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倫
近期,《人民日報》上的一篇時評文章《美育是一種剛需》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作者認為,“當每一個公民都擁有發(fā)掘美好的眼睛與心靈,擁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僅是個人之福,也是國家之幸?!睔w根結底,教育是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找自己的幸福。拓展教育的寬度和深度,讓孩子們在更為廣泛的時空里進行閱讀、參與體育運動、感受繪畫和音樂藝術、從事科技制作等,這些都是富含美育因素、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的教育活動。從某些方面說,這些都是教育的“剛需”,它詮釋了教育文明,體現(xiàn)了一方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和辦學品位。
為弱者付出——彌合撕裂的群體
我國現(xiàn)階段經濟社會的總體特征決定了教育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除了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外,還是帶有競爭、選拔性質的教育,這意味著學生學習分化進而產生群體撕裂是在所難免的。撕裂后的彌合能力則體現(xiàn)了一個區(qū)域教育發(fā)展的文明程度。在緊張嚴肅的學習生活中,讓孩子們重新從閱讀、參與體育運動、感受繪畫和音樂藝術、從事科技制作等活動中領略日常生活的詩意和美感,可以幫助孩子們找回被學習綁架的生活。這樣的感受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設置才可以讓他們重新觀察身邊熟悉的景象,在尋常的校園生活中享受生命的舒展和自由,進而對學習環(huán)境和人際氛圍產生一種溫暖的體驗。
我市有一所地處偏遠的農村中學,嚴重缺乏從事藝術教育的專職教師,在這樣的條件下學校仍然堅持開設校園藝術課,每天一節(jié)課,納入作息時間表。該校最初開設的是校園音樂課,后來逐漸豐富為校園藝術課,開展校園音樂課、校園朗讀者、校園小劇場和校園棋社等幾個方面的活動。校園藝術課實際上是學生自主管理的社團組織,是全校師生每天共同參與的一節(jié)課,它解決了學校專職藝術教師缺乏的困難。學生在學習中成長,在自我管理中提升,在歌唱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在方寸舞臺品味世態(tài)人生,在四方陣內運籌帷幄沖鋒陷陣,校園真正成了學生開啟智慧的天地,成為學生成長的家園。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水平有差異;因為各個方面的原因,學業(yè)水平同樣參差不齊。但是,一旦開始唱歌、朗讀、演出、對弈,他們立即進入了另外一個角色,獲得了全新的角色體驗。尤其是學業(yè)成績滯后的孩子,感受到重新開掘生活、發(fā)現(xiàn)自我的驚喜,精神面貌有了明顯變化。
美國學者艾伯利斯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有利于形成一個有內聚力的社會?!备街谒囆g之上的文化、精神、價值是相通的,它有利于孩子們重新認知自己,認知他人,從而形成強大的群體內聚力。藝術活動更需要合作、理解,其過程往往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分享、合作完成的。藝術活動不是教育問題的解藥,但它打開了新的可能性。決定一個學校文明指數(shù)的,不是優(yōu)秀的孩子而是相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孩子;評價一個學校的教育情況,判斷標準不是優(yōu)秀孩子的高度,而是弱勢的孩子有沒有得到課程層面的關注和尊重。
為細節(jié)付出——描繪生命的底色
每個兒童內心深處都有一顆蓬勃生長的種子,只是它取決于是否能夠被浪漫地喚醒,又是否在足夠強大之后,能夠被綜合塑造為融入生命的、綿延一生的力量。通過閱讀、參與體育運動、感受繪畫和音樂藝術、從事科技制作等,可以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經驗結構,形成足夠豐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溝通能力,為一生的生活打下厚重的底色。閱讀在喚醒孩子生命意義感、豐富孩子的情感和認知世界方面具有獨特的、無以替代的功能。而指導學生閱讀是一件說起來簡單卻又需要久久為功的一門功課。
我市第一中學的一位女教師,因為憂慮孩子們的讀書現(xiàn)狀,在引領他們讀書方面鍥而不舍,做足了細節(jié)上的功夫。雙休和假期她也要求孩子們起床之后的早讀不少于20分鐘,放假第一天這位教師就把下學期要學的詩抄寫下來發(fā)到家長群里,讓家長帶著并督促孩子讀。她還引導孩子們專注午間閱讀30分鐘、利用晚自習開始前的10分鐘讀《學庸論語》、進行睡前閱讀、利用課余時間碎片化閱讀……每學期開始她給孩子們定好閱讀書單——過去的一學年,上學期他們共讀的書是12本,下學期是14本,一個暑假又讀了11本,加起來是37本,一年間每個孩子的讀書量就是這么大。因了閱讀而產生的家?;?,這位教師在家長中建立了極高的威信,擁有讓孩子們深信不疑的教育話語權。上個學期他們班“親子共讀”讀了李春雷寫的《搖著輪椅上北大》。這本書是這位教師偶然讀到的,覺得特別好,就在群里推薦給家長了。結果真的產生了許多共鳴,很多家長說是流著淚讀完的。家長們讀了之后寫了讀后感,一位正在徐州化療的母親沒來得及寫后來堅持補交上來。家長的讀后感由教師打印出來,貼在班級墻上讓孩子們學習點評,并投票選出最優(yōu)秀的予以頒發(fā)獎狀。學期末這位教師的班級出了兩本文集,其中一本《剪影》就是收錄的家長文章。讓人欣慰的是,很多家長在這位教師的影響下也開始閱讀了。
閱讀喚起孩子對美好人生的向往,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趣味,幫助他們形成審美觀念。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欣賞、理解和創(chuàng)造,孩子們會逐漸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一旦他們成為審美的主體之后,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樣式來改進自己的生活了。為細節(jié)付出,一定急不得。面子易學、里子難補;學業(yè)成績的提高也許可以很快,但涵養(yǎng)人性則需要耐心。過分看重學業(yè)成績乃至升學水平,忽略精神發(fā)育、人格建構等方面的軟實力,這不是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的心態(tài)。
