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我有幸觀摩了臺灣國立實驗小學李玉貴老師的一節(jié)課——《蝙蝠與雷達》,感觸頗多。
《蝙蝠與雷達》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主要內容是寫人們通過觀察蝙蝠利用嘴和耳朵巧妙繞開障礙物這一現(xiàn)象獲得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利用超聲波裝置,在夜間也能安全飛行。李玉貴老師用兩節(jié)課的時間,向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的近千名語文老師,詮釋了什么是語文,怎么教語文。
一、語文就是對話,我就是語文
“站在講臺上,我就是語文”,這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教學箴言。李玉貴老師的課,使我對這句話有了較為深刻的領悟,更感受到了語文課堂的魅力。
前蘇聯(lián)文藝理論家巴赫金說:“生活的本質即是生活,人們生活著就意味著參與交流對話,人類最基本的相互關系是一種對話關系?!?/p>
真正的對話是“我--你”關系的對話,對話的雙方是平等的主體。在那里每一位參與者都是尊重對方、目標追隨、心態(tài)開放的對話。培養(yǎng)這種意識其實是在引導學生過一種對話的審美人生。
語文學科承載著將思想意識、文化傳統(tǒng)、道德觀念、情感體驗傳授給學生的使命。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當你站在講臺上時,你就應該像一本活教材,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應該向學生詮釋什么是優(yōu)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文以載道”,潤物細無聲地滲透思想教育。在這一點上,李玉貴老師做到了,只要你看到她,聽她說話,品味課堂上她與學生互動交流的每一個細節(jié),你就會深深地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頻頻點頭。
請看李老師在課堂上的幾個“細節(jié)”:
(上課伊始,老師用溫柔的聲音給同學們提要求,她的聲音非常好聽,輕清柔美。)
師:不管你坐在哪里,都要轉身看說話的人。現(xiàn)在誰在說話?是老師。所以,你不管多遠,都要轉身看老師。
師:請你們用適合的音質和音量小聲的快速讀課文。什么叫做用適合的音質和音量呢?就是我們自己快速朗讀的時候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但是不要影響別人的聽覺。請把整篇文章從頭到尾非常專注的讀一遍。
(上課過程中)
師:有的同學沒有轉身,(看見有同學轉過來了)謝謝!重點不是看我,是看下一個要發(fā)表見解的同學。只要你知道我下一個點的同學是誰,你就應該把你的手放好,看著他,他跟老師是一樣的,同學說話的重要性跟老師是一樣的!
(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帶著學生尋找5個詞,來介紹蝙蝠看路的秘密。有學生勾畫詞語五花八門,其他學生在后面嘲笑。)
師:所有人的答案都要鼓勵,不要在后面“噗嗤”,這樣,前面的同學聽到后心理壓力會很大。
(課堂臨近尾聲,曾經(jīng)打著哈欠的坐在左邊角落的同學注意力集中了,李老師笑嘻嘻地摸了摸他的頭。)
師:太棒了!不管多遠都轉頭看我,你可以換一個自己比較舒服的姿勢!
……
這是我在聽課的過程中感受到內地與臺灣教師有些不同的地方。面對這樣一節(jié)全國的公開課,這位瘦弱的溫柔的李玉貴老師,卻有極大能量,她不厭其煩地提醒、關注、引導、激勵學生,她告訴學生上課要尊重他人,上課要隨時看著講話者,上課讀書要用適合的音質和音量,要學會傾聽,要對發(fā)言者以回應……李老師有沒有考慮到,這樣一節(jié)全國的公開課,這樣說、這樣做會不會浪費時間,會不會耽誤進度完不成課堂內容,會不會讓人覺得課堂很細碎,設計不夠大氣?沒有,李老師全然沒有顧忌這些,她只是用她本該有的氣質和使命完成著語文教學本該做的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弟子規(guī)》“尊長前,聲要低,問起對,視勿移”是尊重長者的禮儀與規(guī)范,“……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既是惡……”是對待朋友的“泛愛眾”思想。這些在李老師的課堂上均潛移默化滲透在孩子們心中。由此,我也明白了臺灣公民為什么對人那么彬彬有禮,大街上為什么聽不到大聲的喧嘩,為什么與他們打交道感覺特別的舒服。這些素養(yǎng)不就是從今天李玉貴老師在課堂上所言傳身教習得的嗎?李玉貴老師本人不正是這樣一個溫文爾雅、文質彬彬、有禮有節(jié)的人嗎?站在講臺上,李老師用無聲的語言告訴學生:我就是語文,承載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承載著傳承人類傳統(tǒng)文化的任務。
二、緊扣文本學語文,我回歸語文
語文姓“語”,要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培養(yǎng)語感。同時,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同,還有一個共同的使命,那就是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聽了李玉貴老師的這節(jié)課,我真切的感受到了真語文之“真”之“實”,即真真實實地做語文的事,用扎扎實實的語言實踐告訴人們站在講臺上,我就是語文,我就是要緊扣文本教語文,引領學生主動思考,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體現(xiàn)語言文字的雅趣。
師:現(xiàn)在李老師要問你們一個,聽起來簡單,但卻是整課最難的問題。這篇課文的題目是?
