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蟬
高凱明的書卷人生
夏之蟬
高凱明先生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亦是中國散文學會、中國作家書畫院副秘書長。90高齡的中紀委原副書記、中國國風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徐青曾送他一副對聯(lián),用來概括他在文學與書法兩方面的成就:“翰墨三秋明月,文章萬里長江?!?/p>
先生告訴我,他在文學與書法方面的造詣,最早均來自家學。先生在他的第一部散文集《鐵玫瑰》后記中寫道,他很小的時候,就習慣跟著酷愛讀書的姐姐看小人書,當時他會背古詩詞百余首。這一童子功,為他后來讀大學時的古詩詞考試成績次次優(yōu)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了讀小學的時候,喜歡寫作的哥哥買了一本碧野的《情滿青山》送給他,以鼓勵他的文學興趣。
“日落西山,天已傍晚,放學回家了,心卻留在了小路上,野花凄迷的小河邊?!边@是先生在小學四年級時寫的一首小詩,當時還被登在了學校的黑板報上,先生說這是他第一次見報。
真正開始寫文章,是先生1970年當兵以后的事。因為他書畫基礎好,入伍后便當上了電影放映員,后因需要改行當了新聞報導員。故先生常說,他這一輩子寫文章寫字的愛好都是自始而終的。在當報導員時,由于成績顯著,數次被評為廣州軍區(qū)先進個人。后來提干了,去連隊任職,沒條件寫新聞稿了,這才開始了他一生都沒有放棄的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在此期間,他參加了衡陽地區(qū)組織的文學創(chuàng)作學習班,有幸結識了詩人湯健輝、蔣薛,作家殷明清、宋梧剛等人,這幾位良師益友使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終身受益。在那段時間里,他在《湘江文藝》《湖南日報》上發(fā)表了《小小螢火蟲》《穿過硝煙的風箏》等幾篇很有影響的散文,這些作品均來自他熟悉的高炮部隊訓練生活。
先生在部隊時曾任過班長,連隊指導員,團宣傳股長,師新聞干事,廣州軍區(qū)文化處長等職。轉業(yè)地方后,曾任黨刊雜志社長、總編輯,省委巡視組負責人等職。豐富的生活閱歷開闊了他的創(chuàng)作視野,故無論創(chuàng)作何種題材,在他那里都會信手拈來,一氣呵成。然而由于工作關系,他一生攀爬的都是一條業(yè)余創(chuàng)作之路。開始,他也曾信誓旦旦地揚言,自己的作品一天不被搬上銀幕,自己一天就不買電視機。但最終還是屈從命運安排,一面做好本職工作,一面堅持業(yè)余寫作。
由于先生有較強的捕捉新事物的能力,加上注重寫作技巧,精于文章構思,故文章見報率極高,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的散文幾乎每年都會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若干篇。至于其他報刊發(fā)表文章更是沒有斷過線。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陳建功在為他主持召開的作品研討會上說,凱明先生堅持業(yè)余創(chuàng)作那么多年,是強者;寫了那么多有份量有意思的作品,是奇士。至今,先生已出版散文集6部,長篇紀實文學多部,曾獲得過《人民日報》散文征文一等獎,首屆冰心散文獎,“漂母杯”與“丹霞杯”全球華文散文獎,廣東省第八屆新人新作獎,第四屆秦牧散文獎,廣州軍區(qū)文學創(chuàng)作獎等獎項,有的文章還被收入中學教科書。
談及先生的書法創(chuàng)作,首先要講的還是他家人,先生的外公是位善寫老宋字的老中醫(yī),在當時他的家鄉(xiāng)小鎮(zhèn)上,但凡有點兒文化修養(yǎng)的家庭,屋中差不多都掛著他寫的老宋體對聯(lián)或中堂。先生的伯父善楷書,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書法家,每逢春節(jié),街坊鄰居的大門上貼的都是他寫的春聯(lián)。先生在很小的時候就充當了兩位老人的研墨者和追隨者。
先生的故鄉(xiāng)是李清照的丈夫趙銘誠在《金石錄》中提到的那個出土漢碑最多的瑯琊故地。西漢的《麃孝禹刻石》《皇圣卿闕》《功曹闕》等就是在先生的老家大門口發(fā)現的。先生小的時候喜歡用鉛筆和白紙把漢碑上的隸書拓下來,學著外公和伯父的樣子,貼得滿屋滿墻都是。這應是先生研習書法最早的啟蒙圖畫。
是來小鎮(zhèn)接兵的首長最早發(fā)現了先生的書畫天賦,在部隊當放映員時,他就經常被抽調到軍區(qū)幫助寫各種展覽的解說詞。那時,先生主攻隸書《曹全碑》《禮器碑》,間或也寫些當時流行的新魏體字。
文學與書法自古就是一家,這一點從歷代封建士大夫身上已得到了證實,先生在任雜志社負責人時,策劃了一次《國慶那天》的征文活動,鐵凝、王蒙、季羨林等著名作家都積極為征文賜稿。也正是在此次活動中,先生結識了另一位投稿者,他就是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劉炳森老師。當先生拿著一本自己于1973年購買的劉公書寫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隸書字帖請劉老師簽名留念時,也就正式開始了他們的師徒關系,這件事先生曾幾次提及,那是他書法人生的一個小小的傳奇。幾年后,先生由寫“劉隸”改為寫《好大王碑》,并且一炮打響,這關鍵的一步,得益于先生的第二任老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陳永正教授。陳教授收先生為徒,最早也是因文學結緣,陳教授也喜歡先生的文章。他與劉炳森一樣,都認為先生在文學和書法方面富有天賦,而對書法的感悟決不亞于對文學的感悟。
在兩位老師的言傳身教下,先生十年寒窗,一盞青燈,終于學有所成,逐漸形成了揉合晉《好大王碑》的形體,東漢《石門頌》的線條,西漢《蘇馬灣界域刻石》的章法于一體的,形質,神采和氣息俱佳的,富有文人情懷的“高氏”隸書。先生的書法作品曾多次在全國及港澳臺展出并獲獎。先后出版的三本書法集和書法評論集均得到專家的高度評價。先生的書法作品在臺灣展出后,得到了島內書界的普遍好評,老書法家夸其現代書風揉合得好,年輕書法家則夸其有深厚的傳統(tǒng)功底。
先生號云燈,即將出版的散文新集名《云中的燈盞》。云中之燈是耀眼多彩的,而先生則是一個除了寫字寫文章外再無其他的愛好單一之人。
先生的家中掛有兩幅書法,一幅是大文豪賈平凹書寫的“淡泊”,一幅是大書法家劉炳森書寫的“寧靜”。有朋友講,先生的文章是淡泊的,書法是寧靜的。也有朋友講,先生做人不爭不奪,見好就收,其書卷人生也是淡泊、寧靜的。
夏之蟬,系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暨書法藝委會委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已出版《東江縱隊的兒女們》《多情東江水》《水兵搖籃》《山高路長》《走出九十九崆》《在正義的旗幟下》《古村崛起版畫傳奇》《蒼生大計》等長篇紀實文學10余部;2002年出版全國第一部紀檢監(jiān)察題材的短篇小說集《鐵面柔情》;小說、散文散見各地報刊雜志,計300余萬字。所撰詩賦、楹聯(lián)作品被鐫刻于5A級旅游景點。書法作品多次獲獎并被韓國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