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塵
撕下央視主持人的標簽,忘掉投資人的身份,張泉靈成了一名致力幫助聾啞兒童的公益人,跟她并肩同行的還有李修平、王小丫、魯健等,她和她的這群靠“說話”謀生的主持人朋友,組成了“愛的分貝”,決定一起為這些不能說話的孩子做些事兒,成為照亮他們漫長人生路上的那把火炬。
愛的分貝,
喚醒沉睡的耳朵
從1997年到2015年,中央電視臺主持人這份工作貫穿了張泉靈18年的歲月。這個1973年出生于上海,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的女生,總是留著干練的短發(fā),說話語速極快,邏輯清晰,這也是當年她成功進入央視的原因之一。
從剛初入主持業(yè)的懵懂,到精準地把自己的工作性質定位成“體驗并把新聞的快樂傳遞給觀眾”,張泉靈用了五年。2002年3月,為了獲得第一手素材,張泉靈進入戰(zhàn)火猶存的阿富汗,深入其北部災區(qū)做采訪,成為第一個進入如此險境進行電視報道的女主持人,她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勇敢和敬業(yè)精神,受到廣大觀眾和電視同行的高度贊賞,這次經歷為她在2008年榮獲第19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做了很好的鋪墊。
主持人的工作,看似光鮮,其實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辛苦,從采訪到文案,再到后期的錄音,直到站在億萬觀眾面前,張泉靈苦樂參半堅持了下來,這個過程她哭過,也笑過,但真正引起她心靈撼動的是一次關于兒童聾啞人的節(jié)目。
2012年9月的第四個星期日,是國際聾人節(jié),張泉靈跟隨節(jié)目組到青島進行一組采風,對象是一名叫做淇淇的三歲女孩。淇淇出生后不久,就被診斷出患了極重度耳聾,父親選擇了逃避現(xiàn)實,消失不見了,媽媽一個人拉扯淇淇,住在一間17平米的屋子里,一邊艱難謀生,一邊四處求醫(yī)問藥,她花光了手里所有的積蓄三萬塊錢,為淇淇裝了一個助聽器,卻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嘗試了無數(shù)方法之后,淇淇媽媽找到了有效的方法:植入人工耳蝸。極重度先天性聾兒,如果在嬰兒時期及時植入人工耳蝸,順利恢復后與普通的小孩沒有任何區(qū)別,但是高達20多萬的手術費以及術后康復訓練費用,讓淇淇媽媽一度陷入了絕望。
如果無法及時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即便日后有了再多錢,最佳治療時機也已經永遠錯過,這注定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事情,淇淇媽媽流著眼淚說:“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聽到女兒親口叫我一聲‘媽媽?!边@原本是世界上所有母親最幸福的時刻,可是淇淇媽媽卻享受不到這個權利。
在跟淇淇接觸的過程中,張泉靈感到心痛,她經常默默地想:“在這個聽不見聲音也不會說話的小女孩眼中,世界又是怎樣的呢?”而當她一天天長大,進入社會,將不可避免被標上“殘疾”的標簽,她可能遭遇惡意的嘲弄,更無法應對某些潛在的危險。張泉靈覺得自己無法再繼續(xù)想下去了。
在高昂的人工耳蝸植入費用面前,難道讓許多像淇淇一樣貧困家庭的孩子,錯過治療時機,永遠失去聆聽世界,放聲高歌的權利嗎?張泉靈在內心狠狠地對自己說:“不!”
