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
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日本的全面侵華開始,中國的全面抗戰(zhàn)也開始。8月間,蔣介石希望胡適偕同錢端升、張忠紱,以半官方身份赴歐美,以演說、發(fā)表文章等方式揭露日軍在中國的暴行、 爭取歐美國家政府和民眾對中國的同情和道義上的支持。胡適一開始是不愿意的,在國難當頭時離開,他覺得不光彩,但終被說服。9月9日,胡適等人在南京上船往武漢,船到武漢后換乘飛機到香港,又從香港飛往美國。胡適于1937年9月26日抵達舊金山。1938年7月26日,從美國到了歐洲。9月17日,國民政府任命胡適為“中華民國駐美利堅特命全權大使”。10月3日,胡適從歐洲回到美國紐約。10月5日,胡適赴華盛頓就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
1941年12月8日(美國東部時間為7日),駐美大使胡適正在使館內吃午飯時,接到了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電話。羅斯福說:“方才接到報告,日本海空軍已在猛烈襲擊珍珠港! ”對于身心疲憊的胡適,對于處于深重苦難中的中國,這真是天大的喜訊。這意味著美日之間戰(zhàn)爭的開始,意味著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意味著中國的對日抗戰(zhàn)在切實的意義上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一部分。既然美國參戰(zhàn)了,日本的失敗便是無可置疑的,而且時間不會太久。此前,胡適一直以“苦撐待變”自勉,也以此勉勵包括蔣介石在內的國人??鄵瘟藥啄辏@“變”終于來了。胡適當駐美大使,本來就是客串,從這一刻起,胡適便覺得自己作為中國駐美大使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了,應該盡快辭去這個外交官的職務,回到本來的生活中。
但胡適真正辭去此職,則要到1942年秋。1942年8月15日,胡適接到重慶發(fā)來的準其辭職的電報,當晚11 時,胡適復電曰:“蒙中樞垂念衰病,解除職務,十分感激?!?月6日,中央通訊社正式發(fā)布了胡適辭駐美大使職的消息:“我國駐美大使胡適,近來因患心臟衰弱,不勝繁劇,迭向中樞表示去志。茲聞中央已準其所請,擬另畀工作。其駐美大使繼任人選,已內定由魏道明氏擔任。”“中央社”的消息,強調了是先有胡適的一再請辭,后有中樞的免職決定。9月8日,國民政府行政院國務會議正式?jīng)Q議,準駐美大使胡適辭職,以魏道明繼任。9月18日,胡適離開華盛頓,卜居紐約。
日本全面侵華后,與美、英等國的矛盾也漸斬尖銳,而美、英等國對華援助的態(tài)度也漸漸積極。國民政府竭力爭取美、 英等國物質上和道義上的援助,而廢除不平等條約,則是爭取美、英等國援助的重要內容。如果在中國人民正在艱難地抗擊日本侵略者時,美、英等國宣布廢除此前與中國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那對中國的抗戰(zhàn)當然是巨大的支持。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國民政府就已經(jīng)開始了這方面的努力。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既然中國的抗戰(zhàn)成了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一部分,中國戰(zhàn)場的地位也就大大上升。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荷等26 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對法西斯軸心國共同行動宣言》(即《二十六國公約》,后又稱《聯(lián)合國家共同宣言》)?!缎浴沸?,各簽字國政府贊同羅斯福、 丘吉爾于1941年8月14日簽訂的《大西洋憲章》?!缎浴犯?guī)定:各簽字國必須使用全部軍事和經(jīng)濟力量,共同對抗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侵略; 各國保證不單獨與敵國締結軍事協(xié)定或和約。在這次共同行動中,中國是領銜者。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使得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時機真正成熟。
1943年1月11日,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與美國國務卿赫爾代表兩國政府在華盛頓簽署了《關于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簡稱“中美新約”。同一天,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與英國駐華大使薛穆在重慶簽署了《關于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簡稱“中英新約”?!爸忻佬录s”和“中英新約”的簽訂,宣告了中美、中英之間此前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的廢除。
廢除不平等條約與國民政府解除胡適駐美大使職務,有什么邏輯關系呢?
