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劭婷
從黑格爾“賤民”到馬克思“無產階級”的邏輯變革
文/任劭婷
“賤民”的德文詞P?bel本義與拉丁語plebs相近,是指不過問政治并且在法律上沒有市民權的“下層民”。在古羅馬,這個群體通過法律上的規(guī)定與populus(即具有參與國家事務投票權的男性自由民)區(qū)分開來。但是隨著貴族階層的沒落,populus的詞意內涵也逐步擴展,它經由古法文pueple、中古英文peple而逐步擴展為現(xiàn)代英文people,即現(xiàn)代意義上的“人民”。所以,現(xiàn)代的人民概念是由拉丁語中代表著上層民的populus,而非代表下層民的plebs發(fā)展而來的。隨著基督教和資本主義的興起,普遍的“人”的概念得以形成,法國大革命最終將以往被排除在市民權之外的“下層民”也宣告為屬“人”的,這就是說,在理論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抽象法權的主體。然而,“下層民”尚未來得及為這一政治革命的成果而歡呼,就發(fā)現(xiàn)外在的政治界限旋即轉化為了內在的經濟制約——他們雖然名義上是“抽象法權”的主體,但實際的貧困處境卻使得個人并無將“抽象法權”現(xiàn)實化的可能性。正如吉奧喬·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所看到那樣:“自法國大革命始,當主權完全被托付于人民之后,人民成了一種令人尷尬的在場,并且貧困與排除第一次看上去成了一種令人無法容忍的名副其實的丑聞。在現(xiàn)代,貧困與排除不僅是經濟與社會的概念,而且也完全是政治學的概念?!睋Q言之,現(xiàn)代以來,定義P?bel的首要因素已經不再是“沒有公民權”這一政治壁壘,而首先是“無法將抽象權利現(xiàn)實化”的貧困處境,P?bel的詞意隨之經歷了由政治維度向經濟維度偏移的過程。
黑格爾是最早指認“賤民”必須被置于現(xiàn)代政治經濟深刻勾連的背景中來理解這一關鍵思路的思想家,但是他并未能夠提供該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因此,齊澤克說:“黑格爾關于賤民的簡短段落是他整個法哲學的贅疣,甚至還可能是他整個哲學體系的贅疣。”賤民問題之所以棘手,乃是因為作為賤民產生根本原因的貧困并不是市民社會偶然的副產品,而是其本身固有矛盾的體現(xiàn)。在黑格爾看來,貧困就其客觀方面而言,可能由于任何“偶然的、自然界的、和外部關系中的各種情況”而產生,而就其主觀方面則是由于“一切種類的匱乏”。需要注意的是,“匱乏”對黑格爾而言并不是一個生理性的概念,他拒絕了部分自然法學家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生理上的最小限度”的預設,并將之視為是歷史性生成的——在殊多化無限擴張的現(xiàn)代社會進程中,匱乏和貧窮也必然是沒有界限的。在這種情況下,“賤民”在黑格爾權利哲學體系中的存在就造成了雙重“不法”(Unrecht)。黑格爾說,“沒有一個人能對自然界主張權利,但是在社會狀態(tài)中,匱乏立即采取了不法的形式,這種不法是強加于這個或那個階級的。”如何理解黑格爾所謂的“不法的形式”呢?一方面,賤民的存在對其他階級構成了不法。這是因為,在假想的人與自然界的原初關系中,人并沒有可能直接“對自然界主張權利”,自然界亦不會直接滿足一個人的需求:比如,對于食物的需要要靠摘取果實、捕獵、畜養(yǎng)牲畜以及耕種來滿足。而在社會狀態(tài)中,依賴于乞討或救濟的“賤民”未經自身勞動中介而直接獲得了生活資料,這與市民社會的原則相違背,進而構成了對其他階級的不法。對這一維度的“不法”的控訴實際上是自由主義傳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路徑。對黑格爾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貢斯當就認為,要求對窮人免稅或是特別對待的尺度最終會不公正地懲罰“富足的人”,而把貧困處理得“好像是一個特權”,“一個特權階級在國家中形成了”;孟德斯鳩也認為,如果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自由發(fā)展他們不同的能力,那么精英階層在報酬上明顯的不平等實際上就是平等的一個證據(jù);現(xiàn)代的哈耶克等自由主義者對累進稅的批判所秉持的仍然是這種立場。