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志紅
我走了,你要好好活著
文/武志紅
1
莉莉的婆婆在3年前意外去世。
那天晚上,她丈夫陪著媽媽聊天,之后回到自己的房間休息,誰知道第二天一覺醒來,媽媽已去世。
對于他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雖然時間已經(jīng)過去三年,他的兄弟姐妹都走出了這一陰影,但他仍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現(xiàn)在,他經(jīng)常失眠。莉莉說,很多個晚上,她凌晨兩三時醒來,發(fā)現(xiàn)丈夫仍然沒有入睡,而是坐在臥室里大聲地嘆氣:“哎!哎……”
一次,莉莉問丈夫,他在想什么。他的回答很嚇人:“我想把媽媽從棺材里挖出來,我相信她還活著?!?/p>
“你知道嗎?”他對妻子說,“躺在床上,我覺得媽媽好像就在這個屋子里看著我,對我說她非常孤單,說她希望我能陪陪她。有時,我覺得媽媽好像在責怪我,說我不是她的好兒子。”
這個案例很典型。如果親人突然死亡而我們又沒有聆聽到他們對我們最后的叮囑,那么我們就很容易產(chǎn)生兩種幻覺:
一、如果我做了什么,親人就可以不死;
二、親人很孤單,希望得到我們的陪伴。
第一種幻覺,會讓我們產(chǎn)生強烈的內(nèi)疚,因為畢竟我們沒有做我們想象出來的有效措施。
第二種幻覺,源自幼稚的想法“相愛就是要永遠在一起”,這會讓我們產(chǎn)生或輕或重的自殺沖動。
莉莉丈夫的第一句話,源自第一種幻覺,他覺得自己只要做一件事——把媽媽從棺材里挖出來,就可以讓媽媽活下去。當然這只是表面上的說法,更重要的原因是,作為最后一個陪伴媽媽的人,他會認為自己是最大的罪人,因為只有他才有機會和責任做很多種事情把媽媽救回來。這種想法會讓他產(chǎn)生非常強烈的內(nèi)疚和自責。
他的第二句話,源自第二種幻覺。他覺得媽媽很孤單,并且很希望他去陪伴她,但這完全是他的幻覺,是他渴望向媽媽表達忠誠,是他認為愛就是要永遠在一起。實際上,如果他有機會聽到媽媽臨死前的心聲,那么媽媽一定會對他說這樣的話:“兒子,我要走了,媽媽希望你好好活著?!?/p>
但可惜,他沒有機會聽到這句話。
不僅如此,媽媽去世后,在籌辦喪事期間,因為要辦理買房子的手續(xù),他在家人的一致支持下,提前回到了廣州,而沒有參加媽媽的葬禮。這一點強化了他的內(nèi)疚感。
因為,葬禮這個儀式,是完成對死去的親人的真正告別與心理告別的最重要的機會。在沒有聽到媽媽最后的叮囑的情況下,葬禮的這種意義就顯得尤其重要。
他的兄弟姐妹都已走出了媽媽意外去世這一巨大創(chuàng)傷,而他卻在其中越陷越深,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2
死亡,是一個艱難的話題,我們并不容易獲得面對死亡的大智慧。
莉莉也一樣,她對丈夫的內(nèi)疚、自責和自殺沖動都沒有充分的理解,這也導致她難以給丈夫很好的支持。
莉莉說,為了丈夫,她去醫(yī)院看過心理科的醫(yī)生,并在醫(yī)生的建議下給了丈夫很多的安慰,譬如“要想開一點啊”“人死了就不能復生”等。
但當人陷入巨大的消極情感時,這種水平的積極安慰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并且只會讓丈夫感到難受:“為什么你就不能理解我的痛苦呢?”
當巨大的自責感得不到排遣時,人要么是選擇一死了之,要么是把自責變成責他,也就是責備其他人,以此來轉(zhuǎn)嫁自己的部分痛苦。
這是莉莉和丈夫不斷吵架的重要原因。莉莉講了兩個吵架的例子:一次是,丈夫雖然承諾“早點回家”,但一直喝酒喝到凌晨三點才回家;另一次是,她做好早餐,叫丈夫吃早餐,叫了幾次他都坐著沒動,等最后叫他時,他突然間對妻子大吼一聲:“不吃就是不吃,你別煩我行不行?。。 ?/p>
莉莉覺得很委屈,有時候忍不住會和丈夫爭吵,爭吵到最后,丈夫經(jīng)常會說一句話:“我媽媽就是被你害死的!”
兩人一般是吵到這里就難以再吵下去,丈夫仍憤憤不平,而莉莉則覺得莫名其妙。“我對婆婆沒做過什么???他為什么這樣說我?”
