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形勢下群眾利益訴求的特點
利益訴求是廣大人民群眾通過一定渠道和方式向執(zhí)政黨、政府和社會各級組織表達自身利益要求,尋求利益保護的過程。新形勢下,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呈現(xiàn)出新特點:
第一,訴求主體多元化。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加速分化,新的社會階層不斷產生,多元化的群體利益格局已經形成,利益訴求的主體也不再僅限于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還包括越來越多新的社會階層,他們也在不斷表達自身利益要求,尋求利益保護。
第二,訴求數(shù)量居高不下。隨著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群眾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空前增強,利益表達意識日益覺醒,表達愿望日趨強烈,開始采取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近年來,從各渠道體現(xiàn)出來的群眾利益訴求數(shù)量居高不下,如全國信訪總量仍保持高位運行,并出現(xiàn)了地方下降、北京上升的趨勢。
第三,訴求內容綜合化。群眾利益主體的多元使其訴求差異性明顯,加之隨著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其多方面的需求被激活,其利益訴求內容更加多樣和綜合,不再僅限于物質利益訴求的表達,出現(xiàn)了物質利益訴求、精神訴求、政治利益訴求和權利訴求相互交織的態(tài)勢。
第四,訴求方式多樣化。隨著群眾參與國家事務要求日益迫切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群眾的利益訴求方式更加多樣化,除原來的信訪、請愿、游行、散步、罷工等方式外,更多以訴諸法律和網絡、微博、新聞媒體等輿論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
二、當前應對群眾利益訴求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走入誤區(qū)
一是基層干部把群眾的利益訴求看成是洪水猛獸,不承認利益沖突的合法性,導致對群眾利益訴求的抵觸和堵壓。二是走入了權力主導型意識的誤區(qū),一些基層干部過多從政治角度來理解群眾的利益訴求,將政府和群眾利益對立起來,把經濟問題政治化,極易激化矛盾。三是有些基層干部的群眾觀念淡薄,只注重經濟建設,忽視社會建設,對民生問題缺乏關注,對群眾利益關心不夠,漠然處之,最終導致事態(tài)惡化。
(二)方法簡單失當
一些干部和部門面對群眾利益訴求,采取見困難就拖,見問題就推,見矛盾就躲——“一拖、二推、三躲”的方法,敷衍塞責應付了事。一些干部在解決群眾利益訴求時,開“神仙會”、說“籠統(tǒng)話”,耍太極,互相推諉,最后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還有一些干部對群眾的利益訴求簡單采取“堵”“壓”的辦法,久拖不解決,致使矛盾激化,造成合法的利益表達方式無效、不合法的表達方式卻有效的逆反現(xiàn)象。
(三)應對能力不足
一方面,在群體利益多元化格局下,傳統(tǒng)利益訴求解決渠道與機制難以適應,而有效的新渠道和新機制尚未建立,以至群眾利益訴求多元化與應對訴求渠道單一低效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的有效應對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群眾利益訴求的內容、方式不斷變化,而部分干部的知識水平、工作方法跟不上形勢發(fā)展,特別是面對網絡、媒體的能力嚴重欠缺,使其無法有效應對群眾利益訴求。
(四)行為缺乏監(jiān)督
一些群眾利益訴求主管部門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對群眾合理利益訴求或置若罔聞,或敷衍推諉,致使一些群眾采取過激或非理性方式表達利益訴求,造成干群關系緊張,影響社會穩(wěn)定,這與利益訴求主管機關的行為缺乏監(jiān)督密不可分,一方面缺乏嚴格的法律規(guī)范約束,另一方面缺乏科學有效的制度和輿論監(jiān)督,使其行為失范。
三、新形勢下群眾利益訴求的應對策略
(一)暢通表達渠道,合理引導
