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平
摘要:現代設計神話般的興起,與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相關。西方經濟自由主義成功地鼓勵了技術與藝術,給藝術家自由探索各種形式的沖動提供了社會基礎與保障。彼得·多默以敏銳的洞察力從界限之上和界限之下的關系進行探究,回顧設計史中的風格設計與技術進步和新材料的革新等關系,揭示了西方消費主義主導下的現代設計被神化后的意義。這一切都與自由經濟模式有關,人們在消費中擁有自我選擇的權利,因此產品的多樣性催生了西方的過度消費。
關鍵詞:界限之上界限之下自由消費過度消費可持續(xù)設計
引言
彼得·多默在他的《現代設計的意義》一書序言中,第一句話就直截了當地問了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我們?yōu)槭裁匆I那么多東西?這個需要大眾捫心自問的問題被提到了設計史研究的臺面上來70因此,必然會引發(fā)包括設計師、消費者、制造商等—系列有關的問題。那些以前被認為身外之物的東西成為了我們生存不可或缺的依賴。多默形象的形容:“現代物質文化機巧、復雜,就像熱帶雨林里的無數昆蟲,相互依賴生存在一個表面奢華、錯綜復雜的綜合性關系的狀態(tài)中?!比欢?,時代賦予設計師的魅力就是他們的工作表現出形形色色的文化成就和人文追求,設計師是位于制造商、工程師、應用科學家之間的中間人,另—方面也是這一切與顧客之間的中間人。因此,設計師既是時尚風格的創(chuàng)造者,同時又是理念與價值觀的經紀人。不同的社會角色,必須有共同性的東西才可以獲得相互的支持性關系。在關于美、材料、技術等方面基本意見需要有所共識,對于價值觀的判定等這些共同的觀點表現出的文化特征,以趣味、等級和時尚習慣會呈現在文化發(fā)展史的每個階段中。
彼得·多默沒有就單個設計師進行設計史的敘述,而是關注設計與生產的經濟背景,關注新技術在改變設計風格中所承擔的角色,關注制造、消費與個人滿足感之間的關系研究、關注設計更加廣泛意義上的社會價值,包括健康、安全與環(huán)境問題。個人滿足感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責任與倫理。這種突破設計師線性描述,關注圍繞設計等社會關系的設計史描述很有可能是受到了阿德里安·福蒂的啟發(fā)與影響。書中也多次提到了阿德里安福蒂的《欲望之物一一1775年以來的設計與社會》(1886年)一書中的某些觀點。
彼得.多默開篇就把人造物的設計分為“界限之上”與“界限之下”,并以此貫穿全文,上下求索探究現代設計的意義。更加具體地說就是把設計置于政治經濟學之中,把設計行為置于生產、消費行為之中,深入研究設計對于人的欲求與身份認同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性質。
“界限之上”與“界限之下”不只在設計領域,而在政府領域:“界限之上”指的是能公開討論的,而“界限之下”卻是需要嚴格保密的事件。在室內設計中仍然有界限之上與界限之下的區(qū)分,界限之下是被隱藏起來的水電等工程系統(tǒng),而展示出來的卻是界限之上。
在彼得·多默的語境中,界限之上是風格設計,意指藝術設計而界限之下卻是一般隱藏在后臺的工程設計與技術。界限之上常被公眾所關注,而界限之下卻常被公眾所忽略。因此,從事風格設計的設計師容易被公眾追捧為明星,而從事界限之下的工程設計師與技術工作者卻經常默默無聞不被人所知。彼得.多默以敏銳的洞察力從界限之上和界限之下的關系進行探究,回顧設計史中的風格設計與技術進步和新材料的革新等關系,揭示了西方消費主義主導下的現代設計被神化后的意義。這一切都與自由經濟模式有關,人們在消費中擁有自我選擇的權利,產品的多樣性因此催生了西方的過度消費。
西方加之日本的設計神話般的興起,與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相關。西方經濟自由主義成功地鼓勵了技術與藝術,給藝術家自由探索各種形式的沖動提供了社會基礎與保障?,F代設計曾經的一個原則是“形式追隨功能”,這并不意味著同樣的功能只有一種形式,在追隨的過程中會誕生眾多的形式,如果在考慮到功能的涵義與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是自不待言的。例如電吹風機通常設計猶如手槍一般,確實是“功能決定形式”的明顯例證??墒窃O計師開始厭惡這個手槍的暗示后,就開始從另外的方面來詮釋吹風的美感,比如吹風的時候使其感受猶如來自森林的清新自然風,跟隨這個思路形式就發(fā)生了改變,吹風機可以設計成扇子形狀的,或者形式感中蘊含了風的韻味。
