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辰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xué)院,四川 廣漢 618307)
現(xiàn)代漢語焦點標(biāo)記詞“才”“就”的語義解釋及其焦點關(guān)聯(lián)特征
陳 辰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xué)院,四川 廣漢 618307)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才”表示“只有,必須”的意思;而“就”的基本義中也含有“只要,既然”這類意思。這兩個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頻率很高的副詞在語義及語用方面存在很多對立性和相似性。文章重點探討這兩個副詞在組合與聚合平面上的語義對應(yīng)關(guān)系。
“才”;“就”;語義對應(yīng)關(guān)系
副詞“才”和“就”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義類型:(1)表示數(shù)量,范圍;(2)表示時間;(3)表示強(qiáng)調(diào)。[1]在表示數(shù)量少、范圍小含義時,“才”和“就”具有相似的表義類型;而當(dāng)強(qiáng)調(diào)時間晚、歷時長的語境下,“才”和“就”在語義方面又具有比較明顯的差異性。例如:
1a.我才看完第一章。
I only finished reading Chapter 1.
1b.我就看完第一章。
I only finished reading Chapter 1.
2a.我才寫了草稿,還沒改。
I only wrote the rough draft,I haven't revised it yet.
2b.我就寫了草稿,還沒改。
I only wrote the rough draft,I haven’t revised it yet.
在以上兩組例句中,“就”表示確定范圍,相當(dāng)于“只”,說話人認(rèn)為范圍?。弧安拧币脖硎痉秶?。從下圖可以看出,“才”和“就”只約束“第一章”左邊的選項(見圖1):
圖1 “才”和“就”的限定范圍
然而在下面兩組句子中,雖然“就”可以表示“只,僅僅”之意,“才”表達(dá)語義則相對單一。
3a.我才看電視,不看報紙?!?/p>
3b.我就看電視,不看報紙。
I only watch TV,I don’t read newspaper.
4a.這個地方才產(chǎn)煤,不產(chǎn)別的礦物。×
4b.這個地方就產(chǎn)煤,不產(chǎn)別的礦物。
This place produces only coal but not other mining products.
通過以上例句的語義特征對比分析,筆者觀察到“就”和“才”的意義和用法既有相似又存在區(qū)別。然而在與表示時間詞語連用時,“才”和“就”具有明顯的語義差別。例如:
5a.我才看完第一章。
I just(now)finished reading Chapter One.
5b.我就看完第一章了。
I am about to finish reading Chapter One.
6a.他才走。
He just(now)left.
6b.他就走。
He is just about to leave.
第5個句子特意選來與第1個句子作比較;除了第5句句首的小品詞“了”,兩個句子是完全一樣的。
表示語氣方面,“就”和“才”表示語氣時都可以表示肯定、確定的語氣。使用副詞“就”時,表示同意對方的觀點,加強(qiáng)肯定語氣;而使用副詞“才”時,表示強(qiáng)調(diào)的語氣,程度較高。例如:
7a.S1:我們明天去看這一部電影,好不好?
Let’s go to this movie tomorrow,OK?
S2:這一種電影我才不去看呢!
This kind of movie I never want to see!
7b.S1:我知道你不看西部片,但是今天沒有一個人要去看這一部電影,你陪我去,好不好?
I know you don’t see Westerns.But there is nobody who wants to see this movie today.Will you go with me to see it?
S2:我不管,我就不去看。
I don’t care what happens.I just don’t want to!
