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晴悅
看到這么一句話: “一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并不稀罕,稀罕的是終身戰(zhàn)士。很多人的血從未熱過,而他們的血從未冷卻?!?深以為然。
你是哪一種?你從來都沒有感受過熱血?還是在歲歲年年里,逐漸消磨了意志?還是,你永遠都帶著20歲時候的熱血,體驗在這個大世界里橫沖直撞的快感?
我之前很想去讀一個MBA,問了很多身邊的人。有同齡的小姐妹告訴我,讀吧,大家都在讀,也算是一個文憑;有大叔告訴我,你要是沒結(jié)婚,可以考慮,還有可能在MBA班級里覓得如意高富帥;高管告訴我,你如果想通過讀MBA找個更好的工作,那就算了吧,MBA更多的是高管們要這么個經(jīng)歷,前提是你已經(jīng)是高管了。最終的結(jié)論是:從功利來看,對你,沒什么用。
于是,我就心安理得地認為,讀MBA沒啥用。于是,我就心安理得地忘記了這件事。
后來認識了一個男生。他給我描述在斯坦福讀MBA的生活——那是一個民族大熔爐,各個國家各個種族的人都在一個班級里。同學們都特別厲害,有做傳統(tǒng)金融的,有咨詢行業(yè)的,有企業(yè)高管,有創(chuàng)業(yè)者,也有退伍軍人,還有編劇、導演傳媒行業(yè)的同學。
“第一年特別辛苦,但是我學到特別多的東西,和這些背景各異的同學一起上課,討論,做小組作業(yè),每天都是思維的碰撞,你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你會對過去的經(jīng)歷有不一樣的看法,你可以有更開闊的思路去做不一樣的事情?!?/p>
為什么他和我之前問的人,說法截然相反?為什么他過著如此熱氣騰騰的生活,就像永遠20歲一樣?后來知道,這個男生30歲出頭,在國內(nèi)已經(jīng)做了七八年金融,業(yè)余還和朋友一起創(chuàng)業(yè),公司做的產(chǎn)品,融資到了C輪,然后他把公司賣了,去了斯坦福讀MBA。如今,讀MBA的第二年,他上著課,做著實習,還和小伙伴在硅谷創(chuàng)著業(yè)。
見識得少,擁有得少,直接導致我們在同一個機會面前,得到的東西也截然不同。
一直有人問我,為什么25歲以后,好像永遠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按部就班地生活?
好像身邊同齡的姑娘們都是一樣——坐地鐵上班,然后做著重復的工作,然后下班,做家務(wù),玩一會兒手機,看一會兒電視,然后睡覺,再重復這一天。生了孩子,就是多加一項,照顧孩子,然后做更多的家務(wù)。日子循環(huán)往復地過,沒有一個人能夠逃脫這樣的生活。她們說,好像青春永遠都停留在25歲,那些肆意大笑,激動人心,永遠都有新鮮事兒的日子就停留在25歲,往后便是日復一日的尋常。
我們最常給自己找的借口就是,身邊的人,還不都是這樣。我們見得少,身邊都是和我們過著同樣日子的姑娘,所以我們連機會都不相信有了。然而,你看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他們才不管是25歲,還是30歲、35歲,而是一直在尋找機會提升自己。而機會也從來都不管你是男生還是女生。
人生有很多個分水嶺。你上了一所好大學,只能說,你跨上了20歲這個臺階。然后,大學畢業(yè),有人選了自己熱愛的事業(yè),每天都熱情洋溢地工作著,一步一步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跨上了25歲這個臺階。如果你從25歲就開始得過且過了,那么根本也就沒機會去跨那30歲、35歲的臺階。
走著走著,有些人懈怠了,有些人走散了,有些人止步不前了。機會永遠眷顧著那些擁有得多、見識得多、能夠撬動更大機會的人。而這些人,一腔熱血,從未冷卻。
(張秋偉摘自“大大的世界小小的人兒”微信公眾號/圖 錦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