這種論證方式顯然沒有達到黑格爾的水平:黑格爾將賤民視為隨著家庭解體、市民社會形成而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性問題,而自由主義的論證方式則是將貧困問題和賤民問題視為是自然形成的,它預設了富人和窮人存在的天然的合法性,從而只是一種“非歷史”的論證方式。
黑格爾看到的比自由主義者更多,他以一種巧妙的口吻說,這種“不法”是強加于“這個”或“那個”階級的。所以,一個更具歷史性的版本(也更為黑格爾所強調的版本)是:“賤民”的存在本身正是一種“不法”,這種“不法”與前種“不法”有質的區(qū)別?!安环ā弊鳛閷_到了“定在”的意志的侵犯具有量的范圍和質的規(guī)定,黑格爾在論述“真正的不法”時做了這樣的區(qū)分:“犯罪的客觀方面……有以下的區(qū)別,即這種定在及其一般規(guī)定性,是否在其全部范圍內,從而在與其概念相等的無限性上受到侵犯(例如殺人、強令為奴、宗教上強制等等),還是僅僅一部分或其質的規(guī)定之一,受到侵犯?!?在黑格爾所列舉的“與人的概念相等的無限性上受到侵犯”的三個例子中,殺人是對“人格的直接定在”的摧毀,強令為奴和宗教上的強制則意味著“人格減等”。那么什么是人格減等呢?在古典政治哲學中一直有人格等階的二分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始于亞里士多德對zoē和bios的區(qū)分,一直發(fā)展到今天阿甘本對“赤裸生命”和“政治生命”的二分而綿延不絕,在黑格爾那里,這種區(qū)分則體現(xiàn)為德文中Mensch和Person的區(qū)別,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說:“人(Mensch)最高貴的事就是成為人(Person)”,第一個“人”用的是Mensch, 它指的是“動物性生命”或“肉體生命”,第二個“人”用的是Person,它指的是特有的“人類生命”或“政治生命”。那么這種政治生命依憑什么而得到確認呢?黑格爾說,首先依憑的就是財產權,黑格爾在“抽象法”部分把財產規(guī)定為“自由最初的定在”,因為人作為自由意志不能停留在虛空的、純自我相關的狀態(tài)中,而必須“給它的自由以外部的領域”,這個領域就是私有財產。在黑格爾看來,那些陷于極端貧困、無法給自己的自由以外部領域的個人,與被“強令為奴”和受到“宗教上的強制”一樣,因其自由意志無法在現(xiàn)實中達到“定在”,而不再是普遍意義上的Person,僅僅是“人格減等”的Mensch——黑格爾把這樣的人稱做“賤民”,他說“當廣大群眾的生活降到一定水平——作為社會成員所必需的自然而然得到調整的水平——之下,從而喪失了自食其力的這種正義、正直和自尊的感情時,就會產生賤民。” 黑格爾在1819~1820年的法哲學課程講義中聲稱,賤民在市民社會中受到了事實的宗教強制,以及醫(yī)療和教育權利的事實剝奪——窮人由于沒有得體的衣服或必須在周末工作而無法經常去教堂,窮人還必須參加主要是為受過教育的聽眾所設計的禮拜,甚至司法公正、醫(yī)療救治和種種社會福利對他們來說都是空洞而難以實現(xiàn)的。
在上文論述的兩種“不法”中,如果說前種“不法”實際上控訴的是“自由”優(yōu)先于“平等”造就的不法,那么后種“不法”則是由“平等”優(yōu)先于“自由”而造成的。相比于傳統(tǒng)自由主義經常采用的放任主義立場,黑格爾顯然更加強調了極端的物質不平等勢必會導致自由的喪失——由極端貧富分化而產生的對普遍性的疏隔使賤民無法體會到自己是“自由的意志”,而產生作為“任性意志”的情緒。應當說,由黑格爾揭示的賤民所遭受的“絕對不法”勢必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成為“革命權利”合法性論證的先聲。但正如洛蘇爾多(Domenico Losurdo)看到的,黑格爾并沒有走的這么遠:“黑格爾的不法試圖揭露由社會問題導致的爆炸性可能,試圖譴責繼續(xù)存在于現(xiàn)存社會關系中的不和解、暴力的特性。