜,知識分子在封建專制時代敢于講真話的不說罕見,倘若真有那勇敢無比的講了,必死無疑。文字獄是中國封建社會著名的歷史問題。一般人寫文章都歌功頌德,尤其是寫進士考試的八股文更是以代圣賢立言的名義倡導帝王獨裁,宣傳獨裁的好處。比如明太祖時代的進士黃子澄寫的八股文《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云:“治道隆于一世,政柄統(tǒng)于一人?!?1這是破題,最后說:“信乎,非天下有道之世,孰能為此哉!” 2這是大結,中間承題、起講直到中股、后股,都是反復陳說“政柄統(tǒng)于一人”之重要意義,所謂“天開日朗,萬國仰一人”,“一生殺,一予奪”,“皆仰一王之制度”是也。說來說去毫無新意,只是個“天下之尊,實無二上”的意思。
封建帝制被推翻后,新文化運動徹底拋棄了這些陳詞濫調,不但語言現(xiàn)代化口語化了,思想內容也煥然一新,所以中國學術生態(tài)在1911年以后到1949年期間呈現(xiàn)出萬象更新的局面,許多重要的學術成果,包括對于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典籍的出版,都取得重大成果。這個時期許多研究者功底深厚,學貫中西,在哲學、文學、歷史、宗教、經(jīng)濟、政治等各個領域都有可觀的成果,奠定了現(xiàn)代學術研究的堅實基礎。如果我們聯(lián)系這幾十年人民還是在戰(zhàn)亂中度過的,學者的生活并不安定,那就更加驚嘆他們的研究成果了。何以如此?只是因為那時候沒有統(tǒng)一的權威的政府,又是從帝制推翻的興奮中走來,學者沒有受到專制的壓迫,精神相對自由。那時候的精英知識分子,可以各行其是,各論其非。李大釗可以信仰馬克思主義,胡適可以說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魯迅可以做左翼作家的表率,林語堂則可以寫自己閑適的小品文,甚至在抗戰(zhàn)時期,他都可以悠然自得,把香煙點起來,“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霧,香氣撲鼻,宛如偎紅倚翠溫香在抱情調”3 。
從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的時間,中國學術生態(tài)進入十分單調的局面,從1978年到1980年代末期,出現(xiàn)了許多有價值的學術文章和著述,這是值得關注的中國學術思潮。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尤其是市場經(jīng)濟以扭曲的形式影響社會各界,教育學術亦漸漸發(fā)生變化,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教育學術管理更使得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極大變化,大躍進式的論文發(fā)表,導致新的八股文的產(chǎn)生。
2006年朱子文學研究論文仍然體現(xiàn)出這樣一個特色:以前研究得多的議題論文數(shù)量最多。比如朱子詩學,從古至今研究者最多,研究成果最多,本年仍然是數(shù)量最多的。這從具體發(fā)表的論文可一目了然。朱子是大思想家,其詩經(jīng)學博大精深,要真正理解誠非易事4,但若是態(tài)度認真,謙虛謹慎,把前賢的思想加以普及傳播,還是很有意義的。從現(xiàn)實生活之文章文學之復雜性而論,朱子正是“重道輕文”的理學家5!有些學者立論錯誤,如《朱熹文學思想述論》中便反復論述朱子重視三蘇文章風格的“雄健”“雄渾”6,不可說“未能給予足夠的注意”。學者立論不可不慎,不能因為自己不了解學界的研究狀況即以為某一個方面,某一個點未被研究和重視。
二、從2006年朱子文學研究論文摘要考察中國學術生態(tài)細節(jié)
大量的泡沫論文導致人們真假難辨,學術批評又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尤其在中國社會,得罪人的事情很少人愿意去做。這樣的社會心理背景加重了中國學術生態(tài)的危機,使得越來越多的水文可以冠冕堂皇地獲得自己的聲譽和好處。
王倩的《也談朱熹“詩教”旨趣》摘要:
從教育學的立場來說,朱熹“詩教”的核心目標在于“導性情之正”; 實施的具體途徑,則是根據(jù)詩歌的特點令受教育者在《詩經(jīng)》的閱讀和學習中感發(fā)志意,將正性情內化為自覺的言行規(guī)范和精神追求。7
只要功夫扎實,即使是老話題,亦可談論,讓讀者受到一定啟發(fā),即使是重復的意思,但仍然有傳播圣賢之道的功勞和價值。
李智會的《從〈詩集傳〉看朱熹之婦女觀》一文摘要:
《詩集傳》是朱熹對《詩經(jīng)》的注釋, 其中貫穿著他的“勸善懲惡”的詩教觀,而其勸善懲惡之對象尤其針對女性。通過他在《詩集傳》中對婦女的或褒或刺,朱熹闡明了他的婦女觀: 女性美的評判標準在于有德、重理、務家;婦女的地位應該低于男子; 婦女應遵從的道德規(guī)范是貞靜純一、不嫉妒、守禮守節(jié)。這些觀念與他所倡導的“明天理, 滅人欲”的理學思想是密切相關的。8
