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燁
內心的沖擊
——20世紀的多元藝術
馬 燁
20世紀,不僅僅色彩是藝術繪畫的特色,它的形式更是其獨特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的藝術,作品是思維的一種形式,是畫家表達自我個性的一種突破。隨著人們心理問題的重視,在藝術領域中也是隨處可見的,這也正式符合這個時代最真實的存在。
強烈 造型 印象 色彩 心理活動 視覺效果
20世紀的繪畫打破細致的描繪習慣,大膽簡化物體的造型。應用平涂的強烈色彩及粗曠的輪廓線條,描繪時不做明暗變化,使畫面由純粹的色彩結構組成,強調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感受。畫家們追求真實的色彩,隨性表現現實世界。這種真實并非視覺真實,而是通過色彩真實透視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真實,以捕捉藝術家本人的存在。這種色彩革命打破藝術表現的限制,突破幾世紀以來固定的創(chuàng)作方式,然而現在強調藝術家狂熱的表現主義,展現樸素創(chuàng)作方式。
20世紀,不僅僅色彩是藝術繪畫的特色,它的形式更是其獨特的重要組成部分。扭曲的造型、自由奔放的線條、幾何實在性的概念,更是此時期的最佳詮釋。
每個時代的革命中,都必然會有幾個關鍵人物。歐陸現代藝術領導者之一蒙克,他的畫風任何人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種表達內心深入的生動和翻騰的情緒,讓人感同身受的心魄糾結,就像他自己說道:“我疲乏不堪,疾魔纏身,當我停下腳步,朝峽灣的另一方望去,太陽正緩緩西落,將云彩染成血紅,我仿佛聽見一聲吼叫響遍峽灣,于是我畫了這幅畫,將云彩畫得像真正的鮮血,讓色彩去吼叫?!毕嘈?,無論任何人看到此畫都有'揪心'的感覺,那種因痛苦的吶喊,在苦難中心里的色彩?!秴群啊凡粌H僅是冷暖顏色的沖擊,更是造型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安、孤寂、罪惡都在此作品中讓人自身投射,蒙克被認同為是一位敏感于社會動脈的先驅者。他的作品風格充滿了向往社會主義意識,能夠充分的表現出此時當下人們的內心孤寂、不安、內心的沖突。不只是局限于所創(chuàng)作事物的塑造,而是將自我內心認知以繪畫的形式來展現和留下足跡。蒙克作品正是20世紀的藝術特色,經由孟克所催生的表現主義藝術家認為,借由冷靜,理性創(chuàng)作出的任何事物都是違反精神的一種罪惡,而這種心理問題的研究,正是人們所面臨現實的存在,就像佛洛伊德所表達的觀點一樣。孟克曾這樣表達自己:“我原先是一個印象主義做,但當陸續(xù)經歷的痛苦和放蕩不羈的生活曲折遭遇時,印象主義便不足了。我不得不把困擾我內心的東西表現出來?!?/p>
孟克的作品主要表現了20世紀繪畫特色中色彩和造型部分,再者20世紀繪畫作品中的特色就是'線'的運用。無論是康定斯基、馬蒂斯、畢加索等都會出現一個共同點就是“線”的固有化和突出表現在畫面中,不像以往繪畫中,線似有似無,線會和面巧妙地相結合,即20世紀,這種“唯美”的線的概念不存在,而是更肯定,更具體的出現在畫面中。在20世紀中,線不僅是造型的必需品,也是色與色簡潔化的一種方式,更好的肯定型的一種概念。比如說馬蒂斯的《音樂》,他的作品總是省略掉畫面中的多余部分,簡潔是馬帝斯的獨特特色,馬蒂斯所營造出來的畫面,總是能在安靜、深沉的環(huán)境下更能如此搭調的協調,飽和度極高的色域中,不有多余的過渡色,而是以線來肯定和分割,干脆、俐落,不受人排斥的存在于我們視覺中,一種純粹的美,像孩子思維般充滿整個自由的畫面。再比如畢加索的《哭泣的女人》和《亞威農少女》。兩幅畫面是截然不同的兩個色域,《哭泣的女人》畫面是出現大量互補色,以色彩為主,很好區(qū)分色域,而在此作品中的線則起到的是對主題的強化,粗而生硬的線條不僅將女人的造型抽象化,更是將哭泣時表情的扭曲更加突顯。而《亞威農少女》則是同一色域,線不僅是區(qū)分的作用,更是線條的率性使得幾何意味的濃烈和堅固感更從畫中所得,線的作用,使此畫面充滿了生命的能量。
顏色、線、造型加之畫家自我情感的自由描繪,20世紀這種多元的表現無不詮釋20世紀的人們,與其說是脫離現實,更像是在發(fā)現現實的本質。這種以印象派為基礎的多元表現,無以不推動著人們的認知與心理活動。當然,不僅在藝術界,更是各行領域,同樣步調的改變也是必然趨勢,何不攜帶過去而走向未來。這也是20世紀繪畫的精髓部分,肯定和認識自我及當下,活生生地用每個細胞感知現實中的物體,不虛空,更不隱藏自己內心的吶喊。所以20世紀作品,更能敲擊人的內心,已不僅僅是視覺的沖擊。
20世紀的繪畫開始,也是西方心理學的發(fā)展以日趨成熟的科學為基礎。瘋癲不再是巫婆的搞怪,醫(yī)學的進步促進老人們對精密的腦部構造與其中化學變化開啟了逐步的了解,日漸解開長久以來許多人類無從得知的謎團。
縱觀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們的思維、行為,可以這樣說,其都是一種腦部和心理結合從而促進軀體行動的一種方式,所以將這種思考以圖樣文式再加之自我的個性認知表現出來,這無所謂對錯,畫家只是將這種思維放進繪形式之中。而這種方式可以具象地將自己對待事物所想表達出來的形與色表現出來,從這方面來看,繪畫作品是為表達其目的地的一種媒介,也是畫家闡述自我觀念的一種“言語”。這種言語就如同夢一般,都是心理情感的范疇。
現在20世紀的藝術作品中,畫家將腦中核心展現出來,不規(guī)則的構圖,抽象的物體形象,千奇百態(tài)的形體以及沖擊眼球的色彩,無疑不體現著作者的認識和心理活動,這種方式不變的內容各異的“言語”,是另一個領域的開辟,無不與當下和現實相接軌,更符合當今面貌。
[1]閣林文創(chuàng).藝術大師[M].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團公司,2015.
[2][美]邁克爾·弗雷德.藝術與物性[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
[3][奧地利]佛羅伊德.夢的解析[M].上海:上海出版社,1986.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馬燁(1989-),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油畫表現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