2013年7月,臺灣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zhàn)日記(1937—1945)》,厚厚的兩大冊,共一千四百多頁。郝柏村抗戰(zhàn)時期是國軍軍官,參與了抗戰(zhàn)全過程,赴臺后曾任“總統(tǒng)府侍衛(wèi)長”,長期在蔣介石身邊服務,由他來解讀蔣介石抗戰(zhàn)時期的日記,自然是很合適的。由于某種技術性困難,郝柏村解讀蔣介石日記時,未能附上日記原文,不過,從郝氏的解讀中,完全能夠知曉日記原意。蔣介石每個星期日,會在日記中寫下“上星期反省錄”。1942年10月18日,是星期日,蔣介石照例寫了對上星期言行的反省。對這一天的“星期反省”,郝柏村做了這樣的解讀:
胡適在著名文人中,算是支持蔣公的,以其在中美的聲望,任為駐美大使四年,但無工作績效可言,僅個人得名譽博士十余項。他不是職業(yè)外交官,不敢說話,恐獲罪于美國,但外界猶以為美倭破裂交戰(zhàn),是胡的功勞。其實當時對美外交,系由宋子文奔走,故決定撤換胡適,否則現(xiàn)在取消了不平等條約,外界必認其功勞更大,政府要撤換他更難了。蔣公感嘆文人名流,其為國不過如此,其實用胡,乃代表中美立國共同理想象征,非依其外交實務。
晚年的郝柏村顯然對胡適并無好感,在解讀中也可能多少夾帶了自己的看法。但郝氏基本是在轉述蔣介石的看法和感嘆,則是毋庸置疑的。抗戰(zhàn)爆發(fā)后,蔣介石選擇胡適任駐美大使,并非因為胡適是外交長才,乃是因為胡適在美國的巨大聲望,這一點,是一開始便為天下人明了的。但天下人不知道的,是蔣介石在這一天的日記中透露的這兩種信息:(一)蔣介石對胡適在駐美大使任內的表現(xiàn),是很不滿的,對其業(yè)績評價甚低,甚至認為”無工作績效可言”;(二)蔣介石之所以在1942年秋下定解除胡適大使職務的決心,是因為不愿意由胡適代表中國政府在廢除中美之間不平等條約的“中美新約”上簽字。代表中國政府在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新約”上簽字,這當然是極其榮耀的事情。如果胡適依然是駐美大使,這份榮耀便當然地屬于他。而蔣介石則不愿意讓胡適享有這份榮耀,于是在“中美新約”簽字前,解除胡適的駐美大使職務。
胡適生前不知道蔣介石內心對他的真實看法和態(tài)度竟然是這樣,如果知道,也許會傷感不已,也可能會令他更深刻地思考民國時期文人與政府、知識分子與政治的關系。
但胡適的駐美大使到底當?shù)萌绾危膊荒芡耆墒Y介石、郝柏村一流人說了算。
二 我所見過的所有胡適傳記、年譜,不管是海外、境外還是大陸出版,都對胡適使美期間的外交勞績,有高度評價,當然,不包括大陸特殊時期的出版物。
胡適這樣的學者,辦理具體事務的能力當然不會很強。但蔣介石選中胡適為抗戰(zhàn)時期的駐美大使,看重的本來就不是他的事務性能力。胡適對美國很了解,胡適在美國的朝野都有良好聲譽,作為中國的“形象大使”,胡適是極其合適的。在那個特殊時期,有胡適代表中國活躍在美國的朝野,能夠贏得美國從官方到民間對中國的好感,而這對美國最終大力援助中國、與中國并肩抗擊日本,意義決非很小。用今天的時髦話說,胡適體現(xiàn)的是一種“軟實力”。這樣說,并非意味著胡適使美期間具體事務上無可稱道,而是強調:蔣介石所期望于胡適的,胡適盡心盡力地做到了。如果蔣介石真的認為胡適使美期間“無工作績效可言”,那是蔣介石忘了任命胡適當駐美大使的“初心”了。
在眾多談論胡適使美功績的文字中,傅安明的《略談胡適使美的成就》 一文具有特別的權威性,因為作者在1936 至1949年間,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館秘書。作為胡適的部屬,他目睹和參與了胡適當駐美大使的全過程。
傅安明的文章首先介紹了《紐約時報》聞知胡適將卸大使任而于1942年9月3日發(fā)表的評論?!都~約時報》的評論對中國政府解除胡適大使職務表示了驚訝,文章說:“重慶政府遍尋中國全境可能再也找不到比胡適更為合適的人物。他1938年來美國上任,美國朋友對他期望至高,而他的實際表現(xiàn),又遠超過大家對他的期望。他在美國讀書、旅行、演講,對美國文化之熟悉,猶如對其本國文化之了解。他所到之處,都能為自由中國贏得支持。如果對于他的去職深感遺憾,尚不足以表達我們的心意。”于此可見,胡適使美四年,是怎樣贏得美國輿論界的尊敬與重視。
傅安明文章從“演說造勢”、“外交勝利”、“善交美國政要”等方面介紹了胡適的使美成就。
胡適擅長演講。使美期間,胡適頻頻在美國各地演講。所有的演講都圍繞一個中心,即揭露日本在中國的暴行,分析戰(zhàn)爭局勢,強調日本必敗而中國必勝,當然還要呼吁美國朝野對抗戰(zhàn)中的中國給予道義和物質上的支持。應該說,胡適演講的成效是巨大的,大到引起了日本的恐慌。傅安明文章說,《紐約時報》1940年10月31日引述了日本最具影響力的英文報紙《日本時報》的一篇專電,專電聲言,在美國的大選年,中國駐美大使胡適在美國巡回演講,激發(fā)美國民眾的仇日情緒,引導美國進入戰(zhàn)爭危境。專電特別強調,美國總統(tǒng)已經(jīng)保證置美國于戰(zhàn)爭之外,而胡適竟公然不斷呼吁美國參與戰(zhàn)爭,這是極其危險的,專電說,如果是英國駐美大使這樣做,一定會引起美國內政利益集團的抗議,而胡適的言行,竟然沒有受到任何非議,只能說明是受到了美國政府的幕后支持。專電最后要求美國國會的相關機構對于中國駐美大使胡適意欲禍害美國的行為予以關注。日本的報紙發(fā)表這樣的專電,實際是在對美國政府放任胡適的演講表示抗議。而這也從反面說明胡適的演講是有明顯作用的。
郝柏村解讀蔣介石日記時,指責胡適不務正業(yè),“僅個人得名譽博士十余項”。其實,胡適使美期間,所得各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有幾十個。然而,一個外國使節(jié),接受駐在國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決不能說是與大使職責無關。胡適使美期間,美國各大學爭相授予其名譽博士學位,這說明了什么?這說明了美國各大學對胡適的認可。而對中國駐美大使的認可,就是對中國的認可。那時的中國,多么需要國際社會的認可,多么需要美國朝野的認可。
美國各大學之所以爭相送上博士帽,又與胡適以演講征服了各大學有關。
