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成洪
1
1956年8月,我由水電部重慶建筑工程學校畢業(yè),分配到云南以禮河水電工程局工作。行前聽情況介紹說,以禮河水電站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興建的五個大型水電站之一。廠房修在山肚子里面,可防原子彈。
以禮河上要修建四個梯級水電站。毛家村一級水電站的功用,主要是要修建一個庫容達3億立方米的大型水庫,為四個梯級水電站發(fā)電,儲備需用的水量。為此,需修建一座高80米的攔河大壩,這是一座亞洲最高的土壩,其設計、施工的技術水準,在當時屬全國一流。
我受到了工程局的器重,當上了毛家村大壩的施工技術員。我覺得這是我人生的一大造化,它能夠體現(xiàn)出個人的人生價值。我心里早就十分欣喜和向往它了。
我學的是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專業(yè),并不懂水電站設計的技術原理,施工上當然也就沒有多大把握,心里只抱著一種無底無數、邊學邊干、從頭學起的想法。初次見到以禮河時,就禁不住說了些外行話。
2
以禮河的容貌是很美的,美得讓人憂郁,可又能洗去人的憂郁。它那清亮溫柔的河水,在烏蒙群山中悄無聲息地輕輕滑行著。兩岸綠樹成蔭,有高大的白楊樹和茂密的垂柳,又有纏結在一起的山茶樹叢和蓬蓬勃勃的野葡萄藤。河水黑黢黢的,水面閃耀著銀色和藍色的光。河水澄澈清涼,靜靜地流過礫石淺灘。一路往前探尋,由于河水小,又沒有水聲,在轉彎處,河水常常會被樹枝遮沒,似乎失去了蹤影。我深深地感覺到,以禮河太秀氣了,也太羞怯了,仿佛是一個少見世面的小家碧玉。生命在這里變得清澈透明。唉,以禮河美麗的風景有多好,看不盡?。?/p>
毛家村離會澤縣縣城10公里,是滇東北高原上的一個小山村,攔腰系一條以禮河,綴幾叢蘆葦,又粗樸又溫情。河流左岸的河灘上,歇著幾叢房屋,屋前屋后,是幾片田野和樹林。有霧的時候,村前村后的景物若隱若現(xiàn),飄飄渺渺,一派白茫茫、煙溟溟,恍若仙境。
我去毛家村工程處報到那天,是一個初春的早晨。太陽還在高山的山脊下面懶洋洋的不肯升上來。以禮河右岸的河岔、沙灘、山溝、葦塘和露珠晶瑩的樹林都沐浴在通紅通紅的寒冷的朝霞里。晨霧像一根煙柱似的移動著,又像一條灰色的無頭蛇似的鉆進了峽谷,碰到了玄武巖的山崗,便順著山坡鋪展開去。抬頭仰望,西邊淡灰色的天空,還閃爍著寥落的晨星。
以禮河水在我腳邊汩汩流淌,使我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要拿它去和我曾經熟識的一些河流做比較。我的家鄉(xiāng)在嘉陵江邊,離長江很近,從小經常跟它們打交道。我多次坐過這兩條河上的木船和機輪,也常在河邊游泳、捕捉魚蝦、觀看熱鬧的龍舟賽。這些東西,經歷的次數多了,便覺得很平常,留不下深刻的印象。而這兩條河,夏天發(fā)大水時,那景象卻是驚心動魄的,刻入我永生難忘之記憶里。長江、嘉陵江都是大江大河,平時江面就很寬闊,出現(xiàn)洪峰時,其水流更是浩浩蕩蕩,洶涌澎湃,咆哮喧囂,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一瀉千里,不可阻擋。古人早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詩句,長江的雄渾氣勢,那確實是名不虛傳??!
與之相比,以禮河哪里算得上一條河?枯水時,涓涓細流,每秒鐘只有零點幾個立方米,似乎會斷流一樣,跟嘉陵江眾多的支流小溪差不多,也就是說,以禮河的水勢氣魄,僅與長江支流的支流相當。我難免有些懷疑,這么不起眼的一條小河,能建設起一系列大型梯級水電站嗎?
