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周汝豪
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宿州,234000
從民俗文化透視阜陽民間美術的造型特征
——以剪紙為例
李 玲,周汝豪
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宿州,234000
阜陽地區(qū)擁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為進一步推進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從民俗文化活動的角度,對阜陽民間美術活動進行詳細探究,闡述了生殖崇拜文化在阜陽民間美術以及民俗剪紙中的表現(xiàn),并以此說明了阜陽民間美術的生存與發(fā)展脫離不了民俗文化的奠基與影響,阜陽民間美術是民俗文化得以視覺顯現(xiàn)的形象元素。
民俗;民間美術;剪紙
皖北阜陽地區(qū)歷史悠久,民俗文化積淀深厚,孕育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間美術。在追溯阜陽民間美術的起始和發(fā)展過程時,總會發(fā)現(xiàn)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的痕跡。民俗文化是人類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地理環(huán)境中所創(chuàng)造、共享、傳承的民間習俗,也是世間廣泛流傳的各種風俗習尚的總稱。它所牽涉的民俗事象非常繁雜,從衣食住行到人們的社會交往,從家庭組織到鄉(xiāng)里習俗,從器物文化到民間信仰,從婚喪喜慶到語言民俗等,幾乎囊括了民間生活的所有方面[1]。阜陽民間美術作為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有著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內涵,其造型特征深受民俗文化的影響?,F(xiàn)今在皖北阜陽地區(qū)仍然可以發(fā)現(xiàn)大量融匯于民俗文化的民間美術作品。由此可見,阜陽民間美術作品造型特征反映了當?shù)氐拿袼孜幕?,而民俗文化則是研究阜陽地區(qū)乃至整個中國本源文化的活化石。
農耕文明是深植于泥土的文明,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其社會形態(tài)結構是組成中國民俗文化的基礎。審美理想中趨利避害的功利化意識特征始終根植于民俗文化中,進而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觀念中發(fā)展演進,成為一種獨立的物質文化形態(tài)。阜陽民間美術的農耕文化背景及藝術精髓,不僅是一種藝術發(fā)生時期生活習俗的再現(xiàn)與造物觀念的體現(xiàn),更重要的是其文化精髓體現(xiàn)了不同時期人們對生命的理解與探尋,滿足人們充實現(xiàn)實生活以及豐滿理想的愿望。由此可見,人類早期由求神驅邪的祭祀活動,逐漸演變到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以及平安健康等各種生活習俗活動,并對民間美術造型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皖北阜陽地區(qū)民間美術是伴隨民俗文化活動的發(fā)展而逐漸成熟的,傳統(tǒng)的節(jié)日與慶典活動成為民間藝術造型展示的大舞臺。在當?shù)氐拿袼谆顒又?,正是有了民間美術的加入及其艷麗的色彩,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其中,也為人們生活增添了歡樂的氣氛與情趣。
