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穎(上海電力學院,上海 200090)
近年來,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作品被好萊塢與BBC所熱捧,她的六部小說被改編為多個版本的電影與電視劇,吸引了大量觀眾的觀賞熱情。其中,奧斯丁熱門小說《傲慢與偏見》《愛瑪》有幾個電影、電視的改編版本,備受熱捧,而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奧斯丁的最后一部完整出版的小說《勸導》的電影改編版,也日益引發(fā)關注。近期,根據(jù)小說《勸導》改編的電影,有1995年羅杰·米歇爾執(zhí)導的和2007年亞德里安·謝爾高德執(zhí)導的兩個版本。相比較而言,兩個版本各有千秋,就主題再現(xiàn)而言,1995年電影改編版被普遍認為比2007電影改編版更加忠實于小說原著。但2007年電影改編版,因其緊湊的故事節(jié)奏、主演的出色演技(莎莉·霍金斯飾演安·艾略特)、極具代表性的布景與細節(jié)處理、考究的服飾,似乎更受觀眾認可與喜愛。電影中,奢華的豪宅、郁郁蔥蔥的英倫鄉(xiāng)村美景,安逸生活中絲絲凸顯的社會流變,無不勾起人們對那個逝去年代的理性回望。
《勸導》是奧斯丁寫作后期的重要代表作,故事主要講述的是昭華漸逝的27歲貴族小姐安·艾略特因家族豪宅出租,意外與休役返鄉(xiāng)的昔日情人文特沃斯上校重逢。8年前,二人曾深陷愛河,但安在其家族朋友兼教母拉塞爾夫人的勸導下,最終決定與出身低下,沒有財產(chǎn)與家族蔭庇的青年軍人文特沃斯解除婚約。重逢后,二人歷經(jīng)疏遠、冷漠、猜疑,最終以嶄新的目光彼此欣賞,重修舊好。本文將從主題與敘事手法兩個方面,對2007年《勸導》的電影改編版進行分析,從細節(jié)入手,考察電影改編版與小說的異同,從而嘗試對《勸導》的電影再現(xiàn)之成功與偏差之處進行研究。
小說《勸導》作為奧斯丁創(chuàng)作晚期的一部力作,體現(xiàn)了作者寫作思想的日臻成熟。從主題上來進行分析,《勸導》反映了奧斯丁對貴族階層的批評,對以海軍為代表的新興中產(chǎn)階級的肯定與褒獎,以及更加顯性的女性主義思想。在她所創(chuàng)作的前五部小說中,男主人公無一例外都是“土地貴族”階級。該階級雖然日漸頹廢,但依舊可以享受安逸舒適的生活。奧斯丁在這些小說中,側重于頌揚“土地貴族”階級道德的高尚、行為舉止的得體適宜。這些男主人公雖然也會承擔責任,但無一例外,都沒有勤懇致力于工作,以自己的雙手來創(chuàng)造財富?!秳駥А分校瑠W斯丁首次以強烈的筆觸對以安的父親為代表的“土地貴族”階級進行了批評。小說中,這些貴族大多為人虛偽,生活奢華,門第觀點嚴重,熱衷攀附富貴。而與貴族階級形成對比的是以男主人公文特沃斯和他的海軍朋友為代表的新興中產(chǎn)階級,他們勇于承擔責任,積極向上,以個人的努力與才干贏得成就、財富以及社會的接受與認可。奧斯丁在《勸導》中創(chuàng)作主題的這一顯性轉變,主要是因為她在寫作該作品時,歷經(jīng)拿破侖戰(zhàn)爭,觀察到整個社會背景的逐漸變化,加上她本人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海軍等新興社會階級(奧斯丁的兩位哥哥都是海軍),這些因素都使她洞察到英國社會階級更迭的歷史必然性。
電影改編版中,安的父親艾略特男爵作為沒落貴族階級的代表,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在妻子去世后,他不懂得合理支出,導致整個家族敗落,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不得不出租家族的豪宅。他不事生產(chǎn),整日關注的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容貌與貴族優(yōu)雅的身姿,拿腔作勢,不時攬鏡顧盼,對無名平民傲慢無比,而一旦遇到階層比自己高的貴族,卻又能馬上變身,卑躬屈膝。電影中,艾略特男爵這一既傲慢又滑稽的貴族形象的塑造,在主題上成功地再現(xiàn)了小說中奧斯丁對貴族階層的批判與反感。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影片中的新興中產(chǎn)階級文特沃斯上校及其海軍戰(zhàn)友,他們性格堅毅,為人正直,珍惜友情,勇于承擔責任,并付出艱辛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些積極向上又吃苦耐勞的海軍形象的塑造,成功地傳遞了小說中所體現(xiàn)的奧斯丁對海軍這一新興階層所寄予的期望,在奧斯丁的新認知中,新興中產(chǎn)階級的剛毅與務實才是社會發(fā)展的希望與國家的依托力量。