可是,“人不可貌相,水不能斗量”,隨著我跟以禮河長期的密切接觸和我對水電站工程設計的深入了解,我才明白自己的幼稚無知,是我錯誤地低估了它。
說到河,就離不開山。有山才有水嘛。以禮河得天獨厚,由龐大的烏蒙山系提供水源。毛主席說:“烏蒙磅礴走泥丸”,可見烏蒙群山是多么高大雄偉。山脈高大,流域面積自然就寬廣,這便能給以禮河匯入充足的雨水。雨季天以禮河同樣能引發(fā)洪水,那洪水也能達到枯水時的千倍萬倍,足可溢滿河床。只要能把這些洪水攔蓄起來,每年的水流總量仍然是十分巨大的。
我到毛家村工地工作頭一年的五月,就經歷了以禮河的一場大雷雨。那天傍晚,冷風一起,河槽的上空,太陽突然被烏云遮住了,天色黑沉沉的,十分可怕。群山沉默不語,好像在等待什么。一只老鷹展開翅膀,在濃云下面盤旋著。一群烏鴉哇哇叫著追逐它。西邊的山頂上,一道閃電劃破天空,引來了震撼大地的雷聲。接著,狂風呼嘯,大雨傾盆而下。四個小時后,以禮河便漲大水了,沖毀了我前幾天才指揮民工搭起的一架簡易木橋。
俗話說,“易漲易落山溪水”,這是山區(qū)河流的普遍的特點,但是這個特點對于以禮河來說,就不太明顯了。以禮河流域,自古以來,民風淳樸,極少出現(xiàn)大肆砍伐樹木,破壞自然生態(tài)的情況,故而森林茂密,植被狀況極佳。由于有大面積森林涵養(yǎng)水源,故而以禮河與其他山溪河流相比較,河水漲得就要慢些,洪峰就要低矮些,大水的消退也要慢些。所以,河水平時流量雖不算大,但細水長流,卻能保證會澤壩子和沿河兩岸多年來農田灌溉、人畜飲用水的需要,基本上沒有出現(xiàn)過旱、澇災害。而大多數其他山區(qū)河流,河水猛漲會出現(xiàn)洪災,洪災過后又會長時間斷流,出現(xiàn)旱災。
不論什么地方,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好壞,都要由天、人兩個方面來決定。以黃河為例,古人有“圣人出則黃河清”之說。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歷史上出現(xiàn)過“圣人”,比如軒轅黃帝、堯、舜、夏禹、伏羲、神農、孔夫子等;二是說,黃河也有過水清的時候。用現(xiàn)代的科學知識來分析,黃河之“清”并非與圣人的出現(xiàn)有必然的聯(lián)系。河水清澈,可能是古代黃河流域植被狀況沒有遭到破壞時曾出現(xiàn)過的情景。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于水土保持多么重要。
3
但人們是不是只能滿足于以禮河水資源,千萬年以來所能提供的那些天然的、簡單的功用呢?新中國建立后,由于工農業(yè)建設的發(fā)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國家便對開發(fā)、利用以禮河水資源中的水能來發(fā)電,以發(fā)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改變會澤縣及滇東北地區(qū)原始落后的生活狀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了。
那么,一條小小的以禮河,能不能建設起一座三十六萬千瓦的大型水電站呢?它有那個能耐嗎?
