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內容摘要:基于交流語境的寫作教學范型提倡創(chuàng)生一個真實的、具體的語境,讓學生在具象的世界中寫作,在具體的運用中寫作。這種寫作教學范型,是解決目前我國中小學寫作教學效率低下,走出兩難困境的的唯一正確途徑。
關鍵詞:交流語境 寫作教學 改革
眾所周知,當前我國大中小學校普遍存在著寫作教學的兩難:—提到寫作,學生不愿寫、沒的寫、不會寫;教師不愿教、沒法教、不去教。盡管教師們竭力擺脫這種困境,然而最終只能是惡性循環(huán),在困境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寫作教學的兩難困境呢?導致我國寫作教學的兩難困境,根本原因是我們的寫作教師觀念滯后、理論陳舊、方法錯誤使然。治標還需治本,我們必須轉變寫作觀念、激活寫作理論、更新寫作知識。
我國的寫作教學正在經歷著三大范型的轉換,即由文章寫作向過程寫作、交流寫作的轉變。這種轉型是一種積極的、良性的變化,對于解決目前我國大中小學寫作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將會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
20世紀60年代以前,我國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是以三大文體為中心的文章寫作范型。這種寫作教學,將文章劃分為主題、材料、結構、語言等幾大板塊,通過對各板塊分階段的學習,使學生形成立意、選材、結構、遣詞等所謂的各種寫作能力。這種分段學習的確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某種寫作能力,然而,寫作活動畢竟不是流水線式的產品生產,寫作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寫作能力不是各種能力的簡單集合。所以,這種寫作教學模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然而,我國中小學寫作教學一直掙扎于模式,始終找不到突破。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的寫作教學形成了過程寫作范型。這一時期認知心理學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特別是寫作心理的研究。人們逐漸意識到,寫作不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組織和應用,寫作還涉及人的心理因素,比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認識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過程中心寫作范型正是在這種心理學理論背景下形成的。過程寫作教學范型開始將關注結果轉向過程,重點放在寫作產品上,著眼于寫作主體,通過關注結果來關注作者的思維過程,是寫作范型的重要轉變。
這種教學模式重視寫作的思維訓練和寫作策略的開發(fā),重視作者的主體意識及其能動作用,重視寫作過程中的分工合作。西方國家非常重視這種教學模式,在中小學校普遍使用。然而,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這種模式的不足和缺陷也顯現出來。首先,它忽略了對學生的基本寫作技能的訓練。其次,它忽略了文種、體裁之間的差異。再次,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大大增加了師生的教和學的負擔。最后,它不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中小學校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寫作教學范型——交流寫作教學。人們意識到寫作不僅要關注結果、重視過程,寫作更是一種基于真實而具體語境下的社會交流和意義建構。在交流中心范型下,新的寫作觀被提了出來,寫作被認為是一種自我表達和社會交往。這種范型注重為何寫、為誰寫等關于寫作的更深層次的問題。寫作不是一個人的自言自語。讀者的知識、讀者的需要和文化背景對寫作的內容、結構、風格和語言有著制約作用。傳統(tǒng)寫作教學的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如缺乏積極性、缺乏內容、風格不恰當等,與讀者意識密切相關。讀者意識本質上是一種交流意識。為什么寫、為誰,是人們在寫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些語境因素塑造了話語的具體形式。寫作教學如果忽視這些語境要素,那么學生所學的寫作知識,形成的所謂寫作能力就會是靜態(tài)的、僵化的,沒有太多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
寫作即交流的寫作觀,是受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興起的語用學的影響。語用學認為,語言學習的核心不是語符和語義,而是其語用功能。語言學習的目的不在于語言符號和意義的機械識記,而在于通過語境學言語,獲得真實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隨著社會發(fā)展,人的語言交際能力愈加重要。于是,一個關注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強調在具體交流活動中學語言的“交流寫作法”出現了。交流寫作是一種讀者導向、交流驅動、語境生成的寫作。在這種寫作觀支配下,作者因為有了直接或潛在的交流對象,有了交流語境要素的參與,就可以選擇并創(chuàng)生寫作內容和表達形式。寫作的內容、素材、體裁、結構、語言等,因為這個交流語境不斷孕育生成。這樣的寫作,對作者來說,是真實的、具體的、有動力、有意義的。這樣的寫作需要學生基于真實、具體的語境,運用真實的語言能力去完成,當然他們獲得的也是真正的寫作技能。