傅安明以胡適成功阻止美國對日妥協(xié)并最終促使日美開戰(zhàn)為例,說明胡適的“外交勝利”。此事胡頌平編著的《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敘之甚詳。日本全面侵華后,美國對日本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經(jīng)濟封鎖,其中包括重要戰(zhàn)略物資的禁運。1939年7月26日,美國政府更是宣布廢止《美日商約》。1941年7月25日,羅斯福命令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金。美國的經(jīng)濟制裁對日本形成巨大的壓力。1941年11月21日,日本方面向美國國務卿赫爾提出了“臨時妥協(xié)方案”,日本將越南南部駐軍減少至二萬五千人,美國則有限度地恢復美日通商,特別是要讓日本獲得石油供應,同時要求美國停止對中國的一切道義和物質上的援助。為緩和美日緊張關系,美國政府一開始有意接受日本的條件。果如此,則對中國極其不利。胡適第一時間將此情況報告了蔣介石,并立即向赫爾表示了嚴重抗議,蔣介石聞訊十分惶恐,復電胡適說:
此次美日談話,如果在中國侵略之日軍撤退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以前,而美國對日經(jīng)濟封鎖政策無論任何一點之放松或改變,則中國抗戰(zhàn)必立見崩潰。以后即使美國對華有任何之援助皆屬虛妄,中國亦不能再望及友邦之援助,從此國際信義與人類道義皆不可復問矣。請以此意代告赫爾國務卿,切不可對經(jīng)濟封鎖有絲毫之放松。中(正)亦萬不信美國政府至今對日尚有如此之想像也。
從蔣介石的復電,可知此事對中國的關系何其重大。這也等于給胡適下了死命令,一定要阻止美國對日妥協(xié),哪怕是一丁點的和臨時的妥協(xié),都對中國是致命的打擊。胡適于是見赫爾,見羅斯福,反復強調美國對日妥協(xié)之不可。當時日本方面代表官方在美國從事外交活動的是野村和來棲兩個使者。赫爾曾同時召見胡適、宋子文、野村和來棲,胡適與日本使者自然進行面對面的辯論。中日兩國使者幾番較量的結果,是美國方面認可中國的意見,放棄對日妥協(xié),日本敗下陣來。12月1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對英美作戰(zhàn),數(shù)日后,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
據(jù)《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12月8日(美國東部時間為7日),羅斯福召見胡適。羅斯福與胡適有很親密的友誼,所以不拘形跡。羅斯福對胡適總是直呼其名,不用敬語。一見面,羅斯福便說:“胡適! 那兩個家伙(引按:英文原文是‘The two guys’,指野村和來棲)方才離開這里,我把不能妥協(xié)的話,堅定的告訴他們了,你可以即刻電告蔣委員長,可是從此太平洋上隨時有發(fā)生戰(zhàn)爭的可能,可能發(fā)生在菲律賓及關島等處?!绷_斯福預料到拒絕對日妥協(xié),必定讓日本惱羞成怒、狗急跳墻,只不過沒想到日本先在珍珠港發(fā)瘋。
胡適離開白宮不久,就接到了羅斯福的電話,得知了日本偷襲珍珠港之事。
三 使得美日關系破裂、 把美國拉入抗擊日本的戰(zhàn)爭中,無疑是抗日期間中國最大的外交成就,不平等條約的廢止還在其次。而這項成就,是胡適在駐美大使任上取得的。郝柏村解讀蔣介石日記時,把胡適在此事上的功勞一筆抹殺,認為完全歸功于宋子文,實在是很荒謬的。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引述了王世杰、羅家倫等人對此事的看法。也曾當過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的王世杰認為,促成美國拒絕日本要求、從而導致日本偷襲珍珠港,是胡適使美期間的“歷史性成就”之一。王世杰說:“在日本與美國交涉期間,胡適博士曾將我國政府的主張和希望剴切誠懇的向美國政府披陳。除此以外,他并未作任何特殊的活動,或運用任何外交手腕去影響美國政府;可是當時的羅斯??偨y(tǒng)和赫爾國務卿對于這位‘書生大使’和他的慷慨陳辭,是很重視的,他的披陳是有重大的影響力的?!蓖跏澜苓M而感慨:“在現(xiàn)代的外交工作上,使節(jié)的人格與信望究竟重于使節(jié)的外交技能。”羅家倫也說,促成美日破裂、日軍偷襲珍珠港,與抗戰(zhàn)成敗有著重大關系,而“這項決策雖是由于當時蔣委員長的明智和堅定,但是執(zhí)行的大使在其駐在國的聲譽、人望,及其和當局的友誼與互信不能說不是其中重要的因素?!蓖跏澜堋⒘_家倫都強調了胡適的聲譽、人望在對美外交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胡適本不是職業(yè)外交家。那一套職業(yè)性的外交技能當然非其所長。但是,胡適有一般職業(yè)外交家所沒有的聲譽、人望,有一般職業(yè)外交家所沒有的坦蕩、誠實。而在羅斯福這樣偉大的政治家面前,胡適的聲譽、人望,胡適的坦蕩、誠實,遠勝于那種職業(yè)性的外交技巧。
傅安明在以此為例說明胡適的“外交勝利”時,引述了美國學者比爾德(Charles A. Beard)的觀點。比爾德是極端的孤立主義者,對于美國因珍珠港事件而卷入戰(zhàn)爭十分不滿,所著《President Roosevelt and the Coming of the WAR,1941》對此有尖銳批評,書中強調:“美日最后交涉的失敗,實由于胡適的影響?!?/p>
傅安明還從胡適與羅斯福私誼的角度闡述了胡適使美的成就。使美期間,胡適與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建立了十分親密的私人關系,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在那時,能與羅斯福建立那樣親密關系的中國人,除胡適外,還能找到何人?而在那個時候,作為中國的駐美大使,與羅斯福這樣的美國總統(tǒng)建立親密的關系,對于中美關系、對于中國的抗戰(zhàn),又何等重要! 這期間,美國政府克服重重障礙,借款給中國,拒絕與日妥協(xié),以各種方式支持中國的抗戰(zhàn),誰能說與羅斯福喜愛、欣賞、信賴胡適這個駐美大使沒有關系?
