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娜
有無止境的哲學觀
葛 娜
我們都在給世界建構意義。西方的方式是搭建理念世界、理性世界、宗教世界,近現(xiàn)代以來受到了懷疑;中國的方式是發(fā)現(xiàn)天道、天理,走向逍遙游和存天理的兩極。從比較的角度看,中西方給出的世界的意義殊途同歸。世界的無意義性是人們建構意義的開始,世界充滿希望,人要實現(xiàn)的是怎樣讓它充滿希望,在哲學的層面是給這個希望一種“根”的依托,是一種信念或信仰。
有無止境 哲學觀
西方學者洛克曾說,“人的心靈猶如一張白紙,上面沒有任何標記和觀念”[1]。而心靈是如何得到觀念的,他認為是從經(jīng)驗得來,說的簡單一點就是人自身所賦予的,并不是上天所賜予人類的。從洛克的觀點中,我們總結思考,世界也猶如一張白紙,上面沒有任何的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人所賦予自身的。不管是有意義還是無意義,這個世界都充滿了無限的有意義和無意義的可能性。而我認為這個世界如有一杯白水,你加糖她就甜,你加鹽她就咸,不管是甜的還是咸的都與水無關,是與你加什么有關系,水只是一個介質(zhì),只是給你提供這樣一個平臺,它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味道,它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還可以是辣的,還可以是臭的,等等。無限的味道,誰規(guī)定水只能是甜的或咸,如當你喝的水是甘甜的,那是因為水里面的微量元素起的作用,而不是水是甜的。所以水的味道不取決于水,而取決你往水里加什么。所以當你提出這個世界是有意義的或無意義的,那世界除了有意義和無意義,難道就沒有非有意義和非無意義了嗎?那這個世界到底是什么,就絕不是有意義和無意義這兩種答案了,那就是,你有多少種想法,就有多少種答案了,沒有不是真的沒有,只是你暫時沒有想到罷了。
對于生命是否有意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莊子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因此,在莊子看來,生命是有意義的。從中國哲學的角度分析,生命是有意義的,世界也是有意義的。從莊子的觀點來解析,莊子是先秦的思想家,他關注和珍愛生命是其哲學的最大特點。一部《莊子》首創(chuàng)了“養(yǎng)生”,也就是養(yǎng)護生命精神,“尊生”就是尊重和珍惜生命,是通曉生命的奧秘的討論,用來維系人生命精神的篇章[2]。人類走出了原始的蒙昧便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因此就知道了生命的有限以及生命短暫和歲月的飄忽,當人們有了思想,就開始產(chǎn)生令人難以解脫的憂懼。我們就會考慮如何度過人生,如何對待生老病死,所以,世界的有無意義,其實就是在談論社會哲學的一個基本和核心的論題。在西方的哲學思想里,更多的是從古以來思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中國哲學,考慮我是怎么沒的。既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就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如果認為沒有意義,那么就沒必要活著,現(xiàn)在的我們應該具有享樂主義,享受生活帶來的很多樂趣,俗話說的好,我們現(xiàn)在所經(jīng)歷的苦難,都是為了日后的甘甜。另外,毛主席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因此世界上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活著。
在我們看來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歷史上很多先賢們都進行過論述,孟子說人性是善的,荀子問他,那惡是怎么來的,壞事是誰做的,如果人性是善的,那他怎么還做惡事呢?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本性是很難變的,如果他做了壞事,你怎么還能說他的本性是善的,所以荀子提出性惡說,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人天生就是自私。如果孟子當時在現(xiàn)場,孟子就會反問他,如果人性是惡的,那第一件好事又是誰做的?這個問題你就不能簡單的用一個善或惡來去界定人性。我們之所以覺得他們說的都有道理,就是因為他們各執(zhí)一端,既有合理的成分,其中又有其不合理的成份。而到了告子那里,告子回答的很巧妙,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盵3]告子說: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東便向東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無所謂善與不善,就像水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一樣?!边@就說明人性沒有善惡之分,你教導他善他就善,如果你教導他惡,他就惡,沒有絕對的善與惡,只是受他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而在善與惡中人們只是更愿意接受善,我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說明人性具有向善的可能性,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而這也只能說人性是向善,而不能說是善,絕不能把向善和是善劃等號,所以不能因為人們愿意接受善,就說人性是善。馬克思對人性的問題說的很深刻,他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性沒有善惡之分,只有向善向惡之別。因此人是受環(huán)境影響的。[4]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云間?我們所討論的意義不僅僅是錢財物質(zhì),它同樣也是精神層面的交流。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zhì)文化需要為目的。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中,強調(diào)了以人的生存為核心的自然主義哲學,同時也強調(diào)了存在的意義,自然世界不是與人自身所具有的實踐活動抽離分開的自然,它實際是現(xiàn)實的經(jīng)過人類改造的自然。這種人化的自然觀告訴我們,人類世界的意義性,因此,世界有無止境是矛盾的,是具有爭論的焦點。所以萬物到底有沒有意義,其實沒有有意義也沒有無意義,只是人們在有意義和無意義上所做出的選擇,更愿意接受哪一種形式。
[1][英]洛克.洛克說自由與人權[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58~61.
[2]王凱.道與道術——莊子的生命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0~143.
[3]萬麗華,藍旭.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6:78~103.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56~456.
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