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振彥
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北路1號院北側,占地約6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500平方米。展品是真實的鐵路機車車輛,其中就有被人們稱之為“綠皮車”的火車。
機車車輛展廳占地16500平方米,展廳內有8條展示線,分別展示了中國鐵路不同歷史時期各種型號的機車車輛125臺,其中有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機車“0號”蒸汽機車,有以黨和國家領導人名字命名的“毛澤東號”和“朱德號”蒸汽機車,有中國人自己設計、英國制造的被譽為機車“時裝模特”的KF1型006號蒸汽機車,也有新中國成立后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代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以及中國第一代高速動車組列車“中華之星”。展廳內還展出了許多有價值的鐵路車輛,如毛主席公務車、周總理公務車和老式公務車。展品真實地反映了中國鐵路機車車輛的發(fā)展歷程,是中國鐵路從無到有,從落后到先進的歷史見證。
“0號”蒸汽機車
進入車輛展廳,正對面的就是“0號”蒸汽機車,是中國目前保存的最古老的機車,有極高的歷史價值。這臺機車又稱“四輪式”機車,是由英國制造的,全長4.75米,設計速度20公里/小時。1882年購入,時價約24800大洋,運用于唐胥鐵路。后來一直停放在唐山機車廠,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被砸壞。
1979年6月,鐵道部科技館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被砸壞的“0號”機車,1980年唐山機車車輛廠將“0號”機車修復,后由鐵道部科學技術館收藏。
“毛澤東號”蒸汽機車
誕生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烽火硝煙中的“毛澤東號”機車,全長23.75米,構造速度80公里/小時,1941年由日本制造,它是一臺具有重大紀念意義的革命文物機車。1946年8月,為支援解放戰(zhàn)爭,哈爾濱機務段的職工在鐵路運輸動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從濱州線肇東車站拉回一臺破舊的JF304號機車。他們奮戰(zhàn)27個晝夜,將這臺失修、停用多年的機車修復。10月30日,經中共中央東北局批準,正式命名該車為“毛澤東號”機車。
在新中國建設的光輝歷程中,“毛澤東號”機車組從“大決戰(zhàn)”陣地到“大決戰(zhàn)”前沿,從救災現(xiàn)場到搶險一線,都有它的身影。在“滿超五”運動和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中,馳騁在長城內外,往返于黃河南北,屢建功勛,成為中國鐵路的一面鮮艷的旗幟。
“朱德號”蒸汽機車
在戰(zhàn)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年代中誕生的“朱德號”蒸汽機車,它全長21.9米,構造速度80公里/小時,1942年由日本制造。在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全國聞名的先進典型。
1946年8月,哈爾濱機務段工人響應毛澤東主席“解放全中國”的號召,積極參加修復廢舊機車活動,修復了JF型1083號破損機車。10月30日經東北鐵路局批準,將其命名為“朱德號”機車。1947年4月,更換為這臺JF型1191號蒸汽機車,1977年12月,在哈爾濱機務段退役,由大同機車廠生產的功率更大的前進(QJ)2470號蒸汽機車替代,1992年8月更換為大連機車廠生產的東風(DF)4B型1886號內燃機車,2002年11月又更換為株洲電力機車廠生產的韶山4型1886號電力機車。
“國慶周年號”蒸汽機車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1950年8月中旬,青島四方機車廠第三次職工代表大會做出決議,決定修復組裝解放(JF)型2101號蒸汽機車,向國慶獻禮。經過廣大職工一個多月的努力,在“十一”前夕完工,第一任鐵道部部長滕代遠為其題名“國慶周年號”,由工廠組成代表團赴京獻禮。
這臺解放型(JF)2101號機車全長21.91米,構造速度70公里/小時。除使用了原報廢機車的主車架和動輪外,四方機車廠自己制造了煤水車及機車的其余部件,如:油泵、風泵、水泵、空氣分配閥等。
韶山1(SS1)型008號電力機車
韶山1(SS1)008號機車是1969年由鐵道部株洲電力機車工廠生產的干線貨運電力機車。機車全長20.64米,采用硅二極管整流,設計速度90公里/小時。
1958年,鐵道部株洲電力機車廠和湘潭電機廠試制成功中國第一臺引燃管整流的電力機車,曾叫6Y1型。隨著我國半導體工業(yè)的發(fā)展,1965年在004號車上試用硅半導體整流器取代引燃管整流器。1986年對韶山型電力機車進行第一次重大改造,試制成功008號機車。機車各項技術指標和機車有了明顯提高,可以正式投入運行,鐵道部決定小批量生產,同時將韶山型電力機車定名為“韶山”1(SS1)型。韶山1型電力機車完全是我國工程技術員自己開發(fā)成功的新型電力機車,這種機車到1984年停產時,共生產了819臺。韶山1型008號機車是2002年9月從成都鐵路局貴陽機務段征集來的。
DJJ20001號“中華之星”動車組
“中華之星”動車組,是中國自行設計、制造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列高速電動車組,設計速度為270公里/小時,它的成功研制,體現(xiàn)了21世紀初中國鐵路動車制造技術的最高水平。
2002年8月“中華之星”動車組由有關工廠研制出廠后,進行了整列編組聯(lián)調聯(lián)試和綜合性能試驗。在秦沈客運專線進行正線高速試驗時,曾創(chuàng)造出321.5公里/小時當時中國鐵路列車試驗的最高速度。2005年8月正式投入秦沈客運專線載客運行,擔當沈陽至山海關間的臨時旅客列車,運行速度為160公里/小時。
“真”火車的展陳,深受游客喜愛,更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和小朋友,到東郊館去看“老”火車。endprint