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吳建設
摘 要:大蒜是一種高經濟價值無公害的蔬菜品種,在項城市各個鄉(xiāng)鎮(zhèn)均有種植,尤其是近年隨著大蒜價格的攀升,經濟效益的增長,種植大蒜的農戶越來越多。本文根據項城市氣溫降水狀況,主要談談秋播大蒜栽培技術。
關鍵詞:大蒜;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108
1 做好整地施肥工作
深耕細作,大蒜的根為弦線壯須根,根系小,根毛少,85%的根分布在20cm土壤內,吸收水肥能力較弱,且磷莖在土壤中生長膨大,因此大蒜應選擇在有機質含量高,透氣性好,保水保肥性能強,排灌方便,肥沃疏松的土壤中栽培,在前茬作物收獲后要及時耕翻土地,深耕20~25cm,在播種前最好淺耕1次,耬平耙細(大蒜忌重茬種植,也不宜與洋蔥、韭菜、大蔥等作物連作,否則會加重重花危害,導致大蒜產量低,病蟲嚴重)。
2 時期播種
大蒜長到5~6片葉時越冬最佳狀態(tài),此時植株抗寒能力最強,在嚴寒的冬季不僅不會被凍死,還會為植株順利通過春化打好基礎。如果播種過早,幼苗在越冬前生長過旺而消耗養(yǎng)分,越冬能力降低,還可能進行再次春化,引起2次生長,導至來年易出現管狀葉和面包蒜,且降低大蒜品質;播種過晚,幼苗小、組織柔嫩、根系瘦弱、抗寒能力較差,不利于安全越冬。因此大蒜栽培適播期應在10月中旬,若不進行地膜覆蓋,要提前5~7d播種,大致9月25日—10月15 日,播種越晚影響產量越嚴重,春播蒜易在春分前5~7d播種,這樣可降低大蒜獨頭率。
3 合理密植、提高效益
大蒜的播種密度要因品種市場需求規(guī)律,土壤地力,管理水平因地制宜,靈活撐握。中晚熟的高產品種如“雍白大蒜”、“宋城大蒜”、“雙高1號”地一般應栽2.8萬株/667m2左右“抗早1號”等早熟品種,為3萬株/667m2左右。大蒜以收青蒜苗的用種量250~300kg/667m2,株行距10cm×30cm,以收獨蒜為主的,選用百瓣蒜種在100g左右的小蒜瓣,用種量120~150kg,株行距10cm×10cm,一般大田夯地作廂栽培行距20~22cm,株距8~10cm,栽28000~35000株/667m2。
4 田間管理
4.1 出苗
出苗后視土壤墑情和出苗整齊度可澆1次小水,并追施生物菌肥,以利大蒜根系的生長,打好越冬基礎。若發(fā)現有蒜蛆(種蠅)危害,應及時用50%辛硫磷或40%鉀基異硫磷500~800倍液灌根。并根據墑情,可于11月上中旬以夜凍晝消,日平均氣溫在3℃以上(晴天)小水澆,切忌大水漫灌,越冬水切勿在結冰時澆灌,結合澆水追施腐熟有機肥,或隨水沖施純氮6~8kg/667m2,二氫鉀2kg,有利于防寒抗凍,提高大蒜越冬能力。在給大蒜追施氮肥時應注意可能引起的不利影響,種蒜瓣越小,施氮增產幅度越大,應及時清除地膜上的塵土。越冬期間應特別注意保護地膜完好,防止被風吹起,若發(fā)現應及時壓好。
4.2 幼苗期
大蒜播種7~9d幼苗開始出土,在大蒜出苗期,要注意隨時檢查出苗狀況,對于個別窩在地膜里的弱小苗要及時人工幫其出苗,可用小鐵鉤及時破膜拎苗,否則將嚴重影響幼苗生長,晚播因氣溫偏低,應讓蒜苗在膜下至3~4葉再破膜,不論早播或是晚播,破膜孔越小越好。大蒜屬于無性繁殖,生長期220~240d,生長過程劃分發(fā)芽期、幼苗期、返青期,抽薹期蒜頭迅速膨大期、成熟采收期應注意澆好2水:齊苗后及時澆1次苗水追施生物菌肥,以利于大蒜根系的生長,培育壯苗之后,應適當控制澆水,防止提前退田或徒長,促進根系向土壤深處深扎;土壤封凍前澆1次越冬水,結合澆水每667m2追施腐熟有機肥,或隨水沖施純氮6~8kg,二氫鉀2kg,有利于防寒抗凍,提高大蒜越冬能力,在給大蒜追施氮肥時應注意可能引起的不利影響,種蒜瓣越小,施氮增產幅度越大,加強田間管理,要及時清除地膜上的塵土和覆蓋物,中耕除草,在生長期及時噴施壯莖靈,還應在孕薹時期施地果壯地蒂靈,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提高大蒜產量。
4.3 病蟲害防治
大蒜的病害主要有灰霉病、葉枯病、紫斑病等;蟲害有蒜蛆、薊馬等。病蟲防治:大蒜春季易發(fā)生紫斑病、葉枯病及銹病,可用200倍波爾多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800倍液噴霧防治,防治2~3次,蟲害有薊馬、蔥須磷、蛾種蠅等,可用菊酯類農藥防治,化學除草用24%的果爾乳油或48%拉素乳油或50%殺草丹乳油,在大蒜播種后或幼苗1葉心前噴施均有較好效果。大蒜春季易發(fā)生紫斑病、葉枯病及銹病,可用200倍波爾多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800倍液噴霧防治,防治2~3次,蟲害有薊馬、蔥須磷、蛾種蠅等可用菊酯類農藥防治,化學除草用24%的果爾乳油或48%拉素乳油或50%殺草丹乳油,在大蒜播種后或幼苗1葉心前噴施均有較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百俊,楊和連,劉愛琴.大蒜功能研究現狀[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