所云“其勸善懲惡之對象尤其針對女性”,誤解歪曲了圣賢思想,勸善懲惡怎么能“尤其針對女性”呢?文理不通,卻自以為是,男女固然要講平等,但那是追求道德人格的平等,而不是說男女什么都一樣,男女不同乃是天然如此,其可強求乎!這樣的文章往往是綜合二手資料的湊合物,對于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之健康發(fā)展是不利的。
耿紀平的《朱熹〈詩集傳〉征引宋人〈詩〉說考論》摘要:
在朱熹以前, 宋人《詩經(jīng)》學著述, 無慮數(shù)十百家, 然見存者少而散佚者多, 其尚為人道及者尤稀。朱熹《詩集傳》固為宋人《詩經(jīng)》學之翹楚,今人屢喜稱道其書。朱氏于《詩》 學勇于反古, 創(chuàng)獲頗多, 而《集傳》引本朝人《詩》說則有二十余家,可知朱子非不重視學術傳統(tǒng)者。然此書所引宋人之《詩》說究出何種著述, 其傳播、 存佚, 以對朱氏之引述目的如何認識與評價諸問題,皆探討《詩經(jīng)》學史與讀《詩集傳》者所不可忽視。9
這樣的文字具體切實有根有據(jù),讓我們知道朱子的《詩集傳》征引宋人《詩》說有二十余家,可見朱子對于前人研究成果的高度重視。其實朱子多次對學生說他研究《詩經(jīng)》,幾十家注都包在肚里,深思熟慮,選擇審慎,精益求精10。但具體情況如何一般人并不清楚,本文對此加以考證論述,當然具有學術意義。
張進的《朱熹與蘇軾出處態(tài)度之比較》摘要:
朱熹曾激烈地批評過蘇軾,但他接受與認同蘇軾對于士君子出處問題的論述,其人生履踐也與蘇軾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表現(xiàn)在:他們都具有狷介之個性與獨立之人格,關注個體的自由自主,而本無意于仕宦;又不忘社會責任,出而從仕后,忠君憂國,直言敢諫,勤政愛民,惠民一方;內心既充滿矛盾,渴望歸隱與閑適;但又能坦然面對政治打擊,獨立不懼,氣節(jié)不改。而相異之處,則主要為政治境遇的不同與事業(yè)追求的不同。他們的出處態(tài)度,兼顧個人與社會,表現(xiàn)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理解,對人的個體性與社會性矛盾的清醒思考,顯示了他們作為哲人的睿智深邃與人格魅力。11
前人寫過關于朱子與東坡比較的文章,但具體論二者出處態(tài)度則罕見,所以本文論題之學術價值可觀無疑。嚴格地講這不屬于朱子文學研究的范圍,但有助于理解朱子的思想人格,理解他對于蘇軾文學的批評,進而理解他的文學思想。不過,本文與王倩之文類似,有些語言似是而非,存在不少問題,如云朱熹、蘇軾的“人生履踐”驚人相似,表現(xiàn)在“都具有狷介之個性與獨立之人格,關注個體的自由自主,而本無意于仕宦”云云,都是一些大而空的話,并不符合二人的生平實際情況,比如朱熹與蘇軾對“個體的自由自主”的態(tài)度差異很大,為人處世的“履踐”情況也有很大不同,本文作者卻高談闊論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顯示作者并未真正研究過朱子的生平學術。
張進《論朱熹尚“雄健”的審美觀》摘要:
南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中有“朱文公論詩”一節(jié),所錄朱熹論詩推宗陶、 柳之詩, 尚真澹自然。近年來學術界對朱熹平淡美理想, 亦有較多的關注和研究。而對朱熹尚“雄健”的審美觀,則未能給予足夠的注意。其實“ 雄健”與“平淡”,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構成了朱熹的審美理想與批評標準,體現(xiàn)了其作為理學大師與文學批評大家的不凡氣度與卓越識見。本文著重論述朱熹尚“雄健”的審美觀, 并對其成因及意義作一些探討。12
本文著重論述朱熹尚“雄健”的審美觀, 并對其成因及意義作一些探討。學界早就有朱子很重視雄健的論述13,此文說學界不夠重視不妥。但本文若能真正從原著資料出發(fā),實實在在地專門論述這個問題,則不無意義。
郝桂敏《試論朱熹〈詩集傳〉對詩旨的說解》摘要:
朱熹用了50余年的時間注釋《 詩經(jīng)》,主要是因為他解釋《詩經(jīng)》詩旨時思想是充滿矛盾的。朱熹既想從文學角度解《詩》,又不能擺脫《小序》的政教說和宋代理學思想的影響。由于朱熹從多維角度看待《詩經(jīng)》,《詩集傳》的詩旨便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色。14
從上述文字可見作者對于朱子《詩集傳》不可能有深切的理解,圣賢立言均是為整個社會人民利益著想,“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15,朱子闡釋《詩經(jīng)》目的明確,怎可說是“充滿矛盾”呢!朱子本人就是理學家,以追求社會理想為己任,為何要擺脫宋代理學家之影響?從文學角度解《詩》難道必然與為社會政治服務矛盾?這樣的論文代表一種自高自大的學術研究心態(tài),一知半解便高談闊論,其實文不對題,多為湊合影響之詞也。
俞樟華、林怡《盡滌舊說 詩意方活——論朱熹的散傳》摘要:
朱熹是歷史上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對于他思想及作品的研究層出不窮, 但尚無人涉足散傳的專題研究。本文立足于文獻資料的整理和分析, 總結了朱熹散傳創(chuàng)作在篇幅、人物和選材上的特色, 并試圖揭示出其創(chuàng)作中出現(xiàn)的寫作體例變化和思想強化的原因。16