但蔣介石的確對胡適不太滿意,最有力的證據(jù)便是任命胡適為駐美大使后,又命宋子文以其私人代表的身份赴美,與美國政府打交道。胡適是在1938年9月被任命為駐美大使的,宋子文則是1940年6月赴美。宋子文赴美后,中國的駐美大使實際上就有兩位。胡適被稱作“書生大使”,而宋子文由于與蔣介石的特殊關系,又是作為蔣的私人代表出現(xiàn),便被稱作“太上大使”。胡適本來就看不起宋子文這種繡花枕頭。宋子文赴美后,對胡適頗多責難,二人關系就自然不會融洽了。胡適這一時期的日記、書信,多次透露了與宋子文的矛盾。1940年7月12日,胡適在日記里記述了宋子文對其到處講演的指責。宋子文對胡適說:“你莫怪我直言。國內很多人說你演說太多,太不管事了。你還是多管正事吧?!睂Υ?,傅安明在《略談胡適使美的成就》中予以了駁斥:“其實,胡的部屬多人幫他管理‘正事’,只有兩事部屬幫不上忙,必須他親自出馬,一項是廣交朋友,以及與總統(tǒng)、部長、議員及名流顯要的接觸。另一項就是發(fā)表演說。因為他有中國大使職位與國際名流聲望的雙重身份,由于這雙重身份,他與美國顯要接觸及在美公開發(fā)言,都能發(fā)揮高度效力! ”
指責胡適講演太多,固然荒謬,但宋子文表達的可能真不只是一己看法,“國內很多人說你演說太多”,應該并非虛言。
宋子文以蔣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赴美后,便急于立功,急于顯示自己比胡適能干。對于宋子文這種心態(tài),王松在《宋子文大傳》中有所分析。1940年11月29日,日本正式承認汪偽政權的前夕,美國決定將拖延了許久的一億元對華借款立即兌現(xiàn),以示對重慶國民政府的支持。對于蔣介石和重慶國民政府,這當然是重大喜訊,也是駐美使節(jié)的大功一件。但宋子文卻想獨享此功。胡適是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派遣的駐美大使,當然應該由胡適代表中國在借款的有關文件上簽字。但其時胡適人在紐約。在華盛頓的宋子文得知借款即將發(fā)放,立即命人打電話給胡適,讓胡適在紐約等他,不要回華盛頓,他有要事須趕往紐約與胡適商談。沒能聯(lián)系上胡適,宋子文又給胡適下榻的旅館打電話,又請李國欽等人轉告胡適,務必留在紐約等他?!八巫游牡淖龇@然是不想讓胡適分享借款成功的功勞?!焙髞?,當胡適看穿宋子文的“巧計”后,禁不住嘲諷道:“真是‘公忠體國’的大政治家的行為?!?/p>
宋子文如此小肚雞腸,胡適與他共事之艱難,就可想而知。胡適的生日是12月17日。1940年12月17日,是胡適五十歲生日,這天的日記里,胡適寫道:
做事的困難,一面是大減少了,因為局勢變得于我們有利了;一面也可以說是增加了,因為來了一群“太上大使”。但是我既為一個主張發(fā)下愿心而來,只好忍受這種閑氣。我的主張仍舊不變,簡單說來,仍是“為國家做點面子” 一句話。叫人少討厭我們,少輕視我們——叫人家多了解我們。
這番話,有些沉痛,有些悲壯,也有些自負。所謂“為國家做點面子”,就是當好中國的“形象大使”之意。作為中國的大使,美國朝野和國際社會,對胡適的看法,某種意義上就是對中國的看法;對胡適的好感,某種意義上就是對中國的好感。然而,因為來了宋子文這“太上大使”,“書生大使”胡適要扮演好“形象大使”的角色,難度就更大了。