生:蝙蝠和雷達。
師:李老師要問你們,這個“和”是什么意思?
生:“和”就是兩個東西。
師:“和”就是兩個東西,感覺還沒有說完,但是已經(jīng)起了一個很好的頭了。
生:“和”就是把兩個東西合在一起。
師:請問這篇文章有把蝙蝠跟雷達放在一起嗎?
師:你們有沒有學過《獅子和鹿》?沒有。那你猜嘛,你覺得《獅子和鹿》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生:我覺得有可能是有一只獅子和一只鹿,獅子想要吃鹿,但是......
師:好,但是就不用了,獅子想要吃鹿,獅子想獵捕鹿,獅子追趕鹿,所以這個“和”其實就是那兩樣東西的關系,對不對?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內容與讀者之間的第一個接觸點,它是作者提供給讀者探究文本內容的一個重要視角。李老師,直接從題目入手,尋找問題探究的切入口。標題是由概念組成的,兩個概念就代表著兩個事物,那么它們到底是什么關系呢?李老師順勢扣住“和”字的理解來探究它們的關系。在學生犯迷惑的時候,李老師用《獅子和鹿》這個題目來引導學生猜想,猜想在這里是調動和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的好辦法。經(jīng)過探究,師生共同得出了“和”其實就是“表示了兩種關系”的結論。endprint
師:請讀課文,找出兩個字的詞語來替代“和”。
師:有人圈了一個,那你能把它套回去嗎?蝙蝠兩個雷達。你要自己檢查自己的想法。
師:不過告訴你們哦,看到這一組基本上圈出來了,整篇文章的前半段有一個詞,后半段還有一個詞。前面你在哪一段找的哪一個詞?
生:我找到了第二段的“啟示”。
師:找到第二段的“啟示”的同學,請找文章的后半段,還有另外一個詞。
生:模仿。
師:大家把“和”替代成“模仿”讀一次題目。
生:蝙蝠模仿雷達。
師:整篇文章是不是就在講這件事?
生:應該說是雷達模仿蝙蝠。
師:大家都很清楚,先看一下黑板?!昂汀钡念}目經(jīng)常就在講這兩樣東西的關系,同學剛剛說了,第二段你們找的詞是啟示,是說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
師:另外一個關鍵詞呢,剛才同學說:“老師,反了,應該是雷達模仿蝙蝠?!?/p>
師:所以整篇文章有一條主線,就是誰給人類啟示?
生:蝙蝠。
師:然后誰去模仿誰?
生:雷達模仿蝙蝠。
師:但是為什么會有啟示呢?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啟示都表示一開始不清楚,道理不明白,所以你必須要解釋說明清楚。所以這一課很重要的一個地方,在解釋說明那個秘密,什么秘密呢?文章用了兩個問號來表示那個秘密。
如何闡釋這種關系呢?李老師緊扣文本,要求學生從文本中找出兩個字的詞語來替代“和”。這一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李老師試圖依據(jù)文本,讀出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的意味。她說:“整篇文章的前半段有一個詞,后半段還有一個詞?!边@是在提醒,探究關聯(lián)要兼顧首尾,乃至全篇的內容。
學生的答案依次由“啟示”到“模仿”,經(jīng)歷了一個聯(lián)系具體語境,學會準確表達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李老師還是聯(lián)系前后文,探究“誰模仿誰”,這樣其實是在引導學生時刻要緊扣文本內容進行探究。
師:回到課文,把文章的兩個問句劃出來。這兩個問句就是需要揭開的秘密。這兩個問句濃縮起來概括,它們究竟要表達什么意思呢?