用耳朵聽世界,用聲音表達喜怒哀樂,這是作為人類最基本的本能,但在這些聾兒面前,卻成了不可能實現(xiàn)的理想,跟自己靠“聽說”謀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張泉靈心里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作為一個公眾人物,為什么不依靠自己的職業(yè)影響力去幫助他們呢?”這個想法一經出現(xiàn),便在張泉靈心里成了執(zhí)念,她開始試著去聯(lián)系自己的同行們,結果讓她欣喜,很多人都愿意走進那個無聲的世界,試著去幫助他們。
2012年11月,張泉靈牽頭組織了自己的主持人朋友們,她把淇淇的錄像放給大家看,當他們看到淇淇那小鹿一樣容易受驚的眼神時,無一例外不感受到了心疼。大家紛紛問張泉靈,我們能為她做點什么?對于如何去幫助這些聽障兒童,張泉靈早有打算,她嘗試聯(lián)系了多家基金會和慈善機構,最后在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的幫助下,發(fā)起了一個救助貧困聾兒的公益項目——愛的分貝,為嬰幼兒時期的聾兒募款進行人工耳蝸手術,喚醒這些被上帝吻過之后沉睡的耳朵。
人生歸零,
與時間賽跑
《新聞聯(lián)播》主持人李修平,《今日關注》的魯健,掌舵《經濟半小時》的姚雪松,季小軍,郎永淳……這些主持界的前輩和精英們紛紛成了張泉靈的戰(zhàn)友,加入了“愛的分貝”計劃組。
在“愛的分貝”第一次理事會上,張泉靈給大家分析了中國聾兒的現(xiàn)狀:“目前大約有2780萬聽障人士生活在無聲世界里,其中約20萬患者不足7歲,每年還有3萬新生聽力障礙兒童,說話對他們來說,不再是一種本能,而是一個奇跡。植入人工耳蝸,是他們唯一的希望!”看著大家熱切的目光,張泉靈受到了鼓舞:“7歲以前,90%的聽障兒童可以通過植入人工耳蝸,接受康復訓練從而恢復聽說能力,他們的最佳治療期是0—7歲,最佳干預期是7—12歲。所以,我們要盡快籌到款項,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比賽!”
為了能讓聾兒在最合適的時間接受手術,張泉靈跟伙伴們嘗試了很多方法,短時間內籌到了一部分善款,但需要幫助的人太多,李修平是愛的分貝副理事長,曾經深入接觸過多個聽力障礙兒童家庭,所聽所見,讓一向心善的她在每次評審會上,總是會忍不住說:“哎呀,太可憐了,把善款給了吧!”所有人都感覺到了,在善款的分配上,做出選擇是痛苦的,但是他們還是盡量保證每一筆善款能發(fā)揮盡可能大的效果,不浪費這些寶貴的愛心捐助。
一邊工作,一邊進行公益,讓張泉靈的時間排得更滿了,經常是錄制完夜班節(jié)目后,就馬不停蹄地跟理事會的同行們開會,研究受助家庭的情況,分配善款。繁忙的日程一度讓張泉靈陷在體力不支卻必須強打精神的旋渦。在這種高強度的狀態(tài)下,張泉靈的身體終于還是向她發(fā)出了警報。
2015年初,張泉靈突然天天咳血,咳到她以為自己得了肺癌。幸運的是,最終診斷結果不是肺癌。雖然只是虛驚一場,卻讓張泉靈做了一個重要決定:跳出職業(yè)的范疇,把人生歸零,去挑戰(zhàn)一種新的活法,做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比賽中的主力。
從央視辭職后,一時間,圈內都在盛傳“張泉靈不堪壓力從央視辭職”的新聞,因為這股熱度,她被《奇葩說》邀請去做了嘉賓,當被金星問到辭職背后的原因時,張泉靈忍不住幾度嗚咽:“當你走近那些貧困聾兒時,我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會被他們無助渴望的眼神打動。竭盡全力幫助他們,將是我以后新的事業(yè)!”現(xiàn)場有短暫的寂靜,人群里傳來小聲啜泣,緊接著爆發(fā)出的掌聲讓張泉靈忍不住拿出自己拍攝的短片給大家看,一幅幅畫面,一個個急需幫助的家庭,讓采訪變成了募捐會。
