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
不要因為一本書的主題或表達方式很陌生,就去厭惡它。需要厭惡的只是那些真正水準很低的書。比如現(xiàn)在很多引進版的書,我真的不推薦大家閱讀,翻譯太差了,我只能看到一個一個單詞被轉(zhuǎn)化成漢字羅列在那里,可能一本書分成三部分,交給若干人翻譯,半個月就交稿。很少再看到傅雷、朱生豪、鄭振鐸他們那個時代的翻譯,將中國文化的意象與西方文學的表達相結(jié)合,信達雅兼而有之。有一些很好的國外的書,我更愿意去找臺灣的譯本,他們相對靠譜得多。
還有一種我非常反感的出版物,叫作“名著縮印本”,據(jù)說是為中小學生量身訂制的。只保留故事框架和基本情節(jié),大量細節(jié)、對話和心理描寫被刪除。要知道一本名著之所以偉大,從來不是因為它的主題,雖然可能流傳最廣的只是它的主題——比如《簡·愛》為什么會成為“女性的《圣經(jīng)》”呢?因為它描寫了男女平等,但是抱歉,寫男女平等的書多了,生活中有很多問題是經(jīng)不起多一句追問的。對啊,有那么多寫男女平等的書籍,為什么人們心目中只留下了《簡·愛》?
我給出的答案是,名著之偉大從來不在于它所謂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圍繞這個“中心思想”,它擁有太多人人心中有而個個筆下無的動人細節(jié),正是這些細節(jié),詮釋了種種亙古不變的真理。如果沒有羅切斯特和簡愛的那番對話,以及無數(shù)諸如此類的細節(jié),《簡·愛》不會在文學史上占據(jù)如此顯赫的地位。
中國教育有一個非常糟糕的地方,就是什么事兒都得有“中心思想”。如果我們看一本名著,只是為了看它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梗概,《約翰·克利斯朵夫》就不用看了。為什么呢?傅雷在翻譯的時候,已經(jīng)把中心思想寫在了五卷本的扉頁上:“英雄不是沒有脆弱的時候,只不過不被脆弱征服罷了?!?/p>
所以說,現(xiàn)在市面上相當多的所謂“濃縮版名著”,是對讀者的欺騙。你拿掉了最優(yōu)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細節(jié),只保留一個中心思想。孩子們沒有機會讀到原汁原味的作品,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更不幸的是當他們以后有機會和真正偉大的原著相遇時,卻不再看了,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看過了,而且可能不太喜歡。
(摘自《白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