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走進這美麗的黑色”
    ——論《心靈史》中的“暗夜”書寫

    2017-11-13 12:01:13郭芷華
    文藝論壇 2017年20期
    關鍵詞:心靈史張承志信仰

    ○ 郭芷華

    “走進這美麗的黑色”

    ——論《心靈史》中的“暗夜”書寫

    ○ 郭芷華

    自1991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張承志的“生命之作”——《心靈史》以來,這部“不像小說”的小說就備受關注與爭議。目前已有的研究,多從文本體現(xiàn)出的歷史化色彩以及對人道主義的宣揚等角度切入,很少有人談論這部作品中的“暗夜”書寫??梢园l(fā)現(xiàn),在張承志作品中常常表達出對于“黑”的迷戀,“在寫作《黑駿馬》時,我只有古怪的對‘黑’的沖動,而寫《黑山羊謠》時,我已經提出了關于‘黑’的理論?!笔聦嵣希鞍狄埂迸c“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所謂“暗夜”,并不僅僅是一個可以在時間維度上理解的詞匯,它更蘊涵了一種追求、一種揭示,甚至可以與人的內在自我即人格、人性等產生某種關聯(lián)。歷史的因素、內心的信仰,帶給哲合忍耶信眾的是獨特的生活和生命體驗,而張承志也由于獨特的生活背景和多元文化的感染對“暗夜”形成了獨特的認識。理解了“暗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心靈史》這部作品,更好地理解書中講述的“哲合忍耶”這個群體,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張承志。

    一、“暗夜”下的真理追求

    《心靈史》中主要是由“我”來敘述“哲合忍耶”這個團體的發(fā)展經過,并以此劃分了七個章節(jié)。其中無論對于“哲合忍耶”還是敘述者“我”而言,都有著對于真理追求的渴望。

    1.“哲合忍耶”

    若就作品中的主人公群體“哲合忍耶”來說,“暗夜”在他們生命中的內涵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禱告的時間和生存的主要狀態(tài),而這幾方面都無一例外地凸顯了“哲合忍耶”信眾心中最堅定的追求——追求真理。這真理,于他們而言,一如在絕望中尋找的希望,是在苦難歲月中的支撐,是在“暗夜”里的一種信仰、一種可以守候的存在。

    首先,也是最直觀的一點在于,“暗夜”是他們進行功修,向真主尋求真理的時間。伊斯蘭教的禮拜在一日內有五次,分別為晨禮、晌禮、晡禮、昏禮和宵禮。其中的“宵禮”正是放在夜間進行的?!扒逭嫠吕镉茡P有致的念誦在黑夜里傳揚”,他們在如謎如墨的夜色里念一些特殊的詞句,苦苦感悟和尋求,這是他們與真主之間的密語,強烈抒情的《穆罕麥斯》是他們心中的贊詩。這種生命和心靈之語在循環(huán)中被唱響,永無止境?!爸袊瞬簧酶星楸砺叮芎先桃畢s每晚都在用這種奇異的形式抒情”。他們在深夜或凌晨,感悟、尋求、祈禱與真主的相會。這是已經內化在他們的思維和生命中的行為,無需刻意記住,而是自然而然就會呈現(xiàn)的狀態(tài)。當然,“暗夜”也是他們在白天的潛藏與重壓之下唯一可以真正放松心靈真誠禱告的時間。在書中提到關于汴梁太爺馬進城的一個奇特現(xiàn)象,據(jù)傳他在白日里是忙碌的,沉默的,作為奴隸侍奉他的假主人;而在夜間他從來不睡,一人獨處,通宵達旦。在這個獨屬于他的時間和空間里,我想,真誠的禮拜、對真理的虔心的追求,應當是他的選擇。其實,不僅是這個少年,對于大多數(shù)的哲合忍耶信眾來說,“暗夜”是他們難得的身心都能自由的做禮拜進行功修的時間。他們在暗夜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希望,尋找度過苦難歲月的支撐和內心堅定的守候,而這希望和守候,便來自于對真理的不懈追求。

