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薈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童兵教授在談到跨文化傳播時提到,“跨文化傳播指屬于不同文化體系的個人、組織、國家之間所進行的信息傳播與文化交流活動”[1]??缥幕瘋鞑ブ攸c在于“跨文化”,在跨文化傳播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形象。做好跨文化傳播工作,可以提高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而動畫電影是具有跨文化傳播力的重要媒介載體。新海誠的動畫電影主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承載著對生死、宇宙、存在、孤獨與希望等的思考,受到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年齡階段的受眾的喜愛與追捧。與此同時,他的影片具有畫面精美、情感細膩的特質(zhì),呈現(xiàn)出民族本土文化的特色,在跨文化傳播中成功地走向了世界。
日本的高語境文化中存在濃重的“物哀美”風格,“在其文化傳播中,意象性的表達尤為明顯,并形成了形式唯美、‘物哀’意識濃重的風格特征”[2]。日本一直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影響,因此比較強調(diào)“物哀”,認為萬物哀而不傷,你我皆為人世間的匆匆過客,風景終將在美麗之后隨歲月流逝。影片《秒速五厘米》中的經(jīng)典臺詞“櫻花以秒速五厘米飄落”,不僅僅預示了男女主人公之間的純真愛情終將消逝,其中隱含的本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在跨文化傳播中無形地影響著中國觀眾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溝通與教化作用。日本和中國都是高語境文化國家,都強調(diào)意義對語境關聯(lián)的重要性,“相似文化語境下的絕大多數(shù)傳播,往往通過不言而喻即可實現(xiàn)”[3]。因此,中國和日本的受眾都喜愛唯美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思維方式上均偏向于深挖影片背后的哲理,在欣賞主人公的情感故事時,極易被代入到人物角色的世界里,體會語言符號或非語言符號中的隱含意義。因此,在跨文化傳播中,新海誠的動畫電影通過唯美精致的畫面表達細膩情感的方式,對減少影片意義的文化誤讀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同時讓受眾從影片中獲得文化認同感。
中國和日本毗鄰,這種地理上的接近性使得日本受到中國傳統(tǒng)儒家學派的影響,而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中有很多關于恥感的文化,日本的“恥感文化”有部分就根源于此。魯思· 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與刀》中提到過日本的“恥感文化”,如他所言:“日本人害怕被伙伴排斥,他們對嘲笑和排斥一般都很敏感,哪怕只是想想也覺得怕?!盵4]新海誠的動畫電影中就體現(xiàn)出日本的“恥感文化”特點,如影片《言葉之庭》中的雪野老師,因?qū)W生對自己的質(zhì)疑、誤解以及學校里的流言蜚語而恐懼上班,繼而拉開了故事的序幕;男主人公秋月孝雄在影片中說:“如果知道你是老師,我也不會提起制鞋的事?!边@都反映出日本人對恥感的重視、對嘲笑的敏感,向受眾呈現(xiàn)出日本的“恥感文化”。早在我國春秋時期,管仲在《管子·牧民》中就提到了“四維”,分別是禮、義、廉、恥,并有“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論述,其中“恥”即指“知恥之心”。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們逐漸將有“知恥之心”劃定為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評判標準,形成了中國受眾的價值觀,因此中國受眾與“恥感文化”有一定的淵源,易產(chǎn)生文化認同感。地理上的接近性造就了恥感文化的相似性,進而產(chǎn)生了價值觀上的接近性,為傳播本民族文化提供了便利。中國人和日本人都比較看重“恥感文化”,害怕被同伴嘲笑,成為孤單的個體。正如劉雙、于文秀所言,中國人和日本人都喜歡采用間接的語言維護自己或他人的面子,這種價值觀上的接近性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5]影片利用中日的文化接近性,使中國受眾產(chǎn)生親切感,有效地刺激了中國受眾的共鳴情緒,促使其理解日本民族文化,逐漸接受其價值觀的輸出。
對于跨文化傳播困境問題,希姆米爾最先提出了陌生人概念,后來古迪孔斯特等人提出了焦慮—不確定性管理理論,他們都認為陌生人進入異質(zhì)文化時,會產(chǎn)生懼怕感,因質(zhì)疑當?shù)厝说膬r值觀而產(chǎn)生焦慮、不安的負面情緒,隨之影響有效的跨文化傳播進程。在劉雙、于文秀看來,“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感性的知識逐步形成信念、價值觀和世界觀,并成為人們衡量自己和判斷他人行為的準則”[5]。由此可以看出,在跨文化傳播中,影片選擇感性的知識作為主題,傳達普適價值觀,而非單純、直接的敘事說教,受眾會更容易產(chǎn)生文化認同,形成有效的跨文化傳播。新海誠的動畫電影中對普適性價值觀的呈現(xiàn),在以下三個主題中得到體現(xiàn)。
第一,愛情與距離主題。眾所周知,愛情是具有普適意義的主題,是影視傳播中永恒的話題,新海誠在動畫電影中將愛情與距離組合,演繹出純真質(zhì)樸的愛情故事。《追逐繁星的孩子》中森崎龍司與妻子之間的愛情跨越了生死的距離;《你的名字?!分心信魅斯g的愛情跨越了時空的距離,這些距離使他們的命運軌跡交叉且漸行漸遠,卻讓他們的心越來越近,而他們能否抓住交叉的瞬間,使愛情成為永恒,為他們的愛情故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影片中“遙遠”的愛情在引人深思的同時,產(chǎn)生的朦朧美感滿足了不同文化群體的情感訴求。第二,親情與友情主題。影片《你的名字?!分信魅斯c她的父親平時交談極少,甚至到了遇見卻視而不見的程度。但是在影片的最后,只有她能夠說服其父親進行集體避難,這證明了親情的不可替代性與不可撼動性,同時影片中人物角色之間的友情使他們做到為拯救他人生命而共同努力,這能夠引起受眾的親切感,繼而接受這種價值觀念。第三,夢想主題。影片《言葉之庭》的男主人公每到下雨天都會到庭園中畫設計圖,不斷地努力嘗試做鞋,最后還為老師做出了自己設計的女鞋,體現(xiàn)出男主人公對成為制鞋人這一夢想的堅持,讓觀眾得到人生感悟與啟示,催生文化認同。