四 不過,宋子文拼命與胡適爭功、搶功,未必完全是個人私欲和野心驅使,也可能有蔣介石以某種方式的授意。蔣介石1940年6月派遣宋子文赴美,與胡適共同從事對美外交,這時候宋子文的身份是蔣介石私人代表。珍珠港事件發(fā)生后,蔣介石干脆以宋子文取代郭泰祺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但仍留在美國工作。這里的原因應該是很復雜的。對胡適的工作力度不滿意,無疑是原因之一,但這應該不是主要原因,更不是全部原因??箲?zhàn)期間,美國的援助,對于中國之重要,是無論怎樣估計都不過分的。負責對美外交和爭取美援的工作,是特別重要的工作,這方面的成就、功績,也是最受人重視、尊崇的。這期間如果在對美外交、爭取美援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建立卓越功績,那就是輝煌的政治資本,那就在日后國內的政治舞臺上舉足輕重。正因為如此,駐美大使,是一個極受人矚目的職位??梢哉f,胡適從就任此職的第一天起,就受到國內許多人的關注、挑剔,受到許多人的艷羨、忌妒。時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的王世杰,1940年8月8日給胡適寫了一封回信,信中先說:“七月二十二日來信,已于前日收到,鯁生信亦收到。關于外電所傳召兄返國事,日前弟曾致兄一電,想已遞到,兄函已分送布雷、詠霓看過,并已送請介公閱過。介公閱后,囑弟否認外電所傳。弟當告以此事已過去多日,不必再發(fā)否認消息,不過外交部對于此類消息,此后以即刻糾正為是,介公深以為然。布雷兄已將此意告亮疇,彼謂今后當照辦。此事只好就此結束?!彼^“召兄返國”,就是中國政府免去胡適駐美大使職務,召其回國。這是外電的報道。胡適就此事致信國內王世杰等人,究問為何有此傳聞。王世杰將此事報告了蔣介石,蔣介石命令宣傳部長王世杰辟謠。這雖然是謠傳,但卻未必事出無因。因為這時候,蔣介石的確在考慮撤換胡適。郝柏村在解讀蔣介石1940年11月13日日記時,寫道:
胡適之使美,因其非職業(yè)外交官,且以學者大師性格,蔣公并不滿意其工作,諸如美援的爭取貸款要求,或許學者性格,不習于向他人低聲下氣,故實際對美工作,均由宋子文以私人代表身份辦理。而蔣公對大師級的大使,亦不愿稍顯責難之意,故調換駐美大使,為考慮已久之事。
這番話中其他的意思下面再說。這里只指出,蔣介石早已在考慮撤換胡適了。外電之所以有召胡適回國的報道,應該是蔣介石在某種場合透露了撤換胡適的想法。甚至是蔣介石有意將此消息透露出去,讓外電先報道此事,試探一下國際國內和胡適本人的反應。畢竟,撤換胡適這樣的駐美大使,并非隨意之舉,蔣介石必須反復斟酌、權衡。
王世杰1940年8月8日給胡適的回信,在解釋了對外電謠傳的處理后,接著寫道:
兄一生是一個友多而敵亦不少的人。兄的敵人,有的是與兄見解不合的,這可以說是公敵。有的只是自己不行,受過兄的批評指斥,懷恨不已。這種小人也頗不少。兄的友人可以說都是本于公心公誼而樂為兄助的;也許有些是“知己”,卻沒有一個人是“感恩”。這是兄的長處,任何人所不及的。兄自抵華盛頓使署以后,所謂進退問題,便幾無日不在傳說著。有的傳說,出于“公敵”;有的傳說,也是完全無根。同時與這些公敵或小人對抗的,也不少。譬如最近返國的陳光甫,就是一個。我不相信兄是頭等外交人才;我也不相信,美國外交政策是容易被他國外交官轉移的。但是我深信,美國外交政策凡可以設法轉移的,讓兄去做,較任何人為有效。這不是我向兄說恭維話,這是極老實話……
從王世杰的信中可知,自胡適就任駐美大使始,國內就對此事議論不斷。有人是出于公心而懷疑胡適的外交能力,有人則出于私怨而妒忌胡適的被如此重用。王世杰則堅定地認為,胡適是最合適的使美人選。美國的外交政策如果能夠因為中國使節(jié)的工作而變得有利于中國,那么,最適合扮演這個角色的中國人,就是胡適。
蔣介石未必不明白這一點,不然就不會派遣胡適使美。胡適之后,再派宋子文赴美,也不必然意味著蔣介石對胡適的不滿。對美外交,是極其重大的事情。中日兩國,在華盛頓進行著激烈的外交戰(zhàn)。日本方面就有野村和來棲兩名大使級人員在美工作,中國也派兩名大使級人員,完全不希奇。但蔣介石又的確對胡適的工作績效不很滿意。前引郝柏村對蔣介石1940年11月13日日記的解讀,告訴我們蔣介石主要是嫌胡適爭取美國借款的力度不夠,其原因,蔣介石認為是胡適以學者大師之尊,不肯對美國政要低聲下氣。換個別人,蔣石介可以訓斥,可以把自己的不滿盡情發(fā)泄。但對方是胡適,蔣介石即便內心有再大的怨氣,也只能忍著。在政府體制內,胡適是蔣介石的部屬。但胡適更是“學者大師”和國際名流,蔣介石不能“稍顯責難之意”,只能總是客客氣氣地下命令。這一定令蔣介石很郁悶、很窩火。