表示強(qiáng)調(diào)語氣時,“才”通常用于表示和句子中預(yù)設(shè)的隱含語義相對立的含義。例如,在上述例句7a中,S1的提議中預(yù)設(shè)了S2想去看這部電影;因而在答句中,回答者用“才”表達(dá)否定態(tài)度;相比之下,“就”所表達(dá)的意思流露出說話者在話語中暗含了其主觀意圖。例如,在例句7b中,說話者S1不喜歡看西部片,也不愿意去看這部電影是說話人S1和聽話人S2共同清楚的信息。S2使用副詞“就”表達(dá)強(qiáng)調(diào)語氣。
通過對“就”和“才”的語義特征對比分析,筆者觀察到“就”和“才”的意義和用法既有相似又有區(qū)別。而這兩個副詞在所有表義類型中都具有比較明顯的差異性,尤其是一些細(xì)微的差別。那么副詞“才”和“就”共現(xiàn)的語義機(jī)制是什么?在共時平面上它們具體有哪些表現(xiàn)形式?這兩個帶有主觀評價意義的副詞結(jié)合后所表達(dá)的語義信息又是什么?本文將通過語義、語用兩個平面對“才”和“就”兩個副詞進(jìn)行語境分析,比較,來探討相關(guān)問題。
“焦點短語”這個概念是由Karttunen和Peters提出的。起初,生成語法學(xué)引入“焦點”概念,是用來指稱句子層面上的韻律突顯成分。后來,功能學(xué)派的一些學(xué)者把“焦點”概念用于語言信息結(jié)構(gòu)的分析,如指出“焦點”反映的是新信息,從而使得焦點問題成為語言學(xué)界普遍關(guān)注的熱點課題,并且關(guān)注的“熱度”持續(xù)不減。
從焦點的性質(zhì)來看,焦點和預(yù)設(shè)或者背景的確定是與語境相關(guān)的[2]??梢?,“焦點”首先是語用性的概念。而且焦點還具有獨特的語義性質(zhì),如E.Kiss就把對比焦點的語義特征概括為窮盡性(exhaustiveness)、排他性(exclusive-ness),并且焦點的表現(xiàn)形式即表現(xiàn)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徐烈炯先生[3]指出:“焦點可以通過句法、詞法、語音等不同手段來表現(xiàn)??梢源_定某一個句法位置,把表示焦點的詞語放在這一位置上可以用某種標(biāo)記來標(biāo)注。不同的語言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同一種語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手段來表現(xiàn)不同類的焦點,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來表現(xiàn)不同類的焦點,甚至可以同時采用兩種甚至三種手段表示同一個焦點?!盵3]徐烈炯先生也說道:“如果焦點僅僅是一個語用概念,沒有形式體現(xiàn),大概沒有那么多人會感興趣?!盵4]可見“焦點理論”對語言的觀察采用的是一種“復(fù)合體”的包括音系、句法、語義、語用、“立體”的視角。這種“視角”不僅是全新的,而且也應(yīng)該是更接近語言事實的,因為語言決不是單一平面的現(xiàn)象。
三分結(jié)構(gòu)最早是由 Kamp[5]和 Heim[6]提出的,主要是為了處理量化和回指(anaphoric)詞問題。后來被Partee[7]引入焦點關(guān)聯(lián)理論之中,對焦點敏感現(xiàn)象進(jìn)行解釋。Partee[8]主張,句子中如果存在焦點敏感算子,這個句子就可以劃分為焦點敏感算子、背景和焦點三個部分。背景部分映射(maps)到三分結(jié)構(gòu)的限定部分(restrictor);焦點則映射到三分結(jié)構(gòu)的核心部分(nuclear scope)。[9]這樣,焦點位置的不同就會影響三分結(jié)構(gòu)的組成,并形成不同的語義解釋。例如(圖 2):
圖2 句8的三分結(jié)構(gòu)
例句8的三分結(jié)構(gòu)可表示如下:
才/就:算子;看見 X1:限定部分;第一個人:核心部分。
I saw only the first person.(I haven’t yet seen the others.)
