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摘 要 新教育形式下提倡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增強學科知識的直觀生動性,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利用多媒體輔助美術教學可以簡便、快捷、直觀地突出學習過程,使學生能輕而易舉地理解和領悟,從而縮短了授課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主要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練習鞏固,美術教學往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講解知識,訓練技能,尤其是一些抽象知識的介紹,比如說對空間想象力的訓練,有時費了很大勁講得天花亂墜、口沫橫飛,還不見得都能理解和掌握,而這也許只要多媒體中一次直觀的演示就能解決問題。多媒體中只需從影片放映的形式,運用形象的動感,學生一下子能理解透視的變化和原理,難點迎刃而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電教媒體 信息技術 整合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運用多媒體教學是教學變得更加直觀生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運用電教媒體,再現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探究欲望
當美術教材中出現重點、難點,需要學生探索理解、主動掌握,而學生“啟而不發(fā)”、“思維受阻”時,教師可借助電教媒體,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再現情境,把教材、教師所講和學生思維融在一起,幫助學生使其受阻思維順暢發(fā)展,達成對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進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強理解效果的教學目標。
如:在教學《秋天》一課時,由于二年級學生經歷淺,知識面窄,記憶力、觀察力和審美能力都來夠強,因此,對秋天的認識也很淺顯。如要讓學生了解秋天的自然特色,就得盡可能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參觀、實踐,但由于時間、地理條件的限制,這一夢想難以實現。為此,我依據本教材中的知識點和重點、難點,用電腦制成大量的動畫情景:秋葉飄落、秋果累累、秋收農忙、秋林漫步、秋菊叢中……當這些大自然的秋景動畫再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的思維頓時豁然開朗,他們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情感處于最佳狀態(tài),加入娓娓動聽的語言啟迪,學生們在觀看過程中,其思維產生豐富的聯想,腦海中同時再現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從而解決了本課重點,突破了難點,并使學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潤的同時,積極、主動地掌握了新知,開擴了視野,提高了他們的認識能力,為學生的繪畫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創(chuàng)設了有利的條件。
2信息技術整合是美術課堂更加生動
過去要上好美術欣賞課,教師需要搜集大量的圖片、幻燈片或錄像帶,并且在講課時需要大量的口頭講解。因此,不少教師把上好美術欣賞課視為畏途,本來應該非常生動直觀的美術欣賞課,變的非常乏味,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興趣。
借助電腦多媒體信息技術,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效果大為改觀,只要教師擁有一臺多媒體電腦,把存有美術欣賞數據的光盤裝進光驅就很容易了。當欣賞經典美術作品時,鼠標一點,某個畫家的代表作及其背景資料就會出現在眼前,不但可以窺見作品的全貌,還可以放大局部進行觀察,學生身在課堂,卻能打破時空的界限,跨越古今,馳騁中外,在藝術的長廊漫步,在想象的空間飛翔,審美教育寓于潛移默化之中。
當欣賞建筑藝術作品時,借助電腦多媒體,不但可以用常規(guī)的視覺方式欣賞建筑物靜態(tài)的形或內部構造,而且可以做動感演示,讓建筑作品旋轉活動起來,讓學生欣賞建筑物的多個側面。比如:使用這種手段在中年級的《立體構成》與高年級的《組合形體寫生》一課中,可以充分體現它的優(yōu)越性。學生可以按照預先設置的瀏覽路線,欣賞周邊的建筑外形,瀏覽一座座建筑物的內部裝飾,陳設,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間的建筑風格。又如:在小學低年級的欣賞課《各種各樣的建筑》中,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大量不同類別的電子圖片和指導性的網頁瀏覽路徑,深刻理解到了建筑的不同種類和功能,以及建筑的文化背景。這種效果是一頁美術建筑圖片,無法比擬的,也是空洞的理論所無法達到的。三、增強自主學的能力,擴展了教學時空
使用了CAI,教師在有的課程中說話少了,甚至不說,把文體位置讓給學生,課堂反而上得更好了。例如,在上欣賞課《中國古民居建筑》一課,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在網絡上尋找關于民居的特點和介紹,以小組的形式總結概括,教師將收集資料整理做成課件,每一組選一位同學做導游介紹一組民居,這樣在多媒體的配合下,一堂課的學習在老師的主持下學生自主完成,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既形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又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更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不斷地優(yōu)化電教媒體的組合,加大美術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欲望和興趣,使現代美術教育有更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小學美術新課程解讀[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陳旭遠,張捷.新課程實用課堂教學藝術[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