至于蔣介石認為胡適工作不力,恐怕更多的還是一種主觀的感受,而非客觀公正的評價。中國急需美國援助,蔣介石對美國借款的期待,真如大旱之望云霓。旱得冒煙了,旱得著火了,情急之下,再派宋子文赴美,希望有更厚黑的云霓飄過來。
但蔣介石早就考慮撤換胡適,卻另有更重要的原因。這就是,胡適人在美國,擔負的是對美外交使命,卻要隔著太平洋干涉國內的政事,這才是更令蔣介石惱怒的事情。
五 郝柏村在解讀蔣介石1939年9月3日日記(“上星期反省錄”)時,寫道:
令胡適赴美辦外交,胡竟與蔣辯難內政諸問題,一個自由主義的學者,與以國家民族利益而犧牲個人自由格格不入,可想而知。故蔣公嘆中國首領之苦,異于先進國家。
胡適以駐美大使身份而與蔣介石辯難內政諸問題,這才是令蔣最終決心撤換胡適的最根本原因。胡適本來身份是“自由主義的學者”。從郝柏村的語氣里,可以看出他對胡適這類“自由主義的學者”是何等厭惡、鄙夷。郝柏村是如此,蔣介石當然不會不如此。此前,作為一個自由主義學者,胡適屢屢批評“黨國”的大政方針,也與蔣介石的“黨國”發(fā)生過尖銳沖突。蔣介石內心深處,對胡適這類人是厭惡、鄙夷的。作為“黨國”之體制外的知識分子,胡適批評黨和政府,雖然逆耳,但蔣介石還可忍受。當胡適被任命為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時,就成了黨國體制內的一名官員,就成了蔣介石的部屬,再要思出其位、干預國內政事,那就是蔣介石無法忍受的了。在蔣介石看來,胡適的身份是駐美大使,本職是對美外交,與自己談“正事”時,只應談中美關系,此外都是胡適不應聞問的。而胡適呢,當了幾十年自由主義學者,批評了幾十年國內政治,決不會因為一紙駐美大使的任命,便脫胎換骨的。胡適仍然在原有的言行軌道上慣性滑行,仍然遠隔重洋與蔣介石辯難內政諸問題,怎不令蔣介石覺得胡適太不“懂事”? 駐美大使的官階雖然不算很高,但在當時是極其重要的使命。能否爭取到必要的美援,關乎對日抗戰(zhàn)能否堅持、重慶政府能否存續(xù)的大問題。如果爭取到了可觀的美援,那就是頭等功臣。而蔣介石又是很不情愿讓胡適來當這樣一個頭等功臣的。蔣介石本來內心里對胡適是嫌惡、鄙夷的。只是因為在中國亟需美國援助時,胡適最適合作為中國的“形象大使”與美國交涉。孰料胡適雖然進入了體制、雖然到了萬里之外的美國,雖然本分是外交,卻仍然惡習不改、故伎重演! 那些年,蔣介石最關心的,是來自美國的消息??梢韵胂笠幌拢寒斒Y介石在清晨、在深夜,接到胡適從美國發(fā)來的電報,急切地想要知道美國對華態(tài)度的新變化,而胡適卻是在與其探討國內問題,蔣介石的失望和哀痛有何等深重,蔣介石的怒火又是何等熾烈。這樣的時候,蔣介石一定會想:必須撤換胡適,否則,如果對美外交取得重大勝利,那胡適便是國家的大功臣,到了那個時候,無論他留在體制內還是退回體制外,都是無法應付的。
所以,撤換胡適的想法,應該在胡適上任不久就在蔣介石心中產生了。只不過,撤換胡適,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并不能貿然行事。既然不能撤換,那就再派一人赴美,既分胡適之勞,更分胡適之功。于是有宋子文以私人代表赴美之事發(fā)生。前面說過,日本也有兩名大使級人物在美國活動,中國再派一人,本不奇怪。但加派一人,本意應該是令其協(xié)助胡適、令其與胡適攜手并肩、共同作戰(zhàn)。但派宋子文赴美,則說明蔣介石的“本意”并非如此。因為,胡適本不喜歡宋子文,二人氣味不投,這一點,蔣介石是深知的。明知胡、宋二人不可能有良好的合作,卻偏是派宋子文赴美與胡適合作,這豈不耐人尋味?