師:第一個問題問的是飛機還是蝙蝠?
生:飛機。
生:飛機怎么安全飛行?
師:漏了一個最重要的,你刪掉的正好是最重要的,飛機為什么能在夜里飛行,把它濃縮成兩個字,哪兩個字?
生:夜航。
師:好,第二個問題再概括一下。很棒,有人現(xiàn)在就不用問我了。第二個問題到底問的是飛機還是蝙蝠呢?
生:蝙蝠。
師:問的是為什么、如何還是怎樣的問題呢?概括問題很困難吧?
師:飛機的雷達學蝙蝠。所以我們就來看一下,蝙蝠它看路的秘密寫在哪一段?在那一段的段號前面標上一個星號。蝙蝠看路的秘密寫在哪一段?大家一起說。
生:第6段。
師:第6段也可以,但它的秘密主要寫在第7段,對不對?
師:這節(jié)課,你們要自己記住學習的過程,我才不要去教你咧,我太累了,而且我已經(jīng)老了,教不動了,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學習!
“回到課文,把文章的兩個問句劃出來。”李老師風格依舊——緊扣文本。文本中的兩個問題分別是:“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這兩個問題的作用各異:前者引用生活實例,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入探究的問題;后者意在探究現(xiàn)象背后的事理。兩個問題有兩個層次,一般的老師會幫學生解答第二個問題。但是李老師的高明之處,就是把所有的問題交給學生去探究,自己僅僅提示探究的區(qū)域。這是“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的法子。
縱觀以上三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我將它們概括為“一個標題闡釋,兩處換詞表達,兩個問題解密”。每個細微處,李老師都力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奧秘,這其實才是真正的文本教學的解讀。
這是我關注到李玉貴老師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質疑、主動探究的一組教學片段的精致組合。哲學家帕斯特說:“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钡芽栆舱f過:“我可以懷疑一切,但卻無法懷疑我的懷疑。”質疑、思考、主動探究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有思想、有情感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本質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李老師用她那春風化雨的語言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引導,很好的踐行了這一理念,為學生作為“人”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跳出語文教語文,我還是語文
常聽有些專家說:“語文老師太‘勤快了,盡干些與語文學科無關的事,往往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睂τ谶@樣的批判,我曾經(jīng)感到過矛盾與困惑,一方面,這句話折射出了我們當前的語文教學找不到“歸宿”的問題,不知道語文學科到底要教什么的困惑,拿到一篇文章,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沒有將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語文的“事”分解到每一篇文章中,以至于語文課堂沒有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和核心能力,往往將語文課上成了思品課、生物課等等,為其他學科“打工”;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還有一種現(xiàn)象,就是獨守家門,不敢逾越,只在簡單的字、詞、句、段、篇中支離破碎的識記、解讀,對于豐富多彩的、個性鮮明的科技小品文,故步自封,未能跨越學科知識,導致語文課枯燥無味。李玉貴老師的《蝙蝠與雷達》一課,給了我們答案: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很多時候與科學不可分離。既然如此,語文教師就應該帶著學生走進生活,理解生活,走進科學,理解科學。文本就是話題,就是例子。為了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我們不可以將學科知識分解得那么清楚。我們再來看看李玉貴老師的做法:(老師帶著學生分析課文中的“兩個亮點”的指代內容)
師:現(xiàn)在李老師給你們示范我想到的問題。我讀這一段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兩個亮點”,那么,兩個亮點指代什么?作用是什么呢?
生:指代一紅一綠的兩盞燈,飛機上面搞一紅一綠的兩盞燈是為了保證安全,別的飛機看到了都會主動避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