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明明
摘 要:習語是語言長期使用的結果,最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化。本文采用原則性多義詞分析法對英漢習語中“wind”與“風”的認知詞義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兩者原型詞義相同,拓展詞義有異有同,其中兩者經(jīng)隱喻拓展后的共有詞義多于獨有詞義。
關鍵詞:認知詞義 原則性多義詞分析法 wind 風
一、引言
本文從習語出發(fā),對英語習語中的“wind”一詞與漢語習語(以四字格成語為主)中的“風”一詞作詞義對比研究,借此考察英漢兩種文化對這一相同事物認知的普遍性與差異性。本文選用這兩個詞作詞義對比研究是因為它們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天氣現(xiàn)象之一,而很大一部分關于天氣的語言運用和描述是隱喻性的,從而能折射出英漢民族對這一相同客觀事物的認知差異性;此外,兩者都在習語中多次出現(xiàn),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文首先對認知詞義學和原則性多義詞分析法作出介紹,之后就所搜集的有關于“wind”與“風”的相關習語進行對比分析,從兩者的自然屬性即形態(tài)、動態(tài)、能量等方面對它們進行詞義分析,找出它們在原型詞義之外所具有的拓展詞義。研究的語料來自以下幾部詞典:《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2009)、《牛津英語習語詞典》(2005)、《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5)、《簡明漢語成語詞典》(2014)、《漢英常用熟語詞典》(2006)。
二、認知詞義學與原則性多義詞分析法
傳統(tǒng)的詞匯語義學對于多義詞的研究一般限于詞源學或詞義學的研究,其一般目的只是追根溯源,發(fā)現(xiàn)其原始義和演化結果,而對于其詞義形成原因并沒有對其做出認知結構及語義轉化本質上的深入分析(謝之君,2007:111)。而作為認知語義學的一個分支,認知詞義學從認知的角度出發(fā)研究詞義,彌補了傳統(tǒng)詞匯語義學的缺陷。國外的認知詞義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論題,即詞匯范疇的內部結構;詞項的多義性和支配義項間語義關聯(lián)的隱喻、轉喻和意象圖示轉換等認知原則;隱喻研究與框架語義學意義上涉及范圍更廣的概念結構(盧衛(wèi)中,2015)。
認知詞義學的開拓研究者是Lakoff。Lakoff提出了輻射型范疇理論。該理論認為每個詞語都代表一個概念范疇,范疇的成員是一組相互關聯(lián)并具有典型效應的詞義,這些詞義的相互關系形成一個輻射型結構,而輻射型結構的中心就是原型詞義(賈冬梅、藍純,2010)。根據(jù)Lakoff,多義詞的各個非典型性詞義是在概念隱喻和意象圖示轉換等認知機制的作用下,在原型詞義的基礎上通過意義拓展而形成的。意象圖示是體驗性在認知上的體現(xiàn),基本的意象圖示用于抽象的認知領域,產(chǎn)生了大量的概念隱喻,在詞義的演變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建構作用。Tyler和Evans(2003)提出了原則性多義詞分析法的三條標準:(1)詞義標準;(2)概念闡述標準;(3)語法標準(賈冬梅 藍純, 2010)。
三、“wind”與“風”的原型詞義
人類相同的感官系統(tǒng)決定了他們對客觀世界相同或相似的感覺經(jīng)驗。在所研究的英語和漢語詞典中,“wind” 和“風”的第一條義項均為“空氣流動的自然現(xiàn)象”,比如:(1)strong/high winds;(2)wind speed/direction;(3)狂風暴雨;(4)大風大浪;在以上的短語中,從詞義標準上看,例中的“wind”和“風”都指一種自然現(xiàn)象。從概念闡述標準上看,“wind”和“風”都可以與表示程度的形容詞連用。 “wind”和“風”原型詞義的一致性說明了相同的體驗認知下英語和漢語兩種文化對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認知具有普遍性。
四、“wind”與“風”的拓展詞義
隱喻是將其某一類領域的經(jīng)驗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的經(jīng)驗的一種認知換活動,它的形成與人的身體經(jīng)歷和文化息息相關(陳家旭,2007:87)。在英漢民族對風這一自然現(xiàn)象相同的感知體驗下,在兩種語言中,風的各種本質特點都被用來做了豐富的、相似的隱喻。但由于英漢民族歷史、環(huán)境、文化的不同,兩種語言的隱喻系統(tǒng)存有差異,因此經(jīng)隱喻拓展產(chǎn)生的有關“wind”與“風”的詞義也有同有異。
(一)相同的詞義拓展
風是客觀存在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從外觀形態(tài)上看它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風無形的特點與空話無根據(jù)性的特點相聯(lián)系被用來隱喻為不真實的空話、大話。比如:(8)a bag of wind;(9)windy speaking style;(10)風言風語;在例(9)和例(10)中,風都可以被用作一個形容詞去修飾所說的話。
風具有流動性這一特點。因此在英漢兩種語言中,人們將風來去無影無蹤的特點與消息隱秘性的特點相聯(lián)系產(chǎn)生了“風”為“不為人知的、隱秘的消息”的隱喻。比如:(5)get wind of sth;(6)通風報信;(7)聞風而動。此外,根據(jù)風的流動的特點產(chǎn)生了“風”為“速度”的隱喻,比如:(15)fast as a gust of wind;(16)急如風火;(17)風馳電掣;在例(15)中“wind”與表示速度的形容詞“fast”和與介詞“as”搭配使用,而在例(16)中“風”也表示速度的形容詞“急”和與介詞“如”搭配使用,這體現(xiàn)了英漢民族對風的認知共性。漢語中用風來表示速度的習語還包括“疾風閃電”、“風風火火”、“追風趕月”等。
風的流動改變事物的狀態(tài),因此在英漢習語中“風”可喻為“事物變化”。比如:(18)a wind/the winds of change;(19)hang in the wind;(20)改革春風;在例(18)中“wind”與表示變化的名詞"change"搭配使用,相似的,在例(20)中“風”與表示變化的動詞“改革”搭配使用。例(19)是根據(jù)風可以以旋轉的方式流動這一特點表現(xiàn)它的隱含意義的。
