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賡哲
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在這里和這么多人做一個交流。我今天要講的是接地氣的“絲綢之路”。一聽到絲綢之路,多數(shù)人要么覺得絲綢之路是古代的,已經(jīng)過去了,要么就覺得“一帶一路”是政府提倡的,主要的項目也都在海外,好像跟我們關系不大。我今天這個講座的主旨,是要告訴大家絲綢之路對我們的影響是深刻巨大的,是持之以恒的,影響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所以我今天的題目叫《絲路與中國古代日常生活》。
首先我說一下絲綢之路怎么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首先,它改變了我們祖先的地理觀念。我們的祖先對于地理,尤其是對于西北地區(qū)的認識,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模糊,完全不了解,充滿了各種想象。先秦時期地理的代表著作,很少涉及西北地區(qū)?!赌绿熳觽鳌?,完全的想象之作。我們對于西北的了解,始于漢代張騫開鑿了絲綢之路。張騫鑿的是我們的思路,把我們的見識打開了,原來西北是這樣,所以張騫是中國官方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從此中國的地理觀念就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從北魏的酈道元,到法國漢學家沙畹,再到中國的學者匡亞明,都曾對張騫以前中國人的地理觀念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批評。
絲綢之路的開辟使中國人的地理觀、世界觀發(fā)生了巨大改變,我們終于了解了西北的風土人情。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是秦始皇把疆域的西北方向指到了哪個地方?指到甘肅。換句話說,在他的心目中,甘肅中部和西部就已經(jīng)不是我們的疆域了。從漢武帝時期,隨著張騫,我們拓展了地理觀,隨著與匈奴的戰(zhàn)爭,疆域也大大拓寬了。我們也摒棄了“天地之中”的觀念,“中國”這個詞,原本認為我們是天下之都,但是從此之后我們知道還有更多的未知世界可以去開拓。這是地理觀的巨大變化。
先秦時期《尚書·禹貢》篇里的中國的地理是這樣:中國居于世界之中,其他的國家和民族環(huán)繞我們而居住。絲綢之路開辟之后,中國人意識到原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世界還很廣闊,需要我們開拓。這是中華文明進步的一個動力。地理觀的進步與疆域的變化密切相關,對中國人的影響非常巨大。
這張圖是牽駱駝胡俑,千百年來絲綢之路上奔走的就是這樣的人,包括中國的商人也包括胡人,他們千里迢迢牽著駱駝把整個東西方聯(lián)系在一起,也使我們的日常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變化之一,豐富了中國人的餐桌。我們現(xiàn)在日常吃的很多東西不是原產(chǎn)于中國,比方說小麥是在原始社會時期由兩河流域傳來的,絲綢之路更加豐富了這種交流。有一種水果生于安國和石國,合起來叫作安石榴,安石榴被張騫帶到我們這里后,念著念著就把“安”字去掉了,現(xiàn)在叫石榴。西安市的市花就是石榴花,它在西安廣泛種植,也象征著絲綢之路與古代西安開放的精神。賈思勰《齊民要術》說大蒜也是張騫帶來的。胡菜,也就是香菜,也是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黃瓜,張騫剛剛帶回來時叫胡瓜,表明從胡人那里來,十六國時期有一個領導人叫施樂,他是胡人,特別討厭別人說“胡”這個字,下令把胡瓜改成黃瓜,從此胡瓜改名叫黃瓜。核桃,原名叫胡桃,也來自西域。絲綢之路讓中國人的餐桌變得非常豐富。
我們?nèi)粘I铍x不開酒,葡萄酒進入中國也跟絲綢之路密切相關。漢武帝時期有了葡萄,武帝在長安附近種植葡萄成功,當時是一種珍貴的水果,平常人很難吃到。北魏時期走親戚,拿一串葡萄到朋友家,朋友覺得葡萄非常珍貴,他再拿著這個葡萄到別人家。唐高祖請群臣吃飯,陳叔達見面前擺著葡萄,自己不吃往袖子藏,高祖問怎么回事,陳叔達回答說,我有老母病重,想吃葡萄求之不得,想帶回去給母親。唐高祖非常受感動。什么時候葡萄變成了平民水果?就在高祖的兒子唐太宗手里。貞觀十四年,唐朝為了維護絲綢之路,平定了高昌國,就是吐魯番,得到了葡萄良種,從此之后中國葡萄大為普及,葡萄酒也跟著普及開了,有了名詩“葡萄美酒夜光杯”。出土文書《唐天寶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文書中的交河郡就是吐魯番,說有賣干葡萄一盛,就是一升??梢娫谔拼卖敺貐^(qū)就有葡萄干,源遠流長。
這個是新疆阿斯塔納出土的寶相花紋胡餅??脊派嫌幸痪湓?,“干千年濕萬年,不干不濕只有半年”,極濕潤或者極干燥都有利于文物保護,極濕潤比如長沙馬王堆,極干燥就是新疆。這個是唐代的胡餅,可見中西文化合并。
我們的日常生活用具也融入了西域的色彩,比如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獸首瑪瑙杯,帶有希臘色彩。何家村出土的舞馬銜杯紋銀壺,帶有游牧色彩。北周一個墓葬出土的鎏金銀壺,上面出現(xiàn)三個希臘神話人物,說明在那個年代中國已經(jīng)對荷馬史詩不陌生。家家都有一個東西,現(xiàn)在叫小馬扎,古代叫胡床,也是從西域傳入的。
唐代的文化比起漢代,內(nèi)涵已經(jīng)有了巨大的變化,唐代受外來文化影響巨大。比如說音樂,受到了龜茲、高昌、疏勒、安國、康國、天竺等地影響,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原來是印度的樂曲,傳入中國之后,被西涼府節(jié)度楊敬述獻給唐玄宗,唐玄宗改編之后起了《霓裳羽衣曲》的新名字。
中國的宗教幾乎都是順著絲綢之路傳進來的。佛教在東漢傳到中國,貞觀年間基督教傳到中國,17世紀伊斯蘭教大面積傳教,順著陸路來到中國。那時候海上交通也發(fā)達,廣州泉州在當時也變成了伊斯蘭教的重鎮(zhèn)。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東漢時期建立。陜西的一件重要的文物、碑林的鎮(zhèn)館之寶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都充分證明了中國文化的開放與包容。
絲綢之路影響著沿途所有的國家和民族,包括我們自己。絲綢之路帶來的開放,使得所有國家和民族受益,它是一個雙贏的局面。絲綢之路對我們的影響已經(jīng)深入骨髓,以至于我們習以為常。絲綢之路過去影響著我們,現(xiàn)在影響著我們,未來也一定繼續(xù)影響著我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