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文體學是從認知角度對語篇進行研究的一門學問,其目的是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從全新的角度更全面地闡釋和分析文學作品。歌詞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能夠通過營造出詩意空間,折射社會環(huán)境,表達詞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從認知角度來解讀流行歌詞,更能揭示其語言中蘊含的意識與語言形式的關(guān)系。本文采用認知文體學中的前景化理論對方文山的詞作進行分析和闡釋,幫助受眾從全新的角度理解其作品。
關(guān)鍵詞:認知文體學;方文山詞作;前景化理論
作者簡介:柴穎(1991-),女,河南省洛陽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2-0-02
一、引言
認知文體學是一門處于語言學、文學研究和認知科學接口處的年輕學科。與傳統(tǒng)文體學不同, 它將語言分析或語言形式選擇的認知結(jié)構(gòu)和認知過程作為關(guān)注點,這為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研究方法。以突顯觀為基礎(chǔ)的“圖形-背景”理論是認知語言學中一個基本的認知原則,它與文體學中的“前景化”理論有相似之處,認知了圖形與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前景化的文體功能。
歌詞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其中起關(guān)鍵和主導作用的因素是語言。詞作者要想在十分有限的篇幅內(nèi)表達出深刻的情感和意義,就必須借助非常規(guī)的手段,因此歌詞是前景化現(xiàn)象最集中的文學體裁之一。著名作詞家方文山創(chuàng)作的歌詞在當今中國流行歌詞界是一個極其獨特的存在,獲得了極高的社會認可度。他用不同常規(guī)的方法制造出了新奇、生動而又豐富的語言形式,使其歌詞作品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
二、圖形-背景與前景化理論
以突顯觀為基礎(chǔ)的圖形-背景理論是認知語言學中一個非常具有生命力和實用價值的理論。它最初是由丹麥心理學家魯賓于1915年提出。所謂“圖形”,是指某一認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點部分;相反,所謂“背景”,即為突出圖形而襯托的部分。人們在認知上對“圖形-背景”的感知與文體學中的“前景化”有著相似之處。圖形和背景是反映突顯、感知前景化的主要心理運作機制,是前景化的認知基礎(chǔ)。“前景化”也被稱為突出,是文體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最初由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后經(jīng)過雅克布森、利奇和韓禮德等人的完善,成為成型的文體觀。人們?nèi)粘5臉藴收Z言可看作是文學語言的背景,而文學語言可看作圖形,也就是對標準語言的“常規(guī)”進行有意的違背。在文學作品中,那些為了美學價值和主題意義而作的變異或平行就是前景化,旨在“突出”,引人注目,以達到特殊的表達效果。前景化理論對于文學作品的解析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選擇,也為文學作品的解析提供有力的證據(jù)。
三、方文山詞作中的前景化
方文山素有“臺灣流行樂壇的李白”之稱。他在歌詞的創(chuàng)作中,運用獨到的方法制造出新奇、生動而又豐富的語言形式,使其作品充滿了濃重的詩畫之風,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前景化是方文山詞作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詞匯和語義等幾個不同的層面。
(一)語音層面的前景化
歌詞之美莫過于音。一篇好的詞作,音美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方文山歌詞在語音層面的前景化主要是通過押韻、換韻、使用襯音字等特殊語音模式來實現(xiàn)的。
1.押韻。為了體現(xiàn)韻律美,確保整首歌詞渾然一體,方文山在歌詞創(chuàng)作時十分注重押韻。他對押韻技巧的運用恰到好處,不僅沒有“以韻而害意”,還讓人們體會到了漢字的美。如: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歲月在墻上剝落看見小時候 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 而如今琴聲幽幽我的等候你沒聽過(《東風破》)
這首歌詞整體上押“o”韻,歌詞韻腳發(fā)音柔和,具有沉郁傷感的情緒,反復交錯,將昔日戀人故地重游,睹物思人的悲傷之情描寫得淋漓盡致,唱起來真摯感人。
2.換韻。為更好地展現(xiàn)故事、更自然地抒發(fā)情感,方文山在其歌詞創(chuàng)作中經(jīng)常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情感的起伏變化變換不同韻腳,如:
風騷擾著森林 我一夜不得安寧 院子里那口井倒映被惡夢驚醒的表情
……
風沙 要帶我去哪 是她 我一生掙扎 愛恨都放不下
這首詞前半段主要是對周圍場景的描述,押“in”和“ing”韻很好地表現(xiàn)出壓抑,陰郁的環(huán)境;歌詞的后半段是對戀人思念之情的抒發(fā),換押響亮的“a”韻仿佛是歌曲中主人公在對戀人大聲地呼喊,體現(xiàn)了矢志不渝的愛情。
