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萍 唐 懿
(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哈爾濱 150036)
頭穴透刺結合腹針治療暈動病59例臨床觀察
董建萍 唐 懿
(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哈爾濱 150036)
目的:觀察頭穴透刺結合腹針治療暈動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臨床確診為暈動病的患者59例隨機分為二組,即頭穴透刺結合腹針治療組和藥物治療對照組,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兩組療效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療效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頭穴透刺結合腹針治療暈動病有良好的療效。
頭穴透刺 腹針 暈動病
暈動病是指機體處于被動運動環(huán)境中,受到刺激后產生一系列前庭和自主神經反應為主的癥候群,主要可見眩暈、唾液分泌增多、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重則可出現血壓下降、四肢冰冷,甚至休克等。多發(fā)于旅途乘坐交通工具的過程中,給患者身體帶來了很大的不適及危害。臨床多使用抗組胺藥物及抗膽堿類藥物治療,但副作用較多,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筆者采用頭穴透刺結合腹針治療暈動病59例,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臨床確診暈動病患者59例,均來自2015年09月—2016年12月黑龍江省中醫(yī)院針灸科門診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31例,男性16例,女性25例,年齡25~67歲。對照組28例,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齡19~61歲。病程最短者3個月,最長16年。兩組資料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發(fā)作時所乘交通工具分別為公共汽車、小轎車、輪船、飛機。參考《耳科學》[1]中暈動病的診斷標準制定:①乘坐交通工具前精神狀態(tài)正常。②乘坐交通工具時,患者一般先有疲乏感,然后出現頭暈目眩、嗜睡、唾液增多、惡心、甚則嘔吐、精神萎靡等癥狀;部分患者有視物模糊、前額疼痛,嚴重者可伴而色蒼白、全身冷汗、眼球震顫、血壓下降、脈搏時數時緩等癥狀。③離開交通工具后,以上諸癥逐漸緩解或消失。④既往乘坐交通工具時有反復發(fā)作的類似病史。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受試者身體健康,視力正常;③對試驗目的、方法及要求均知情同意,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④能積極配合測試,愿意接受針刺治療者。
①排除美尼爾綜合征、前庭神經炎、頭位性眩暈、精神性眩暈、椎動脈型頸椎?。虎谂懦龂乐匚改c、肝腎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選穴:頭針取穴:前頂透刺百會,左右神聰透百會,后神聰透后頂;腹針取穴:天樞,中脘,大橫,氣海,關元。
(2)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后,頭針取毫針針身與頭皮呈15°角刺入帽狀鍵膜下層,各穴進針深度約40~50mm,以快速小幅度捻轉,每分鐘200轉,每針行針約1分鐘,留針四十分鐘。腹部取毫針直刺進針得氣后,行提插捻轉或平補平瀉,留針四十分鐘。針刺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采用抗組胺藥物乘暈寧片(茶苯海明片,南京白敬宇制藥廠生產)口服,每次50mg,乘坐交通工具前30min內頓服。離開交通工具后評定療效。
(1)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發(fā)病次數、病情變化,隨訪2個月,評價總體療效。
