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程
論根據(jù)語用學言語行為理論比較《紅樓夢》第二十八回英譯本
◎劉成程
《紅樓夢》是我國經(jīng)典四大名著之一,霍克斯與楊憲益的英譯本使異語讀者也能有幸欣賞到這一傳世佳作,領略到中國文化的魅力。本論文著重利用語用學的言語行為理論分析兩位譯者對于話語內(nèi)涵的理解,從而對兩個譯本進行比較與賞析,意圖評析兩個譯本的質(zhì)量。
言語行為指人們?yōu)閷崿F(xiàn)交際目的而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語言的行為。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于1923年首先提出這一概念。在語用學興起后,這一術(shù)語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英國哲學家奧斯汀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言語行為理論”,后經(jīng)塞爾的完善和發(fā)展,成為哲學、語言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也成為現(xiàn)代語用學核心內(nèi)容之一。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語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根據(jù)言語行為理論,說話者說話時可能同時實施三種行為: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言內(nèi)行為是說出詞、短語和分句的行為,它是通過句法、詞匯和音位來表達字面意義的行為。言外行為是表達說話者的意圖的行為,它是在說某些話時所實施的行為。言后行為是通過某些話所實施的行為,或講某些話所導致的行為。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文字更是含義悠長,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其實又是作者。我們可以從下面的例子中具體分析霍克斯與楊憲益兩位譯者的譯文。
例:
①原文:王夫人道:“放屁。什么藥這么貴?”
霍克斯譯:“stuff”said Lady Wang.“whoever heard of a medicine that cost so much?
楊憲益譯:“have some sense. What pills could be so expensive?”
這句話的言內(nèi)行為是疑問句,王夫人想知道是什么品種的藥這么昂貴,言外行為是不會有這么貴的藥。原文想表達的含義是王夫人不相信會有賈寶玉所說的,世上根本沒有這么貴的藥,賈寶玉又在騙她呢。楊憲益的翻譯沒有把王夫人的話中話傳達給異語讀者,而霍克斯的翻譯“哪有人聽說過這么貴的藥”則把王夫人的態(tài)度,言外行為表現(xiàn)出來了。
②原文:鳳姐兒見寶玉來了,笑道:“你來的好”
霍克斯譯:“Ah, just the person I wanted to see.”
楊憲益譯:“you’ve turned up just at the right time.”
這句話的言內(nèi)行為是你來的正好,言外行為是我就等你呢,正好你路過,幫我個忙。原文中的話語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鳳姐等的人就是寶玉,二是鳳姐只是找個會寫字的人,恰巧寶玉經(jīng)過可以幫她,其實真實含義是第一層含義,因為鳳姐掌管財務,借機為自己提供便利,而賈寶玉是那種不聞不問,對這類事毫無興趣的人,所以他對于鳳姐是最合適的人選。霍克斯的翻譯就把這一內(nèi)涵詮釋的很好,使異語讀者充分理解原作者的真實意圖,他將言外行為也準確地傳達給了異語讀者。
③原文:寶釵聽說,便笑道:“我是為抹骨牌才來了?”
霍克斯譯:“oh, is that what I came for?”
楊憲益譯:“of course, that’s what I came for.”
這句話的言內(nèi)行為是疑問句,我來的目的是抹骨牌嗎,言外行為是抹骨牌不是我來的原因,我不是這個目的。原文寶釵的話并不是一句問句,她想表達的是她不是為了抹骨牌才來的,而楊憲益不僅把問句直接翻譯成了陳述句,而且意思也有偏差?;艨怂沟姆g則把言外行為的含義與語氣都傳達給了異語讀者,使他們明白寶釵的真實意圖。
本文運用語言學方向中語用學言語行為理論比較分析了《紅樓夢》第二十八回霍克斯與楊憲益英譯本,很清晰地看出霍克斯的翻譯更勝一籌,因為他將說話人的深層含義,原作的言內(nèi)行為和言外行為都很好地傳遞給了異語讀者,因此,言語行為理論可以被用于更廣泛的譯作賞析中去,用以評價翻譯作品的質(zhì)量。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 300204
劉成程(1994-),女,河南林州人,天津外國語大學2016級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