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云
日 前,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發(fā)布研究報告稱,所謂的“快樂因素”跟學生的學習成績成負相關:對數學表現出較強自信心和快樂感的學生,在國際數學測評中的成績低于平均水平。
報告指出,各國8年級學生在是否喜歡數學這個問題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在學生對數學課感到“最快樂”的前10個國家,學生學習成績無一例外地低于平均水平;學生對數學課感到“最不快樂”的10個國家和地區(qū),學生成績全都高于國際平均水平,這些國家和地區(qū)包括瑞典、英國英格蘭、日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韓國和荷蘭。
8年級學生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最有自信心的10個國家中,只有兩個國家(美國和以色列)的學生成績高于平均分。在那些有更多孩子說“我的數學通常學得很好”的國家,4年級和8年級學生的數學成績較低。孩子越是不太可能說他通常學得好,他們的學習成績反而更高。
最令人吃驚的也許是,數學成績傲視全球的新加坡,學生自認為數學學得好的比例遠遠低于美國。39%的美國學生認為他們的數學“通常學得好”,而這么說的新加坡學生只有18%。但新加坡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遠遠多于美國學生。事實上,新加坡最不自信的學生,數學成績都高于美國自信心最強的學生。
報告作者、布魯金斯研究所布朗教育政策中心主任湯姆·萊伍里斯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矛盾,也許是因為不同文化對成功的定義不一樣。這也可能是“蛙池效應”的作用,即學生把對自己能力的判斷建立在跟周圍同齡人比較的基礎上。很多美國孩子自認為自己數學很好,但如果他們去了另一個國家,也許他們就會改變看法。
萊伍里斯曾做過初中教師,他以持不同觀點并用數據支持自己的觀點而聞名。2003年,他通過對最新研究的挖掘,得出大多數美國孩子1天做作業(yè)的時間不足1小時的結論。但在當時,美國的媒體卻在渲染家庭作業(yè)如何破壞家庭生活。
萊伍里斯說:“快樂因素對兒童的數學成績的作用微乎其微。數據顯示,僅僅讓數學變得貼近學生、令人愉快是不夠的。我不是說我們應該摧毀孩子的自信心。這些發(fā)現清楚地告訴我們,快樂不是學習的全部。事實上,我們國家對學生快樂的重視甚于對學習內容的重視,這是在害我們的孩子,特別是在國際比較的背景下?!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