    “暗夜”的相對自由,只是針對白天可能存在的“極度不自由”而言。我們在《心靈史》中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派別基本處于隱秘的暗處,并沒有如其他許多宗教一樣公然弘法。因此對于哲合忍耶來說,“暗夜”的第二層內涵便在于他們多數(shù)時候所處的一種“暗夜”般的生存狀態(tài)。他們一直在默默地進行著發(fā)展著,長期處于被追查和打壓之下。他們用特殊的語言所寫成的特殊文本,即教內史一類的文書,也只能在內部流傳。一段時期內,整個哲合忍耶內部是寂靜無聲的,似乎隱遁了、消失了,并且一直到滿清覆滅,它從來沒有暴露過自己的核心組織及教統(tǒng)。當年的歷史究竟怎樣,我們無法言明,然而哲合忍耶在“暗夜”般的生活中仍然堅持自己對于真理的追求,堅守內心的信仰,這一點大抵是誰也無法質疑和抹煞的?!鞍狄埂币话愕纳鏍顟B(tài)恰恰鍛煉了他們如黑鐵般的意志和堅守信仰的決心。

    哲合忍耶對這種“暗夜”般生命狀態(tài)的接受,甚至是堅守,一方面是出于無奈,另一方面大概也與他們內部存在著的一種獨特的生死觀有著緊密聯(lián)系。他們悲觀而又孤獨,不被外界接納和理解,只能在“暗夜”中孤獨前行。對于生存本身,他們是悲觀的,這種悲觀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接受。書中提到圣祖馬明心的童年是受苦的,處于極端被壓迫之下,但是哲合忍耶的民眾對于此卻毫無特別的記憶,只因為他們所擁有的是同一種童年形式。他們的集體無意識便是生之受苦。然而在這種悲觀之外,也透出某種樂觀主義。生存的不自由,僅僅是外在的束縛,而心靈和精神的自由才是他們最為崇尚的。《古蘭經》指出,真主已經為每個人規(guī)定好壽限。生存和死亡是已經被真主確定好的事情,因而,他們接受生,也過早地明曉死,能夠坦然接受和面對。而這種坦然的表現(xiàn)便是獨特的“向死性”。他們甚至迫切地希望為了心中的真主而奉獻自己的生命。因此,殉教在他們看來,應當是從容的、無怨的,“他們在等著敵人,他們已經戰(zhàn)斗到最后一息,他們舉意在爾德節(jié)圣潔的境界中飛向沒有迫害欺侮的天堂?!^望的死守,此一刻變成了一種奇異的希望?!比绱说逆?zhèn)定,甚至帶有渴求,縱然有著無奈的意味,然而更多的是視死如歸。他們要飛向心中的天堂,飛向真主。他們追求真理,向往真理。官軍的迫害,在此時倒成了一種成全。他們生活沉浸在“暗夜”中,心靈卻在“暗夜”中舞蹈。

    2.“我”

    對于“我”這樣一個敘述者,更是一個感受者甚至自愿成為一個參與者而言,在暗夜中也同樣追求著自己心中的真理?!拔摇痹凇鞍狄埂敝旭雎牶退伎?,追隨并依戀著暗夜中的“月亮”。那永恒的真理和堅定的信仰,也是“我”心中的追求。我想,這點相似之處大概也是“我”可以被“哲合忍耶”這個群體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在《心靈史》一開篇:“夜里,我走出他家的黃泥小屋。天上星斗燦燦,漆黑而清澄。我抬頭凝望,等著啟示?!笨梢姡拔摇痹诎狄怪懈形蛘胬?,追尋心中的真主,甚至可以說這部作品中所敘述的“哲合忍耶”的發(fā)展史大多正是“我”在暗夜中傾聽和思考得來的。