為了方便討論,這里筆者嘗試著把上述例句的焦點語義值分解為三個元素,把所選擇的對象稱為參照項,把被排除的其他對象稱為對比項,而把參照項、對比項加合構(gòu)成的存在于一定的話語論域中的特定集合成為對比選項域,簡稱對比域??蓤D式如下(見圖3):
圖3 參照項,對比項目與對比選項域的關(guān)系
因此,例8可以表示如下(見圖4):
例8:參照項=一個人;對比項=兩個或更多人;對比域=[一個人,兩個或更多人]。
同樣,用三分結(jié)構(gòu)分析,以下例句也可以表示如下結(jié)構(gòu)特點:
圖4 例8的三分結(jié)構(gòu)分析
當(dāng)然,上述例句用“預(yù)設(shè)命題——焦點命題”這樣一個對子來表達(dá)也是可行的。即:
才/就三個人來參觀畫展。
Only three people came to visit the painting exhibit.
簡言之,即預(yù)設(shè)了“x來參觀畫展”,而焦點意義是“x屬于三個人”。那么除了名詞短語外,動詞短語是否可以按照三分結(jié)構(gòu)來進(jìn)行解釋呢?我們來看例句10:
10.我才/就看見第一個人。
10.I only saw the first person.(I haven’t asked his name yet.)
例10的三分結(jié)構(gòu)圖示如下(見圖5):
圖5 例10的三分結(jié)構(gòu)分析
由此可見不僅僅是名詞短語,動詞短語同樣能按照三分結(jié)構(gòu)進(jìn)行解釋。這里,筆者特意選擇第10個句子來與第8個句子作比較。對比不難看出,名詞短語和動詞短語都具有充當(dāng)焦點的可能,而焦點落在哪里在很多真實的語料中取決于說話人最想讓聽話人特別注意的重點信息或語言片段是哪些(即言外的會話含義或語氣強(qiáng)調(diào))。
除了語氣強(qiáng)調(diào)以外,焦點還可以通過語序來表達(dá)。[10]一般而言,動詞前面的部分表示特指。例如:
11a.人來了。
The person has come.
11b.來了人了。
Some people have come.
12a.貓吃了魚。
The cat ate some fish.
12b.貓把魚吃了。
The cat ate the fish.
12c.魚,貓吃了。
As for the fish,the cat ate(it).
然而也有例外,例如:
13.汽車,房子,我都沒有。
I have neither car nor house.
當(dāng)然,筆者在這里提出,僅僅用“特指”或者“非特指”來劃分所有的名詞是否也不夠準(zhǔn)確呢?例如,在例句12c中,雖然說話者和聽話者都很明確“魚”是特指哪條魚,然而聽話人并不見得確定地知道“貓”是特指哪只貓。這種差異背后的規(guī)律是什么?又該如何納入既有的焦點語義解釋理論體系呢?因此,如何對“特指”的程度加以區(qū)分也是漢語焦點研究中很有意思的一個課題。
除了名詞短語以外,時間和地點短語也體現(xiàn)出同樣的差異性。表示時間點的短語通常位于動詞之前,而表示時間段的短語則往往位于動詞之后。例如:
14a.我三點鐘睡。
I slept at 3 o’clock.
14b.我睡三點鐘。
14c.我睡了三個鐘頭。
I slept for three hours.
14d.我三個鐘頭睡了。
在例句14a中,時間短語“三點鐘”凸顯“睡覺”這一動作的發(fā)生;而在例句14c中,“三個鐘頭”則強(qiáng)調(diào)“睡覺”這一動作持續(xù)的時間。同樣,處所介詞短語出現(xiàn)在動詞前時,表示事情發(fā)生的地點;而用在動詞之后時,則表示事情過后參與者最終所到達(dá)的位置。例如:
15a.他在桌子上寫字。
He wrote characters on the desk.(i.e.,the place where he engaged himself in writing characters was the desk.)
15b.他寫字在桌子上。
He wrote characters on the desk.(i.e.,the place where the characters wrote ended up was the desk.)
