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懷才遇見更好的自己
張琦
普利策音樂獎是美國最重量級的作曲獎之一,設立七十多年來僅有七位女性獲此殊榮。2017年4月,旅美華人青年作曲家杜韻憑借歌劇《天使之骨》摘得此獎項,杜韻本人也被美國國家電臺評選為100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40歲以下青年作曲家。
獲獎后,杜韻從寂寂無名變得廣為人知,不少友人發(fā)來賀電,祝賀她“懷才終得遇”,杜韻則說,“遇”與“不遇”跟獲獎沒有太大關系,只要能一直追隨自己,丟掉種種禁錮去尋找音樂最真實的狀態(tài),然后去創(chuàng)造和享受,那么“懷才”的人就一定“得遇”。這種“遇”,是遇見蕓蕓眾生和大千世界,以及最真實的生命。
媒體報道時,杜韻被貼上了“上海姑娘”的標簽,但她不喜歡被標簽局限:“我父母都是山東人,家中都是吃餃子。我就愛吃褲帶面。過去十九年里,我的創(chuàng)作軌跡遍布美國、德國、加拿大、瑞典、阿根廷、阿富汗、巴勒斯坦等地,我是世界公民。”
“世界公民”的概念早在童年時代就植入了杜韻的腦海里。她很小修習古典樂,研究音樂史,知道肖邦來自波蘭,莫扎特出生于奧地利,柴可夫斯基是俄國人……他們對她來講,陌生又熟悉,也讓她明白:音樂跨越國土,屬于世界。
讀中學時,杜韻讀的是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當時的作曲系主任楊立青經(jīng)常邀請學生到家中玩耍。他家有個大書柜,貯藏著大量外國唱片,杜韻每次去楊老師家,心情“像是去朝圣”。她喜歡抬頭仰望那只裝滿了世界各地唱片的柜子,就像望見了一張世界地圖。那時候杜韻便知道自己會成為一個“世界人”,到不同的疆土,尋找不同的音樂。
杜韻從幼兒園開始彈鋼琴,接受的是學院派的古典樂教育。古典樂一直被視為最高貴、平衡的音樂,但杜韻所愛的音樂卻不拘一格,不管是通俗樂還是民族樂,只要好聽,她都樂意吸收。
杜韻在20歲時開始了創(chuàng)作生涯,別的同學都以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為偶像,她的偶像卻是國內(nèi)音樂人王菲和竇唯。1997年王菲與竇唯合作發(fā)布專輯《浮躁》,半張專輯都沒有歌詞。2000年竇唯和譯樂隊合作發(fā)布《雨吁》,整張專輯不是沒有歌詞,就是充斥“唄嗔章癔趣謾皈琭”之類的字句。杜韻聽了特別激動,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實驗。直到現(xiàn)在,杜韻還是特別喜歡聽竇唯的音樂,視其為音樂啟蒙人。
音樂人在表達的過程中往往異常糾結(jié),很難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杜韻卻早早確立了自己的表達方式,“我沒有尋找自己,我一直都跟隨自己,一直如此?!倍彭嵒畹貌患m結(jié),正因為善于隨心而走,杜韻擺脫了流派的限制,成就了一個開闊的自己。
杜韻有種誰也攔不住的勁頭,這貫穿了她的整個學生時代,那時的她是個胖姑娘,個性活潑,愛管閑事,笑起來嘴巴咧得老大。家長和老師總是批評她,“要學會穩(wěn)重,笑起來別那么大聲,不管不顧的。”“愛管閑事兒可不是好習慣,快收心練琴吧?!钡还軇e人怎么說,她仍舊我行我素,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音樂和生活。
1989年,杜韻在電視里看到柏林人面對一段段被推倒的墻熱烈歡呼,瞬間覺得心中好像也有一堵墻倒了,迫切想去外面看世界。兩年后,她獲得了前往紐約交換學習半年的機會,那年她14歲,一個人拉著最大號的行李箱去日本轉(zhuǎn)機,在東京的街頭走來走去,體內(nèi)每一個細胞都感受到了無邊的自由。
20歲時,杜韻去美國奧伯林音樂學院讀書。到了那兒,她還是愛笑愛鬧愛管閑事,胖姑娘杜韻突然變成了學校里最受歡迎的人,她想法獨特,嘻嘻哈哈,大家都愛和她一起玩,男孩們也變著法子追她。她每天吃飯練琴看風景,體內(nèi)時時涌動著創(chuàng)作的靈感?!捌鋵嵨乙恢睕]變,變的是外境,靈感會在合適的時候敲你的門?!?/p>