    在“我”表現(xiàn)出的對于真理的追求中,“月亮”形象值得一提。張承志在這部作品中多次提及“月亮”的意象?!皥A月啊,你照耀吧/唯你有著皎潔的本質”。書的結尾又寫到“我”在皎潔的圓月升起時追尋和依戀著“你”。在伊斯蘭教中,“新月”代表一種新生和光明的啟示。實則,“月亮”在遠古時期便是很多民族的崇拜之物。暗夜中的月亮,帶給人的是一種光明的力量。有學者指出,在《心靈史》中“月亮成了陪伴受難的人們度過漫漫寒夜的天然光源,象征著一種患難中的溫情與愛意,她的啟示使困境中的人們在最黑暗的情境下,依然守護著對于光明的渴望與信念。從漆黑的云層中漏下的縷縷月光,象征著絕望中的希望?!薄霸铝痢睅Ыo人的是光明的啟示,是在“暗夜”般的生存狀態(tài)下內心的支撐與希望。我想,同樣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會使得人們感覺,一切不會因為黑夜的到來而發(fā)生終止,還會有繼承,還可以有延續(xù)。這就好像佛教中的“傳燈”,以燈相傳,正是以法傳人,燈火相傳,輾轉不絕。而同樣,夜越黑,燈越亮。無論“燈”“月亮”,都是“暗夜”中給人帶來信仰的力量的源泉,甚至它們本身就代表了真理,因而“暗夜”中的前行,更是很好地表達了對于真理的追求。

    二、“暗夜”中的歷史真相

    “我送走來人,夜深了,夜夜如此?!裁词腔刈??什么是哲合忍耶?我望著深遠的夜空,一連六年,我一直在這樣問。”在作品的前面部分“我”即提出這樣的問題,且通讀全篇,似乎這些問題貫穿了整個文本,不停地追問,不停地思考與感悟,小說就隨著“哲合忍耶”的發(fā)展流變來一步步追尋問題的答案。

    1.隱于“暗夜”的歷史真相

    由于種種原因,歷史真相隱于“暗夜”之中?!翱植朗呛谏?。而恐怖里面的秘密則是真正的漆黑。……秘密猶如一塊黑色的鐵,冷漠無言,堅硬穩(wěn)重?!币磺卸枷裨凇鞍狄埂崩锇l(fā)問,一切的答案也只能通過“暗夜”去尋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是由于“哲合忍耶”獨特的理念以及其生存狀態(tài)的“暗夜”性導致對于歷史真相的緘默和守口如瓶。“關里爺、氈爺、曼蘇爾、及無名氏們對于歷史的過程本身的淡漠,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對于他們這種作家來說,只要實現(xiàn)了犧牲殉教的念想,一切就已結束。若是非要回憶過程,他們寧愿編個故事?!笨梢?,這些記錄者以向真理獻身、實現(xiàn)殉教為最高理想,文字記錄的意義在他們看來遠不及此。即使有內部流傳的《熱什哈爾》等一類作品,也是拒絕閱讀的。這些教內史都不外傳并且?guī)缀醪粫褂猛馊丝梢蚤喿x的文字,《熱什哈爾》的作者關里爺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書寫,氈爺?shù)摹堵{給布》是阿拉伯文秘藏。記錄者的淡漠和拒不外傳的理念使得文字記錄缺少了真實性,甚至有些根本無記錄可言。另一方面,“哲合忍耶”生存狀態(tài)的“暗夜”性更是使得這個一度“消失”的群體將嚴守秘密當成習慣與本能?!罢芎先桃比罕妼τ诮虄仁返谋Wo是本著不外傳的態(tài)度。無論官方,還是后來者如“我”,如我們,都無法觸及到最原本的真相。哪怕魯迅在世時,甚至顧頡剛住在甘肅時,他們都沒有拿出這些秘密鈔本,可見其保護之心非常強烈。正是這樣的保密心態(tài)和真摯的以殉教達到真理的理念,使得歷史的真相更像是籠罩在暗夜里,一切都難于知曉。