通過以上語料分析可以看出,時間短語和處所介詞短語處于動詞前后語義指向均有所差異。處于謂語動詞前時,成為了凸顯動作發(fā)生的場所或者背景;而用在謂語動詞后時,則表示主語在經(jīng)歷了動作之后的結(jié)果。
除了時間短語和處所介詞短語外,重動結(jié)構(gòu)也具有相似的語義特點。所謂重動結(jié)構(gòu),即由相同的兩個動詞一前一后結(jié)合而成的小句。對于這類句子而言,VP1是背景信息,VP2是焦點信息。例如:
16a.老板看棒球賽看得很高興。
The boss watches the baseball game happily.
16b.老板看棒球賽得很高興。
17a.我騎馬騎過三次。
I have had the experience of riding a horse three times.
17b.我騎馬騎三次。
上述例句都是將前置動名詞短語前景化(foreground)并加以強(qiáng)調(diào),如例(16)凸顯了“看棒球賽”這一狀態(tài);而例(17)則凸顯了“騎馬”這一動作行為。換言之,如果將重動句中第一個動名詞短語視作“框架”,那么,后面的狀語成分則可以被視作是這個框架里承載的內(nèi)容。一個句子的表達(dá)就是把從外界獲取的各種信息和知識導(dǎo)入并存放于這個框架之中的過程。(見圖 6)
圖6 框架—事件模型
接下來,筆者用上述搭建起來的框架—事件模型來解釋“才”和“就”的凸顯性。
副詞“才”指向的焦點是命題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條件,而在副詞“就”轄域范圍內(nèi)的焦點則體現(xiàn)為句子的充分不必要條件。例如:
18a.張三去李四才去。
Only if Zhangsan goes will Lisi go.
18b.張三去李四就去。
If Zhangsan goes then Lisi will go.
在上文 中,筆者論述了“才”和“就”均可被視作焦點敏感算子,這里筆者進(jìn)一步論證“才”的排他性核心意義和“就”的蘊含性語義含義。通俗地說,即“才”所凸顯的焦點成分同時排除了使命題成立的其他可能性事件,即表示上文所說的條件是唯一的條件,排斥這個范圍以外的事物。如上述例(18a)所示,說話者不僅僅表示張三去李四也會去,而且排斥了張三以外的某個人或所有人。如下圖所示(見圖7):
圖7 例18a語義分析
然而在特定語境中,排他性則很有可能被違背。例如:
19.張三去李四才去,不過張三不去而王五去李四也回去。
Only if Zhangsan goes will Lisi go,but if Zhangsan does not go while Wangwu goes then Lisi will go as well.
語用含義畢竟是“語用的”,也就是可以違反的。上述例19句也許有點別扭,但是可能的。在真實的話語交流中,說話者可以否認(rèn)自己話語的排他性,這就是“語用性”的干擾。
相比之下,與“才”相對應(yīng)的副詞“就”的語義功能是表示一般聚焦。即只要求肯定焦點成分,并不排斥與焦點對應(yīng)的其他成分。例如:
張三去李四就去,不過張三不去而王五去李四也會去。
If Zhangsan goes then Li Si will go,but if Zhangsan does not go while Wangwu goes then
對于“李四去”而言,“張三去”是其充分不必要條件,比如在上述例句中,王五去同樣能夠達(dá)到一樣的結(jié)果。
以上分析說明“才”和“就”在句子中的語義指向顯示出很明顯的差異,那么,作為焦點敏感算子,“才”和“就”還具有哪些相同、不同的關(guān)聯(lián)特征呢?我們下面試對其真值條件作考察,分析。
這里以上文例18中的兩個句子來做說明。例18a和例18b的真值條件相同。假設(shè)將兩句中共有前提“張三去”設(shè)為命題P,而將結(jié)果“李四去”設(shè)為命題Q,則兩個句子的真值均可作如下分析(見圖8):
圖8 (例18a,例18b的真值分析)
從語義層面分析,例18a和例18b的意義互不相同。然而無論哪些成分擔(dān)任句子焦點均不影響這一命題的真值條件。具體分析如下:
18 a1張三去李四才去。(王五或其他人去,李四都不去)
18 a2張三去李四才去。(強(qiáng)調(diào)張三一定要去)
18 a3張三去李四才去。(強(qiáng)調(diào)李四去,而不是別人)