另外,電影改編版成功地凸顯了小說中所反映的奧斯丁的女性主義思想。與前期創(chuàng)作的小說相比較,《勸導》的小說文本,明顯地反映出了奧斯丁頌揚堅強獨立女性的女性主義思想。這主要體現(xiàn)在小說中所描寫的海軍妻子們這一群體。她們或者走出家門,陪伴丈夫千里奔波,風里來雨里去,征戰(zhàn)于艱辛的海軍戰(zhàn)場;或者在丈夫離家征戰(zhàn)時,獨立撐起一家人的生活,將家務打理得井井有條,為丈夫提供一個安心穩(wěn)定的精神歸屬。她們雖然有時候言行略顯粗俗,舉止不夠得體,但她們對于責任的承擔以及堅定的精神力量,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女主人公,使她能以欣賞的目光,愉快地與她們相處。這一類女性形象的刻畫,與奧斯丁早期作品十分不同。在奧斯丁早期作品中,她更注重褒揚女性的進退適宜與舉止得當。對于女性獨立、堅強、勇于承擔責任的推崇反映出奧斯丁日趨成熟的女性主義思想。影片中,海軍妻子堅強、爽朗,代表了新一類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安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在性格上也日趨堅強與堅定起來。
總體來說,影片較好地凸顯了小說的主題,批判了貴族階層的腐化,頌揚了新興的中產(chǎn)階級的剛毅務實以及女性的堅強獨立。但影片結尾部分的改編,值得商榷。影片采用典型好萊塢式的大團圓結局(happy ending)。男主人公文特沃斯帶領女主人公安重新返回了艾略特家族的豪宅,安的衣著也不再樸素,而是愈發(fā)精致起來,反映出安與文特沃斯重修舊好后,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并寓意二人從此幸福愉快地生活在安的祖?zhèn)骱勒小_@種幸福大結局是普通觀眾在觀影時,心理上所期待與喜聞樂見的。但是,這一改編未能進一步深化小說的主題。在小說的結尾部分,大戰(zhàn)在即,文特沃斯有可能很快就要重返海軍戰(zhàn)場,而安也已經(jīng)準備好做一名“水手的妻子”(Sailor's wife),這體現(xiàn)出女主人公的成長、成熟以及對于責任的勇敢承擔。而電影改編版重返豪宅的大團圓結局,弱化了這一主題,未能表現(xiàn)出女主人公的成長與成熟,以及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新興中產(chǎn)階級逐漸取代貴族階級,成為國家支柱的這一社會階級更迭的歷史必然性。不同于2007年電影版的改編,1995年電影版的結尾部分,安像其他海軍妻子一樣,陪伴丈夫,征戰(zhàn)于海上。相比較而言,后者的改編無疑能更好地凸顯與深化小說的主題。
針對奧斯丁的小說《勸導》,弗吉尼亞·伍爾夫曾評論過:“我們也感到她已經(jīng)打算嘗試一下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在《勸導》中已經(jīng)有了某種新的因素、新的特點?!盵1]伍爾夫認為奧斯丁晚期的創(chuàng)作中,敘事藝術日臻成熟,并預言,如果不是因為奧斯丁過早離世 ,她將“更多地運用思維而不是對話來描述人物”[2]。在《勸導》中,奧斯丁在敘事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主要在于她大量使用自由間接引語與第三人稱有限視角的內(nèi)聚焦型敘事。