以下水力發(fā)電技術知識,是我后來在工作實踐中才逐漸學到的。水能是由兩個因素構成的。這兩個因素好比乘法算式中的兩個因子,可以互相補充,一個因子小了,加大另一個因子,可得到相同的積,比如3×1=1×3。構成水能的兩個因素,一個是每秒鐘的水流量,另一個是水流的落差。
大江大河,一般河床都比較平緩,水流落差不可能大,沖動水輪機轉動發(fā)電的水能,主要靠相當大的水流量來承擔。全世界最大的水電站長江三峽水電站,裝機容量兩千萬千瓦,水流落差僅靠攔河大壩形成,只有一百多米,推動水輪機發(fā)電,當然主要得由每秒鐘約兩千個立方米的巨大水流量來完成。以禮河水電站設計平均水流量每秒才十幾個立方米,遠遠不可與大江大河所能提供的每秒鐘平均水流量相攀比。但它是山區(qū)河流,地區(qū)又特殊,便使它具備了河床陡、落差大而又能經濟的加以利用的條件。以禮河水流量雖小,可用加大落差的辦法來提高水能。
與以禮河平行,流淌著一條名叫小江的河流,它跟以禮河之間隔著一道分水嶺,水平距離最窄處僅有12公里。但是,兩條河流河床的海拔高差卻有一千多米。以禮河水電站設計者便利用兩河流域的特殊地形,在水槽子二級電站處河流左岸,把河水截斷,讓其水流改道,經過分水嶺的一個穿山隧道,進入娜姑壩子邊沿約兩公里長的人工水渠,再經由埋設在崇山峻嶺山肚子里的巨型高壓鋼管,讓以禮河水流直接落入海拔高差一千多米的小江里,這樣一來,上千米的落差,就彌補了水流量之不足,鋼管內產生的巨大壓力,同樣能沖動大型水輪機發(fā)電。鹽水溝三級水電站和小江邊的四級水電站分別利用這一千多米落差,發(fā)出了整個以禮河水電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電力。這個設計構思是相當巧妙高明的。
4
但任何一種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自然條件,一個是社會條件。以禮河的水資源潛能,存在了千萬年,舊社會為什么不能開發(fā)利用呢?當地的老百姓為什么一直過著貧窮、落后的生活呢?這是由社會政治制度所決定的。
李鵬總理在談到有關長江三峽水電站的建設問題時,曾說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特點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幾件大事。當年修建毛家村大壩時,我國經濟實力并不雄厚,機械化程度也很低,一千七百多萬立方米的土方,硬是靠共產黨組織上萬名民工、干部、技術人員,夜以繼日,不顧嚴寒酷暑,以吃苦耐勞、螞蟻啃骨頭的意志力,肩背手扛、一挑一擔的泥土壘起來的。建設以禮河水電站,就像打一場戰(zhàn)爭,建設者充滿了開拓精神與創(chuàng)造活力,終于取得了改地換天的業(yè)績。以禮河水電站的建設者是一些理想主義者,理想主義者是可貴的,他們是世上的鹽。
站在那樣的人群中,不被感染是不可能的。它會讓人覺得莫名地熱血沸騰,呼吸吐納,皆是天地浩蕩之氣,人會像灌滿了風的氣球,膨脹起來,飄然欲飛。
建成后的毛家村大壩,巍然屹立,氣勢多么雄偉?。≌驹诖髩紊峡疵掖逅畮?,萬頃碧波在太陽底下閃耀,真是太光輝燦爛了,人工湖的顏容上充滿了快活與青春。
如今,毛家村背后山坡上建成了通向省城的高速公路,高壓輸電線跨過了高山,氣勢磅礴。山坡下有高樓、有街道、有餐館、有發(fā)電廠。這里已成為了著名的旅游區(qū),人來人往,絡繹不絕。一年四季,都有大量的游客來觀賞毛家村大壩和人工湖的美景,品嘗大壩背后漁塘里養(yǎng)殖的虹鱒魚。毛家村大變樣了,早已看不到過去貧瘠、寒酸、清冷的小山村的痕跡了。
我到會澤縣城時,狹窄、彎拐、破舊的街道,低矮、寒傖、搖搖欲墜的民居,確實令我唏噓不已。那是舊社會的遺跡。以禮河水電站的建成,給會澤縣發(fā)展經濟、教育、大力進行城市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年來,經過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共產黨以宏大的氣魄,與時倶進的精神,有遠見的興建和擴建了會澤磷肥廠、水泥廠、耐火材料廠等一批工業(yè)項目,又積極開發(fā)旅游業(yè)和第三產業(yè)。興建的新大街、北環(huán)路大馬路,寬闊筆直,會澤公園彩虹橋、電訊大樓等高樓大廈,創(chuàng)意新穎大膽,使會澤縣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可以比得過前些年省城的某些標示性建筑物。
古樸、純凈的以禮河是會澤人走向新生活、跨入現(xiàn)代文明的起點。隨著城區(qū)迅速擴大,農村人大量擁入縣城工作。在繁華的大街中,鄉(xiāng)村味兒與都市風情和諧融合,交相輝映,別有一番韻致。到處是繽紛閃爍的霓虹燈、悠揚清新的電子音樂。人們大大改變了千百年來原始、單純的生存方式,一些舊時的風景漸漸老去,一些新鮮的故事正在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