例18 a1句中句子的焦點是張三,它引出一個選項集合{王五,小明,小李……}“張三”只是從中選出的一個選項,并且強(qiáng)調(diào)能讓李四去的人只有張三,而至于“王五或其他人去不去”都不會影響到它的真值條件。例18 a2說的是張三要去(而不是留下)才能讓李四去,而至于張三是否要留下或又決意不去,則不會影響它的真值條件。例18 a3則強(qiáng)調(diào)李四去,而不是王五或其他人去。至于“王五或其他人去不去”也都不會影響它的真值條件。
18 b1張三去李四就去。(至少張三去,李四是會去的)
18 b2張三去李四就去。(張三如果留下,李四可能也會去)
18 b3張三去李四就去。(王五或其他人可能也會一起去)
例18 b1句說的是至少張三去,李四是會去的;而王五或其他人去李四是否也會去,不會影響它的真假。例18 b2強(qiáng)調(diào)的是張三一定要“去”而不是“留下”;至于張三是否最終留下也不會影響它的真假。例18 b3句說的是李四會去。而至于王五或其他人去不去也都不會影響它的真值條件。
通過分析可知,排他性是副詞“才”最為重要的一個語義特征之一,這種排他性可以更進(jìn)一步從事情發(fā)生的真實情況和說話者主觀預(yù)期的關(guān)系上來討論。例如:
20.我吃三碗飯才飽。
I become full only after eating(as much as)three bowls of rice.
21.今天才開始上課。
Classes didn’t start until(as late as)today.
在例20中,聽話者所預(yù)期的情況是說話人吃一碗或兩碗飯就會飽,然而實際上說話人吃得比預(yù)期要多些,同樣,在例21中,說話者預(yù)期上課時間早于今天,然而“上課”這一事件的實際發(fā)生時間是在今天,如下圖所示(見圖9):
圖9 例句21語義分析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心理語言學(xué)的研究表明,表征相同或相近語義關(guān)系的詞語,在承載的信息量上往往有所差異;有些詞語承載的信息量多,而另一些詞語承載的信息量則相對較少。例如:
22.All of my friends came to the party.
23.Some of my friends came to the party.
如果句22為真,則句23必定為真;但反之無法成立,這就說明“all”的信息強(qiáng)度大于some。換言之,“all”蘊含“some”,那么在語言表達(dá)中使用“some”就意味著對“all”的否定。例如,說話者說“Some of my friends came to the party.”的言外之意就是:“Not all of my friends came to the party”,對于“all”“some”這一組詞的級差如下:
同樣,在例20中,“飽”的標(biāo)準(zhǔn)是“三碗飯”,那么“吃四碗飯”或者“五碗飯”同樣隸屬于“飽”這一結(jié)果。而“我吃三碗飯才飽。”同時意味著對“吃兩碗飯”或者“一碗飯”的否定。如下所示(見圖10):
圖10 例句20語義分析
根據(jù)格賴斯合作原則中“把信息內(nèi)容最大化的”原則[11],如果說話人知道強(qiáng)項,那么說話人就應(yīng)該如此表達(dá)。即說出“p”隱含“最多為p”,如果說話人說出的是弱項“pi”,也就可以推斷出說話人并不知道信息量更強(qiáng)的“pj”是否為真,也就是級差含義。
下面我們就在級差含義框架下再來分析例20這個句子,“我吃三碗飯才飽。”焦點是“三碗飯”,根據(jù)焦點的選項語義學(xué)理論,焦點會引出一個相關(guān)的選項集合{一碗飯,五碗飯,兩碗飯,四碗飯,三碗飯……},這個集合不要求是有序集合。句子斷言的是其中一個選項“三碗飯”。
以上是焦點“三碗飯”的語義解釋,加上焦點敏感算子“才”以后,筆者發(fā)現(xiàn)句子增加了一些意義。比如增加了嫌“一碗飯”或“兩碗飯”太少的主觀小量義,這個意義顯然是由“才”帶來的。
那么,“才”是如何跟焦點的語義相結(jié)合并最終使焦點得到主觀小量義的呢?我們把其中的語義運作過程描述如下:
“才”的第一個作用是使焦點引出的選項集合變成一個有序集合(即級差含義),假定是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則為{一碗飯,兩碗飯,三碗飯,四碗飯,五碗飯……},“才”的第二個作用是肯定焦點以及焦點蘊含的選項,排斥焦點不蘊含的選項。從線性序列上來看,就是肯定焦點以及焦點左邊的選項,排斥焦點右邊的選項。也即排他性聚焦。跟預(yù)期選項相比,焦點及其蘊含選項都是比較小的,因此,“才”指向后面的數(shù)量成分時,會使其帶上主觀小量義。
