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燕
摘要 為了促進青海省川水地區(qū)楊樹豐產造林,對楊樹速生豐產造林技術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整地能改良土壤物理結構,具有促進楊樹生長的作用。深翻100 cm較深翻50 cm與30 cm的效果略差;1 m×2 m與2 m×2 m的種植密度合理;生長第1年宜進行幾次適度摘芽,生長停止后修去與主干區(qū)別不甚明顯的個別強大側枝或減去枝梢,在以后3~4年中不做大修剪,使枝下高穩(wěn)定在2 m左右。
關鍵詞 楊樹;高產造林;青海省
中圖分類號 S79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21-0141-02
楊樹是青海省最主要的鄉(xiāng)土用材樹種,由于其種類繁多、生長迅速、成林周期短,生態(tài)功能顯著,因而在造林綠化中始終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生態(tài)建設、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青海省森林覆蓋率較低,森林資源匱乏,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環(huán)境宜居的要求和生產建設對木材日益增長的需要。大力營造速生豐產用材林,用速生造林方式營造速生楊樹品種,促進楊樹速生豐產、快速成林,是短期內改造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產大量木材的重要途徑。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海東市樂都區(qū)壽樂鎮(zhèn),海拔2 209 m。年平均溫度4.7 ℃,1月平均溫度10.2 ℃。7月平均溫度17.2 ℃,絕對最高氣溫29.4 ℃,絕對最低氣溫23.7 ℃;年降水量433.7 mm,年蒸發(fā)量超過降水量的3倍。早霜10月上旬,晚霜5月下旬,無霜期145 d。土壤為栗鈣土,通體呈石灰性反應,pH值8.0,土層深厚,細砂壤質,結構緊密,土壤含全氮0.116%~0.184%、全磷0.164%~0.300%、全鉀0.49%~0.92%。
1.2 試驗方法
1.2.1 整地深度試驗。2010年整地深度分30、50、100 cm 3種;2011年分50、100 cm 2種,均為寬1 m的帶狀整地。
1.2.2 密度試驗。株行距分1 m×1 m、1 m×2 m、1.5 m×1.5 m;1961年對1 m×1 m的三年生青楊間伐為1 m×2 m;1962年又分別進行間伐,現(xiàn)共有1 m×1 m、1 m×2 m、1.5 m×1.5 m、2 m×2 m和2 m×3 m 5種處理。
1.2.3 修枝試驗。分去側枝1/3、2/3、1/2、去側枝梢和不修枝5種處理。
1.3 試驗實施
1.3.1 整地。2010年的試驗除對照區(qū),試驗區(qū)采用掘深70 cm的穴狀整地外,其余皆進行深50 cm、寬1 m的帶狀整地。2011年全部采用深30 cm的穴狀整地。
1.3.2 栽植。2010年與2012年的試驗,均用插干造林,用二至四年生的充實枝條,粗3 cm,2010年栽子長80 cm,2012年栽子長50 cm。前者于4月15—30日栽植,后者于3月29—31日栽植。
1.3.3 撫育管理。2010年灌水7次,2011年灌水6~7次,2012年灌水3~4次,2013年灌水5次,歷年均于土壤結凍前冬灌1次;2013年以前于每次灌水后松土除草,2013年松土除草3次,停止生長后于行間翻耕1次。生長期適當進行修枝摘芽。
2 結果與分析
2.1 整地對青楊生長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整地與不整地相比,青楊的生長差異較明顯。整地促進生長的幅度,樹高較對照(不整地)增長15%~37%,直徑較對照增長32%~51%。差異是整地的前2年促進粗生長較高生長明顯,如深翻各區(qū)1~4年歷年的直徑平均增加率,第1年為7.8%,第2年為48.8%,第3、4年則分別降為34.3%、38.7%;而樹高的增長則相反,前2年增長較慢,后2年較快,如第1年為19.0%,第2年為22.0%,第3、4年分別增至30.7%、34.4%。
