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急診PCI術后院內(nèi)死亡危險因素分析
向恢利,張瓊
目的研究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急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后發(fā)生院內(nèi)死亡的原因。方法收集我院近兩年來行PCI介入治療的20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臨床資料,根據(jù)病人是否發(fā)生院內(nèi)死亡分為存活組與死亡組,分析兩組病人的一般資料、相關臨床指標、既往病史,分析造成病人死亡的原因。結果死亡組病人的年齡、有明確發(fā)病原因、入院心率、入院血糖、入院血肌酐、入院白細胞(WBC)、入院1 d~3 d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入院高Killip分級、接受冠脈造影、PCI手術時間,與存活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造成病人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包括年齡、入院心率、入院血糖、入院WBC、PCI手術時間、入院高Killip分級(P<0.05)。結論年齡、入院心率、入院血糖、入院WBC、PCI手術時間、入院高Killip分級是造成病人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早期對病人進行及時的干預,能有效降低死亡率。但對于有明確發(fā)病、入院血肌酐、入院1 d~3 d的LVEF、接受冠脈造影等指標仍然要進行密切關注。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院內(nèi)死亡;危險因素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內(nèi)科急癥,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占70%以上[1]。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ACS中常見的一種類型,該病的發(fā)病率在近年來呈現(xiàn)不斷升高的趨勢,2001年—2011年,十余年間發(fā)病率上漲近4倍[2-4]。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起病急,且發(fā)病后病情走勢急轉(zhuǎn)直下,容易造成病人死亡,對人類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臨床上治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是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不僅能及時對病人瀕死的癥狀進行糾正,同時還能改善病人的預后情況。在20世紀的部分研究中就證實心肌梗死病人在發(fā)病后期冠狀動脈發(fā)生阻塞,心肌得不到冠狀動脈的供血引發(fā)壞死,在動物實驗中實施以上過程,只需要半小時就能導致動物死亡[5]。若能在最短時間內(nèi)使閉塞的冠脈再通,病人瀕死的概率就會降低,也就意味著死亡率下降。本研究對我院近兩年來的20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PCI術后的相關情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分析造成病人術后院內(nèi)死亡的原因,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近兩年來行PCI介入治療的20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臨床資料,根據(jù)病人是否發(fā)生院內(nèi)死亡分為存活組(188例)與死亡組(12例),所有病人在靜息狀態(tài)下出現(xiàn)胸痛或日常生活中胸痛加重入院,且均滿足2000年歐美心臟病學會對心肌梗死的重新定義[6],同時合并以下至少一項指標:①心電圖ST段壓低或是T波出現(xiàn)倒置;②心肌損傷標志物升高且有顯著臨床意義;③病人既往有明確的冠心病史[7]。排除標準:①持續(xù)性ST段抬高造成的急性心肌梗死;②勞力性心絞痛;③合并糖尿病病人;④其他原因造成的胸痛。
1.2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病人入院時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比與住院時間;既往病史包括腦血管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與腎功能不全等;危險因素包括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相關臨床指標包括入院時的心率、白細胞(WBC)、肌酐、血糖、心率、心功能分級(Killip分級)、入院1 d~3 d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是否接受冠脈造影檢查等[8]。
1.3 隨訪方式 通過病人住院期間的記錄進行隨訪,并以病人因任何原因造成的死亡或是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作為本次研究的終點事件[9]。生存時間以病人入院時開始計算,病人一旦死亡則隨訪結束,仍生存者按照隨訪的截止日期作為終點。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全部錄入Excel表格,由專業(yè)的統(tǒng)計學工作人員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先進行單因素分析,然后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變量篩選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危險因素暴露比值(OR)表示危險因素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關聯(lián)強度,OR采用95%可信區(qū)間(95%CI)。
2.1 兩組一般資料與既往病史比較 兩組病人年齡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與既往病史比較
2.2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病人在入院心率、入院血糖、入院血肌酐、入院WBC、入院1 d~3 d的LVEF、入院高Killip分級、接受冠脈造影、PCI手術時間、有明確的發(fā)病原因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2.3 行Logistic回歸分析 將表1與表2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指標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造成病人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包括年齡、入院心率、入院血糖、入院WBC、PCI手術時間、入院高Killip分級(P<0.05)。詳見表3。
表3 危險因素指標行Logistic回歸分析
ACS病人的住院率與死亡率較高,有關研究指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的死亡率在7%~9%,而非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內(nèi)死亡率在5%~7%,兩種疾病雖然造成的死亡率均較高,但并無顯著差異[10]。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PCI介入治療已經(jīng)從穩(wěn)定型心絞痛病人發(fā)展到急性冠脈綜合征,且其治療成功率也逐年增高。近年來,隨著臨床對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的研究[11],發(fā)現(xiàn)該類病人采用PCI介入治療相比保守治療的效果更明顯,且優(yōu)勢也更顯著,在緩解病人臨床癥狀的同時,還能降低病人的遠期并發(fā)癥,提高病人生存質(zhì)量,改善預后。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心臟學會(AHA)及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的最新指南指出[12]:對于高危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及時采用介入治療對疾病后期的影響呈積極狀態(tài)。雖然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冠脈發(fā)生完全阻塞的概率較小,但對于院內(nèi)死亡的病人更要仔細進行相關危險因素的排查,幫助病人提高生存率與生存質(zhì)量。