相比較于奧斯丁其他幾部小說中大量使用反諷與對話的敘事手法,《勸導》在敘事上的顯著特點是大量使用自由間接引語。在英國文學中,自由間接引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喬叟的創(chuàng)作。通過運用自由間接引語,喬叟對作品人物優(yōu)雅舉止背后的荒誕想法進行了嘲笑與無情揭露。奧斯丁被認為是第一位大量熟練使用自由間接引語的英國作家,她通過使用自由間接引語來控制敘事距離,實現(xiàn)讀者與小說人物間的移情效果。奧特利(Oatley)認為簡·奧斯丁的自由間接敘事手法“可以使讀者在想象中進入奧斯丁人物的思緒”,從而在“進行移情與理解心理描寫方面,培育更好的能力”[3]。自由間接引語這一敘事手法,可以達到敘述者、小說人物、隱含作者多種聲音、多重敘事的效果。在自由間接引語的使用中,小說的某個或某些人物首先進行了特定的敘事,然后小說的敘述者對前者的敘事進行選擇、刪減或潤色、調(diào)整側重點,部分或完整地進行引述。此類引述有時省略了引導語,直接呈現(xiàn)在小說文本中,有時甚至與敘述者的內(nèi)心所思與價值判斷混雜在一起,需要讀者對敘事的客觀性與真實性進行甄別。同時,隱含作者也會通過情景或語境的反諷性設計,對敘述者的敘事可靠性進行隱形揭露。小說中,最典型的自由間接引語的例子是安到達巴斯后,所聽到的她父親與姐姐對表親艾略特先生的評論: “安聽了很多關于艾略特先生的話。 他不僅被原諒了,他們很高興與他相處……他們沒有在他身上找到任何的過錯……過去的他對于艾略特家族的輕慢完全源自于誤解……安聽了這些話,但沒有完全理解。 她知道,必須要體諒,非常體諒說這些話的人。她聽到的都是經(jīng)過潤色的……然而,她仍有感覺,有一些東西不是像表面看起來的那樣……”[4]在此段敘事中,前半部分對艾略特先生的贊美以及與其和解,完全忠實地轉述自安的父親或姐姐的話語或判斷,后半部分的敘事表述了安本人對于前者敘事可靠性的質疑,安對于艾略特先生驟然轉變態(tài)度與安家族和解的真實原因產(chǎn)生懷疑。
對于小說所大量使用的自由間接引語敘事手法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大量內(nèi)心獨白,電影版的改編中,主要采用人物之間的對話以及近鏡頭特寫女主人公獨自寫日記的方式,進行再現(xiàn)。電影中的對話秉承奧斯丁作品一貫的風格,詼諧、機敏又不乏反諷意味。而近鏡頭特寫女主人公寫日記的電影改編方式,無疑比較成功地再現(xiàn)了小說獨特的敘事手法。安在日記中直抒胸臆,其中不乏對舊日時光的追憶,對文特沃斯的深情,對命運曲折安排的無奈。同時,安在日記的寫作過程中,時而直視鏡頭,時而潸然淚下,該電影表現(xiàn)手法,使觀眾在了解女主人公的心路歷程的同時,容易產(chǎn)生較強的移情效果與情感代入。必須指出的是,電影改編雖然無法完整再現(xiàn)自由間接引語在文本中的多重聲音、多重敘事的效果,但小說與電影,表現(xiàn)手法不同,不應進行整齊劃一的評判。
小說《勸導》的另外一種敘事手法為第三人稱有限視角的內(nèi)聚焦型敘事。在小說中,雖然也有全知全能敘事以及作者的介入敘事,但仍存在大量以女主人公安為中心的有限視角敘事。以主要人物為中心的有限視角的內(nèi)聚焦型敘事,比全知視角敘事更具親切感和真實感,也更加有利于生動地展現(xiàn)主人公的所見所聞,揭示其內(nèi)心世界與情感經(jīng)歷。在電影改編中,尤其是電影的前半部分,女主人公安常常是偏居于鏡頭的一角。比如,電影鏡頭往往越過她的身影,聚焦文特沃斯在郊游中、晚宴中,與他人的暢談與交往。這種手法較為忠實地再現(xiàn)了小說中所使用的安的有限敘事視角。此外,電影中還運用了移動鏡頭來再現(xiàn)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微妙與復雜的變化。比如,在文特沃斯寫信再次告白真情后,安奔跑著去尋找他,影片使用了移動鏡頭,追蹤女主人公的身影。該攝影手法,與女主人公急切的心情相呼應,同時輔以音樂媒介,在兩個維度上再現(xiàn)了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與內(nèi)心的激蕩。
2007年亞德里安·謝爾高德執(zhí)導的電影《勸導》比較成功地凸顯了奧斯丁同名小說的主題,反映了奧斯丁在創(chuàng)作晚期對貴族階級的批評以及對新興中產(chǎn)階級的欣賞。電影通過塑造堅強獨立的海軍妻子形象,彰顯了奧斯丁的女性主義思想。同時,電影通過對話的設計、近鏡頭特寫、移動鏡頭的使用等手段,有效地再現(xiàn)了小說中自由間接引語與第三人稱有限視角的內(nèi)聚焦型敘事等敘事手法。小說與電影隸屬于不同的敘事媒介,表現(xiàn)手法各有優(yōu)劣,總體而言,2007年《勸導》的電影改編版對原小說的主題與主要敘事手法進行了比較成功的再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