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汝婷
[摘要]建設服務型政府需要應對挑戰(zhàn),把握機遇。本文闡述了關于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存在的問題分析,我們提出了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對建設服務型政府意義重大,表現為:一是合理培育社會市場,運用市場力量補充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二是建立政府部門間的合作機制,解決跨部門的公共問題;三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強建設服務型政府;四是建設服務型政府需要促進社會管理的創(chuàng)新。
[關鍵詞]服務型政府 建設 關鍵問題
社會變化發(fā)展日新月異,改革使得中國經濟內部充滿了機遇,但是,各種各樣的大的挑戰(zhàn)也接踵而至。為了更好地發(fā)展進步,決策部門加強了對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重視,將其列入討論行列。而無論是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工作格局,還是努力率先建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管理體制,均是改革不同時期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這要求能夠自發(fā)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
一、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存在的問題
依據過往經驗,政治與行政官員的觀點和想法在社會改革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一旦某種思想觀念成為主流、占據主導,就會直接影響和左右社會變革的方向和進程一有的是正向的、積極的,有的則是負向的、消極的。調研中發(fā)現,一些領導干部對服務型政府建設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qū),如不及時糾正,將對服務型政府建設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
(一)概念的不清晰
不知道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確切范圍,會把上項目、鋪攤子、招商引資等內容也納入范圍之中。于是,招商引資照搞,GDP指標照下,攤子照鋪,項目照上。并美其名日:為建設服務型政府創(chuàng)造經濟條件。
(二)思想的慣性作用
忽視了當前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勢在必行,片面地想要提高GDP的比重,將大部分的資源都放在了GDP的爭奪中,你盯著我的GDP排名,我盯著你的GDP排名,甚至不惜動員有關部門,想方設法做上級統(tǒng)計部門的工作,一定要把GDP排名搞上去。至于建設服務型政府,為百姓提供公共服務,則被放到了次要位置。
(三)觀念更新不及時
認為既然服務型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那么,就由政府一攬子包下來,由政府統(tǒng)一提供,壟斷供給,忽視了市場和社會的作用。此外,對管理與服務的關系缺乏正確認識,沒有認識到管理只是手段,服務才是目的。在許多地方,重管理輕服務的現象比較普遍。例如,在社會管理方式方法上,許多地方倚重行政手段搞管、控、壓、罰,習慣于圍、追、堵、截和收費辦證、罰沒收繳,政府應盡的公共服務職責沒有完全到位。
(四)認識缺乏辯證性和兩面性
盡管在思想上對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大力支持,卻讓服務企業(yè)成為首要任務。把為城鄉(xiāng)居民提供服務擺在了第二位,制定文件,出臺措施,特別突出為企業(yè)服務,對此,羅列較詳,舉措有力,舍得投入,不惜血本。與之相比,為城鄉(xiāng)居民提供的服務,則高度概括,三言五語,既缺乏具體措施,又缺乏應有投入。這種過分親資本的“服務型政府”受到一些地方官員的青睞。還有的認為服務型政府就是給老百姓提供方便,就是服務態(tài)度好。于是,建設行政服務大廳被視為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標志,似乎行政服務大廳建好了,服務型政府也就建成了。
二、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關鍵策略
(一)合理培育社會市場,運用市場力量補充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
“政府并不是唯一的提供者”,地方治理框架對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啟示之一就在于:公共服務的提供不能再僅僅依靠自上而下、從政府到社會的單向度權威來實施,而是需要更多的政府與市場、社會之間的協(xié)商、互動和合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和地方治理一樣,也需要政府、市場、社會之間權力關系的重新調整和重新配置。那么,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功能就需要清晰界定政府、市場、社會三者行動的邊界,充分、合理而又不越界地運用市場、社會的力量來補充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是政府的不越界,一些本應由市場或社會承擔的公共服務應交還市場或社會,改變政府將所有公共事務大包大攬的局面,改善資源配置的效率。黨中央提出“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辦;能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的,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即是要著力推進多元主體治理格局的形成,使政府回歸本身應有的職能,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來撬動市場、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到公共服務提供的過程中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應該審慎對待政府的職能轉型問題。其一,在一些只能由地方政府提供、不能進行主體替代的公共服務領域,應加大和強化地方政府的供給責任,防止地方政府以多元途徑提供公共服務的名義,將這些不能出讓的職能扔給市場和社會。其二,強調政府的服務功能也不可偏廢政府的管理功能,政府的管理功能和服務功能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和替代關系,地方政府通過完善制度建設、提高管理水平,為市場和社會建立合理的行動規(guī)范,同樣也能為公共服務供給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礎。