黑格爾的希望是,來自政治權力的一個干預將會成功地帶來一個和解?!?或者說,黑格爾承認賤民的權利,但這個權利尚不完全是革命權,它的內容是非常含糊的。以至于他有時會表示,如果賤民和國家的對立“不僅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而且實際上還是一種實體性的對立,那末,國家必然會招致滅亡”,但隨即卻又批評革命是結合起來的“賤民”對有機國家“提出無機的見解和希求” 。黑格爾去世后,老年黑格爾派和青年黑格爾派的分裂正是此種內在矛盾的反映。曖昧不明的態(tài)度最終導致了在更為激進的向度上尋求解決方案的嘗試,這里,黑格爾與馬克思的理論勾連已經呼之欲出了。
康策(Werner Conze)、泰勒(Charles Taylor)、魯達(Frank Ruda)等一些研究者都曾試圖在黑格爾的“賤民”概念與馬克思的“無產階級”概念之間建立起某種關聯(lián),但他們大多認為,這種關聯(lián)在于黑格爾描述的“賤民向暴民轉化”進而“推翻政府統(tǒng)治”的可能性與馬克思描述的“無產階級暴動”具有高度的路徑相似性。然而細心的研究者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問題被簡單化了:馬克思的“無產階級”概念承擔了黑格爾“賤民”與“暴民”(或者說“無權私人”與“革命主體”)的雙重身份,而這些既有的闡釋卻都只圍繞“革命主體”這一單一向度展開。這里存在的另一個向度,即作為“無權私人”的“賤民”與“無產階級”之間的關聯(lián)幾乎完全被忽略了。在筆者看來,恰恰是這個向度植根于對資本運行內在機制的理解并直面著現(xiàn)代人的自由境況。上文講到,普遍的“人”的概念,它所蘊含著的對一切個體的自由權的肯定是一個艱難的、復雜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的結果,這個概念從根本上說是一個“現(xiàn)代的”成就。因此,黑格爾與馬克思共同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這個普遍的“人”的概念在現(xiàn)代世界中可能破滅的危險情形,他們關于這種情形的不同看法可以在對如下兩個問題的回答中得到充分展現(xiàn):在現(xiàn)代社會中,哪些人被排除在了自由與財產之外?通過何種方案能夠使現(xiàn)代人的自由成為可能?
對于第一個問題,在黑格爾的語境中,“賤民”揭示的是一個“快要餓死的人”或“無法獲得財產的人”被排除在了“人”的范疇之外的情形。在相同的意義上,馬克思卻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作為社會大多數(shù)的“無產階級”都是不自由的。因此,如果說黑格爾通過“賤民”這一概念最終表達了自己構筑的理性體系中的非理性因素,那么馬克思通過“無產階級”概念則表明了對現(xiàn)代社會的另一種診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并不是所謂的“理性體系”,而是由欲望和貧困的無限擴張所支配的“惡的無限”。在這個意義上,把馬克思理論的核心描述為階級對抗是不準確的,真正的問題在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透視,在于資本對現(xiàn)代社會的操控和異化。因而,以馬克思的“無產階級”概念置換黑格爾的“賤民”概念的意義也就絕不僅僅在于說明現(xiàn)代社會“不自由狀況”在量上的嚴重性;否則,“無產階級”就毋寧只是在量上大大擴展了的黑格爾的“賤民”。這種置換的真正意義在于,由于貧困處境而實際上淪為“非人”的不再是作為精神實現(xiàn)自身的辯證運動冗余的“賤民”,而是作為資本運行本身結果的“無產階級”。具體而言,“無產階級”對“賤民”的置換是將“非勞動的貧困私人”轉化為了“勞動的貧困階級”。
