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鴻昌說過: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當頭腦中的想法被珍視,它也許就是一個金點子,如果什么都不做,就相當于只是往腦中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dān)。
(周紫璇《新于思,喜于行》,第6頁)
扎根。這兩個字擲地有聲。感謝毛竹,它校正了我人生的坐標。名校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把握現(xiàn)在的分分秒秒!我捕捉著老師傳遞的每一個信息,思考著遇到的每一個問題。突然,一道難度系數(shù)挺高的幾何題把我難住,冥思苦想了半節(jié)自習(xí)課卻毫無頭緒。但我不再輕言放棄,而是翻閱課堂筆記,梳理老師所傳授的解題思路,拿出啃硬骨頭的勇氣,直至“柳暗花明又一村”。
(劉紫瑤《毛竹私語》,第22頁)
歸有光把它命名為“項脊軒”,意味深遠。一來,歸家先祖曾居住在太倉的項脊涇,以此命名,有追思懷遠之意;更重要的是,“項脊”起著支撐作用,是一個家的脊梁,是一家之柱。歸有光以此命名自己的書房,是希望自己能夠挑起家族復(fù)興的大梁,重振昔日雄風(fēng)。這是歸有光的座右銘,也是歸有光的自我激勵。
(錢雅勤《一曲讀書人的勵志之歌》,第25頁)
每一種傳統(tǒng)文化自有其根深蒂固的影響力,總是偏于靜止凝滯而排斥流動變化的。因此,對于外來文化基本上還是“中學(xué)為體,西學(xué)為用”那一套,停留在器用層面而難以深入骨髓,一旦抵觸則棄若敝屣,毫不吝惜。
(吳偉偉《蝸?!罚?3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