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濤
摘要:小學生要能針對不同的文本,結(ji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閱讀基礎(chǔ)、閱讀目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實踐,并逐步建立個性化的閱讀方法體系。小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方法的指導可經(jīng)歷三個階段:從指導學生學習基本的閱讀方法起步,過渡到引導學生選擇適合的閱讀方法閱讀,最后幫助學生構(gòu)建個性化的閱讀方法體系。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個性化;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10A-0063-05
在閱讀教學方面,要達成學生自主閱讀的目標,必須指導學生掌握適合的閱讀方法。個性化“定制”,是小學生閱讀方法指導的重要策略。小學生的閱讀方法指導,當從學習“規(guī)定動作”起步,走向運用“自選動作”,最后形成“個性套餐”。這里說的“規(guī)定動作”,是指學生應(yīng)該掌握的基本的閱讀方法;“自選動作”,是指學生針對不同的文本,結(ji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閱讀基礎(chǔ)、閱讀目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個性套餐”,是指學生建立的個性化的閱讀方法體系。
一、掌握基本閱讀方法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小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1]。國內(nèi)外在閱讀方法上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不同的方法體系,總數(shù)達幾十種甚至上百種。小學生應(yīng)該掌握朗讀、默讀、背誦、精讀、略讀等基本閱讀方法。掌握了這些,學生才擁有了獨立閱讀的本領(lǐng)。
教師該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基本的閱讀方法呢?
(一)寓于閱讀教學的閱讀實踐之中
離開閱讀內(nèi)容的閱讀方法指導不具有實際意義,只有在具體的閱讀內(nèi)容中實踐的閱讀方法才對學生有指導意義。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四十年代,葉圣陶、朱自清合著了《略讀指導舉隅》和《精讀指導舉隅》。這兩本書沒有空談閱讀方法,而是以七部書和六篇文章為例,就具體閱讀內(nèi)容來談怎樣略讀、怎樣精讀,指導得法,成為經(jīng)典。閱讀方法的學習應(yīng)寓于閱讀教學的閱讀實踐之中。
以下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古詩《池上》的教學片段:
師:接下來,我們學習把書讀厚的方法——想象。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再次走進這首詩,你會發(fā)現(xiàn),簡單的詩中也有無限的精彩。
師:孩子偷采白蓮,他瞞著誰呢?
(出示PPT)猜想:假如你是詩中的小孩,在“偷采”白蓮前,你是怎么想的?
(生交流)
師:多么天真可愛的小娃呀!能不能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呢?
(生讀)
師:這個小孩偷采蓮蓬,真的沒有被發(fā)現(xiàn)嗎?被誰發(fā)現(xiàn)了?
生:作者白居易。
師(出示PPT)推想:假如你是作者,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會怎么想?
(生交流)
師:是啊,如此天真無邪的小娃讓作者的心也跟著快樂起來了!帶著這樣的情感,一起再來讀一讀古詩。
(生讀)
師:閱讀中,我們還會想到我們自己的生活。
(出示PPT)聯(lián)想:讀了這首詩,你想到了自己曾經(jīng)做過的哪件好玩的事?
(生交流)
師:我們先用大家熟悉的方法學習了古詩,然后展開想象,為古詩補充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內(nèi)容,讀出了自己特有的感受。這是“把書讀厚”的一種方法。
在上述片段中,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閱讀實踐中指導學生學習閱讀方法,具體到“抓住哪個詞”“想什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指導性。
(二)采取從扶到放的教學方法
對于內(nèi)容上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一組課文或同一篇課文中結(jié)構(gòu)上相同的段落,教師從扶到放地指導學生學習閱讀方法,學生學練結(jié)合地習得閱讀方法,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
以下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翻越遠方的大山》的教學片段:
師:我們來看看2001年的那次比賽。
(指名讀3、4自然段)
(出示表格)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完成下面的表格:這是一次什么比賽?“我”在這次比賽中是什么樣的表現(xiàn)?約翰遜呢?