風的流動是有方向性的,根據(jù)這一特點,“風”可隱喻為“局勢發(fā)展”。比如:(21)see how the wind blows/find out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22)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23)見風使舵;例(22)和例(23)直接體現(xiàn)了英漢兩種民族對“風”喻為“局勢發(fā)展”的相同文化認知。除此之外,漢語習語中相似的表達還包括:“風起云涌”、“風雨飄搖”、“風平浪靜”等。
風由于空氣流動而產(chǎn)生能量,包括推力和阻力兩種。根據(jù)這一特點“風”可隱喻為“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困境”。比如:(24)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25)一帆風順;(26)風調雨順;(27)raise the wind;(28)ill wind;(29)興風作浪;(30)凄風苦雨;在例(24)和(25)中,含有積極語義韻的形容詞“fair”和“順”分別用來修飾“wind”和“風”。例(27)和例(29)中“風”被隱喻為破壞力,例(28)和例(30)中“風”被隱喻為困難并且和帶有消極語義韻的形容詞搭配使用,這些都是英漢文化對于風的認知共同點在語言表達上的體現(xiàn)。
風是沒有質量的,但人們可以感知它的存在。在英語和漢語中“風”都可隱喻為“人的品行”。比如:(11)be puff up with wind;(12)be a windbag/be full of wind;(13)兩袖清風;(14)高風亮節(jié);但在隱喻人的品性時,漢語中的“風”常用作褒義,而英語中“wind”常用作貶義,這說明在英漢語中這一隱喻產(chǎn)生的映射基礎是有所不同的。
(二)不同的詞義拓展
“wind”與“風”經(jīng)隱喻拓展后的詞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英語獨有的,一類是漢語所獨有的。從風的流動性這一特點來看,風在英語習語中的隱喻可以映射到人體機能域和情感域。在人體機能域,“wind”被定義為“gas”,指胃氣、腸氣和呼吸。比如:(31)break wind;(32)get the wind back;(33)get a second wind;在情感域,“wind”常被隱喻為害怕、憂慮、怒氣或信心,比如:(34)get/have the wind up;(35)put the wind up sb;(36)take the wind out of sbs.
從風的能量性這一特點來看,“wind”在英語習語中也被隱喻拓展為“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但是它的表現(xiàn)形式與漢語的有些微差別。比如:(37)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n it′s at its very best;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and beast. 例(37)說明在英語習語中,“west wind”常被用來隱喻為積極的、強大的正能量,而 “east wind” 常被用來隱喻為具破壞力的負能量。然而在漢語習語中,人們把“東風”隱喻為“積極的、強大的正能量”,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把“西風”隱喻為“腐朽的惡勢力”,如“西風殘照”。這種不同的文化認知主要是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造成的。
從風的流動性這一特點來看,風在漢語習語中的隱喻可以映射到社會生活域和人物域。在社會生活域,“風”被隱喻為“風俗,風氣”,這種隱喻是建立在風的流動具有區(qū)域性特征和風俗的形成具有地方區(qū)域性特征的相似性之上的,如:(38)移風易俗;(39)風土人情;此外,它還被用來隱喻為“流行度”,如:(40)風靡一時。在人物域,“風”常被用來比喻為“女性姿態(tài)”。這一隱喻用法有褒有貶。比如:(41)賣弄風騷;(42)風韻猶存;“風騷”指婦女舉止輕佻。“風韻”用來指女子優(yōu)美的姿態(tài)。這種表達在英語中是罕見的。
從風的可感知性這一特點來看,風在漢語習語中的隱喻可以映射到人物域、情感域和自然域。在人物域,“風”被隱喻為儀表、風度。比如:(41)玉樹臨風;(42)風度翩翩;(43)滿面春風;這種隱喻建立在風給人一種空靈、灑脫的感覺之上。在情感域,風常被隱喻為男女情愛之事。比如:(44)風花雪月;(45)風情月債;(46)調風弄月;在自然域,漢語習語中的風可以被用來形容美好風景,如“風光旖旎”被用來形容景色柔和美好,風光美麗動人。
五、結語
從原則性多義詞分析法的角度來看,風的形態(tài)、動性、能量性和可感性反映的是詞義,隱喻映射的過程就是最終概念的形成過程,而最終形成的習語表達也都遵循著一定的語法標準。綜上本文對“wind ”和“風”原型詞義和拓展詞義的描述和解釋,可以看出兩者的原型詞義相同,在隱喻的認知方式下兩者相同的拓展詞義多于兩者獨有的拓展詞義。此外,雖然詞的每一個拓展意義都和原型詞義緊密相關,但在英漢習語中的體現(xiàn)方式是有所不同的。這體現(xiàn)了英漢民族對同一事物認知的共性和差異性。
參考文獻
[1] 謝之君.隱喻認知功能探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11.
[2] 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7:87.
[3] 盧衛(wèi)中.基于認知的英漢詞義對比研究[J].外國語,2015.
[4] 王文斌.隱喻性詞語的生成和演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
[5] 賈冬梅,藍純.“water” 與“水”的認知詞義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
[6] 陳如.簡明漢語成語詞典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4.
[7] 尹邦彥.漢語熟語英譯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8]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第七版.北京:商務印刷管,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