(二)建立政府部門間的合作機制,解決跨部門的公共問題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區(qū)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大量跨部門的事務隨之增加。這類事務超越了地方政府的傳統(tǒng)行政邊界,不僅僅涉及某一地方政府,而是多個地方政府所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提供跨部門公共物品成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又一項重要內容。例如,跨部門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醫(y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提供問題,往往不能靠單一的地方政府來解決。又如,多地大氣污染的協(xié)同治理、上下游之間的流域管理等問題都考驗著地方政府傳統(tǒng)的行政區(qū)治理模式。地方治理發(fā)生在地方,卻不僅僅局限于地方的行政邊界:同樣地,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有時也需要有超越行政邊界的理念和視野。從地方政府之間的傳統(tǒng)府際關系來看,“政治錦標賽”是一種常見模式,地方政府在行政發(fā)包、量化考核和績效排名等因素的影響下,呈現了“橫向競爭”的特征。近年來,在跨部門公共事務的治理上,地方政府逐漸認識到建立合作機制的重要性,但其協(xié)同治理的自主意識仍然不強。此時,地方主要政府的協(xié)調和促進尤為關鍵。應更多地構建地方政府之間交流對話的機制,為地方政府協(xié)同提供跨部門公共物品建立長效的制度平臺。endprint
(三)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強建設服務型政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我國行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其基本路徑是:由改革開放初期的精簡機構深化到轉變政府職能,再由轉變職能深化到優(yōu)化政府組織結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到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為核心,轉變政府職能、優(yōu)化政府結構和創(chuàng)新行政運行機制。建設服務型政府之所以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和重點,是因為它體現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正確價值導向,反映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根本方向,同時也是我國政府管理和建設的一塊短板。
(四)建設服務型政府需要促進社會管理的創(chuàng)新
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服務型政府的具體含義也是與時俱進的,而且,在不同時期,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重心要靈活設定。當前,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重要主體是政府,所以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首先是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而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的本質就是要建立服務型政府,需要在社會本位理念指導下,在整個社會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過法定程序,建立為公民服務、讓公眾滿意政府。服務型政府不僅對政府的效率提出更高要求,更要求政府的行政權力的公平正義:要求的政府決策不僅達到預期效果,更要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更為深厚的基礎;要求政府不僅僅能公開服務承諾,更要求公共服務提供的多元、優(yōu)質,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但是,在當前以政府為主體的社會管理中,各種原先存在的正逐漸弱化的統(tǒng)治性因素、實際存在的管制性因素和正在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性治理中生長著的服務性因素處于一種共存的復雜性、不確定性狀態(tài),使得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既包含基層性應對性機制的完善,也需要政府組織作為元治理力量的根本性變革,還需要自主性社會力量的積極加入而使社會管理格局和結構發(fā)生轉變,這一切都不得不依賴于政府作為變革主體在服務理念的統(tǒng)攝下,積極主動地反思政府一社會關系、調整權力結構、改革政府體制,也就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展開過程。
三、結語
建設服務型政府需要應對挑戰(zhàn),把握機遇。雖然在這個建設的過程中會遇到挫折和瓶頸,但是,危機和轉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關鍵就在于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應對方式。要堅決杜絕空喊口號等形式主義的作風,要堅持實事求是,在對問題進行抽絲剝繭的基礎上命中問題的根本,要弄清各方聯(lián)系和結構組成,同時加強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新管理機制,提高服務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