其實,自責是因為自戀,是因為我們幻想自己很強大,而無視其實導致死亡的,是更強大的力量在發(fā)揮作用;相互指責則是為了減輕內(nèi)疚,否則我們會活不下去。
3
莉莉一直沒意識到丈夫的自殺沖動。當談到她那次和丈夫凌晨兩三點的對話時,她只是感到不寒而栗,但沒有想過,整夜整夜失眠的丈夫,可能已經(jīng)快熬不下去了,很可能任何一個這樣的夜晚,他都在生與死的邊緣進行掙扎。
她丈夫那句話“我媽媽就是被你害死的”,則很可能有另一種含義“我也即將被你害死”。
她丈夫可能對她有一些怨恨,譬如,那次凌晨三點丈夫才回家,這讓她很難過,并和丈夫吵了一架,她說丈夫為什么就不想一想她是多么孤單,而且一直在等他。但她可能沒有想過,對丈夫而言,回家不回家一樣都是煎熬,因為他在哪里都是失眠,都是仿佛感覺到媽媽在對他說,她很孤單,希望他陪陪她。與其在家里睜著眼耗著,倒不如借酒澆愁。
甚至那次因早餐吵架,他很可能也是因為想媽媽而在發(fā)呆,所以當妻子一次次呼喚他時,他失去控制地發(fā)起了脾氣。
不是丈夫想責怪莉莉,只是因為婆婆的死給丈夫造成的壓力太重了,他的自責太重了,所以他要通過責備她來減輕自己的一些內(nèi)疚。當親人意外去世后,活著的我們既自責又相互指責,這是最常見的現(xiàn)象之一。很多家庭就是因為這種相互指責而瓦解的,美國學者曾統(tǒng)計,當有孩子意外死亡后,夫妻選擇離婚的幾率數(shù)倍于正常的家庭。
誠然,丈夫不停止對妻子的指責,這個家庭將很難繼續(xù)下去。但要丈夫停止對妻子的指責,首先要他學會停止自責。他最好去接受心理治療,在心理醫(yī)生的幫助下完成對媽媽的告別。
到了那個時候,他會真正明白,他的自責、內(nèi)疚和自殺沖動都不是對媽媽的尊重。因為如果有可能的話,媽媽勢必會對他說:“兒子,我要走了,我祝福你,希望你幸福?!?/p>
親人離世后的十條建議:
1.親人離世之前,請務必盡可能回到他身邊,要聽到他對你說的最后一句話,這至關(guān)重要。并且,輕易不要因為任何原因而不參加葬禮。
2.親人離世前的最后一句話,幾乎必然是對你的祝福:“我要走了,你要好好活下去?!?/p>
3.如果沒有聽到這句話,你幾乎必然會產(chǎn)生內(nèi)疚與自責,并且會有幻覺,覺得他好像希望你去陪伴他,并因此會產(chǎn)生或輕或重的自殺沖動。請明白,這不是你的特殊感受,是所有與你有類似遭遇的人的共同感受。
4.因為親人最后一句話必然是祝福,所以你覺得他好像希望你去陪伴他,這只是你的幻覺,是發(fā)自你內(nèi)心的愿望,但并不是他的。
5.自責是嚴重的自戀。導致意外死亡的,是你不能左右的力量,你是因為幻想你特別有力量,才有了嚴重的自責,但實際上,你能作的選擇并不多。
6.親人之間發(fā)生相互的指責時,請理解,他們并不是真要責怪你,而是因為死亡的壓力太重了,他們不得已要推卸一些責任,雖然這責任其實是虛無的。
7.不要以摧毀你自己的幸福生活這種自我懲罰的方式,來表達對死去的親人的忠誠。這實際上是對愛的背叛,因為他絕對不希望看到你懲罰自己,他一定是希望看到你幸??鞓贰?/p>
8.摯愛的親人意外死亡,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如果你不能撫平,請去尋找心理醫(yī)生的幫助,或者起碼學會向能理解你的親朋好友傾訴你的痛苦,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完成對死去的親人的告別。
9.當有人向你傾訴這種痛苦時,不要對他說“忘記不就得了”“要想開一點啊”“人死不能復生”等這些“絕對的真理”。在巨大的痛苦面前,這些“絕對的真理”是沒有任何用處的。與其做這種安慰,不如靜靜地聽他說,陪著他流淚。不要怕他哭,不要怕他流淚,因為哭和淚是最好的治療。
10.無論怎么努力,痛苦都會仍然存在,內(nèi)疚也不會完全消失,這是正常的。
摘自《祝你幸?!の绾蟀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