(生回答)
師:看,抓住了關(guān)鍵詞句,我們就了解了整個比賽的情況。你能不能把這次比賽的過程和劉翔的心理感受讀出來呢?
(生齊讀)
師:剛才我們通過填表,弄清了2001年的比賽情況。下面我們就用這個方法,小組合作來學習寫2002年、2003年、2004年的比賽情況的段落。
(組織學生交流,根據(jù)交流填表)
師:看,劉翔的奮斗歷程在表格里一目了然。我們看表的時候,既可以橫著看,也可以豎著看?,F(xiàn)在我們豎著來讀一讀, 你們有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
生:劉翔跑得越來越快,和約翰遜的差距越來越小。到了2004年,他終于翻越了這座大山。
在上述的片段中,教師邊扶邊放,引導學生運用列表格的方法來提取文本信息,學習“把書讀薄”的方法。這樣學練結(jié)合,提高了學習目標的達成度。
(三)經(jīng)常運用才會真正掌握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任何一種閱讀方法,一學一丟,肯定掌握不了。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運用閱讀方法閱讀的“訓練場”。
圈點勾畫批注閱讀法是學生應(yīng)該普遍掌握的一種閱讀方法。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但如果不反復使用,學生往往掌握不好,更不能養(yǎng)成這樣讀書的習慣。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中,《早》《海倫·凱勒》《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大江保衛(wèi)戰(zhàn)》等課文的課后習題均要求學生畫句子,或理解感悟,或體會寫法。編者的意圖,是要訓練學生熟練運用此閱讀方法完成閱讀任務(wù),學會閱讀。是不是除了這幾篇課文,其他課文就不要練習這種方法了呢?當然不是。只有不斷鞏固、運用,閱讀方法才能成為傍身技能;只有使用成了習慣,閱讀方法才能取得應(yīng)有的閱讀效益。所以,一種閱讀方法的學習和運用,應(yīng)該體現(xiàn)這樣一個過程:課上學習—課上運用—課外運用—形成習慣。endprint
二、選擇適合的閱讀方法
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1]個性化閱讀,不僅是指閱讀主體的自主性,閱讀取向的選擇性,閱讀實踐的探究性,閱讀過程的調(diào)控性,閱讀結(jié)果的差異性,也包含了閱讀方法的多元性。同一個學生,讀不同的文本,可能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同一個文本,不同的學生閱讀,也可能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只有與文本,與學生的性情、興趣匹配了的閱讀方法,即適合的閱讀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閱讀方法,才更容易培養(yǎng)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學生不斷嘗試新的閱讀方法,才能刪繁就簡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逐漸形成“自選動作”。
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選擇適合的閱讀方法呢?
(一)閱讀方法要適合文本
王榮生教授說:“合適有效的閱讀方法,形成較為正確的或較為妥當?shù)睦斫馀c感受;較為正確的或較為妥當?shù)睦斫馀c感受,運用著合適有效的閱讀方法?!盵2]小學語文教材精選了各類文體的文章。不同文體的文章,各有特點,各有規(guī)律。教師要因文而異,掌握不同文體的特點,引導學生采用相應(yīng)的閱讀方法閱讀文本。
在小學語文課本里,紀實性記敘文的比例較大。在此類課文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記敘性語言和描述性語言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閱讀方法適當,則事半功倍。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掌聲》一文,采用對比的方法描述了小英演講前后不同的表現(xiàn)。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比較閱讀法,抓住描述小英演講前后不同表現(xiàn)的語句,深入理解,展開想象,進而理解掌聲的重要性。閱讀方法適當,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思想情感,都易準確把握。
說明文,教師要抓住其語言的嚴謹性、科學性、準確性的特點來引導學生學習。執(zhí)教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埃及的金字塔》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講授閱讀法:初讀課文,把握基本內(nèi)容,講給同桌聽;再讀課文,確定講授順序,講給小組組員聽;三讀課文,確定講授重點、難點,講給全班同學聽。通過三次講授,學生不僅明白了這篇說明文說明了什么,而且明白了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用什么說明方法怎樣來說明的。