一是要暢通和拓寬群眾利益訴求的表達渠道。通過夯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領導干部定期接訪下訪制度、擴大社會協(xié)商的范圍領域等,為群眾合法表達利益訴求提供政治保障。二是要構建群眾利益訴求表達的社會平臺。充分發(fā)揮社會團體、行業(yè)組織、基層自治組織等社會組織的作用,為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表達提供平臺。三是要切實發(fā)揮大眾媒體的群眾利益訴求表達作用。新形勢下,新聞媒體已成為最具優(yōu)勢的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政府應當高度重視、主動銜接、及時處理和回應,使大眾媒體真正成為群眾有序表達利益訴求的重要渠道。四是要強化群眾利益訴求表達的合理引導。加大訴求表達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各種訴求表達渠道的宣傳力度,引導群眾通過合理合法的方式和程序,表達自己的合法訴求。
(二)明確訴求成因,科學判定
要正確應對群眾的利益訴求,一是要搞清楚人民群眾的訴求是什么,避免先入為主的觀念,親切坦誠地與群眾正面交流,明確他們的利益訴求。二是要弄明白群眾提出訴求的原因何在,是企業(yè)的欠薪欠費問題、房屋拆遷補償和安置不合意愿,還是政策不合理、政府工作人員服務水平不夠,要結合實際認真分析、客觀評價,弄清其特點,以便有針對性地作出處理。在明確群眾的訴求和成因后,要科學判定群眾的利益訴求是否合理,認真查詢相關政策文件規(guī)定和以往處理慣例,找足依據(jù)和理由,便于下一步工作的開展。
(三)滿足合理訴求,有效解決
對于群眾的合理利益訴求,必須高度重視,及時有效解決。一是要建立處理群眾訴求的有效工作機制,強化部門職能,責任落實到人,明確辦理時限,切實做到責任有落實、解決有監(jiān)督、處理有反饋。二是要堅持分級負責、歸口管理、多部門協(xié)同配合的原則,共同解決好群眾的合理訴求。避免信訪部門除了受理訴求還要“大包大攬”地處理訴求,將群眾訴求根據(jù)內容范圍歸口到有關職能部門,強調有權處理部門的責任,按職能分工具體落實、限時辦理,涉及多部門的訴求問題則明確牽頭負責部門,其他部門協(xié)同辦理,防止互相推諉塞責。三是要高度重視群體性訴求和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群體性訴求一旦得不到有效解決和處理,極易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在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有作為、早作為,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合理利益訴求應該得到特殊保護,重點予以關注、解決和紓解,防止群眾和社會情緒的“井噴”。
(四)傾聽不當訴求,正確紓解
對于一些群眾的不合理利益訴求,應該柔性處理,正確紓解。一是要用一種公平寬容、親切和藹的態(tài)度去傾聽,避免簡單粗暴的指責批評、站到群眾的對立面,要認真傾聽,獲得群眾的情感認同。二是要客觀正確地與群眾分析矛盾和問題產生的根源,循循善誘,注意說話的語氣和方式,做到“理直也要氣和”,對群眾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曉以大義,解開群眾心里的解。三是要學會換位思考,對于群眾不合理的利益訴求不能遷就,但是對于群眾確實存在的困難,可以尋求其他渠道盡量幫助緩解,紓解群眾的不良情緒。
(五)強化督查反饋,嚴格約束
對于利益訴求主管機關的行為應該進行有效監(jiān)督。除了強化法律規(guī)范外,應該更多地注重對訴求處理過程的監(jiān)督和約束。一方面可以建立督查機制,對群眾合理利益訴求處理的事前、事中、事后進行督查,對訴求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加強督查,以推動辦事節(jié)奏、提高工作效率,及時有效地解決群眾合理利益訴求;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利益訴求處理結果反饋機制,及時向訴求群眾反饋處理結果,定期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jiān)督,以此約束利益訴求主管機關人員的行為,正確應對群眾的利益訴求。
(作者單位為中共豐都縣委黨校)
[作者簡介:梁菊(1984—),女,重慶永川人,管理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區(qū)域經濟管理與基層治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