“風格是一種視覺語言,它告訴文化,它正成功地安排著工作、休閑和習俗的生產模式。對事物的安排不僅確保一種文化可以延續(xù),而且確保它將會發(fā)展壯大?!弊?941年以來,美國統(tǒng)治世界經濟,然而在設計上美國風格并沒有統(tǒng)治設計,設計仍然表現出多樣性的文化特征。美國設計具有明顯的特征,多默精妙地把美國風格特征概括為“有機的風韻、地道式的乳房審美”。這讓人自然會想起埃羅.沙里寧設計的郁金香椅與其系列廣告,廣告中美女的身體曲線與郁金香椅的造型與轉折正好與美女乳房形成類比,郁金香椅纖細的腰身正好與美女的細腰形成同構。美國與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情史,鑄就了美國豐饒角造型的出現。1940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主題為“家具中的有機設計”的展覽,查爾斯.伊姆斯夫婦和沙里寧勝出,他們均受到了芬蘭設計師阿爾瓦阿爾托的有機風格影響。
20世紀20到30年代的消費需求,使得第一代產品設計師脫穎而出,他們大都從櫥窗裝飾行業(yè)中轉型而來。19世紀末百貨商店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購買行為,逛商店已經成為了現代生活中的一部分。商場的大型玻璃櫥窗成為城市環(huán)境中新的景觀,這些櫥窗戲劇性的視覺展示是由新的廣告設計師完成的。“這種展示形成呈現的鮮明商業(yè)角色預示了后來所謂的‘為工業(yè)而設計。19世紀的商店展示藝術家可視為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創(chuàng)意藝術家,即工業(yè)設計師的先驅,這些工業(yè)設計師繼續(xù)改善著商品外觀?!?/p>
流線型風格成為了美國汽車時代最深刻的浪漫記憶,盡管現在研究表明這種造型不一定就可以增加速度,但是卻成為一種現代性的代表。美國的設計師比起歐洲的設計師來,沒有那么多中世紀的學院風氣,也缺少浪漫主義的理想,但是他們更多地具備商業(yè)性特征。德國設計具有明顯的棱角幾何風格,二戰(zhàn)后烏爾姆設計學院進行了遠離藝術尋求設計科學的大膽實驗,1957年引進了數學、邏輯學、社會學課程,催生了一種以邏輯和理性為一貫隱喻的設計風格。最杰出的代表就是迪特.拉姆斯,他為博朗公司設計的電器純;爭到了一種不可言傳的程度,不過日本的柳宗理還是用東方的詩意化語言對他設計“黑匣子”計算機進行了盛贊。這種國際風格的譜系可以追溯到??怂勾髱煴A_.塞尚那里。這種風格雖然曾經引發(fā)過普遍的反感,可是直到今天還依然作為經典延續(xù)。目前,設計趨同于多元風格的趨勢,在一個家庭的用具與擺設中能夠發(fā)現很多不同的風格處在一室。這種風格并沒有消散,而是作為一種經典的象征繼續(xù)發(fā)揮著它的美學隱喻。蘋果手機和無印良品都是這種風格的延續(xù)。endprint
另外,不容忽視的是德國和日本的設計在品質與精密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這些很多是界限之下的功夫。二戰(zhàn)后意大利受到了美國的經濟援助,經濟開始騰飛,設計也隨之得到了發(fā)展。意大利的設計以好的造型為最,只有你被一款意大利設計產品所吸引而神魂顛倒時,才真正可以明白什么是意大利線條的魅力。
現代設計為減輕人們日常繁重的勞動做出了貢獻,這是現代設計的美德之一。大量家用電器的出現可以減輕家庭主婦的負擔,對于男性來說家庭是港灣,而對于女性來說家庭是戰(zhàn)場。沉重的家務勞動讓主婦們不堪負重。如在好萊塢影片《復制新娘》中,就描寫了一個這樣的小鎮(zhèn),用電子技術植入女性頭部,讓其變成一個溫順勤勞的機器人,完全聽命于老公手中的遙控器。這部影片揭示了一種家庭不可避免的矛盾。家用電器的出現是能夠緩解一部分沉重的負擔。例如洗衣機的出現大大減輕了體力并節(jié)約了時間。亨利.福特于1928年發(fā)表的文章《機器——新的救世主》中就大力肯定了一系列家用電器的開發(fā)與設計對現代生活的救贖。福蒂從另一個角度揭示大多數家用電器設計的美麗,讓女性感覺從事這些勞動是高尚的,因此哄騙女性在家務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另—方面,還可以緩解用電高峰期與低峰期之間的巨大落差,避免發(fā)電廠不必要的浪費,有助于資源優(yōu)化的經濟學原理的實現。
