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
●張璐
目的:分析在兒科護理中非語言性溝通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兒科就診的兒童100例,并按照平均分配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患兒采用語言溝通的方式進行護理干預治療,而觀察組患兒采用非語言性溝通護理干預治療,對比兩組之間的護理效果,并對結果進行比對分析。結果:兩種方式對于幼兒疾病的恢復皆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中觀察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更高,兩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中往往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非語言性溝通可更好的搭建患兒與護理醫(yī)師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提升兒科護理效果的目的。
非語言性溝通;兒科護理;應用
所謂的非語言性溝通,是指不使用詞語,借助動作、手勢、眼神等進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根據(jù)臨床實踐經(jīng)驗可知,將非語言性溝通運用于兒科護理工作中,能夠有效促進護理工作人員和兒童的交流,對提高護理工作水平和消除患兒心理障礙發(fā)揮重要作用?;诖?,本文主要針對非語言性溝通的應用做進一步的思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就診的兒科患兒,并隨機抽樣選取100例為研究對象,患者的年齡最小為12個月,最大為10歲,平均年齡為(6.4±2.1)歲,其中男性患兒為47例,女性患兒數(shù)量為53例,兩組患兒之間無較大明顯差異可進行對比 (P>0.05)。
1.2 方法
普通組應用普通護理模式,常規(guī)進行用藥、生活等基礎護理。非語言組在普通護理模式基礎上強化非語言性溝通:第一,表情。在入院后護士需以真誠的微笑迎接患兒,使其感到親切和安全,放松身心。在治療過程始終保持微笑和親切的態(tài)度,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避免出現(xiàn)嚴肅表情,以免增加患兒內(nèi)心恐懼感而拒絕治療[1]。第二,撫觸。對患兒全身或局部進行撫觸,以增強與患兒的情感溝通,促進患兒機體免疫力的提升和患兒的健康成長。溫柔撫觸患兒腹部可改善其消化功能,促進吸收和排泄。第三,姿態(tài)。護理人員需采用合適的身體姿態(tài),注意自身行為,如在與家屬進行交流中可靈活通過點頭、手勢等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在出現(xiàn)緊急情況時有條不紊、動作敏捷,從容鎮(zhèn)定,避免驚慌失措導致患兒和家屬緊張、恐懼。第四,眼神。護士可通過友善的眼神對患兒傳遞安全感,穩(wěn)定患兒情緒,使患兒放松,更好的配合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兒家長滿意度(根據(jù)滿意度問卷分為滿意、一般和不滿意),以及護理前后患兒配合情況、SAS評分的差異。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臨床研究,運用SPSS軟件,將所有數(shù)據(jù)填寫至SPSS軟件之中,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整理其所得結果,最后運用卡方檢驗,檢驗數(shù)據(jù)準確率,得出具體數(shù)值,數(shù)值運用P值表示,若P小于0.05,則說明該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兩組患兒的治療滿意度,從中可知觀察組患兒滿意度要高于對照組。從護理技術以及服務態(tài)度上對比,對照組皆低于觀察組。兩組之間讀本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結果對比情況
2組患兒護理前后配合情況、SAS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配合情況、SAS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非語言組相較于普通組配合情況、SAS評分改善更顯著(P<0.05)。見表2。
表2 組患兒護理前后配合情況SAS評分相比較(x±s,分)
在護理干預中,心理護理一直是臨床關注的重點,而心理護理通常通過溝通來實現(xiàn),溝通可分為非語言性溝通以及語言性溝通,通過研究證明兩者皆對于患兒治療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兒科病患皆為兒童,此階段的患兒多數(shù)在護理中出現(xiàn)哭鬧甚至拒絕治療等現(xiàn)象,而患兒的這些不良情緒因素也將轉(zhuǎn)換成為患兒的心理負擔,阻礙患兒的有效恢復。因此,為了提升患兒治療的效果,可采用非語言性溝通的方式,在與患兒相處過程中,首先讓患兒接受并逐漸轉(zhuǎn)化為認可,讓患兒感受到關愛與溫暖,以此來幫助患兒配合治療[2]。非語言性溝通護理可通過表情、身體儀態(tài)、目光眼神、撫觸等行為之間進行傳遞,運用非語言性的溝通方式讓患兒認可該護理醫(yī)師,以此進一步促進醫(yī)護人員對患兒心理進行引導,從而達到加快患兒恢復的目的。從研究結果來看,不論是從護理技術還是服務態(tài)度上進行區(qū)分,觀察組皆遠遠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非語言性溝通相比語言性溝通,其更加具有臨床應用價值[3]。
對于兒科護理工作者而言,在開展護理工作中,應與患兒進行必要的非語言性溝通,有利于增強患兒對護理工作者的信任,進而更好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但是,護理人員在應用非語言性溝通時,應注重技巧性應用,以合理應用非語言溝通。對此,作者建議兒科護理工作人員應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zhì),刻苦鉆研相關學科,開闊視野,達到提高自我的目的,以全身心投入到兒科護理工作中。
(作者單位: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1]李霞.非語言性溝通式護理模式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7,(06):694-695.
[2]余繼英.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7,(15):1930-1931.
[3]王曉菲.非語言類溝通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 ,2016,(08):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