    2.獨特的揭示方法——藝術想象

    歷史真相的難于揭示恰恰使得張承志在《心靈史》中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一種獨特的寫作方式,即“以心試心”的藝術想象,深入“暗夜”、尋求解答,將“哲合忍耶”的生活體驗和心靈訴求化為自我的生命體驗來書寫。這里首先對這種藝術想象的寫法做一點說明。作家具象化出一些細節(jié),使得讀者感受到了一種近乎是歷史的“真實”。例如在《欽定石峰堡紀略》里作家對官方記錄和靖遠傳說中“巧合的時間”進行考證,做出了自己的“判定”,于是進行了所謂的“真相”還原,似乎是為我們展開了一段真實的歷史。他開始“真實”地描畫著七月三日爾德節(jié)當日哲合忍耶在禮拜中從容赴死的景象。然而我們要知道,這實際是一種藝術化的書寫,是作家用自己獨特的藝術化想象以心寫心,從而為我們進行的一種描述??梢哉f,這樣一種“揭示”是獨特的,因為它已經浸入了作者自我的生命體驗和價值理念。更重要的一點在于,這種藝術想象手法的存在又恰好讓我們體會到這是一部獨特的“小說”,并非所謂純粹的歷史記錄。

    而作為一部小說,并且是“以心試心”的藝術想象構建的一部獨特的小說,作者渴望揭示存在于“暗夜”中的歷史真相并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這使我們感受到其間存在的一種全知視角。作者在作品里設置了“我”這樣一個敘述者。我們知道,書中的人物并不僅是“哲合忍耶”這個大的群體,更有渴望在這個群體中找到皈依并且舉意拋棄專業(yè)的寫法而從宗教角度來介紹哲合忍耶的這樣一個敘述者“我”的存在。縱觀張承志的創(chuàng)作和心靈路程,從前《心靈史》的心靈游牧和尋找到后來的靈魂皈依,可以說與“我”的心靈路程是契合的。在這一點上,“我”有理由被看成是作家張承志為自己在這部作品中設置的一個發(fā)語者。作者賦予“我”的宗教情感和生命體驗正是其自身的情懷體現(xiàn)。這樣一個“我”也正是在“暗夜”中傾聽、思考、舉意,然后等待啟示。作家對于歷史真相揭示的渴望,便同樣是“我”的一種期盼?!拔摇毕M軌蛲高^這層“暗夜”般的迷霧,追求到歷史的真相?!拔乙獜倪@種黑色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否則我無法完成這部書?!边@句話讓我們清晰地感覺到一種全知視角的存在,更是一種超越性的體現(xiàn),一種距離的展示。

    在上述全知視角下,“我”帶著藝術想象積極地去打量和探尋著“哲合忍耶”的世界。而“哲合忍耶”作為一個整體的被觀察的對象,包括他們的秘密和教史,其整個世界是帶有“暗夜”性的。猶如一個需要去穿越的“暗夜”空間,籠罩在這個世界之上的是一種“暗夜”氛圍。他們所經歷的血戰(zhàn)和各種壓迫,不僅帶給他們“暗夜”般的生活狀態(tài),更帶給我們猶如“暗夜”一般的感受。同時,《心靈史》這部書又是以“哲合忍耶”的世界為主要敘述對象,描寫的正是他們的世界與經歷。閱讀整部書,就好像是走進一個被封閉在黑夜里的世界,文字是壓抑而又激情的,事件是沉重而又令人深思的。每一代圣徒都在凄風苦雨的生命斗爭中掙扎著存活,統(tǒng)治者一次次的清剿活動讓他們只能在“暗夜”中潛行。因此,“暗夜”可以說已經構成了《心靈史》這部作品的一種整體的敘事氛圍和美學基調。

