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成
紅色柴家 訪英烈
□ 王建成
柴家,是閩北光澤縣寨里鎮(zhèn)大青村的一個偏僻小山村,全村只有四五十戶人家,一二百人。這里離縣城約60里,走山路到江西資溪縣只有40里。
然而就這么一個在光澤版圖上毫不起眼、難找到位置的普通小山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卻是有名的“紅色小蘇區(qū)”,屬于“資(溪)、光(澤)、貴(溪)”紅色根據(jù)地的一部分,也是中共柴家區(qū)委所在地,轄管周圍十幾個村,領導群眾打土豪分田地、擴紅和組織游擊隊赤衛(wèi)隊與敵人作戰(zhàn)。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中,這里是閩北通往江西資溪交通線的一個重要交通點,紅軍游擊隊最活躍的地區(qū)之一。特別是閩北紅軍司令員吳先喜于1937年2月來柴家開展工作,壯烈犧牲在這里,更讓人記憶深刻。
“巍巍蒼松頌英烈,清清溪水說柴家。”那天,我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來到這里,尋訪這里的革命遺跡,憑吊壯烈犧牲的革命志士。
車子駛過大青村道,村子就在路下,新房與舊屋相間,鱗次櫛比,如不注意,很難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村子。到這里突然左拐到路下,駛進旁邊的小道,就到了村中央。站在空地向上而望,四面青山高高聳立,環(huán)抱著村子,一條小溪從北面山谷中流出,從中間將村子分成上柴家和下柴家。
村中大多是老年人和孩子,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他們樸實熱情,爭相向我們講述這里流傳的革命故事。他們的父輩都是當年革命的參與者,所以他們說起來有一種紅色后代的自豪。有人指著對面山腰說:“喏,你們看,那里就是吳先喜烈士犧牲的地點!”村中一位老人指著對面下柴家說:“你們去那里找一位叫邱獻山的老人,他80多歲了,知道一些當時的情況?!?/p>
我們沿著田間的小路,過小橋,上石階,直到下柴家人的居住地。只有孤零零的幾戶人家,老房子很舊,新的房子剛蓋。邱獻山老人的家是一座老式舊平房。進門是廳堂,兩邊是廂房,后面是廚房。門是開的,我們進去叫了幾聲,里面沒人應答。旁邊一戶人家有人伸出頭來,說老人上山采藥去了,不知什么時候回來。我們很掃興地順原路返回上柴家,在一姓楊的老人家門前站了一會。只聽有人喊:“邱獻山老人回來了!”一個頭戴竹笠、手挎竹籃,里面盛著半籃藥草,卷著褲腿的老人尋聲快步向這里走過來。我們迎上去,老人面龐清瘦黧黑,精神矍爍,腰板挺直,一點看不出是個年逾八旬的人。
他聽我們說明來意后很激動,馬上招呼我們到旁邊一戶人家的廳堂中坐下來。老人記性很好,也很健談。他說:“當時吳先喜犧牲時,我只有四五歲,模模糊糊記得那天我跟奶奶在家,上午從山上下來幾個人,我奶奶給他們做飯??墒秋堖€沒做好,就聽到對面槍響,這幾個人就馬上跑出去,往山上跑!當時我也不知道發(fā)生什么事,我長大了,才聽奶奶說起事情的經(jīng)過。我才知道那天來的幾個人都是紅軍游擊隊的,其中一人是閩北紅軍司令員,叫吳先喜。吳先喜當時帶部隊從江西資溪縣那邊過來,他讓部隊在山上等,自己帶幾個警衛(wèi)員下到我們家來。沒想到國民黨部隊正從對面過來,發(fā)現(xiàn)山上的游擊隊,馬上機槍掃過來。吳先喜他們聽到槍響,立刻往山上跑,沒想到被子彈擊中,警衛(wèi)員背起他往上跑,到半山腰處被打中腿部。吳先喜犧牲,警衛(wèi)員被俘。敵人走后,我父親和幾個村民馬上把烈士的遺體安葬在那里。第二天,敵人聽說吳先喜手臂上有一個金鐲子,就回來把吳先喜的遺體挖出,取下金鐲子,把頭割下來,讓我10多歲的叔叔和另外一個孩子用土箕裝起送往大青。他們抬著路過山口時,頭掉出來滾到山谷下,兩個只有10多歲的孩子當時嚇得大哭,后來只好下到谷底,找了半天總算找到,送到了大青。國民黨后來殘忍地把吳先喜的頭掛在城東門上示眾。吳先喜的遺體又被我父親和幾個村民安葬了,就是在今天對面山腰那個地方。解放后,大約1957年10月,縣民政局一個科長和大青鄉(xiāng)的領導來村里,說縣里建革命烈士陵園,要找吳先喜同志的遺體。這事當時過去了20年,對面蛇子山上草木生長茂密,幾個參加安葬的人都說記不準地方,他們只好回去。第二年正月,他們又來了,這次叫村里我們幾個年輕人上山去找,由一個當時參與安葬的老人坐在家門口指點。當我們走到對面半山腰一處時,就是今天知道的這個地點,老人在家門口大喊:‘就是那里!就是那里!’我們就在那里挖下去,果然挖出吳先喜的遺骸,沒有頭顱。于是我們把遺骸帶下來,由他們帶了回去……”
聽了邱獻山老人的講述,我們了解了當年吳先喜烈士的犧牲和遺骸尋找經(jīng)過,心里很是感慨。吳先喜烈士是江西省橫峰縣青石板橋鄉(xiāng)人,早年參加革命,后來轉戰(zhàn)閩北,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他先后任資光貴中心縣委書記、閩北獨立師政委、閩北軍區(qū)司令員等,是閩北蘇區(qū)的開創(chuàng)人之一。當年他血灑青山,犧牲時才三十歲左右。
對面蛇子山腰上的吳先喜犧牲地已建起一個空墓。每年清明,當?shù)匕傩斩紩园l(fā)前來祭拜。我們走過去,面對墓地靜靜佇立,憑吊這位為閩北紅色革命、為廣大勞苦大眾翻身解放而犧牲的革命先烈。
走出柴家,坐車回去途中,我回望這個小山村,回望那山腰上吳先喜烈士墓,四周草木青青。此時夕陽西下,滿天的紅霞籠罩這里。當年紅色革命的烈火在這里燃燒,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無數(shù)如吳先喜那樣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鮮血染紅了這片天空,染紅了這塊土地。今天的柴家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發(fā)揚光榮傳統(tǒng),用雙手建設自己美麗的鄉(xiāng)村,創(chuàng)造自己富裕文明的美好生活,來告慰長眠在這里的烈士英靈,不禁令人欣慰!
(編輯何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