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定 昌
(山西四建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4)
談建筑成套防雷接地施工做法
王 定 昌
(山西四建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4)
目前建筑防雷接地的做法存在多而雜的現象,而且多數方法存在不規(guī)范、不科學并來回返工的弊病,甚至有的做法違反了規(guī)范的要求,嚴重影響了建筑物防雷的安全性。通過對每種防雷接地的施工做法進行總結,在施工時簡便操作,規(guī)范施工,不必要造成返工達到一次成優(yōu)的目的,并降低施工成本,減少事故發(fā)生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建筑,防雷,接地,做法
建筑物是人們活動的主要場所,我們不得不面對防雷這種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所造成巨大的危險。電氣設備及外露金屬部位接地的問題是關系到人身和設備安全的大事,電氣規(guī)范中所有涉及接地的條款都是黑體字,即都是強制條文,必須嚴格執(zhí)行。電氣施工人員對于電氣接地安裝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決不可掉以輕心。為了更好的規(guī)范防雷接地安裝工程的做法,通過分析現狀,在滿足規(guī)范及防雷驗收的前提下不斷總結,最終確定了特定的防雷接地安裝工程的一系列做法。
一套成熟的防雷接地裝置包括:接地裝置、引下線、避雷帶(避雷網)。當建筑物屋頂的面積很大的時候,為確保建筑物的防雷電安全性能需采用避雷帶,使其通過建筑物內的引下線實現電氣系統(tǒng)與大地相連接的目的,雷電順沿引下線經過接地裝置釋放到地面,從而減少對建筑物的損害,保證了人身安全。
接地裝置由接地極、接地母線、接地引下線、構架接地組成。它被用以實現電氣系統(tǒng)與大地相連接的目的。它可以是人工接地極,也可以是自然接地極。接地裝置的焊接應采用搭接焊,搭接長度應符合表1要求。
表1 搭接長度要求表
除埋設在混凝土中的焊接接頭外,有防腐措施。
2.1自然接地體
利用建筑物的基礎鋼筋作為接地體,將基礎圈梁上下兩層外側兩根主筋焊接成環(huán)。將鋼筋的轉角及斷接處可靠焊接,要求焊縫飽滿,搭接倍數滿足規(guī)范及設計要求。施工遇到基礎鋼筋采用螺紋連接時,采用Φ10~Φ12圓鋼跨接,跨接處做過橋處理,見圖1,圖2。
2.2人工接地體
人工接地體有垂直埋設和水平埋設兩種基本結構形式。一般來說:當設計無要求時,接地裝置的材料應采用熱鍍鋅鋼材。接地模塊應集中引線,用干線把接地模塊并聯(lián)焊接成一個回路,干線的材質與接地模塊的材質應相同。
施工過程中需對-40×4,-50×5鍍鋅扁鋼進行水平煨彎,采用液壓煨彎器進行煨彎(見圖3),不僅制作過程簡單、有效實用,而且加工出的扁鋼平面轉角彎弧線流暢,觀感質量好,可保證電氣接地裝置的施工質量,同時具有操作方便、安裝快捷且大幅提高工效的優(yōu)點。
引下線通常有暗裝和明裝兩種方式,通過引下線可以將雷電輸送到地面并釋放,減少對建筑物的損害。
3.1暗裝引下線
利用建筑物中鋼筋混凝土柱的鋼筋作為組成時,至少要選用4根柱子且每根柱子至少有2根主筋通過連接焊接組成一體后,作為引下線。建筑物四角的外墻引下線在距室外地面上0.5 m處設接地測試點(測試點進行編號,與資料對應),見圖4,圖5。
3.2明裝敷設引下線
明敷的引下線應平直、無急彎,并應設置專用支架固定,焊接處刷油漆且無遺漏。引下線宜采用鍍鋅圓鋼或鍍鋅扁鋼。當采用鍍鋅圓鋼時,直徑不應小于8 mm。當采用鍍鋅扁鋼時,截面不應小于48 mm2,厚度不應小于4 mm。對于裝設在煙囪上的引下線,鍍鋅圓鋼直徑不應小于12 mm。鍍鋅扁鋼截面不應小于100 mm2且厚度不應小于4 mm。引下線應沿最短路線引至接地體,彎曲處應制成軟彎,常規(guī)應大于90°彎。明裝引下線距墻面15 mm,每隔1 500 mm~2 000 mm應設置支持架固定。
當建筑物屋頂的面積很大的時候,避雷針一般起不到很好的防雷作用,這時就要用到避雷帶或者避雷網了。避雷帶和避雷網的材質為鍍鋅的圓鋼或者扁鋼,而一般情況下要優(yōu)先選用鍍鋅圓鋼。本做法包含避雷支架的做法,避雷帶過伸縮縫做法,避雷帶過轉角處做法,避雷引下線與避雷帶焊接做法。
4.1避雷支架的做法
1)平屋面時。選用三角夾片與Φ10鍍鋅圓鋼相結合的方式作為避雷支架,具有美觀、實用、安全、牢固、便于施工的特點,見圖6,圖7。
當在建筑外墻設保溫的部位,需要制作一種滿足建筑防雷要求的外挑支架。
模具制作方法:a.底座采用10號槽鋼,支撐桿采用DN20焊接鋼管;b.支撐桿的間距根據支架外挑距離而定,見圖8,圖9。
2)瓦脊屋頂時。對于瓦屋脊采用專用的瓦屋脊避雷支架,瓦屋脊避雷支架安裝技術要求:避雷支架抱卡直徑與屋面瓦片直徑一致,抱卡兩側有兩個固定孔,在瓦片上畫出固定孔位,使用調速電鉆勻速的在瓦片上打出固定眼,使用長度為5 cm的自攻絲及膨脹栓將其牢固的固定在瓦片上,將鍍鋅圓鋼放置在支架的固定端上,用螺栓將圓鋼擰緊,如圖10,圖11所示。
4.2避雷帶過伸縮縫做法
根據規(guī)范要求,避雷帶過伸縮縫需做補償裝置,結合現場,制定專用模具。通過模具加工出來的補償裝置具有一體、美觀、滿足規(guī)范對彎曲半徑不小于10d的要求,如圖12~圖14所示。
