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不易
憤青誤國
□ 楚不易
時間:明朝嘉靖年間(16世紀50年代)
憤青:王本固
結果:倭寇禍亂江浙福建沿海10年
明朝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倭患嚴重。
作為抗倭前線的最高領導人,直浙總督胡宗憲制定了“剿撫兼用”的計劃,而招撫的首要對象,便是他的安徽老鄉(xiāng)王直。
王直,自號“凈海王”及“徽王”,以日本長崎的平戶為基地,部眾數(shù)十萬,戰(zhàn)船無數(shù),控制三十六島的“島夷”,勢力遍及日本及東南亞,是不折不扣的海上霸主,及“倭寇”的總后臺。
“首倭而作亂者,徽人王直也”,擒賊先擒王,只要解決掉王直,“其余皆鼠輩,毋足慮,”胡宗憲的計劃無疑是正確的。經(jīng)過兩年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王直同意接受招安。
1557年10月,王直率千余名“驍勇之倭”來到了舟山群島的岑港。
胡王二人正談得起勁時,胡宗憲的政敵、浙江巡按使王本固跳了出來。
這個憤青聲稱,胡宗憲肯定收了巨額賄賂,才招安老鄉(xiāng)王直!王直是要做“海賊王”的男人,必須殺掉以絕后患!招安?做夢去吧!
1558年1月,在王本固的堅持下,王直被捕入獄。
胡宗憲竭力上書進言,希望能免王直一死,并放寬海禁,從根本上解決“倭患”。
最終,在王本固等一眾憤青的堅持下,朝廷下令處死王直。王直死前曾說:“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
果然,王直死后,東南沿海陷入大亂。“倭寇”失去控制,禍亂江浙福建10年。
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憤青:德皇威廉二世
結果:德國戰(zhàn)敗
威廉一世在位時期,“鐵血宰相”俾斯麥將外交技巧運用得如藝術一般。
當時的歐洲,有英國、法國、德國、奧匈帝國、俄國五個大國,各有矛盾,地緣政治不容樂觀。
俄國與奧匈帝國存在著矛盾,德國居中充當和事佬,分別與二者結盟,保證了德國的基本安全。
英國奉行孤立主義政策,但也有求于德國。英國與俄國存在著爭端,德國與俄國又是同盟,德國便成了英俄兩國關系的調解者。
即便對于世仇法國,德國也沒有把事做絕,與之保持最基本的外交關系。
四個大國都與德國有矛盾,又都與德國合作,這就是俾斯麥為德國精心打造的外交戰(zhàn)略。
威廉二世上臺之后,一切都變了。
這位皇帝是個憤青,他的信條是,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必須分清楚!愛就是愛,恨就是恨!
既然鐵桿盟友奧匈帝國與俄國不和,而朋友的敵人就是敵人,那么,俄國就是敵人!被踢出同盟的俄國,最終與法國達成了同盟。德國外交因此優(yōu)勢盡失,陷入兩面夾擊的困境,這是俾斯麥最為忌憚的。
然后是法國。既然德法是世仇,那么法國自然就是不共戴天之敵。友誼?滾蛋!
再看英國,其實德英之間沒什么大的矛盾。但憤青威廉二世誓與英國爭老大,四處宣揚對英國的不滿。迫不得已,英國只能把德國當成了自己的頭號敵人。
20世紀初,英國還加入了俄法兩國的協(xié)約國陣營。
硬把法俄英三國拉在了一起,威廉二世真是作死。
從左右逢源,到被三面夾擊,德國不敗才怪呢。
(摘自《特別關注》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