寓言、傳說、神話、民間故事等都是文化的傳播媒介載體。孫英春在《跨文化傳播學導論》中寫道:“作為文化的核心和社會各個群體的領導者,主導群體能夠決定文化信息的內(nèi)容和流向。”[6]新海誠提到過影片《你的名字?!返墓适聛碓?,是小野小町的一首關于夢境與現(xiàn)實的和歌,和歌的內(nèi)容是:“夢里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里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庇捌堆匀~之庭》則是以一首《雷神短歌》貫穿影片,短歌與影片中的故事情節(jié)交相呼應,使得男女主人公羞澀又糾結(jié)的愛戀在雨季展開。這些抒情小詩在影片中以精美的畫面、細膩的情感表達,體現(xiàn)出日本獨特的細膩風情,引發(fā)觀眾的情緒共鳴。影片制作者通過聯(lián)想與想象,將本地化詩歌改編成故事,向人們訴說一段纖細、充滿哀怨氣息的情感故事,以情感打動受眾,引起共鳴,繼而接受日本民族文化,這是主導群體通過日常生活中積累的認知對日本傳統(tǒng)民族文化資源的展現(xiàn)。國產(chǎn)動畫電影《大圣歸來》,選用了中國神魔小說《西游記》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題材,動畫制作人作為文化主導群體,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對《西游記》進行了改編與制作,通過神話這一媒介載體使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接受中國傳統(tǒng)神話,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有很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主導群體應該有效利用這些傳播媒介,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汲取其中的精髓,用包含情感與民族審美的藝術形式,制作出具有普適性價值觀的動畫電影,通過中國傳統(tǒng)故事與觀眾產(chǎn)生共鳴,運用西方技術手段增加故事感染力,并使影片適應西方低語境文化,做到故事本土化與語境國際化相結(jié)合,化解跨文化傳播中產(chǎn)生的文化沖突。
動畫電影是以視覺符號為主的傳播形式,它不但影響著受眾的思維方式,還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念。新海誠偏愛細膩、多層次色彩的審美風格,他的影片《言葉之庭》中的畫面,色彩柔和多變、畫風精致唯美,不僅為受眾提供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而且滿足了不同文化群體的審美期待,讓受眾逐漸在欣賞中接受這種審美觀念,有效地促進跨文化傳播進程。中國的水墨畫、剪紙等具有本土化視覺符號的動畫電影,曾經(jīng)一度在國際上獲得好評,“形散神不散”的意象審美成為中國動畫電影的獨特風格。然而,當代中國動畫電影審美風格變得雜糅混亂,具有中國本土化視覺符號的動畫電影越來越稀少,不僅影響了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而且對國產(chǎn)動畫電影在國際上的品牌傳播形成了一定的阻礙。2016年上映的國產(chǎn)動畫電影《大魚海棠》中本土文化氣息濃厚,雖然口碑兩極分化比較嚴重,但是其中的審美風格和藝術品位得到了很多受眾的支持與喜愛。而且影片中穿插著很多中國獨有的民族文化元素,如箜篌、福建土樓、梯田、《山海經(jīng)》等,均顯示著中國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意象審美風格,其中的精美畫面滿足了眾多受眾的審美期待。在跨文化傳播環(huán)境下,中國動畫電影應該以本土化視覺符號為基礎,將中國獨特的意象審美風格與西方技術相結(jié)合,使國產(chǎn)動畫電影在傳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時,沖破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贏得更多外國受眾的喜愛,使中國的動畫電影能夠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當代,動畫電影越來越成為受眾喜愛的娛樂方式,成為文化重要的媒介載體。動畫電影的藝術性,使得其影片主題不能過于莊重嚴肅,也不能偏向于直接說教,因此那些富有哲理意味的語句,堅持不懈、追逐夢想等具有普世意義且正能量的價值觀成為影片主題首選。“語言雖然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它的可能性永遠大于文化的整體。”[7]在跨文化傳播中,語言是文化重要的表現(xiàn)方式,擁有著強大的力量,由于不同國家使用的語言不同,因此語言成為造成文化誤讀和文化沖突的重要因素。本國語言中不僅滲透著本民族的文化,蘊含著本民族的思維方式與情感偏向,而且隱含著本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取向。因此,盡管普適性價值觀容易得到不同受眾群體的認同,但是仍然需要注重普適性價值觀的語言表達,便于受眾的理解與接受。新海誠的動畫電影通過情感打動受眾,同時宣揚普適性價值觀,其在跨文化傳播上的成功,對中國動畫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中國動畫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需要注重普適性價值觀的準確表達,盡量減少文化誤讀現(xiàn)象,兼顧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因素,滿足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群體的情感需求,努力獲得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最大限度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