本研究中對病人的一般資料、臨床指標與既往病史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提示死亡組病人的年齡、有明確發(fā)病、入院心率、入院血糖、入院血肌酐、入院血WBC、入院1 d~3 d的LVEF、入院血WBC、入院高Killip分級、接受冠脈造影、PCI手術時間、有明確的發(fā)病原因,與存活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造成病人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包括年齡、入院心率、入院血糖、入院WBC、PCI手術時間、入院高Killip分級(P<0.05)。分析其原因:①年齡,老年病人出現(xiàn)復雜性冠脈病變的概率較高,通常和病人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心力衰竭等因素有關,以上原因均會造成病人非透壁梗死,加重病人的心肌負擔[13]。另外,老年病人通常合并彌漫性動脈硬化,且損傷的靶器官較多,所以一旦出現(xiàn)應激發(fā)應,病人的臟器功能代償性下降,在心肌負擔加重的基礎上,各臟器的灌注不足,心腦腎功能相互影響,引發(fā)惡性循環(huán)[14]。②老年病人的免疫機制下降,本身就容易合并嚴重的呼吸系統(tǒng)感染,特別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入院后需要長期臥床治療,肺部感染加重引發(fā)惡性循環(huán),所以白細胞指標一旦控制不佳,則也是造成死亡的原因之一。③Killip分級在3級及3級以上的病人發(fā)生死亡的概率顯著提升,Killip分級是對預測病人疾病預后的長期監(jiān)控指標[15]。④入院時的血糖,血糖較高的病人多出現(xiàn)多支彌漫性病變,長期的高血糖會造成多支動脈硬化慢性漸進性的損傷,再加上繼發(fā)性的側支循環(huán)代謝性失常,引發(fā)病人死亡。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入院心率、入院血糖、入院WBC、PCI手術時間、入院高Killip分級是造成病人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早期對病人進行及時的干預,能有效降低死亡率。但對于有明確發(fā)病、入院血肌酐、入院1 d~3 d的LVEF、接受冠脈造影等指標仍然要進行密切關注。由于本次研究的樣本量較小,時間較短,所以對研究結果難免造成影響,期望今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1] 李青檀,王冬梅,汝磊生,等.應激性高血糖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遠期預后的影響[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3,17(11):831-834.
[2] 王曼,朱俊,楊艷敏,等.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7天仍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事件分析[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3,28(1):9-12.
[3] 李群,王德昭,王軍,等.白細胞計數(shù)與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相關關系的研究[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37(4):550-554.
[4] 張寧,劉文嫻,潘麗麗,等.急性ST段抬高型與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臨床特點及冠狀動脈病變特點比較[J].中國醫(yī)藥,2016,11(4):465-468.
[5] 李振華,安英,陳良,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糖水平變化及對預后的影響[J].新疆醫(yī)學,2013, 43(5):41-42.
[6] 王麗,王軍,李健,等.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特征及院內(nèi)死亡危險因素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5,22(1):13-16.
[7] 李林嶺,羅遠林,羅永全,等.CHADS2評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6,14(10):904-906.
[8] 張寧,劉文嫻.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聯(lián)合全球急性冠狀動脈事件注冊評分建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臨床風險預測模型的研究[J].中國醫(yī)藥,2014,9(3):314-318.
[9] 田晉帆,呂樹錚,宋現(xiàn)濤,等.中性粒細胞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急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預后的影響[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6,35(8):595-599.
[10] 陳冬生,欒獻亭,楊進剛,等.中國急性心肌梗死不同Killip分級患者的臨床特征、治療和預后情況分析[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6,31(9):849-853.
[11] 黃欣,鐘妮爾,王歡,等.急性腎損傷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中的發(fā)生情況、預測因素及其對預后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6,13(14):8-12.
[12] 直強.早期介入治療與 NSTEMI 患者長期預后的關系[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24(4):434-438.
[13] 劉慧,潘英,王麗,等.新疆石河子846例住院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6,22(3):274-277.
[14] 王旭,聶紹平,金澤寧,等.三種評分對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預測價值比較[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12):1269-1271.
[15] 趙祥淘,楊松,陳燕春,等.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危險因素及冠脈病變特點[J].山東醫(yī)藥,2014,54(7):45-47.
湖北省陽新縣人民醫(yī)院(湖北陽新 435200),E-mail:xianghuilidh@163.com
信息:向恢利,張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急診PCI術后院內(nèi)死亡危險因素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19):2437-2439.
R542.2 R256.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9.022
1672-1349(2017)19-2437-03
2017-04-16)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