    “暗夜”通常指向的是自我、心靈、神秘、兩世、生死等涵義。作者在這里選用“暗夜”作為整體基調,其原因我想既是由所敘述事件本身的沉重性和黑暗性所造成,也應當與作家本人所經受的宗教與文化的影響有很大關聯(lián)。從宗教方面來看,蘇菲主義多少會影響到張承志的文學創(chuàng)作。蘇菲主義的認識論中,“奇跡”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而“暗夜”通常指向一種神秘化書寫,在《心靈史》中體現(xiàn)了“暗夜”書寫的神秘性的恰恰是“奇跡”的呈現(xiàn)?!鞍_依吐”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當年劊子手問馬化龍誰將為其報仇,馬化龍給出的答案是四十年后會有人復仇,而四十年后爆發(fā)的辛亥革命恰恰中了這一神秘的預言。科學的思維不會承認這種“奇跡”的存在,然而在心靈化的藝術想象里,在“暗夜”般的生命狀態(tài)中,這些“奇跡”是真實發(fā)生的,是合理而又不可缺失的。若從文化角度看,張承志顯然受到的是多元文化的影響。草原文化、天山文化、回族文化、漢文化等都在其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記。其中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在早期有著濃厚的薩滿教色彩。薩滿文化,是原始社會以來的“巫文化”在北方地區(qū)形成的一個分支,崇尚“萬物有靈”。前面提及蘇菲主義的“奇跡”概念,而在草原文化中,薩滿教預知未來的一種手段是“征兆”描述。對于上述“奇跡”的呈現(xiàn),在薩滿教看來便是一種“征兆”的體現(xiàn)。不僅是《心靈史》這部作品,張承志的其他作品中也多有這種“征兆”描寫?!督鹉翀觥防飳τ陬~吉的種種“迷信”之舉的描寫就反映了這樣一種草原文化形態(tài)?!澳愕男乃嘉抑溃~吉。你和我現(xiàn)在一模一樣,我們都恐懼地等著呢。天險一樣的雪水河擋住了阿勒坦·努特格,你和我都把這件事看成了一個不祥的噩兆。”青牛之死和松木車被“我”砸碎兩件事成了“拒納”結局的“征兆”。當然,并非僅是噩兆,可以說薩滿教是草原人民的精神支柱,它作為蒙古族的底蘊文化而使得蒙古族得到了精神慰藉?!拔住?,顧名思義,是詩性而又神秘的,是混沌而又迷狂的。心靈迷狂下的書寫,無疑給人的直接感受便是“暗夜”性,充滿激情之語,因而張承志在作品中描寫了大量的強烈抒情的語句也就可以理解了。另外,以蒙古族文學為代表的草原文學中,有大量的祝詞和贊詞出現(xiàn),而這些頌詞多由民俗化的薩滿祭詞演化而來,且這類文學通常帶有歷史化的傾向。這一點,似乎也同樣切合張承志這部《心靈史》歷史色彩過于濃厚的特點。

    三、“暗夜”的深層意蘊

    在“暗夜”中對于內心所渴望的真理的堅定追求,對于“哲合忍耶”信眾“暗夜”般的生存狀態(tài)和獨特的悲觀主義的生命態(tài)度的體認,加之多元文化的交互影響,可以說“暗夜”已經浸入了張承志的書寫之中。而進一步來看,“暗夜”實際上在更深層次上促成了作家對于自我心靈的洞察與透視。它加強了作家獨特的對于生命,乃至信仰的體認。

    1.苦難意識與樂觀理性

    首先,“暗夜”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苦難意識,是一種主動受難和獻身的精神追求。這一點較容易理解。整部作品可以說都是在描述“哲合忍耶”這個群體的苦難經歷,而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哲合忍耶”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受難精神,他們主動獻身,將殉教當成最高理想。他們在苦難的生活潛行,甘愿在爾德節(jié)的禮拜中從容赴死,只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抵達真主和真理。這一切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舉意成為其中的一員,為了真理而勇敢地獻身。前面提及“我”與張承志的聯(lián)系,作者賦予“我”的宗教情感和生命體驗,可以說正是其自身的情懷體現(xiàn)?!拔摇北贿@種強大的殉教精神所感染,在暗夜中感悟和追尋,從中更加確立了自我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也是作家張承志所懷有的?!叭松绱硕虝河邢蓿嫒绱似D難,活著就是負罪。然而……不管你怎樣弱小有限,只要你為教舍命,你的血將不會被人洗掉,你的血衣就是你進入天堂的證明?!闭芎先桃I身為教的人生信念感染著“我”,它更使作家張承志從中體味到了一種九死不悔的苦難意識和獻身精神。