4.3避雷帶過轉角處做法
現代建筑設計都比較新穎,也決定了屋頂轉角結構比較多,根據建筑結構特點,加工制作專用模具,使轉角處避雷帶達到既美觀又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
模具制作方法:
材料要求:DN100鍍鋅鋼管、10號槽鋼;
輔助工具:電焊機、壓槽機、切割機。
模具制作過程:1)使用砂輪切割機將DN100的鍍鋅鋼管截成10 cm長的短節(jié),共需三節(jié)。2)將其中的兩短節(jié)鍍鋅管進行壓槽處理(可以利用帶壓槽的廢舊管材)。3)將三根鍍鋅鋼管焊接在10號槽鋼底座上(有壓槽鋼管處于兩側),鍍鋅鋼管間隔2 cm,三個圓心呈150°分布,如圖15~圖18所示。
4.4避雷引下線與避雷帶焊接做法
接閃器與防雷引下線必須采用焊接或卡接器連接,接閃器與引下點連接要明顯可靠,做好引下線標識。引下線采用Φ12鍍鋅圓鋼與避雷帶可靠焊接,如圖19,圖20所示。
目前等電位聯(lián)結不盡人意。理解不正確,安裝不到位。該聯(lián)
結的未聯(lián)接,存在一些安全隱患。
等電位聯(lián)結指將建筑物內的所有外露金屬導電部位相互聯(lián)接在一起,匯接到總端子排,它并非用于載流,而是用以取得相等的電位。它也是保護接地的一種。
等電位聯(lián)結的分類:等電位聯(lián)結分為總等電位聯(lián)結(MEB)、輔助等電位聯(lián)結(SEB)、局部等電位聯(lián)結(LEB)。
等電位聯(lián)結的作用:1)當電氣設備發(fā)生接地故障時,可降低預期接觸電壓。2)消除自建筑外沿PE線竄入的危險電壓。3)減少保護器動作不可靠帶來的危險。4)有利于消除磁場引起的干擾。
衛(wèi)生間局部等地位聯(lián)結,應包括衛(wèi)生間金屬給、排水管、金屬浴盆、金屬采暖管以及建筑物的鋼筋網,可不包括金屬地漏、扶手、浴巾架、肥皂盒等孤立之物。地面內鋼筋網宜與等電位聯(lián)結線聯(lián)通,當墻為剪力墻時,墻內鋼筋網也宜與等電位聯(lián)結線聯(lián)通。
建筑防雷接地系統(tǒng)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系統(tǒng)工程,它所起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保證人身生命的安全是至關重要的。采用以上總結的施工做法,模具制作簡單、攜帶方便、操作簡易,完成后的成品具有角度圓滑、外形美觀、便于固定、使用靈活等特點,能夠適用于多種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統(tǒng)。規(guī)范了防雷接地的施工做法,這樣避免了返工的弊病,不再浪費資源,達到一次成優(yōu)的效果,而且還降低了施工成本,并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Discussiononconstructionpracticeofbuildinglightningprotectionearthing
WangDingchang
(ChinaShanxiSijianGroupCo.,Ltd,Taiyuan030024,China)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grounding has many and miscellaneous phenomenon. Moreover, most methods exist irregularities, unscientific, and rework back and forth ills. There are even practices that violat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de. Seriously affect the safety of build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Through summing up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each kind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grounding. In construction, simple operation, standard construction. There is no need to rework to achieve the goal of achieving excellence once. And reduce construction costs, reduce accidents and bring good social benefits.
build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earth, practice
1009-6825(2017)28-0121-03
2017-07-25
王定昌(1980- ),男,工程師
U224.2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