從上文可知,本文在朱熹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這其實并非要作者有什么驚人的智慧和天才,只要認真嚴謹做學問,找出前人沒有討論研究的某一方面,閱讀原著,搜集資料,細心考察,深入分析,總是能夠獲得新的成果。然而,這畢竟要花費不少時日,并非湊合前人成果、詞語翻新的論文可比,所以,許多論文作者都不愿做這樣扎實功夫,于是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化,甚至出現(xiàn)了劣幣淘汰良幣之現(xiàn)象。你花費幾年功夫才寫出一篇兩篇文章,他幾天或者個把月就可以湊合出來兩篇所謂論文,時間精力成本很低,正合乎科研量化管理的體制要求,其結果是這些論文作者耀武揚威,掌握了更多的行政資源和學術資源。
李士金的《朱熹〈詩集傳·國風〉思想研究的深刻政治意蘊》摘要:
朱熹《詩集傳·國風》的思想研究體現(xiàn)出深刻的政治意蘊。朱熹認為,只有圣賢之道的德化、仁政才能感召人民、化育萬類,使天人和諧一致,使人人團結奮斗,追求人類社會的最大的整體利益。這也是朱熹在《詩集傳·國風》思想研究中一再強調和深入分析的圣賢政治之根本原則。17
圣賢思想目的乃是為國家民族社會人民長治久安服務,這從朱子的著述字里行間可一目了然,然而,后世研究者卻往往視而不見。本文對此加以揭示闡釋,傳承圣賢思想精髓,以期提高整體社會管理水平,體現(xiàn)作者“追求社會的整體利益”18的仁人志士之心。
從以上考察和分析可知,在學術生態(tài)復雜的大環(huán)境大背景下,具體的研究者所體現(xiàn)之學術研究質量差異很大,但由于缺乏正常的學術批評,真假優(yōu)劣實難辨別,大量的劣質產(chǎn)品繼續(xù)涌現(xiàn),增加了學術生態(tài)的混亂狀況,使得學術論文無法發(fā)揮其應有的社會前瞻性的指導意義,大眾往往遠離學術論文,學術雜志的生存完全靠行政性的撥款支助,也使得很有價值的可讀性強的論文無法及時發(fā)表,社會良知被故作高深實則淺陋庸俗新八股論文之滾滾洪流所淹沒,此決非國家民族人民之福也。
參考文獻:
[1] 章明壽著《古代文學類談》,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頁。
[2]章明壽著《古代文學類談》,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頁。
[3]林語堂《秋天的況味》,周建忠主編《大學語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27頁。
[4]參見李士金著《朱熹文學思想述論》第一章《朱熹的詩經(jīng)研究》,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0年版,第78-108 頁。
[5]參見李士金著《朱熹文學思想述論》《朱熹關于文道關系的論述》,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0年版,第275-283頁。
[6]參見李士金著《朱熹文學思想述論》《朱熹論三蘇的創(chuàng)作》,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248頁。
[7]王倩《也談朱熹“詩教”旨趣》,《晉中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8]李智會《從〈詩集傳〉看朱熹之婦女觀》,《文史博覽》,2006年第2期。
[9]耿紀平《朱熹〈詩集傳〉征引宋人〈詩〉說考論》,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2006年第2期。
[10]參見《朱子語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7頁。
[11]張進《朱熹與蘇軾出處態(tài)度之比較》,福建論壇,2006年第4期。
[12]張進《論朱熹尚“雄健”的審美觀》,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4期。
[13]參見李士金著《朱熹文學思想述論》《朱熹論三蘇的創(chuàng)作》,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248頁。
[14]郝桂敏《試論朱熹〈詩集傳〉對詩旨的說解》,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15]參見李士金著《程朱言論精神分析》,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頁。
[16]俞樟華、林怡《盡滌舊說 詩意方活——論朱熹的散傳》,《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17]李士金《朱熹〈詩集傳·國風〉思想研究的深刻政治意蘊》,《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12期。
[18]李士金著《圣賢傳統(tǒng)與文化傳承》,《朱一玄序》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