    同時,這種“暗夜”下的苦難意識以及對生命的悲觀體會同陽剛的樂觀理性之間應當是不矛盾的。我們在前面就分析過,哲合忍耶群眾因為過早地接受了死亡的教育,又憑著一份對真主的虔心追尋,因而面對死亡,他們是從容無怨的。而作者也同樣沒有將自己的情緒沉浸在單一的悲觀中,因此作品的層次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對于苦難的渲染上,他還在強調一種心靈自由的品格。既不回避苦難,更有對苦難的超越,體現(xiàn)出心靈的凈化和崇高。作者賦予敘事者“我”的是一種全知視角,“我”傾聽了這個群體內部的悲壯的犧牲故事,然后“我”舉意書寫,“我”把《心靈史》呈現(xiàn)出來了?!拔摇北豢嚯y所感動和震驚,而同時“我”又用和我的先輩關里爺?shù)热艘粯拥臄⑹龇绞綄⑦@種苦難呈現(xiàn)了出來,這種記錄,包括我們看到的這部《心靈史》以及書里提到的哲合忍耶的其它教內史,它們的意義在哪里?它們僅僅是教內發(fā)展史嗎?它們僅僅是為了銘記苦難嗎?不!它正是用對于悲壯的犧牲的記憶來化解掉單純悲觀的生死觀。所以這種記錄就變成了一種工具。這正是作者給我們展現(xiàn)的一種真正高出“悲觀”本身的悲觀主義精神。它記錄苦難,是為了超越苦難,在這種“暗夜”式的對生命苦難的體認中追尋與堅守自我的意志和信仰。“已經是快要破曉了。……一個愈來愈明亮的愛字在空曠的黑暗中,它像寂靜中的太陽?!痹诎狄怪杏性铝?,在暗夜之后有太陽。聯(lián)結著太陽和月亮的“暗夜”成了“我”對于苦難、對于生命、對于存在本身的最大體認,具有深刻性。

    2.追尋信仰及其超越意義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暗夜”同樣啟示了作者心中對于真理和信仰的理解。張承志“以黑白為一對原色”,他在《黑山羊謠》中便提出“黑”是“高貴、收容萬物、啟示真知、永恒而美麗”。這難道不正像作家為我們描繪的信仰的價值和意義嗎?《心靈史》的最后部分:“我是在漆黑混沌中,在酣甜的夢中吮吸的嬰兒。連空氣都沉降了,連夜色都凝固了……只有你,只有我,你存在,我活著?!薄拔摇痹谔斓厝珶o的黑暗里深深地感受著包裹于其中的信仰和真理,從而觀照和透視自己的內心??梢娍v使天地全無,也不能失去信仰的堅守,否則人將無法存活。而“暗夜”的特質正是在于“黑”,對于“暗夜”的描述,正是作家在努力的實踐對于理想和信仰的追尋。