教材選入詩歌幾十首,其語言凝練,節(jié)奏鮮明,韻律和諧。學生可以反復誦讀、虛心涵泳,“涵泳得深,體味得切,才有得益”。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石灰吟》一詩的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音韻、節(jié)奏特點;指導學生虛心涵泳,抓住“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身碎骨”三個詞語想象畫面,感受石灰潔身自好、堅強不屈的品格。運用誦讀和涵泳,學生很快就能把握古詩鏗鏘的節(jié)奏,賞析到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語言的“辛苦經(jīng)營”,越讀越有味,越讀越深入,從而受到語言的熏陶、靈魂的洗禮。
當然,并不是一種文體就對應(yīng)一種閱讀方法。一種文體,可以對應(yīng)N種閱讀方法,一種閱讀方法,也可以對應(yīng)N種文體。適合、有效,是硬道理。
(二)閱讀方法要適合學生個體
并不是教師把“規(guī)定動作”教給了學生,學生就樂意運用其閱讀。閱讀是學生的閱讀,閱讀方法要為學生服務(wù),要讓學生喜歡。在進行閱讀實踐時,應(yīng)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給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方法的空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愛好、特長、性情,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基礎(chǔ)和閱讀取向,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形成“自選動作”。
以下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北大荒的秋天》的教學片段:
師:下面用你喜歡的閱讀方法讀第2自然段,然后說說你閱讀后的體會。
(生自主閱讀,有默讀的,有放聲朗讀的,有表演讀的,有先讀后繪畫的,有改編成小詩再讀的……)
生1:我特別喜歡天空的流云,“銀灰”“ 橘黃”“血紅”“絳紫”,五顏六色,多美呀!所以我要把它畫下來。
生2讀改編的小詩:我認為這樣才更能體現(xiàn)出流云的變化多端。
生3:……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從已知的閱讀方法中選擇自己樂意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實踐,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選擇與嘗試,適合學生個體的閱讀方法會漸漸沉淀下來,成為這個學生閱讀實踐的“自選動作”。
三、構(gòu)建個性化閱讀方法體系
每個人的閱讀方法體系就好像是治病的“藥方”,一種閱讀方法只是藥方中的一味藥,不同的閱讀方法組合,形成了不同的“藥方”。在閱讀實踐中,閱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不是只用一種閱讀方法,往往需要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也就是說,不是只需要“一味藥”,而是需要“一張藥方”。學生要能根據(jù)實際情況,君臣佐使妙配伍,組合成不同的“藥方”。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起個性化的閱讀方法體系,即閱讀方法的系列“個性套餐”。
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建立個性化的閱讀方法體系呢?
(一)任務(wù)驅(qū)動
完成閱讀任務(wù),離不了必要的相關(guān)的閱讀知識和閱讀技巧,但更重要的還是閱讀方法。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通過任務(wù)驅(qū)動,為學生嘗試并運用閱讀方法“套餐”提供訓練場。
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秦兵馬俑》時,教師要求學生完成如下兩個任務(wù):①課文主要寫了什么?②理清課文的條理。教師讓學生先用推想式閱讀法,想一想課文會寫什么,會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然后,默讀,采用批注式閱讀法,畫重點句子,圈關(guān)鍵詞語,或旁注一兩個概括性的詞語;接著,采用歸納式閱讀法,提取相關(guān)信息,概括主要內(nèi)容,理清課文條理;最后,采用比較法,把得出的結(jié)論和自己讀前的推想比較一下,看看自己有什么收獲。閱讀方法的組合,有教師預設(shè)好了的,這是引導,是學習,也有學生根據(jù)需要自己選擇的,這是自主運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任務(wù)驅(qū)動,可以引導學生組合使用多種閱讀方法,多次練習后,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習慣、愛好自主選擇、組合閱讀方法,完成閱讀任務(wù)。
(二)習慣養(yǎng)成
特級教師薛法根說:“不管是何種閱讀方式,都應(yīng)與生活中的常態(tài)閱讀方式相一致,回歸常態(tài)下的閱讀,才是我們閱讀教學的原點?!盵3]他要求的是閱讀教學要與生活中的常態(tài)閱讀無縫對接:課外學生怎么讀,課上就要教學生怎么讀。同理,要養(yǎng)成運用閱讀方法“套餐”閱讀的習慣,也要堅持“課上課外一張皮”,堅持課上練課外用。學生課外長期練習,純熟運用,才能達到自動化運用閱讀方法“套餐”的程度。endprint
以下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寓言兩則》中《鷸蚌相爭》的教學片段:
(師生配合表演讀鷸蚌相爭的對話)
師:孩子們,你們看出來了嗎?我們相爭的場面用一個詞來形容可以叫——
生:針鋒相對,不相上下,唇槍舌劍……
師:這樣的爭斗只有一次么?從哪兒看出來不止一次?
