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貴頌
【適用話題】表象與本質(zhì) 飲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國 人性
偶爾讀到錢鍾書的《吃飯》,咂摸再三,品味再四,覺得妙不可言。
錢先生說:“吃飯有時很像結(jié)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這種主權(quán)旁移,包含著一個轉(zhuǎn)了彎的、不甚樸素的人生觀。辨味而不是充饑,變成了我們吃飯的目的。舌頭代替了腸胃,作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過,我們?nèi)匀话严硎苎陲棡樾枰?,不說吃菜,只說吃飯,好比我們研究哲學或藝術(shù),總說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樣。”
吃飯為了什么?一是為充饑,二是為品味。有意思的是,當人們解決溫飽后,對于吃飯,卻依然保留著饑餓時的動作習慣。我們常??吹剑承┤嗽谙硎芤环N美味時,就像三天沒吃飯一樣,吃得飛快。哪怕這種東西并無斷供之憂,食者依然爭先恐后。盡管此時的腸胃,需要細嚼慢咽,減輕消化負擔。然而食者卻不管不顧,只管滿足口舌之福。理論上說,在五分鐘內(nèi)吃兩個蘋果與吃一個蘋果的滋味是一樣的——因為都在不停地咀嚼加咂摸。然而,一些人卻首選吃兩個。而在腸胃,明明一個蘋果已經(jīng)夠了,但它卻無法阻擋嘴巴繼續(xù)啃食。肚子飽眼不飽,于是只好接受。
中國人有勤儉節(jié)約的美好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應(yīng)當提倡和發(fā)揚。但有時也矯枉過正。比如小孩子有剩飯的習慣,當然不好。家長往往要逼著他們把剩飯吃光,理由是不能浪費。但如果孩子確實是因吃飽而剩下,你再逼他吃到肚子里,不但是一種浪費,而且對身體有害無利。
人往往以“好吃”為標準。只要好吃,便要千方百計弄到嘴里嘗嘗。有形容說:有些人天上飛的飛機不吃,地上跑的汽車不吃,水中游的輪船不吃,除此之外,什么都吃。雖說有點夸張,但中國人好吃、會吃,卻是世界聞名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吳人嗜河鲀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钡腥嗣爸kU去吃,據(jù)說味道“有西施乳之稱,食者必不肯棄”。(《丹徒縣志》)你說這個誘惑有多大!
還有些東西,不是因為好吃,而是因為自己沒有吃過,就想嘗一嘗。上半年去了一趟新西蘭,有次吃午飯時,餐館上了一盤袋鼠肉,團中每個人都排隊夾上幾塊,因為沒有吃過。嘗了之后,普遍反映不好吃——味道倒在其次,有了談資便覺得滿足。
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分析,應(yīng)當是缺什么補什么。但中國人往往望文生義。腦子不好就吃核桃,因為核桃仁的結(jié)構(gòu)與腦子相似。對于這些,我表示懷疑。所謂缺什么補什么,應(yīng)當是去吃含那種成分的食物,而不是看它那似是而非的模樣。
回到開頭所說的,人類吃飯,主要還是為了充饑和營養(yǎng)。現(xiàn)在已是饑餓無虞的時代,我們不能為了口舌之欲而做饕餮之徒,吃得狼吞虎咽,吃得丑態(tài)百出,吃成一個大腹便便的亞健康。(摘自微信公眾號“朝花時文”)
【素材分析】民以食為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其傳統(tǒng)的飲食文明。在饑餓無虞的年代,吃可以成為一種享受,這無須諱言,但吃不能沒有底線沒有節(jié)制。一飲一啄,雖是細微之處,卻可以見出一個人的品行,甚至一個民族的共性。吃出文明,豈不更好?
【速用名言】
1.告訴我你平時吃什么,我就能說出你是怎樣的一個人。——法國美食家 布里亞·薩瓦蘭
2.人為生而食,非為食而生?!绹茖W家 本杰明·富蘭克林
(特約教師 倪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