    當然,這里要特別提出的一點是,“信仰”和“真理”在張承志的觀念中,并非局限于單一的某種教義,“我”從“哲合忍耶”的發(fā)展歷程中真正體會到的遠超于對這個教派本身的理解?!八麨槲覙淞⒘艘匀说男撵`自由為唯一判別準則的、審視歷史的標準?!弊髡咴谶@里表明的是一種基于心靈自由基礎之上的信仰精神,同時也包含對于人道的追求。講述的是回族的故事,而尋找的卻是人道,閃爍的是人、人性、信仰的光輝。這就超越了具體的宗教,達到了真正的理想層面?!安唬粦撜J為我描寫的只是宗教。我一直描寫的都只是你們一直追求的理想。是的,就是理想、希望、追求——這些被世界冷落而被我們熱愛的東西?!比绱酥苯拥谋硎龈幼C明了作家想為我們提供的是高于特定宗教的一種用于追求理想并敢于為信仰犧牲的精神。這種信仰精神并不僅僅發(fā)生在教徒身上,還包含任何一個無神論者,并不一定成為某種教徒,只要善良而真誠,人總有信仰的可能。這種信仰幫助我們對抗現(xiàn)實生活中種種物質欲望,而擁有自己純潔神圣的精神家園。它高于一切的宗教,飽含人性的光輝,并且促使人們拋開了心靈的狹隘,是一種自我主體精神的強大,可以抵抗一切外在于心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生死、信仰,如前面所說并不局限于某個個體或單獨的群體、教派,它的存在可以讓我們更深地去把握人類基本生存方式,去感受到人類精神的展示。因而,信仰書寫便能夠跨越國界、民族和不同的社會制度,可以走進各民族、各宗教成員的心靈世界。而“暗夜”正是這樣一種既讓人可以正視生死,更能夠連接生死和信仰的獨特存在,所以,對于“暗夜”的體認和書寫的意義正是在信仰和理想層面上為張承志的作品帶來了一種超越民族和宗教而具有的世界性。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心靈史》中的“暗夜”書寫真實地體現(xiàn)了人性,它指向了苦難,指向了人的生存狀態(tài),更是關聯(lián)了生命和信仰本身,它有著悲劇性的色彩,卻又超越這種悲劇性,強調了一種心靈的自由自在,強化了對理想和信仰的追尋與堅守。張承志曾經在他的《靜夜功課》中將“黑夜”作為主要意象,并且提及了魯迅的《野草》。我們都知道,《野草》多是在“暗夜”中的靈魂絮語,是一種蒼涼心境的體現(xiàn),然而,“黑暗”給予魯迅的并不僅僅是蒼涼,更有啟示。那么,于張承志而言呢?他的靈魂中盤旋的“暗夜”精靈,很顯然也讓他能夠更好地直面生存和信仰,讓他直面自己的心靈從而做出舉意。更可貴的是,當他在直面“暗夜”時,能夠站在高于特定宗教的立場上,看到信仰對于人性的重要性,它是人們在“暗夜”中立足和前行的根本,也是這部《心靈史》中的“暗夜”書寫帶給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我們應該認真地對待這樣一種信仰,它如“圓月”般皎潔,超越了民族和宗派。同樣,我們也不應該局限地看待這樣一種“暗夜”書寫,因為在“暗夜”中正包含了所追求的真理和信仰的啟示,它如同一面鏡子,幫助洞察和透視自我心靈,將我們引向真正的精神和信仰的自由。

    注釋:

    ①張承志:《荒蕪英雄路》,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頁。

    ②③⑤⑥⑦⑨⑩???????張承志:《心靈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第8頁、第28頁、第90頁、第5頁、第73頁、第6頁、第99頁、第48頁、第122頁、第66頁、第296-297頁、第296頁、第69頁、第10頁。

    ④宋劍華、王海豐:《〈心靈史〉與〈古蘭經〉:論張承志生命中的宗教情緒》,《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⑧黃發(fā)有:《詩化品格與多語混融——張承志小說的語言風格》,《回族研究》2009年第4期。

    ?張承志:《金牧場》,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36頁。

    ?張承志:《張承志文學作品選集·散文卷》,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頁。

    ?張承志:《張承志文學作品選集·中短篇小說卷》,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頁。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 馬新亞

    猜你喜歡
    心靈史張承志信仰
    《貝加爾心靈史》
    海外星云 (2021年7期)2021-08-26 08:56:22
    與信仰同行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聲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信仰
    心聲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論信仰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靈修與朝圣——次仁羅布的“心靈史”書寫
    阿來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2:57:38
    “被遮蔽的心靈”
    ——從敘述者“我”的角度解讀心靈之作《心靈史》
    名作欣賞(2016年26期)2016-07-16 15:18:21
    張承志文學年譜(修訂稿)
    東吳學術(2015年4期)2015-12-01 03:20:44
    關于《張承志文學年譜》的訂正啟事
    東吳學術(2015年4期)2015-12-01 03:20:42
    精神的長旅
    ——從《黑駿馬》到《心靈史》看張承志文化身份認同的轉變
    渭源县| 怀远县| 长泰县| 湘潭县| 玉龙| 景泰县| 武夷山市| 新干县| 盐亭县| 阳江市| 台南县| 兴义市| 铁岭市| 浦江县| 白水县| 绥中县| 莲花县| 屏南县| 团风县| 太湖县| 三明市| 神农架林区| 天门市| 宿州市| 读书| 温泉县| 元朗区| 陇川县| 铜梁县| 上思县| 加查县| 建昌县| 武宣县| 邢台县| 武安市| 嘉义县| 介休市| 临高县| 台北县| 莱西市| 江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