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韓 旭
寫意精神的堅守與回歸
——孫成剛大寫意花鳥畫賞評
文 / 韓 旭
孫成剛 扇面作品
孫成剛先生是齊魯畫壇頗有影響力的畫家。他主攻大寫意花鳥繪畫,畫里畫外處處體現(xiàn)著一脈清純的傳統(tǒng)筆墨的書寫精神。在他的繪畫作品中,無論是空靈的小品,還是繁復的巨作,似乎都均衡地蘊含著一種昂揚的生機和對生命的無限憧憬。讀他的畫,是快樂的、向上的、自由的,是飽含希望的,他的畫作里充滿了我們這個時代日漸稀薄的陽光意識和陽剛氣象。
從藝術發(fā)展史的角度來講,中國傳統(tǒng)繪畫駛至近現(xiàn)代,寫意精神與現(xiàn)代思潮可以說是有無相生前后相隨,有融合亦有抵牾,有互補亦有相悖。在這場持續(xù)百年的中西文化的博弈中,我們會很遺憾地看到在西方藝術的不斷剝蝕下,傳統(tǒng)繪畫過早地呈現(xiàn)出早衰之態(tài)和疲軟之勢,繼而丟盔棄甲節(jié)節(jié)敗退。比如當下盛行的寫實主義,造型至上、制作泛濫……那些舶來的西方藝術認知已然“反客為主”,大行其道,致使傳統(tǒng)繪畫本質的東西特別是寫意精神逐漸消失殆盡。
孫成剛 扇面作品二
在當代美術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在對“西方改良”和“與世界接軌”喋喋不休,最后蜂擁而上,都在對“拿來主義”摩拳擦掌甚至挎籃剜菜。這固然是藝術視野的拓展,但又何嘗不是因為自身文化的萎靡而導致對幾千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自信呢?當然,在熱鬧之中也不乏冷峻和冷靜的人。孫成剛先生是一位能夠沉下心、靜下氣、坐下來的畫家,完全不像那些善于鉆營取巧、慣于向市場俯首、甘于向西方稱臣的藝術“大師”們。與之相反的是,他的繪畫中始終表現(xiàn)出對寫意精神的膜拜和對西方藝術中“去中國化”的警惕。早在幾十年前,李可染先生關于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藝術有過一段精到的論述:“傳統(tǒng)對我們來說是血緣關系和繼承關系,外來是營養(yǎng)關系。二者萬萬不可倒置……假若我們丟掉了自己的傳統(tǒng)而扎根于外來,或是企圖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國文化,不僅有害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也有害于世界文化的發(fā)展?!睂O成剛先生倘若讀到這段文字必有同感。青年時代的孫成剛曾經負笈北上,游走于京華,出入于名門,先后師從于著名國畫家郭石夫、秦天柱先生學習花鳥繪畫,并得到湯文選、姜寶林、趙寧安、王濤、孫志鈞、朱理存、祝燾、馬振聲、陳政明等諸位名家的親授。這段嚴格而又正統(tǒng)的學習經歷對一位虔誠的從藝者而言,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多年以來,孫成剛先生對繪畫藝術的認識始終保持不偏不倚,并以一種理性的姿態(tài)持續(xù)深入著對傳統(tǒng)繪畫的研修和體悟。
從畫技畫風上看,孫成剛的繪畫很明顯地受到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一脈的影響。這也證明他對傳統(tǒng)經典的用功之勤和對筆墨精神的體悟之深。多年以來,他一直對歷代大家心存敬畏,終日臨摹,虔心研習,在“似與不似之間”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表現(xiàn)內涵。古人講求“師古不泥”,從某個層面說,我認為孫成剛已成功地跨出了某種程式化的樊籬,逐漸呈現(xiàn)出個人的藝術面目。比如在他的筆下很少見到畫譜中竹葉的“個字”“介字”等程式化表現(xiàn)手法,他畫竹桿善于以縱向取勢,竹葉則是橫向取韻,滿紙生風,凌然襲人,真有動人心魄的氣勢。欣賞他的作品,我們能感受到他的每一幅畫都顯得有條不紊、端莊大氣,都是那么水墨滋潤、富有質感。他還有意讓自然物象適當地夸張、變形,在自然生動之間盡得“不似”之“似”。
我們常常在追問,在現(xiàn)代語境之下大寫意花鳥畫的生命力何在?我認為不僅僅是體現(xiàn)在客觀物象的形象中,更多的還在于畫中的線條、色彩、墨色、點皴的承載與呈現(xiàn)。按照大多數人的經驗,欣賞一幅書法或者繪畫作品往往要先看大的氣象,然后會近距離仔細觀察作品線條、用筆及用墨等,因為這些尤其是線條更能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筆墨的書寫性。孫成剛的繪畫善用隸、草筆意入畫,他的作品線條顯得蒼茫、老辣,用筆遒勁厚重,力透紙背,有一種雄健古拙的藝術張力。再一個就是造型的問題。一直以來,造型的問題始終困擾著花鳥畫審美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石魯說:“造型當以神造型,以神為魂,以形為貌?!痹趯O成剛的繪畫中,既有構成因素形成的現(xiàn)代意識,又有在對鳥類形象化的刻畫中所體現(xiàn)出的寫意精神。他往往把三兩只鳥布置在一個不顯眼的角落里,與大面積的花草構成強烈的空間對比,營造出天真爛漫之趣。這樣一來,整幅作品更顯得不做作、不刻意,不拘謹、不夸張,自然隨意,格調高雅。前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那些以素描訓練出身的畫家是很難理解這種來自于造型的藝術魅力的。因為在他們的畫筆之下,造型是“技”而不是“道”,是冷冰冰的程式,沒有生命和溫度。
古人說,道技不可偏廢。但我們已經越來越難看到那種“道技合一”的精品力作了。我想,最大的桎梏應該是寫意精神的迷失和沒落。寫意是中國文化脈流中一個獨特的基因符號,只有當傳統(tǒng)寫意精神的大旗重新鼎立并盡情招展的時候,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才能健康發(fā)展下去——孫成剛先生早已認識到了這一點。從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我們能夠體會到他的擔當與堅守,同時也清晰地看到寫意精神的回歸與重現(xiàn)。
韓旭,青年作家、詩人,書畫評論家;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xié)會會員。
孫成剛 富貴圖 136cm×68cm
孫成剛 傲霜圖 136cm×68cm
孫成剛 懸崖小棲圖 180cm×45cm
孫成剛 回眸 248cm×129cm
孫成剛 懸崖小棲圖 180cm×45cm
孫成剛 懸崖集鳴圖 136cm×68cm
孫成剛 秋荷 180cm×45cm
孫成剛 塘趣圖 136cm×68cm
孫成剛 玉蘭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