3.襯音字的使用。所謂襯音字是指出現(xiàn)在詩詞曲等韻文中的使音節(jié)變得更加協(xié)調(diào)、語句節(jié)奏更加合一的字或詞語,襯音字并不都有意義。方文山在其歌詞中運用襯音字,為其添加了一份獨特的民族文化底蘊,如“霍霍霍霍霍霍霍霍,霍家拳的套路招式靈活”(《霍元甲》),在這里,“霍”字已經(jīng)沒有了原本的詞匯意義,在歌詞中作襯音字,使語句協(xié)調(diào)勻稱,增強了氣勢,傳遞出了在面臨外來侵略的時候,國人奮起反抗的激昂情緒。
(二)詞匯層面的前景化
歌詞的精髓在于文字,方文山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十分注意遣詞造句,他通過巧妙地詞類活用,營造出了思維的跳躍,帶來了全新的感覺,增添了歌詞語言的藝術(shù)效果。如“那飽滿的稻穗,幸福了這個季節(jié)”(《七里香》)是將“幸?!边@個名詞化用作動詞,這既是一個由靜到動的遷移,也是動靜融合的過程,把詞中主人公初戀的幸福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被雨淋濕的唐裝,那股嘆息很東方”(《雙刀》)中,將作為名詞的“東方”化為形容詞,指“唐裝”具有東方的氣質(zhì)和特點,使其更具有直觀性;相反,“花已向晚,飄落了燦爛”(《菊花臺》) 將形容詞名詞化,花將“燦爛”飄落,更顯孤獨哀傷之感;“你發(fā)如雪,凄美了離別”(《發(fā)如雪》)把形容詞“凄美”動詞化,增加了語言的動態(tài)感,將人們的關(guān)注點由“離別”轉(zhuǎn)移到“凄美”,突出了“凄美的愛情”這一主旨;“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東風破》)將抽象名詞“離愁”具體化,仿佛這種離愁是可以數(shù)得清,并且是可以觸碰到的,使其呈現(xiàn)出一種具體、生動的畫面感。
(三)語義層面的前景化
語義層面的前景化主要通過修辭格來實現(xiàn)。這種前景化的手段在方文山的歌詞中俯拾即是。
1.擬人。運用擬人的真正目的不是要使物人格化,而是將人的情感轉(zhuǎn)移到事物身上以借物抒情。如《發(fā)如雪》中“紅塵醉,微醺的歲月,我用無悔刻永世愛你的碑 ”,把“紅塵”和“歲月”比作醉酒之人,“醉”和“微醺”表面上看似在修飾“紅塵”和“歲月”,其實是用來描寫男主人公想起甜蜜過往如癡如醉的內(nèi)心世界。
2.引用。方文山在其歌詞中大量用典,不僅減少了語言上的累贅,而且增加了歌詞的文化內(nèi)涵。如《紅塵客?!分小胺獾峨[沒在尋常人家,東籬下,閑云,野鶴,古剎”是對陶淵明《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化用,寫出了主人公淡泊名利,隱居山林的悠然自得。
3.通感。為了增強語言的藝術(shù)效果,使歌詞產(chǎn)生更加豐富的感情色彩和更加強烈的感官沖擊,方文山借助感覺的互通與轉(zhuǎn)移,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富有表現(xiàn)力的歌詞,如“糖果罐里好多顏色,微笑卻不甜了”(《明明就》)、“我用眼光去追,竟聽見你的淚”(《一路向北》)等,這些歌詞將人的多種感覺融合、互通,給人以立體多元的感受,讓讀者能夠從更廣更深的角度來理解歌詞的意境和所要表達的情感。
4.夸張。在一些抒發(fā)民族情感、體現(xiàn)宏大氣勢的歌詞中,方文山多用夸張的修辭手法來表現(xiàn)。如《周大俠》中所寫“我稍微伸展拳腳 你就滾到邊疆 回旋踢太用力 畫面就變得很荒涼”,用極其夸張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個性張揚,不可一世的周大俠的形象,在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表達了年輕人敢于嘗試新鮮,張揚個性的想法。
四、結(jié)語
本文運用前景化理論對方文山的歌詞作了認知分析,從而發(fā)現(xiàn)該理論對闡釋和分析文學作品的重要作用。運用認知文體學視角解讀流行文化,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傳統(tǒng)視角不能發(fā)現(xiàn)的意義,為受眾理解和感受詞作主題提供了新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方銳,黃利芳.陌生化語言表現(xiàn)詩意——論方文山歌詞的語言特色[J].大眾文藝.2014,(1):210-211.
[2]郝世寧.方文山歌詞中詞語的陌生化運用[J].文藝理論.2010,(1):74.
[3]李金妹,鄒智勇.認知詩學視角下前景化與圖形/背景的關(guān)系[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2,32(5):55-56.
[4]梁艷.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的語言風格硏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5]蘇曉軍.認知文體學研究:選擇性述評[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4(1):114-117
[6]王超.前景化與詩歌語言的文體學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
[7]王清敏,向航.方文山詞作的意境構(gòu)建[J].作品研究.2012,(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