不同整地深度之間生長上的差別雖不懸殊,但亦有優(yōu)劣,前2年以深翻30 cm的樹高生長較好;第3年深翻50 cm的高、粗生長均略有增長,較深翻30 cm與100 cm,樹高大5.9%、胸徑分別大3.0%和404%,至第4年仍保持這種差異。
以上情況說明,整地對促進青楊生長有一定的作用;3種不同深翻對青楊生長則無突出影響。因此,從節(jié)約勞力與效果方面權衡,深翻100 cm既不經濟,對促進林木生長更無優(yōu)越之處,而深翻30~50 cm,簡便易行,效果反在前者之上,是目前較好的造林整地深度。
2.2 造林密度與青楊生長的關系
造林密度對林分生長的影響,在前2年不明顯,林分郁閉后,林木生長進程與林分結構便開始發(fā)生變化,顯示出不同造林密度的作用。在不同密度條件下,青楊幼林樹冠幅度是一致的,都在5 m左右,但林分郁閉度則不相同,單株林木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也產生差別,較顯著的首先是光照條件的改變,1 m×1 m的林冠下光照強度較1 m×2 m的弱30%,比2 m×2 m與2 m×3 m的弱2~3倍以上,樹冠受光部分的長度也相應減少。單株立木所占地上營養(yǎng)面積亦異,密植的不能保證滿足對空間的發(fā)展需要,稀植的能保證個體發(fā)展,但單位面積個體數(shù)量又太少,對提高林分生產力不利。單位面積生產率的變異,同樣也反應了不同密度對青楊生長的影響。由表2可知,密植促進高生長,削弱直徑生長,樹高隨株行距增大而遞減,胸徑則隨株行距增大而遞增,但樹高增長幅度比胸徑增長幅度小,在4.3%~11.3%之間。因此,將來單位面積蓄積量的增長幅度會有很大差別。
林分的粗高比表征不同林木樹高和胸徑同時增長的對比關系,密植的粗高比大,稀植的粗高比小,即稀植的粗與高增長較均衡。反映在單株材積上,就是2 m×2 m的較1 m×1 m的大44.4%,但2 m×3 m反而只超過36%。單株材積雖都顯著超過了1 m×1 m與1 m×2 m的,而總蓄積卻減少很多,與1 m×1 m比,1 m×2 m的減少了1.2倍,2 m×2 m的減少了2.0倍,2 m×3 m的減少了2.5倍。這里顯示單株材積增大,但單位面積株數(shù)少而總材積相應減少的矛盾,亦即發(fā)揮了個體生長潛力,而群體生產力受到影響。然而必須指出,這種矛盾只是暫時的,1 m×1 m的林分因過密而產生大量稀疏是不可避免的,同時小徑木所占比例還將繼續(xù)增多,最后導致林分總蓄積急劇下降。而稀植的可能在極大程度上避免或緩和了這2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生長量將隨時間推移而穩(wěn)步增長,林分總蓄積遠超過密植的。對十六年生河灘青楊人工林生長的研究,可證明這一論斷:在相同立地條件下,密植的株行距1.0 m×1.4 m,7.026株/hm2,到16年時,單株材積為0.002 73 m3,蓄積63.65 m3/hm2,即單位面積株數(shù)增加約4倍,而蓄積量卻減少3.3倍,但從速生而豐產的要求出發(fā),希望盡早使個體與群體發(fā)展的矛盾得到統(tǒng)一,在保證個體產量的基礎上,求得最大的群體產量。因此,初步認為,營造青楊速生用材林,種植密度1 m×1 m過密,2 m×3 m則過稀,1 m×2 m與2 m×2 m可能是較適宜的種植密度。endprint
2.3 修枝與青楊生長的關系
(1)修枝對改善林分光照條件、合理分配林木養(yǎng)分、調節(jié)側枝與主干生長的矛盾有一定作用,但開始修枝時期,修枝強度的掌握,應在充分了解楊樹分枝習性、側枝生長和中軸生長比例關系的基礎上進行,以發(fā)揮其有利作用。據(jù)調查,四年生青楊主枝一般為4~5條,與主干的交角為50~60°,枝粗與主干胸徑之比約為1.0∶3.5,長度約為1∶3,主枝新梢年增長量約為主干新梢年生長量的60%;其重量與主干材重之比為1.0∶2.6,與總根重之比為1.0∶2.4,小枝一般為50~60條,與主干交角為70~80°,枝粗與胸徑比為1.0∶7.2,枝長與樹高比為1.0∶5.9,新梢年生長量只占主干新梢年生長量的17%,與干材重量比為1.0∶5.4,與總重量比為1∶5,全部枝材重與干材重量比為1.0∶1.7,與總根重量比為1.0∶1.6。從這些數(shù)字來看,主枝在整株楊樹的生活中占著很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主枝長度和粗度與主干的差別不大,其生長速度相當快,表現(xiàn)出很強的競爭力,不進行修枝,勢必削弱主干生長;但另一方面,枝重與根重的比例相近,表明枝條所構成的樹冠在合成有機物質、供給樹干營養(yǎng)方面的功能是巨大的,不過把小枝與主枝比較,所占比重就小很多,因而不適當?shù)匦奕ブ髦ΡA粜≈?,會對主干造成不良影響?/p>