(2)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3個療程后進行乘坐交通工具(乘坐時間≥2h)試驗,觀察療效后進行評定,評定標準參照《中華針灸臨床診療規(guī)范》[2]中暈動病的療效標準擬定,痊愈:眩暈及嘔吐等癥狀消失,全程較舒適,精神佳,隨訪2個月無復發(fā)。顯效:僅有輕微的眩暈或胃脘不舒,無惡心嘔吐等癥狀,隨訪2個月,偶有輕微復發(fā)。好轉:有惡心癥狀,但無嘔吐或嘔吐次數減少,頭暈、乏力、唾液增多、心悸等癥狀亦減輕。隨訪2個月,有發(fā)作,但時間縮短,癥狀較輕。無效:治療后諸癥狀無改善。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二組治療結果比較: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暈動病多發(fā)于乘坐交通工具的過程中或過后由于顛簸搖擺及旋轉等任何形式的加速運動,刺激人體的前庭神經而發(fā)生的疾病,患者初時感覺上腹不適,繼有惡心、面色蒼白、出冷汗,旋即有眩暈、精神抑郁、唾液分泌增多和嘔吐,重則可出現血壓下降、心悸、胸悶、全身疲乏,四肢冰冷,甚至休克等。又可稱為暈車病、暈船病、暈機病等。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很大的不便和危害。屬中醫(yī)“眩暈”范疇,臨床觀察顯示,暈動病患者多有脾胃虛弱,易發(fā)嘔逆的體質,亦多見于中老年人或體虛肥胖之人。古代醫(yī)家有“無虛不作?!?、“無痰不作?!敝f,病因與體弱氣血虧虛、痰濁內阻或肝陽上亢等因素有關,人體在交通工具被動刺激下,易導致氣機逆亂,升降失和,清陽不升則腦髓失養(yǎng)、痰濁上逆,擾亂心神而發(fā)病,易華波[3]認為暈動癥患者在交通顛簸的誘發(fā)之下,體內靜止的飲邪移動速度加快,氣機升降失常,人體出現多唾多涎、頭暈頭痛、惡心嘔逆的癥狀,故使用健脾化飲法來治療暈動病。我們采用頭穴透刺結合腹針治療暈動病,患者的發(fā)病次數明顯減少,眩暈嘔吐等癥狀亦明顯減輕,說明該針刺療法對暈動病有良好效果。
頭為諸陽之會,腦為神明之府,神能馭氣,《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竅”,故取頭部穴位可調節(jié)臟腑虛實,通調經脈之氣血[4]。透刺百會,四神聰等穴可以升發(fā)督脈之陽氣,調暢全身氣機,以充養(yǎng)腦髓,安神醒腦。根據頭部神經解剖定位,百會、前頂、后頂及四神聰穴,均位于頭部頂葉,而頂葉皮層下神經與軀體感覺相關,并參與運動調節(jié),現代研究認為,暈動病的發(fā)病原因與前庭功能和自主神經系統受損有關,機體受到被動刺激后,前庭器官感受刺激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應激反應,當刺激的強度和時間超過了暈閾值這個限度,導致中樞神經遞質膽堿能系統與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之間平衡失調,抗運動能力下降,就會出現暈動病。自主神經中樞發(fā)生紊亂,引起腦血管緊張度改變,造成大腦中樞血氧供應減少,就會導致暈動病一系列癥狀發(fā)生。而頭穴透刺治療可以直接刺激大腦皮層下的神經中樞,通過神經內分泌代謝,改善前庭通路等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提高前庭器官的調節(jié)功能,抑制乙酰膽堿的興奮,調節(jié)人體對位置及空間改變的敏感性。以適應外界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同時,針刺可調節(jié)血管緊張度,并改善腦動脈血氧供應,從而增加腦組織微循環(huán)功能,起到了調理頭部經絡氣血,醒腦開竅,平暈止眩的作用,從而有效防止和降低暈動病的發(fā)生。
腹針是通過針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治療全身性疾病的一種針刺方法。腹部為脾胃之所在,且為脾胃經及任脈循行所過之處,針刺腹部腧穴可通過刺激腹部筋膜以調整人體臟腑氣機陰陽平衡,達到“刺至病所”的目的[5]。在腹部取穴基礎上,配合補瀉催氣等手法可以提高療效。針刺腹部天樞,中脘,大橫,氣海,關元穴,即可調節(jié)脾胃氣機運化功能,又可調補脾胃氣血,使氣血充盛,上以充養(yǎng)腦髓,安神定志,下以理氣和中,降逆止嘔,提高了機體對暈動的抵抗力。由此可見,頭穴透刺結合腹針治療暈動病不僅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而且針刺腹部腧穴和頭部透穴,疼痛較輕,較易產生得氣感,易于為患者所接受。且無不良反應,有操作簡便,成本低的優(yōu)點。其效果優(yōu)于茶苯海明,不失為防治暈動病的好方法,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 姜泅長,等.耳科學[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992—993.
[2] 杜元灝,石學敏.中華針灸臨床診療規(guī)范[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642-645.
[3] 宋寧,等.健脾安神法防治暈動病療效觀察[J].廣西中醫(yī)藥,2012,2(35)1:19.
[4] 唐強,朱肖菊,吳北峰,等.頭穴叢刺針法治療急性腦梗塞116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3):43—44.
[5] 薄智云.腹針療法[M].2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