生:相持。
師:好,把這個詞圈出來。鷸和蚌就這樣從早上爭到了中午,又從中午爭到了太陽落山,在此期間他們沒有吃過一口飯,也沒有喝過一口水,到了最后他們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們還在爭!那此時,他們又會用什么樣的語氣來爭呢?還會跟剛才一樣精神抖擻嗎?
(生表演讀對話,此時的鷸和蚌已經(jīng)奄奄一息,一點兒力氣都沒有了)
師:鷸和蚌就這樣為了眼前的利益爭個沒完,斗個沒了,用文中的一個詞來說,那就是——
生:相持!
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運用閱讀方法“套餐”理解詞語“相持”:圈畫關(guān)鍵詞“相持”,通過想象伸展了“相持”的過程,通過表演讀再現(xiàn)了“相持”的情境,學生水到渠成地體會到了詞語蘊含的意思。王榮生教授說:“怎么讀的問題,就是在具體的文本中去讀什么地方,在這些地方讀出些什么的問題?!睂W生熟練運用閱讀方法“套餐”之后,可能不再記得閱讀方法,但他在閱讀實踐中知道“讀什么”,知道“怎樣去讀”,這是閱讀方法的內(nèi)化,這就達到了自動化運用閱讀方法“套餐”的程度。
(三)情趣閱讀
閱讀是學習,閱讀也是生活,是依據(jù)學生的愛好和興趣而維系的獲取信息的過程。無情無趣,怎么能夠堅持?懂得并講究閱讀情趣的人,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堅持自己的閱讀生活方式,并樂在其中。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法進行情趣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閱讀方法的“個性套餐”。
黃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是我校三年級的必讀書。結(jié)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三年級的教師組織了五次情趣閱讀活動,為學生呈現(xiàn)了讀這本書的閱讀方法“個性套餐”。
第一次閱讀活動——猜一猜:主人公是個怎樣的孩子?這本書重點會講些什么?你希望這本書的結(jié)局是怎樣的?
第二次閱讀活動——畫一畫:制作視覺卡片,將故事脈絡(luò)圖像化;為圖書畫插圖,設(shè)計書簽。
第三次閱讀活動——講一講:把喜歡的故事與別人分享。
第四次閱讀活動——問一問:列出自己的疑惑,再通過回讀、交流,答疑解惑。
第五次閱讀活動——寫一寫:寫心得,寫信,做海報,做手抄報或電子小報。
五次閱讀活動,形式活潑新穎,內(nèi)容充滿情趣。教師呈現(xiàn)的是閱讀方法組合的一種模型,是讀這本書的一次“定式”,起啟發(fā)、引導的作用。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形成自己的“變式”,即自己的閱讀方法的“個性套餐”。
什么樣的閱讀方法最好?筆者認為,脫離了個體的人,單獨比較閱讀方法,“好”與“壞”沒有既定的標準。但是,對于每個個體來說,確實有最好的閱讀方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私人定制”閱讀方法,幫助他們建立起個性化的閱讀方法體系。
參考文獻:
[1]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22.
[2]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4.
[3]薛法根.為言語智能而教:薛法根與語文組塊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28-30.
責任編輯:石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