胡適使美期間,一般是通過陳布雷與蔣介石聯(lián)系,給蔣介石的報告和建議都通過陳布雷轉達。1939年11月27日,胡適致電陳布雷,請陳向蔣轉達對行政院人事變動的看法。這期間,胡適在美聽說“宋子文先生將任要職”,或許取代孔祥熙任財政部長,胡適認為此舉不妥,于是通過陳布雷向蔣介石表達反對意見。胡適強調,孔祥熙作為財政部長,在協(xié)助、配合使美人員向美借款方面,措施有力,而宋子文如果代孔長財部,則在向美借款上“恐不能如向來之順利”。胡適指出,宋子文“個性太強”,難以與人合作,在美國政要那里,宋子文也“印象頗不佳”。胡適對陳布雷說,這種種情形,“因國內恐無人為介公詳說,故弟不敢避嫌疑,乞吾兄密陳,供介公考慮?!标惒祭桩斎粫⒓聪蚴Y介石轉達,而蔣介石也一定會十分反感。在蔣介石看來,這就是在干涉國內政事,這就是作為外交官的胡適在思出其位、 不守規(guī)矩。但蔣介石也同時知道,胡適是頗不欣賞宋子文的,是覺得宋子文難以與人共事的。而明知胡適與宋子文水火不相容,蔣介石卻在數(shù)月后偏派宋子文赴美與胡適共同從事對美外交,只能理解為蔣的本意就不是讓宋子文去協(xié)助、配合胡適,而是讓宋子文去覆蓋、取代胡適。
胡適是被正式任命的駐美大使,而宋子文只是蔣介石的私人代表。按理,宋子文應該充分尊重胡適,在處理對美外交事務時,胡適理所當然起主導作用,但到了美國后的宋子文,根本不把胡適放在眼里。1941年4月15日,羅斯福約見胡適、宋子文,在座有美國財政部部長、次長以及其他人員多人,而宋子文高談闊論、滔滔不絕,全無胡適說話的份。當天日記中,胡適記道:“全是子文一人談話。”胡適雖沒有過多地表示不滿,但特意記述全是宋子文一人談話,卻分明流露了內心的壓抑,流露了難言的委屈、哀愁與凄涼。宋子文之所以敢于如此不在乎胡適,恐怕不能僅用其是“國舅”來解釋。宋子文赴美前,蔣介石肯定會與其談話,面授機宜。如果蔣介石諄諄告誡宋子文,赴美后一定要與胡適搞好關系,一定要充分尊重作為”國家代表”出使美國的胡適,那宋子文應該不至于在胡適面前如此放肆?;蛟S我們不能認為,蔣介石明確授意宋子文赴美后處處與胡適為難,但我們卻可以相信,蔣介石并沒有囑咐宋子文要與胡適友好相處。而只要蔣介石沒有囑咐要與胡適友好相處,宋子文便可以不與胡適友好相處。宋子文并非愚鈍之徒。蔣介石派自己赴美,并非是要自己協(xié)助、配合胡適,而是要自己實際上覆蓋、取代胡適,這一點,他是心領神會的。
珍珠港事件發(fā)生后,在蔣介石看來,胡適就變得可有可無,或者說,變成完全多余了。1941年12月23日,重慶國民政府任命宋子文為外交部長,仍在美國工作。此舉令胡適與宋子文的關系發(fā)生重大變化。此前,宋子文的身份是蔣介石的私人代表,而胡適是被正式任命的駐美大使。盡管宋子文實際上并不把胡適放在眼里,但在名分上,胡適畢竟居于宋子文之上。而現(xiàn)在,宋子文成了外交部長。外交部長是駐外使節(jié)的頂頭上司。宋子文一夜之間成了胡適的頂頭上司,卻又仍然留在胡適身邊領導胡適,這就讓胡適非常尷尬了。
前面說過,1942年1月1日,《二十六國公約》在華盛頓簽訂。而蔣介石就是要趕在這個歷史性的文件誕生前任命宋子文為外交部長。郝柏村在解讀蔣介石1942年1月1日日記時,寫道:“宋子文此際接替郭泰祺為外交部長,但仍在美工作,駐美大使則為胡適,故在重慶乃由蔣公暫兼代外交部長。昨日日記,中美英俄四國(后及二十六國)宣言,如由胡適簽字,則宋子文亦應以外交部長身份,參與儀式”。原來,蔣介石匆匆任命宋子文為外交部長,就是為了讓宋子文參與簽訂《二十六國公約》這歷史性的事件。而之所以要讓宋子文與胡適共同參與簽字儀式,固然有刻意讓宋子文獲得光環(huán)、榮耀的成份,但更主要的,恐怕還在于不愿意讓胡適獨自享有這份光環(huán)和榮耀。換句話說,是不愿意讓胡適這“自由主義的代表”獲取更多的政治資本、具有更大的政治力量。
六 現(xiàn)在我們明白了,蔣介石是分兩步走,才把胡適從駐美大使的職位上挪開。第一步,是在《二十六國公約》簽訂前,任命宋子文為外交部長,參與“公約”的簽字儀式,同時也架空胡適作為駐美大使的權位;第二步,是在分別與美英簽訂“中美新約”“中英新約”前,撤換胡適,根本不讓胡適有參與取消不平等條約這極為輝煌的歷史時刻的機會。
宋子文被任命為外交部長而仍舊留在美國,胡適的駐美大使就徹底地有名無實了。宋子文實際上以外交部長的身份扮演起駐美大使的角色,對胡適這個名分上的駐美大使,連起碼的禮儀也不講了。1942年5月17日,胡適給翁文灝和王世杰寫了一封信,其中說:“某公在此,似無諍臣氣度,只能奉承旨意,不敢駁回一字。我則半年來絕不參與機要,從不看出一個電報,從不聽見一句大計,故無可進言,所以我不能不希望兩兄了?!彼^“某公”就是宋子文。這里的意思說得明白,自從宋子文被任命為外交部長后,胡適就完全出局了。半年來沒有看一個電報,沒有聽一句大計,這不是他自己不要看、 不要聽,而是宋子文根本不拿給他看、不說給他聽。所有的電報都不給名分上仍是駐美大使的胡適看,哪怕是蔣介直接發(fā)給胡適的電報,宋子文也不容胡適聞問;所有的事情都不與名分上仍是駐美大使的胡適商量,宋子文獨自就處理了。宋子文之所以敢于如此,是因為他知道,這正是蔣介石希望他采取的態(tài)度。而胡適是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是對“機要”“大計”有自己的看法的,但因為別人根本不理睬他,也就沒有“進言”的可能,所以只好寄希望于翁文灝、王世杰,希望他們能對蔣介石有所諍諫。在信中,胡適又說:“去年十二月八日我從國會回家,即決定辭職了。但不久即有復初之事,我若求去,人必以為我‘不合作’,對內對外均費解釋。故我忍耐至今,我想尋一個相當機會,決心求去。我在此毫無用處,若不走,真成‘戀棧’了。兩兄知我最深,故敢相告,不必為他人道也?!惫╈髯謴统?。胡適說,珍珠港事件一爆發(fā),他就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就有了辭職的打算。而這時,重慶國民政府任命宋子文取代郭泰祺任外交部長,胡適擔心自己如果辭職,會被國內國外認為是不愿與宋子文合作,所以就暫時隱忍了。