簡言之,“才”的語義功能是:(1)形成級差含義;(2)排斥焦點右邊的選項。
然而在實際語言使用中,級差含義的程度和焦點都會根據(jù)語境在說話者和聽話者直接轉(zhuǎn)移[12],例如(見圖 11,圖 12):
圖11 例句24a,24b語義分析
圖12 例句24c語義分析
24a.賣家:這本書賣十塊錢。
This book sells for 10 dollars.
24b.買家:太貴了,我五塊錢才買。
It’s too expensive.I’ll only buy it for 5 dollars.
24c.賣家:賣五塊錢我賺不了,七塊才賣。
I won’t make any money if I sell it to you for five dollars.Only for seven dollars will I sell it.
在例24中,買家和賣家在討價還價,在兩個人的話語中都用到了“才”。然而,當(dāng)視角從買家轉(zhuǎn)向賣家時,級差含義也在相應(yīng)地發(fā)生改變。在24b在語境中可以形成一個級差序列,按數(shù)額大小順序依次為{1元,2元,3元,4元,5元,6元,7元,8元,9元,10元……}。在這個句子中,10元是預(yù)期價格,從買方的立場來看,5元在等級序列中處于焦點成分的位置,“才”在例24b中的語義功能是約束焦點成分5元,而否定預(yù)期成分10元。而句子例24c則是從賣方的視角來理解,同樣,賣方也會把自己的預(yù)期施加于焦點之上。在賣方看來,合適的預(yù)期是7元,而買方認(rèn)定的焦點5元則無法得到賣方的認(rèn)同和肯定。
例24的三個句子說明,語用因素,特別是語用的主體“人”在焦點和選項集合的確立上仍然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
相比而言,“就”的語義功能有兩個,其中之一與“才”相同,例如:
25.我吃三碗飯就飽。
焦點仍然是“三碗飯”,引出一個選項集合{一碗飯,五碗飯,兩碗飯,四碗飯,三碗飯……},這個集合不要求是有序集合。句子斷言其中一個選項“三碗飯”。
“就”的作用是首先使焦點引出的選項集合變成一個有序集合,如{一碗飯,兩碗飯,三碗飯,四碗飯,五碗飯……},其次,“就”肯定焦點以及焦點蘊含的選項,排斥焦點不蘊含的選項。從線性序列上來看,就是肯定焦點以及焦點左邊的選項,排斥焦點右邊的選項。焦點選項比預(yù)期小,因此,“就”也會使焦點選項帶上主觀小量義。
“就”的第二個語義功能與“只”基本相同,即從選項中選取其一,排斥其他。以例4b.“這個地方就產(chǎn)煤,不產(chǎn)別的礦物?!保═his place produces only coal but not other mining products.)為例,這里的“就”相當(dāng)于“只”。焦點是“煤”,引出選項集合{鋁,金,鐵,銀,錫,煤,銅,……},這個集合是個無序集合?!熬汀钡淖饔檬菙嘌云渲械慕裹c“煤”,否定其他所有選項。事實上這里的“就”也有排他性,但是與第一種語義功能所排除的對象不一樣。前者排除焦點右邊的選項,后者排除焦點之外的所有選項。圖示如下:
“就”的功能一:{X1,X2,X3,X4,X5,X6,…},
“就”的功能二:{X1,X2,X3,X4,X5,X6,…}。
本文重點探討了“才”和“就”這兩個很特殊的焦點敏感算子的語義機(jī)制。從語義描寫以及對語料的考察不難看出,“才”的語義與“就”一樣,都極其復(fù)雜,它們雖有不同,但又有某些相似之處。通過三分結(jié)構(gòu)的解釋,筆者在選項語義學(xué)理論框架下對“才”和“就”的語義特征進(jìn)行了描述。具體地說,“才”的語義功能為:(1)把焦點引出的選項集合變成等級序列;(2)肯定焦點及其蘊含選項,否定其他選項。 而“就”按照語義功能可以分成兩個:“就”的第一種語義功能和“才”相同,“就”的第二種語義功能跟“只”相同,肯定焦點,否定其他選項。
[1]HEIM I R.The semantics of Definite and Indefinite Noun Phrases.PHD dissertation[J].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1982.