剪紙是阜陽民間美術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其應用類型多樣,題材豐富。阜陽剪紙的造型特征與民俗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如表現(xiàn)平安富足生活需求的有“豐衣足食”“風調雨順”“無病無災”等 ;體現(xiàn)出婚慶喜宴的有“雙魚娃娃”、“劉海戲蟾”以及“麒麟送子”等(圖1),反映出生殖崇拜在民俗文化中重要地位,與多子多福觀念相呼應。除此之外,由于中原文化和地理位置相近等因素,戲曲文化對阜陽剪紙的影響也較大,如《白蛇傳》《西廂記》等是以歌頌愛情為主題,還有《楊家將》《花木蘭》《打金枝》等家喻戶曉的戲曲題材。表現(xiàn)民間傳說、歷史題材、寓言故事的有“神醫(yī)華佗”“三顧茅廬”“唐裝系列”以及“花鼓燈舞”等。其中,也有體現(xiàn)百姓生活的剪紙,如《喂雞》中(圖2),女主人手拿簸箕在自家院子里撒雞食,搶食的小雞有公有母,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場面十分熱鬧,展現(xiàn)了濃濃的生活氣息。由此可見,民間美術文化是一種“生產者的藝術”,由民間需要產生,用于民俗活動[2]。
圖1 雙魚娃娃、劉海戲蟾、麒麟送子
圖2 喂雞
從文化傳承的本原看,阜陽民間剪紙追求喜慶、吉祥、圓滿,除了受儒、道諸家的道德觀念、審美觀念影響外,實質上也是驅邪避禍、求子納福、祭祀崇拜等實用功能的延續(xù),是對遠古先民生殖崇拜的繼承和發(fā)展[3]。古語有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睂σ苑N地為生的農民來說,多子多孫的觀念意識既是對祖宗的孝敬以延續(xù)后代,同時,在勞動生產過程中保持足夠的勞動力。幾千年來,生殖崇拜一直是中國民間藝術文化傳承的主題。阜陽民間美術同樣繼承了這一主題文化,因此,在當?shù)孛耖g剪紙中經常出現(xiàn)“抓髻娃娃”“荷花仙子”等與生殖崇拜相關的題材。其中,在人物造型設計方面,呈現(xiàn)正面的蛙狀形態(tài),這與遠古時期的陶器與巖畫中的人物形象一脈相承。同時,蛙紋形象是圖像學內最能反映生殖崇拜文化的造型之一,它展示了子孫繁衍是遠古人民最渴求的心理意愿。在阜陽剪紙中,蛙紋造型的出現(xiàn)是對人類早期生殖崇拜習俗的延續(xù)[4]。在關于生殖崇拜的剪紙造型中,大多都是以對稱的形式出現(xiàn),這種對稱的形式反映了偶數(shù)觀念意識在民俗文化活動的重要性,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一正一負,成雙成對。著名學者左漢中指出:“中國人的‘偶’數(shù)觀念中,反映著很強的生殖崇拜、生命繁衍意識。民間美術的造型體系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對應關系,潛藏著生命、生殖意識的造型規(guī)則”[5]。借由“偶數(shù)觀念”可以看出,我國民間長久以來的生殖崇拜不單是道家陰陽思想的折射,也是古往今來民間百姓對生殖繁衍的樸素認知。
除此之外,動物擬人化是阜陽剪紙中極具特色的一種造型,像《老鼠娶親》《偷桃孝母》等(圖3)。此類造型的誕生,一是因為這些動物是人們經常看見的形象,與人們的生活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關系;二是因為神話意識與古人圖騰崇拜的觀念相關。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從種類繁多的動物造型擬人化器具上可以推斷,遠古人類對動物與人之間神秘的共鳴與靈性有著一定程度的認知與認同,古代人將人和動物之間的聯(lián)系加以神化,從而逐漸演變?yōu)榫粗?。以民俗學的角度看,遠古人類萬物有靈及生殖崇拜的意識觀念是阜陽當?shù)丶艏堅煨椭袆游飻M人化形象誕生的主要原因。
圖3 老鼠娶親、偷桃孝母
阜陽地區(qū)位于黃淮平原南部,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方,地處中原要沖,為我國南北地理、文化的過渡地帶,轄界首、潁上、臨泉、阜南、太和等縣市。其地域方位與歷史沿革促使阜陽民間風俗的多樣性、包容性與延展性,也孕育出獨樹一幟的文化生態(tài)與底蘊,也因此,其藝術創(chuàng)作中富有儒、道等多種文化觀念與內涵。
阜陽剪紙造型外部刻畫有力,簡約粗獷,內部線條細致整肅,其常用曲線、弧線進行精致的刻畫與修飾。借用線條的粗細、疏密、彎直賦予剪紙靈動飄逸的視覺美感,完美詮釋了“北獷南秀”的民俗特點。阜陽剪紙手法對比強烈,變幻多端,虛實相濟,常以點、線、面為造型元素,通過粗細、虛實、黑白等處理手法呈現(xiàn)剪紙造型的對比效果,其風格質樸不失纖巧,靈逸不乏沉穩(wěn),多用線的粗細、走向、彎直來對比面的輕重、大小與形態(tài)。就像程建禮《牧童短笛》(圖4)這一作品,造型中物像齊備,以耕牛背上吹著笛子的牧童為中心,層次鮮明地刻畫出鳥兒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與腳下郁郁蔥蔥的花草,好比一幅輕松寫意的田園民俗畫卷。