實際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安徽省外賣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限制了行業(yè)鏈的發(fā)展,針對安徽省大學城內(nèi)外賣行業(yè)存在的問題,本文給出以下建議:
大一時,杜韻去意大利參加音樂節(jié),忘了訂旅店,就在威尼斯邊走邊玩了一整晚,然后睡在了一個小廣場上,期間還被人踹了一腳。她覺得這樣的生活特別酷,“那幾天聽的音樂,還有游蕩和睡廣場的經(jīng)歷匯聚成了我的綜合感受,然后融進了血脈里,作為我后續(xù)創(chuàng)作的養(yǎng)料,對做音樂的人來講,你永遠不能只擁有音樂?!?/p>
本科畢業(yè)后,杜韻進入哈佛大學作曲系攻讀碩博學位。進校第二年,她就在作曲考試中掛科了。她不服氣,同教授理論:“為什么?我寫這么好為什么通不過?”“我們要巴赫風格,你的不是。”“為什么!這不是作曲系么?我寫的是杜韻風格!”杜韻不依不饒地跟教授爭辯,最終說服對方為自己改了成績。
“杜韻風格”的古典音樂逐漸融入了越來越多的元素,戲劇、建筑、繪畫、文學,她樂于吸收和學習,敞開懷抱迎接那些攔也攔不住的靈感。
留學期間,杜韻多次到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觀摩本土藝術,博士三年級時,她選擇了去紐約創(chuàng)作。
隨著閱歷增多,杜韻發(fā)覺自己的心變得越來越柔軟,目光卻越來越銳利。她很開心,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好的藝術家往往都具備共情的能力。不僅僅憐憫乞丐和貓,甚至要為看不到的事情而心里難過。遠方的困境時常令我感受到道義上的痛苦,我珍視這痛苦?!?/p>
七年前,杜韻偶然讀到一本關于人口販賣問題的文集,書中以詩歌、口述、信件等體裁講述了許多有關人口販賣的故事。她讀著讀著,不禁悲從中來,下決心創(chuàng)作一幕有關人口販賣的歌劇。于是她走訪了東歐、東南亞和南美等地進行調(diào)研,拜訪了一位位人口販賣的親歷者,在這個過程中,她的認知框架被打破了,她發(fā)現(xiàn)人口販賣有很多形式,并不局限于將人口從A地運到B地,被男友欺騙而被迫賣淫的女性也屬于該范疇。
有一位人口販賣的受害者被解救后,自發(fā)成立了女性教育公益組織,幫助其他逃離人口販賣的女孩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學習融入社會的技能?!霸S多女孩雖然逃脫了魔爪,但心還在魔窟中,而再教育的力量,就是幫助她們重新培養(yǎng)自尊心和自我價值觀?!倍彭崟r常用這個事例激勵自己,她希望藝術也擁有這樣的力量,幫助苦難的人們重新獲得勇氣,面對生活。
后來,杜韻同劇作家Royce合作,創(chuàng)作了獨幕歌劇《天使之骨》。講述一對貧窮的夫婦在后院撿到一對受傷的天使,他們將天使的翅膀剪掉后囚禁起來漁利。創(chuàng)作時,杜韻嘗試用多樣元素打破當代歌劇的桎梏,在古典音樂中實現(xiàn)了多重創(chuàng)新。她將電子樂、室內(nèi)管弦樂以及合唱相結(jié)合,又邀請了男中音和搖滾女中音來演唱男女主角。當天使翅膀被剪斷時,女中音開始了熾熱的獨唱,配合小提琴的顫音與小號的急促音,擴大成為令人憤怒、恐懼、兇猛的嗚咽。而當所有人都變成幫兇后,故事抵達了高潮,配樂一下子變得凄厲又絕望,令聞者落淚心傷。
《天使之骨》的創(chuàng)作歷經(jīng)七年,終于以先鋒實驗姿態(tài)獲得普利策獎評委的青睞,震驚了美國古典樂圈。
音樂是一種無障礙媒介,可以溝通不同的群體與地域,而杜韻一直在練習如何創(chuàng)作和使用這種媒介,并漸入佳境。對于懷才前行的杜韻來說,遇見更好的自我與音樂,遠比世俗意義上的“得遇”更加重要。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