為未來付出——實施完整的教育
經濟理性作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基石之一,使傳統(tǒng)的教育管理不管是在手段上、方法上,還是在效率上都得到了科學的提升,但是教育管理如果過分強調“經濟理性”,在收獲效益的同時,其自身的價值和意義難免會遭到顛覆,從而招致對人的漠視、教育價值的失落和教育目的的異化。教育的本質是傳承文化、創(chuàng)造知識、培養(yǎng)人才,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有理想信念、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所以我們必須面向未來,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個性特長,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把共性教育與個性發(fā)展相結合,實施完整的、富有人文性的教育。endprint
健康是孩子一生的財富?!耙匀藶楸尽钡慕逃拍钭屛沂幸凰灰娊泜鞯拇寮壭W高度重視開發(fā)校園運動課程,從而擁有非比尋常的辦學格局。該校成立了“花樣跳繩”特色創(chuàng)建領導小組,制定了創(chuàng)建活動三年規(guī)劃,希望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實現(xiàn)“人人會跳繩,個個會花樣,全員參與”的運動課程目標。他們充分利用體育課、課間10分鐘及下午的大課間活動等時段組織學生進行訓練;定期舉行各種跳繩比賽,以賽促訓,最大限度在短期內取得明顯的成效,增強師生的成就感?;犹K開展以來,課間空閑時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訓練項目。孩子們會了一個花樣,還想再學另一個花樣,沒有了追逐打鬧的時間,多余的精力在課間得到了釋放,上課時更能集中精力,沒有以往的小動作;課間秩序變得越來越好,讓學校沒有多少教學經驗的代課教師也很容易駕馭課堂,為“向40分鐘要質量”奠定了基礎。學校專門派出了兩位教師到外地參加跳繩教練員與裁判員培訓活動,學習了許多跳繩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在他們的指導下,學生花樣跳繩的質量有了進一步提升,現(xiàn)在像“前空翻”“側空翻”“一字馬”等體操動作,不少學生已能熟練運用在花樣跳繩中——這在過去是連想都不敢想的,學生的潛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柏拉圖說,“為了讓人類有成功的生活,神提供了兩種管道——教育與運動。”我們也越來越看到,這兩種管道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特色跳繩不僅鍛煉了孩子的協(xié)調能力、彈跳能力、速度及耐力,還培養(yǎng)了孩子的自信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團結協(xié)作、沉著冷靜、積極進取的良好品質。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未來。近年來,市教育局始終將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在徐州市第十一屆青少年科技競賽中,我市50余名學生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市教育局獲優(yōu)秀組織單位稱號。在第14屆中小學NOC活動全國決賽物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新設計賽中,我市7名學生榮獲全國一等獎。在2016年青少年高??茖W營東北大學分營特色活動和重點活動機器人設計大賽中,我市代表隊榮獲機器人設計大賽亞軍。在近期舉行的第二十七屆“江蘇省青少年電子技師認定活動”中,我市青少年發(fā)展中心機器人代表隊獲得徐州賽區(qū)智能拉力團體賽冠軍,并且包攬前四名。面向未來的教育要關注孩子的最高心理需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以增強探索能力為核心,以提高創(chuàng)造力為目的,通過培訓和教育等手段來培養(yǎng)彌漫于整個學校的動手動腦氣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使他們不但能勤奮學習,而且能充分發(fā)揮其潛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實現(xiàn)人與智慧活動的真正融合,使他們活出生命意義,自我超越。
校園生活的參差百態(tài)是教育幸福的本源。每個孩子都有選擇的意愿,如果在一所學校,孩子們的各種選擇都可以被包容,都是可行的,那么他就是幸福的。所以,教育要把孩子從片面的知識學習和題海戰(zhàn)術中解放出來。愛因斯坦論述人生的時候說,“盡管如此,我們都認為,一個人活著就應該捫心自問,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度過一生,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我看來,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滿足所有人的正面欲望和需要,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系。這就需要大量的自覺思考和自我教育?!蔽覀兊慕逃残枰@樣的自覺思考,致力于追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滿足所有人的正面欲望和需要,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系”。性之所近,力之所能。人具有無限的可能,孩子們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潛力在哪里,而教育,就是應該提供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這種潛力的機會。拒斥一維的、平面的、刻板的教育管理和生活秩序,是教育最基本的人道主義。
(作者單位:江蘇新沂市教育局)
責任編輯 鄒韻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