[2]KAMP H.A theory of truth and semantic representation[J].Reprinted in Truth,Interpretation and Information,ed.by J.Groenendijk T.M.V.Janssen.1981.
[3]PARTEE B H.Topic,focus and quantification[J].In Proceedings from SALT I,ed.by S.Moore and A.Wyner.179.CornellUniversity.1991.
[4]陳小荷. 主觀量問題初探:兼談副詞“就”、“才”、“都”[M]. 世界漢語教學(xué),1994(4).
[5]馮勝利.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
[6]高明樂.試談漢語“都”的定義問題[J].語言教學(xué)與研究,2002(3).
[7]郭春貴.時間副詞“己經(jīng)”和“都”的異同[J].世界漢語教學(xué),1997(2).
[8]蔣靜.“都”總括全量手段的演變及其分類[J].漢語學(xué)習(xí),2003(4).
[9]蔣嚴(yán).語用推理與“都”的句法、語義特征[J].現(xiàn)代外語,1998(11).
[10]蔣勇.虛指的通指義和極向性.[J]語言教學(xué)與研究,2006(1).
[11]韓玉國.“連”字句中“都”與“也”的語義差別[J].暨南大學(xué)華文學(xué)院學(xué)報,2003(1).
[12]黃瓚輝.焦點、焦點結(jié)構(gòu)及焦點的性質(zhì)研究綜述[J].現(xiàn)代外語,2003(4).
[責(zé)任編輯、校對:王興全]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and the Focus Correlation of the Focus Markers“Cai”(有),“Jiu”(就)in Modern Chinese
CHEN Chen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Guanghan Sichuan 618307,China)
In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Cai”means“only”and“must”;and the basic meaning of“jiu”also contains“as long as”and“since”.These two adverbs,which are frequently used in modern Chinese,have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emantic correspondence of combination and aggregation between the two adverbs.
“Cai”(才);“Jiu”(就);Semantic Correspondence
H146
A
1009-8666(2017)10-0055-09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10.009
2017-03-24
國家語委科研項目“中西語言戰(zhàn)略比較與國家認(rèn)同研究”(YB125-167);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xué)重點研究基地科研項目“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視域下PBL教學(xué)策略研究——以《國際貿(mào)易與實務(wù)》課程為例”(CJF17026);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xué)院校級課題“‘時間是空間’隱喻普遍性和多樣性的認(rèn)知分析”(XM2954)
陳辰(1989—),女,四川綿陽人。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xué)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