到了1942年的9月8日,胡適的駐美大使職務終于被免。
但蔣介石真的認為宋子文在美國干得很好嗎?也未必。郝柏村解讀蔣介石1942年9月13日的“上星期反省錄”時,寫道:
美國外交對我冷淡輕視,如為人的問題,則調回宋子文,當不難恢復原狀。
這句話實在意味深長。這里被蔣介石反省的“上星期”,就是重慶國民政府宣布免去胡適駐美大使后的一星期。這意味著,美國方面獲悉中國政府免去胡適駐美大使的職務后,是很不高興的。所謂“對我冷淡”,當然是美國政要對在美國的宋子文很冷淡。而美國的這種反應,自然也是宋子文向蔣介石報告的。美國的態(tài)度當然十分重要。蔣介石在得知消息后,甚至有了“調回宋子文”以求“恢復原狀”的打算。這里的“原狀”是什么“狀”呢?就是宋子文以蔣介石私人代表赴美前的狀態(tài)。
如此說來,以羅斯福為首的美國政要,的確不怎么喜歡宋子文而更喜歡胡適。而蔣介石始而以宋子文架空胡適,繼而干脆撤換胡適、讓胡適徹底離開對美外交的崗位,真是一個錯誤。
1937年9月,胡適受命以半官方身份赴歐美時,隨行者有錢端升和張忠紱。張忠紱后來在回憶錄《迷惘集》中說:“二十世紀的外交家應當是一位誠懇可親,廣交游,平易近人,能獲駐在國一般人民愛戴的真君子。適之正是這種人物。他曾一度贏得‘一個偉大的民主人’(A Great Democrat)的雅號。抗戰(zhàn)期間,由他先之以半官式,繼之以正式大使的身分,駐在美國,這對于國民政府甚為有利。獨惜在美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被撤換,外交部長亦由宋子文繼任。戰(zhàn)后美國輿論對國民政府由同情轉為敵視,其原因雖多,但與重要官吏人選,似亦不無關系。”張忠紱的意思是說,如果胡適的駐美大使一直當下來,戰(zhàn)后美國對國民政府的態(tài)度就不至于“由同情轉為敵視”,而如果美國沒有拋棄國民政府,或許歷史的發(fā)展演變就會有所不同。
蔣介石或許是最早意識到這一點者之一。1947年12月,當美國政府對蔣介石政權日益不滿時,當美國越來越明顯地流露出欲拋棄蔣介石政權的意向時,蔣介石又想請出胡適去當駐美大使。胡適12月14日、16日、17日和29日的日記都記述了此事。這一回,胡適以幾種理由拒絕了。我想,還有一種理由胡適沒有說,那就是上一回的大使,當?shù)萌颂鄱奶珱隽恕?/p>
蔣介石再度請胡適使美,充分證明胡適上一回把駐美大使當?shù)煤芎?,否則,蔣介石怎么會在危急關頭又請這個他內心深處頗為不喜的“自由主義的學者”再作馮婦呢?
2017年5月21日深夜急就
注釋:
(1)(4)(9)(10)(11)(12)(19)(22)(24)見《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五冊,第1748 頁,第1783—1784 頁,第1744—1745 頁,第1748頁,第1747 頁,第1748 頁,第1688—1689 頁,第1777 頁,第1784 頁。
(2)(3)見《胡適年譜》,曹伯言、季維龍編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598 頁,第598 頁。
(5)(7)參見李新總編之《中華民國史》第十卷(1941—1945),石源華、金光耀、石建國著,中華書局2011年7月版,第414 頁,第423—428頁。
(6)見李新總編之《中華民國史大事記》第九卷(1940—1942),中華書局2011年7月版,第6697 頁。
(8)(21)(23)見《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zhàn)日記》(下),第992 頁,第873 頁,第977 頁。
(13)(14)所引傅安明語見其《略談胡適使美的成就》,載《胡適研究叢刊》第二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5)(20)見《宋子文大傳》,王松著,團結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161 頁,第162 頁。
(16)(18)見《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zhàn)日記》(上)。第639 頁,第429 頁。
(17)王世杰致胡適信,見《胡適來往書信選》中冊,中華書局1979年5月版,第471—472頁。
(25)見傅安明《略談胡適使美的成就》,載《胡適研究叢刊》第二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