新材料的不斷使用在逐漸改變界限之上的設計面貌,產品逐漸向輕巧型、小型或者無形發(fā)展。塑料作為一種新材料被廣泛地使用,在我們生活中已經離不開這種材料,塑料制品、塑料部件比比皆是。塑料已經代替了很多傳統(tǒng)上的金屬部件,不論是家庭用品還是飛機部件、醫(yī)用器材都使用了塑料。塑料作為材質其品種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用途使用。例如耐高溫塑料可以做鍋子,不耐高溫的可以做購物袋。塑料是一種具有波普性質的材料,隨手可得、色彩鮮艷、方便使用、用后即棄。方便的背后也同時帶來了后果,就是這種難降解的塑料制品的濫用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另外,電子垃圾、廢舊汽車等產品都成為了地球嚴重負擔。這些垃圾嚴重污染了環(huán)境,滋生的蚊蟲帶有傳染性病毒。人類的生存處境越來越惡化。這一切也都來源于過度的消費機制,“有計劃的廢止制”或者是“螺旋式增長的消費”刺激了消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環(huán)境的危機。
1971年,維克多·帕帕奈克的《為真實的世界而設計》一書出版,這本“討人嫌”的書很快引起了普遍的關注。帕帕奈克對虛假的設計現狀和設計教育給予了深惡痛絕的批判,他提出要關注第三世界,為第三世界設計。為了人類的“需求”設計,不要為“欲求”去設計。并且,認為人人都是設計師,因為設計太重要了,單一地把設計交給設計師去設計,太危險了,需要包括各種相關學科的專家和用戶代表參與到設計團隊中設計。帕帕奈克的批評之劍刺痛了讀者的心,同時也刺痛了設計史上的經典,他重新質疑設計史的價值觀。
彼得.多默在1990年出版的這本書中指出,只要第三世界還處于貧困中或者中央主導的計劃經濟中,歐美發(fā)達國家的過度消費就可以延續(xù)。如果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也加入了消費主義經濟的行列,就是世界的災難。誠然,1990年,中國還處在計劃經濟模式中,可是今天的中國確實如多默所言已經加入了消費者俱樂部。海外旅游購物以及搶購風已經大大改變了歐美發(fā)達國家對中國人的印象:好似T子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闊綽了起來。也正如多默說的不同國家的富人之間的相似性遠遠大于一個國家富人與窮人之間的相似性。西方流行的款式、時尚中國人好像都感興趣。富人搶購團排著長隊在機場退稅,買不起的窮人子弟同樣也向往有朝一日能盡情消費。同時,中國也是設計教育大國,高等設計教育的規(guī)模全球第一。設計專業(yè)留學學生也逐年劇增,中西方的距離好似越來越近了。鑒于這種情況,設計的史論建構對于世界與中國都相當重要?,F代設計的意義何在?未來如何設計?等問題都需要研究思考。
結語
彼得.多默寫道:“第三世界只要仍然保持貧困,就不可能影響西方消費者的自由和價值?!彼€寫道:“……但是如果中國人模仿西方消費者的過度消費,他們將進一步破壞我們的世界?!蹦壳?,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受西方消費文化的影響,無形中也渴望這種自由。新一代的中國青年并不像他的父輩那樣堅守著艱苦樸素的生活方式,含辛茹苦地養(yǎng)家度日。西方的電影廣告宣傳影響著青年一代人的價值觀,對時尚的追求和對物質的欲望毫不掩飾地展現了出來。加之,批露出來的腐敗官員奢侈腐朽的生活,足以顯示出作為人的欲壑難填。一切的物質享受所帶來的快樂都圍繞著美貌和與之相伴的肉體愉悅。
這一切都為設計教育提出了嚴峻的問題,設計與社會的關系需要深入研究,設計師既要滿足消費者,同時也要關注環(huán)境,關注社會和諧與文明的建設。在人人都是設計師的時代,大眾創(chuàng)新的目標應該是為可持續(xù)世界的建設而創(chuàng)新。環(huán)保與公益的思想已經逐漸深入到了人們的觀念中,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共識。
據說,阿西西的方濟各年輕時候過著奢華的生活,物質豐富,美女如云,可是當他有一天看到了大街上的窮人時,他徹底悔悟了。他拋棄了一切財富,從此為了信念而修行傳道。方濟各的故事對這個世界如果有所啟示的話,那就是過度的消費,就不會永不減弱地走下去,一直走到滅亡。文化的價值與精神世界的財富包括宗教的精神,都是通往未來的橋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