這就轉入了第二個問題,即通過何種方案能夠使現(xiàn)代人的自由成為可能?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花了很大篇幅來討論解決“賤民”問題的方式,這些方式包括直接救濟、提供就業(yè)、同業(yè)工會、對外出口、海外殖民和對外戰(zhàn)爭等等。黑格爾重視勞動本身所包含著的“解放的環(huán)節(jié)”,他的核心思路實際上就是通過保障“工作權”或“勞動權”來把“賤民”整合到勞動等級之中,從而使之脫離貧困的客觀處境。但正如黑格爾自己所說,這種解放也只是“形式的” 。他的解決方案一一破產的真正原因在于忽視了“賤民”和“貧困”的形成是與特定的生產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所有權形式相聯(lián)系的。換言之,問題的根源不在法權和分配領域,而必須深入到物質生產領域去解決——這正是馬克思所理解的問題的實質,即“勞動的自由”僅僅是“形式的自由”,它無法保障“實際的自由”,即“免于貧困的自由”的實現(xiàn)。在黑格爾的體系中,工人屬于中介著農業(yè)等級和普遍等級的產業(yè)等級(第二等級),這種中介地位使他能夠被合理地整合到國家的有機整體中并且過著“有尊嚴”的生活。馬克思對此反駁說,“喪失財產的人們和直接勞動的即具體勞動的等級,與其說是市民社會中的一個等級,還不如說是市民社會各集團賴以安身和活動的基礎。只有行政權力機關成員的等級才是政治地位和市民地位吻合一致的真正等級?!瘪R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工人注定是被剝削和奴役的對象,勞動權帶來的自由只是形式的,“勞動權”給“相對過剩人口”、“產業(yè)后備軍”與“工人”帶來的僅僅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因此,黑格爾那種抽象法權意義上的自由最終勢必會禁錮實際自由的實現(xiàn)。
總體而言,黑格爾與馬克思對現(xiàn)代社會中普遍的“人”的概念名實難副的狀況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案,黑格爾求助于現(xiàn)代國家,求助于政治手段來保障“形式的自由”,馬克思則看到,政治手段在其最好的狀況下所能保證的也僅僅是勞動者出賣自己勞動能力的自由,然而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這種“形式的自由”不過是“被剝削”的自由。因此,馬克思將研究興趣從現(xiàn)代國家轉向了市民社會,這種視域轉換意味著市民社會的問題最終只能由市民社會本身來解決,標示著馬克思力圖以“實際自由”——“免于貧困的自由”超越“形式自由”的理論嘗試。
需要強調的是,對黑格爾和馬克思觀點辨析并不代表對理論探索的結論判定,我們知道,無論是黑格爾還是馬克思都未曾放棄過彌合“社會自由”與“政治自由”的嘗試,而這一嘗試遠未結束。
隨著消費社會的到來,無產階級的“革命主體”意義日益消解,“賤民”與“無產階級”的界限也隨之愈加模糊難辨。查爾斯·泰勒的說法很好地表現(xiàn)了這種界限消融:“現(xiàn)代社會已經向著日益強大的同質性和日益強大的獨立性發(fā)展,以致局部的共同體喪失了其自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其同一性……僅僅因為同質性的意識形態(tài)的緣故,對于那些擁有它們的人來說,這些不同特征不再具有意義和價值……窮人被看做社會的邊緣,例如在美國,在某些方面其境遇還不如在比較承認階級分化的社會里的窮人的境遇。”此時,貧困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頑疾,益愈使“無權私人”與“革命主體”的問題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現(xiàn)代社會批判理論的獨特背景。在這種背景下,回到馬克思與黑格爾以不同視角為我們揭示的共同理論空間中,便具有愈發(fā)重要的意義。
(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摘自《哲學動態(tài)》2017年第3期;原題為《從黑格爾“賤民”到馬克思“無產階級”的邏輯變革——現(xiàn)代自由的困境與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