付出的愛心,最終變成全世界最動聽的一聲啼哭。淇淇,這個第一例接受資助手術的孩子,在人工耳蝸開機的那一瞬間,第一次接受到聲音訊號的她,因為聲音的“驚嚇”一下子哭了出來,那一聲啼哭,在媽媽的耳中,如同天籟。轉眼,從接受手術至今已經過去三年了,2015年六一兒童節(jié)那天,張泉靈的手機上收到了一組淇淇媽媽發(fā)來的視頻,那是淇淇參加少兒模特大賽的錄影,T臺上,她踩著音樂的節(jié)拍,自信極了。
一個只有1分20秒的視頻,卻讓“愛的分貝”所有成員一下淚流滿面,他們感到高興的,是在自己和募捐者的共同努力下,為一個天使親手撕去了可能會被硬性貼上的“殘疾”標簽。
耳朵叫醒了,
世界熱鬧了
從“愛的分貝”創(chuàng)立至今,時間已經過去了5年,一千多個日夜的不斷磨合后,計劃組也有了一套實踐出來的救助流程和項目評審會,張泉靈所理解的公益核心也越來越醇厚,承載了公眾的愛心和信任,必須用最扎實的項目落實,才能不辜負捐助者的善意。
張泉靈經常默默給自己打氣,既然開始了這個事業(yè),就必須認真堅持,她非常清楚的知道,這背后是能夠改變孩子一生的轉折點,所以計劃組的成員們經常為了救助哪個孩子而爭得面紅耳赤,從家庭情況到孩子的成長教育環(huán)境,從耳蝸手術到術后康復,每個細節(jié)都不放過。
一個接受過資助的家長,是一個村鎮(zhèn)小學的音樂老師,當她三歲的女兒蓉蓉,會開口叫爸爸的那天,她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澎湃和激動,親手寫下了:嘩啦啦,小河奔跑,轟隆隆,要下雨了,呼啦呼啦,北風大笑,我的世界真熱鬧……這首簡單卻意義非凡的曲子,從女兒蓉蓉的口中唱了出來,并成為了愛的分貝主題曲。
2017年初,愛的分貝舉辦了一場主題為“時間的玫瑰”公益朗誦會,現(xiàn)場所得全部納入善款。如今,這樣的公益朗誦會已經舉辦了9場,60多位知名主持人累計募款1500多萬元。愛的分貝還陸續(xù)通過新浪公益、螞蟻金服、百度公益等渠道進行眾籌,截止到2017年7月,籌款已經突破4000萬元,為10000多個聽障兒童家庭提供了救助服務,讓350多個兒童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在張泉靈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林林,聽見這個世界第455天,已經會叫叔叔,阿姨,你好,謝謝;澎澎和灝灝是一對雙胞胎兄弟,他們6歲了,在北京市聾兒詩歌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在筆記本的最后一頁,有張泉靈寫下的一段話:與20多萬的聽障兒童數(shù)據(jù)相比,我們現(xiàn)在做的只是杯水車薪,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賽場上,還需要凝聚更多的力量,救救這群貧困家庭的聾兒,救救他們的未來。
路漫漫,其修遠,在救助聾兒這條公益大路上,張泉靈和她的伙伴們已經當成自己的事業(yè)去做。但張泉靈卻也接受過來自外界的質疑,有人嘲諷:“放著主持人不做,非要去做公益,難道還嫌自己的名聲不夠大嗎?”被懷疑嘩眾取寵,張泉靈感到苦惱,但丈夫李松的一句話,瞬間打消了她的顧慮:“你會因為幾個人的反對,而讓那么多聾兒的世界一輩子無聲嗎?”張泉靈搖搖頭:“決不會!”夫妻倆相視一笑,張泉靈心中的陰霾一掃而光。
為了讓愛的分貝聲音更加響亮,2017年8月30日,愛的分貝第十場公益朗誦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行。耳朵睡醒了/太陽出來了/背上小書包/快快去學校。一首簡單的兒歌,卻是聽障兒童內心最深處的渴望。每當有一位聾兒能聽到這個世界的第一抹聲音,張泉靈都會親自教他們唱響這首歌。
植入人工耳蝸,需要20萬,對很多人來說,這也許就是一部汽車的價格,一場歐洲旅行的花費,但卻是這些聾兒將要走過的漫長一生的“火炬”,為了讓這個火炬愈來愈明亮,張泉靈跟她的伙伴們,會讓愛的分貝繼續(xù)走下去。 編輯賀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