作品中陰剪陽剪手法結合,牧童與耕牛形象的特征與快輪廓線條的起伏用陰剪手法以最佳的藝術效果呈現(xiàn)出來,奔放蘊含細膩,粗獷蘊含柔美,內部線紋粗細相容,精致巧妙。而對于牧童頭發(fā)則以陽剪進行描繪,從而展現(xiàn)出優(yōu)美的鋸齒紋,不僅僅完美地展現(xiàn)出自身的結構特點,同時又起到裝飾效果。耕牛那細如發(fā)絲的裝飾紋路給觀者以皮毛質感的體驗。從全局的角度看,畫面雖樸素無華,但卻能給欣賞著以身臨其境的感受,笨重粗狂的版面和遷徙飄柔的線條構成了明顯的對比,給觀者一種心悅誠服的舒適。從整體上看,阜陽剪紙側重于以形傳神,注重對形象的個性刻畫以及氛圍的渲染[6]。
從阜陽地區(qū)的地理位置看,正是由于該地區(qū)南北文化相互交融、橫貫東西的地理文化的渲染,很大程度上確定了傳統(tǒng)的阜陽剪紙將南北剪紙進行了完美的融合,同時又融入了本地文化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了在渾樸中透托出精細,雅拙中展現(xiàn)秀麗的特點。與此同時,阜陽剪紙還受剪紙藝人的個性差異而不同,例如程建禮、程興宏等人側重于北方剪紙質樸雄厚的特征,并且在細節(jié)上處理得精細優(yōu)美,而王炳華、陳之仁等人的剪紙則側重于對實物的刻畫,和南方的剪紙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民俗活動是阜陽地區(qū)民間美術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在眾多形式各樣的民俗文化活動中,民間美術遍布于各個角落,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與眾多的民俗文化活緊密相連,是民俗文化的視覺顯示符號[7]。與此同時,阜陽民間美術憑借其自身生動形象的展現(xiàn)藝術,深層次地渲染了自身的文化意境,同時又完美地體現(xiàn)出了豐富的民俗活動。由此可見,一方面阜陽民間美術產生于當?shù)氐拿袼孜幕?,隨著民俗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另一方面阜陽的民俗活動以民間美術為表現(xiàn)形式,反過來也延續(xù)、強化并傳承著民俗文化,二者相互交融,共同發(fā)展[8]。
[1]陳華文.民俗文化學[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1998:13
[2]盛萍.民間美術的發(fā)展需要從民俗活動的開展入手:談金華民間剪紙藝術[J].廣西輕工業(yè),2009(9):129-130
[3]胡飛.農耕文化視閾下的阜陽民間剪紙藝術[J].文藝爭鳴,2016(6):149-153
[4]辛學飛.從紅山文化中的蛙崇拜看人類早期的生殖崇拜[J].赤峰學院學報,2015(10):6-8
[5]南彩虹.中國民間美術造型中的陰陽哲學觀[J].時代文學,2009(8):135-136
[6]姬文瑞.藝術設計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為例[J].設計,2016(18):131-133
[7]黨永芬.談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的輸入[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3(5):99-101
[8]劉文生.物化的習俗:淺談民間美術與民俗文化的關系[J].美術大觀,2011(11):78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8.021
J528.1
A
1673-2006(2017)08-0085-03
2017-04-28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民俗視界下的皖北阜陽地區(qū)民間美術現(xiàn)狀考察與圖式研究”(AHSKQ2016D102)。
李玲( 1986-) ,安徽利辛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 中國山水畫。
(責任編輯劉小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