(2)完全不修枝摘芽和修枝強度過大(如修去全高2/3、1/2的側枝)都會顯著降低生長速度,樹高和粗度分別超過對照23.7%和67.2%。一般認為楊樹在郁閉后,最下一輪主枝應全部去掉,否則將影響生長。
(3)三年生的青楊全部只有2輪主枝,其余都是不分枝的小側枝,同化能力很弱,如果將第1輪主枝去掉,大大削弱了樹冠的同化作用。據(jù)1962年對四年生不同處理的青楊試驗林進行大量調查發(fā)現(xiàn),有一類型林木從造林后第1年起便開始修枝,到第4年時,樹干上保留的粗大主枝很少,林冠下部主枝也已去掉;另一種類型為4年中只有第1年進行摘芽,以后除掉個別發(fā)育不良的弱枝,全部粗大主枝均被保留,這2類林木在林分中的生長情況如表3所示。
過早修枝、每年修枝、修去樹冠下部的主枝與歷年均未修枝保留粗大枝條的林木相比并無優(yōu)越性,相反生長還差些,特別是直徑生長更落后。而且過早修下的細枝利用價值不大,頻繁修枝亦加劇同一季節(jié)勞力的緊張程度。因此,初步認為,為了促進青楊生長,修枝摘芽是必需的措施,生長的第1年可進行幾次適度摘芽,生長停止后修枝,將與主干區(qū)別不甚明顯的個別強大主枝或剪去枝梢,在以后3~4年中,不做大修剪,使枝下高穩(wěn)定在2 m左右。
3 結論
(1)整地能改良土壤物理結構,有促進楊樹生長的作用。深翻100 cm較深翻50 cm與30 cm的效果略差。整地的改土效果能維持2年,在間歇性水層淹灌、干濕交替的影響下,整地后所創(chuàng)造的疏松土層,從第3年起逐漸恢復到未經整地的狀態(tài),甚至比不整地的土壤更緊密,而且上層較下層結實。青楊絕大部分根系集中于0~40 cm土層,因而造林1次整地深度30~50 cm便可獲得較好的效果,但從第3年起,每年冬或春季最好能進行1次株行間耕翻。
(2)密度對林分生長的影響是在林分郁閉后開始顯著。密植(1 m×1 m)對高生長促進作用較明顯,稀植(2 m×2 m、2 m×3 m)對直徑生長促進作用較明顯。前者立木樹高和直徑分配集中于平均木以下,后者則趨集于平均木以上;前者單株材積小而單位面積蓄積量大;后者單株材積大,而單位面積蓄積量降低。從個體營養(yǎng)面積和群體營養(yǎng)面積考慮,密植的無發(fā)展前途,2 m×3 m林分總生產力不高,從發(fā)展趨勢看1 m×2 m與2 m×2 m可能是適宜的。
(3)為促進楊樹生長,修枝摘芽是必需的措施,生長第1年宜進行幾次適度摘芽,生長停止后修去與主干區(qū)別不甚明顯的個別強大側枝或剪去枝梢,在以后3~4年中不做大修剪,使枝下高穩(wěn)定在2 m左右。
(4)青楊、波氏楊是栽培性狀穩(wěn)定的速生樹種,箭桿楊對水肥條件要求很嚴、群體栽培反應不穩(wěn)定,民和楊生長也表現(xiàn)出不穩(wěn)定;森林草原地帶的垂楊,在干草原地帶生長大大惡化。青楊的適應性對不同自然區(qū)有普遍意義,其他樹種宜在其適生的生態(tài)氣候區(qū)發(fā)展。楊樹插干造林具有優(yōu)越性。
4 參考文獻
[1] 李耀階.青海木本植物志[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
[2] 李景文.森林生態(tài)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68.
[3] 李景文.森林生態(tài)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68:121-125.
[4] 李景文.森林生態(tài)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68:128-131.
[5] 李耀階.青海木本植物志[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65-80.
[6] 季道藩.遺傳學[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65:55-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