交流是寫作的本質。寫作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創(chuàng)造一個現實的或擬實的寫作任務場景,讓學生自由地表達和交流。所謂“交流語境寫作”,是為了達到特定的交際目的,與顯在或潛在讀者圍繞某個話題進行的意義建構和交流活動。這種寫作必須針對特定的讀者、環(huán)境,為實現特定的語言目的,根據生活、工作、學習和心理的現實需要。例如,舉辦一次“馬拉松比賽”的活動,可以社會交往的形式組織設計四次寫作練習:活動前,擬寫通告;然后給各有關方面擬寫通知;在活動過程中有現場錄音、錄像和筆記;活動結束后,整理材料撰寫新聞報道,以便開展對外宣傳。以上四個寫作練習,每一個都有明確的目的和功能,明確的讀者,一個相對固定的話題,和特定的寫作風格。我們相信這樣的寫作是真實的,因為它有具體語境,具體對象,具體體式和具體的功能。
因此,寫作教學的核心就在于將寫作置于真實的交流語境之中。在教師的課堂寫作教學中,關鍵要模擬出交流任務場景,也就是要形成“具有具體的交流語境要素的寫作任務”——即寫作話題、作者的身份、讀者以及寫作目的等交流要素的明確化、具體化,這才是“真實寫作”的真正含義。
這種基于交流語境的寫作范型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如果我們基于寫作交流語境理論去設計作文課程,整個的傳統(tǒng)寫作理論體系將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寫作課程與教學的許多深層次問題如寫作動機缺失、內容匱乏、材料的選擇和組織、文章的結構和語言表達等都可能迎刃而解。
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中小學寫作教學早就形成了交流語境范型。例如,以下是他們的中小學的作文命題:endprint
1.為到某地旅游的外地游客制作一張旅游指南。集中表現某地的風土人情,并包含一些有關文化歷史古跡的照片。
2.就校園周邊娛樂業(yè)過多、環(huán)境臟亂等問題,給教育主管部門寫一封信,要求還學校一片凈土。
可以看出,上面的作文命題寫作對象具體、目的明確、體裁清楚,是典型的基于交流語境的寫作題目。題目中看似有諸多限制,但這些限制卻是重要的寫作資源,是寫作動機、內容和表達的產生的來源和依據。這樣的作文題目比一個大而空、沒任何限制的題目更好寫。
相比之下,我們傳統(tǒng)的作文題目,如“我的×××”、“我最難忘的事”、“我最敬佩的人”,這些題目的讀者是模糊的,目的是缺失的,實際功用是沒有的。這樣的寫作除非有經驗的同學自己去設定一種情景,讓這種情景來喚醒自己的寫作欲望,否則只能去編排,于是產生了“虛假寫作”現象。
現在我們的一部分寫作教師逐漸地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寫作教學中經常會設計寫作任務情境,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特定的交流語境中自由地寫作了。例如在人物肖像描寫的寫作教學中,一些教師這樣設計寫作任務——讓學生運用課文中學到的人物描寫的方法,描寫本班的一位同學,在課堂上現場讀出來,讓大家猜猜寫的是誰。
這是一個典型的交流語境型的寫作課堂設計。由于有了非常明確具體的對象、目的,學生很快就完成了。絕大多數學生都準確地把握住了對象的特征,描寫得栩栩如生,結果大家都猜對了,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課堂氛圍非?;钴S。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真實交流語境寫作的無限魅力。
我們傳統(tǒng)的人物描寫教學,通常是一種純粹的知識性的、技能性的、模型化的描寫練習。寫人物,可以寫人物的肖像、神態(tài)、語言、動作以及心理等;寫肖像又可以寫臉形、眼睛、鼻子、頭發(fā)、耳朵、衣著等??墒俏谋静煌浣涣髡Z境也不盡相同,一般就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地一一描畫出來。我們寫什么、怎么寫等,應該由交流語境決定的。
綜上,基于交流語境的寫作教學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交流能力。這種寫作教學范型提倡創(chuàng)生一個真實的、具體的語境,讓學生在具象的世界中寫作,在實際的運用中寫作。可以說,這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真正的寫作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正確途徑。交流語境寫作范型是當下互聯網+時代我國中小學寫作教學走出兩難困境的不二選擇!
參考文獻
1.《寫作課程范式研究》榮維東 學科教育·語文 華東師范大學 2010(學位年度)
2.《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理性思考》耿紅衛(wèi)張麗娟《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2期
3.《淺談交際語境寫作理論下的語文寫作教學》諾王永《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4年7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